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4
- 获得点赞
- 293
- 声望
- 63
(转)
好的中医犹如一潭秋水,清澈,娴静,少有波澜,却有我们无法理解的深邃。
老家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中医,在我们老家,人们习惯上称那些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为“先生”,也算是对好中医发自内心的肯定称呼吧。先生的父亲是一位赶集卖膏药的游方郎中,家境贫寒,没有进过学堂,可是傍晚放牛归来后找识字的邻居学习写字。勤学苦练,先生学会认识了药名,而且还能读书。解放后,参加了一个县里组织的中医学习班,系统学习了一年中医。
拜访先生,难以相信他是一位老中医,人们想象中的老中医总是头发花白,胡子飘飘,有点仙风道骨,至少应该具有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而先生带着破旧的草帽,远看像一位乞丐,近看像一位老农。若在大街上遇着,很难把他和中医联系在一起的。先生仍旧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土房,一边种地一边看病,还有读书,老式八仙桌上堆着一堆泛黄的中医书籍。闲暇时骑着自行车去县城进中药饮片,回家后放在不大的药橱里面。
进入土房子里面,先生倒上了茶水,眼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农民,与之谈话,探讨中医,却是出口成章,中医经典信手拈来,伤寒论条文倒背如流,的确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我这个已经工作了的研究生,大学里面的中医经典大赛的背诵大王,在这位老先生面前不知不觉的自卑起来。
谈到治病的经验,先生毫不保留的与我讲解,谈到用药的经验,先生也是如数家珍。一边说着木香,一边顺手从药橱里面拿出一片木香,教我如何识别好的木香,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无从学到的。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老先生的中医经验我可以学习的到,可是他的精神境界却是我很难企及的,如同一潭秋水,容易让人们忽略,却难以让人们忘怀。
好的中医犹如一潭秋水,清澈,娴静,少有波澜,却有我们无法理解的深邃。
老家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中医,在我们老家,人们习惯上称那些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为“先生”,也算是对好中医发自内心的肯定称呼吧。先生的父亲是一位赶集卖膏药的游方郎中,家境贫寒,没有进过学堂,可是傍晚放牛归来后找识字的邻居学习写字。勤学苦练,先生学会认识了药名,而且还能读书。解放后,参加了一个县里组织的中医学习班,系统学习了一年中医。
拜访先生,难以相信他是一位老中医,人们想象中的老中医总是头发花白,胡子飘飘,有点仙风道骨,至少应该具有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而先生带着破旧的草帽,远看像一位乞丐,近看像一位老农。若在大街上遇着,很难把他和中医联系在一起的。先生仍旧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土房,一边种地一边看病,还有读书,老式八仙桌上堆着一堆泛黄的中医书籍。闲暇时骑着自行车去县城进中药饮片,回家后放在不大的药橱里面。
进入土房子里面,先生倒上了茶水,眼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农民,与之谈话,探讨中医,却是出口成章,中医经典信手拈来,伤寒论条文倒背如流,的确让人倒吸一口冷气。我这个已经工作了的研究生,大学里面的中医经典大赛的背诵大王,在这位老先生面前不知不觉的自卑起来。
谈到治病的经验,先生毫不保留的与我讲解,谈到用药的经验,先生也是如数家珍。一边说着木香,一边顺手从药橱里面拿出一片木香,教我如何识别好的木香,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无从学到的。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老先生的中医经验我可以学习的到,可是他的精神境界却是我很难企及的,如同一潭秋水,容易让人们忽略,却难以让人们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