- 注册
- 2013/07/15
- 帖子
- 172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18
一、人体习惯十二经络分布
十二经络应用广泛,针灸、推拿、按摩,甚至汤药配方组合,都涉及到人体十二经络。
1.手三阳三阴经络
手背(手外)分布太阳小肠经、少阳三焦经、阳明大肠经,手里分布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
2.足三阳三阴经络
足背分布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阳明胃经,足里分布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二、修正命名经络
习惯用法,通常以经络路过或突出某一重要器官而命名,再加之以肝胆、肾膀胱、脾胃、大肠肺、小肠心、心包三角互为表里之说,而习惯命名。
实质上,上下关系也可以称之为表里,如手为阳为表,而足为阴为里,阴阳互为表里,符合阳气护卫,阴存内之说。
再结合春夏秋冬四时运转以及与人体关系,应该可以修正。
即:依据“背为阳,里为阴”和“上为阳、下为阴”这两点前提条件,再结合“阳主夏秋、阴主冬春”或“阳为热、阴为寒”的特性,紧紧牵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分布规则,我们可以得知古人的理念:“肺为秋为气,心为夏为火、肾主冬为骨”,再结合人体十二经络中以三类一组分布,基本确定脾肝肾为一组、心心包肺为一组、小肠三焦大肠为一组、胆胃膀胱为一组。
并且:人体背(包括头、手、足、身),为夏秋;人体里为冬春。即背为阳、里为阴。
阴阳物质分布,不是时间流程分布,而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属性对立分布。如气有阴和阳两种属性,则气阴和气阳对立分布,如果阳气在上,则阴气在下。其余依此推理。
根据寒心《易理学》原理分析,小肠——三焦——大肠——心——心包——心,主阳演变或热演变;脾——肝——肾——膀胱——胆——胃,主阴演变或寒演变。
并且,膀胱和肺在人体同一层面,而肾和大肠又在同一层面,这主要是依据“肺和大肠,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属性,即都是气,但肺是阴气,大肠是热气”,以及“肾和膀胱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属性,肾是骨,膀胱是髓”,因此肺和大肠对立存在,肾和膀胱对立存在,即肺和膀胱向上为上顶,肾和大肠向下为下底。
其余依此类推得:肺、心包、心,为夏秋;在上体之背部;膀胱、胆、胃,为冬春;在上体里部;脾、肝、肾,为秋冬,在下体里部;大肠、小肠、三焦,为春夏,在下体外部。
因此:手背三柔经,为肺太柔、心包厥柔、心少柔;手里三刚经,为太刚膀胱经、胆少刚、胃刚明经;
足背三阳经为太柔小肠、少柔三焦、柔明大肠经;足里三刚经,为太刚脾经、厥刚肝经和肾少刚经。
为何手背为阳或热,而经络分布的肺、心包、心,且是三柔经呢?
这是因为:古人把阴阳和刚柔等同。或把升降与寒热等同。我们知道,升之母在冬之子,降之母在夏之午;而热之始在卯,寒之始在酉。升,就是质体动;降就是气体动。而热,则是质体化气体;寒,则是气体化质体。
古人的三阳三阴称名都是以升降为衡量标准,并非以寒热为衡量标准。
而寒心修正的位置关系,则是以刚柔为标准的。手背大肠更改为肺,这一经络是热气降路线。三焦经络更改为心包经络,这一经络的外关穴含义正是升转变为降之始点。手肺经更改为膀胱经,是升路线。手里心包经络更改为胆经,这一经络的内关穴,标志有降转为升。一句话:外关穴,是立秋点。内关穴,是立春点。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习惯经络称名,相关穴位任然对所称之名的器官治疗有效?如原来的胃经,足三里穴对胃有效。
答案是:膀胱、胆、胃经络与小肠三焦、大肠经络相关联互通的。
即膀胱经和小肠经相通;胆经和三焦经相通;胃经和大肠经相通。
当膀胱、胆、胃三经的寒气运行时,依然延小肠、三焦、大肠排除,才会导致肠内存留物的疏泄;
当小肠、三焦、大肠经的热气运行时,依然延膀胱、胆、胃经络升,清除寒气。
同理:心心包肺三经和肾肝脾三经互通,即心经和肾经通、脾经和肺经通、心包经和肝经通。也是你推我往的运行路径。
