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古方计量换算让人烦!!

世事难料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7/18
帖子
444
获得点赞
1
声望
16
闲话不说直接上方:


补气消痰饮
药物组成:人参3钱,白术5钱,茯苓3钱,熟地1两,山茱萸4钱,肉桂1钱,砂仁1钱,益智仁1钱,半夏1钱,陈皮5分,六曲1钱。
处方来源:《石室秘录》卷三。
觉得按照现在教科书说所说的一两3克的换算肯定是不对的,我按照《重剂起沉疴》作者仝小林先生说的经方一两等于现在15.6克,可是《石室秘录》是清代陈士铎先生写的,我不知道经方是不是只是指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上面的方子呢?那唐宋元明清之后的呢?又该怎么换算呢?
刚才看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的麦门冬汤写的是:麦门冬六钱 人参三钱 炙草三钱 粳米三钱 大枣三钱(劈) 半夏三钱我百度之后更困惑了,开始写的是: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成: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主治:1、肺痿证。2、胃阴不足证。胃肺阴虚,虚火上炎,炼津为涎:咳唾涎沫。肺胃阴虚 肺胃失降:或短气喘促,或气逆欲呕。气火上逆 肺胃阴虚,津失上承:口渴,咽喉干燥,舌红少苔,脉虚数。治法:滋养肺胃,降逆和中。后面又说:组成:麦门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参6克 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枣12枚
用法:上六味药,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说:“凡古方分两,用一者,今用一钱便合功效。”
他说的古和今的量又是多少呢?非常困惑!
大家知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如果药力不够犹如“杯水车薪”。仝小林先生说:“仲景的方约50%少于4味,90%少于8味,君臣佐使,层次井然,该重则重,该轻则轻,以药试病,中病即止(或中病即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法度严谨,讲究策略;药如用兵,灵机活法,而现在的处方动不动就三四十味,多的四五十味,用药繁杂,用量都在10克上下,君臣佐使难分,畏毒剧药如虎狼,甚至连葛根、山药之类的也不敢多用,以至于世人竟以为中医的特长仅仅在于调理。但是,现在中医绝不是慢郎中!试问两千多年来,西医还没传人中国之前,挽救急危重症哪个不是靠中医中药?但若药不达量则会杯水车薪贻误战机”。
今天写出我的困惑恳请各老师指教,不胜感谢!
 
说得很对,确实是这样
 
我从来没听说过煮一次药能分三次服用的。
 
人参3钱,白术5钱,茯苓3钱,熟地1两,山茱萸4钱,肉桂1钱,砂仁1钱,益智仁1钱,半夏1钱,陈皮5分,六曲1钱。
《石室秘录》卷三(陈士铎方子可照现今1钱=3.3克换算)
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说:凡古方分两,用一两者,今用一钱便合功效。(不敢苟同)
 
有时不必臼于定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世事难料; 说:
世事难料 发表于 2014-4-7 14:11
我觉得这篇文章说的蛮对的。

呵呵,假设发汗药用你这煎法,药力早已流失;若用于攻下药,则你这个煎法显然又显无力。所以煎药没有定法,这虽然不属于中医学,但也是门学问。
 
呵呵,假设发汗药用你这煎法,药力早已流失;若用于攻下药,则你这个煎法显然又显无力。所以煎药没有定法,

是的,芳香的药只能煎几分钟,矿石类的要先煎,有的要顿服,止咳的药要一口一口慢慢的吞,煎药和服药都很有讲究的。呵呵
 
一两等于现在15.6克说的是张仲景伤寒论时候,不是后来的算法,各时期的度量衡都有差别,你不能拿着明清的按汉魏晋的跟现在一个标准换算吧。
 
伤寒论里煎药和服药都有明确说明,煎一次有再服和三服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