十二经络应用广泛,针灸、推拿、按摩,甚至汤药配方组合,都涉及到人体十二经络。
1.手三阳三阴经络
手背(手外)分布太阳小肠经、少阳三焦经、阳明大肠经,手里分布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
2.足三阳三阴经络
足背分布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阳明胃经,足里分布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二、修正命名经络
习惯用法,通常以经络路过或突出某一重要器官而命名,再加之以肝胆、肾膀胱、脾胃、大肠肺、小肠心、心包三角互为表里之说,而习惯命名。
实质上,上下关系也可以称之为表里,如手为阳为表,而足为阴为里,阴阳互为表里,符合阳气护卫,阴存内之说。
再结合春夏秋冬四时运转以及与人体关系,应该可以修正。
即:依据“背为阳,里为阴”和“上为阳、下为阴”这两点前提条件,再结合“阳主夏秋、阴主冬春”或“阳为热、阴为寒”的特性,紧紧牵住“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分布规则,我们可以得知古人的理念:“肺为秋为气,心为夏为火、肾主冬为骨”,再结合人体十二经络中以三类一组分布,基本确定脾肝肾为一组、心心包肺为一组、小肠三焦大肠为一组、胆胃膀胱为一组。
并且:人体背(包括头、手、足、身),为夏秋;人体里为冬春。即背为阳、里为阴。
阴阳物质分布,不是时间流程分布,而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属性对立分布。如气有阴和阳两种属性,则气阴和气阳对立分布,如果阳气在上,则阴气在下。其余依此推理。
根据寒心《易理学》原理分析,小肠——三焦——大肠——心——心包——心,主阳演变或热演变;脾——肝——肾——膀胱——胆——胃,主阴演变或寒演变。
并且,膀胱和肺在人体同一层面,而肾和大肠又在同一层面,这主要是依据“肺和大肠,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属性,即都是气,但肺是阴气,大肠是热气”,以及“肾和膀胱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属性,肾是骨,膀胱是髓”,因此肺和大肠对立存在,肾和膀胱对立存在,即肺和膀胱向上为上顶,肾和大肠向下为下底。
其余依此类推得:肺、心包、心,为夏秋;在上体之背部;膀胱、胆、胃,为冬春;在上体里部;脾、肝、肾,为秋冬,在下体里部;大肠、小肠、三焦,为春夏,在下体外部。
因此:手背三柔经,为肺太柔、心包厥柔、心少柔;手里三刚经,为太刚膀胱经、胆少刚、胃刚明经;
足背三阳经为太柔小肠、少柔三焦、柔明大肠经;足里三刚经,为太刚脾经、厥刚肝经和肾少刚经。
为何手背为阳或热,而经络分布的肺、心包、心,且是三柔经呢?
这是因为:古人把阴阳和刚柔等同。或把升降与寒热等同。我们知道,升之母在冬之子,降之母在夏之午;而热之始在卯,寒之始在酉。升,就是质体动;降就是气体动。而热,则是质体化气体;寒,则是气体化质体。
古人的三阳三阴称名都是以升降为衡量标准,并非以寒热为衡量标准。
而寒心修正的位置关系,则是以刚柔为标准的。手背大肠更改为肺,这一经络是热气降路线。三焦经络更改为心包经络,这一经络的外关穴含义正是升转变为降之始点。手肺经更改为膀胱经,是升路线。手里心包经络更改为胆经,这一经络的内关穴,标志有降转为升。一句话:外关穴,是立秋点。内关穴,是立春点。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习惯经络称名,相关穴位任然对所称之名的器官治疗有效?如原来的胃经,足三里穴对胃有效。
答案是:膀胱、胆、胃经络与小肠三焦、大肠经络相关联互通的。
即膀胱经和小肠经相通;胆经和三焦经相通;胃经和大肠经相通。
当膀胱、胆、胃三经的寒气运行时,依然延小肠、三焦、大肠排除,才会导致肠内存留物的疏泄;
当小肠、三焦、大肠经的热气运行时,依然延膀胱、胆、胃经络升,清除寒气。
同理:心心包肺三经和肾肝脾三经互通,即心经和肾经通、脾经和肺经通、心包经和肝经通。也是你推我往的运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