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向各位老师讨教

呆若木讷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6/20
帖子
143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38
《素問阴阳別論》說:“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賁者,死不治”。应怎样理解?
 
《吴医汇讲》 > 卷二
二阳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其病发于心脾,盖因思为脾志,而实本于心。其始也,有不得于隐曲之事,于是思则气结,郁而为火,以致心营暗耗,既不能下交于肾,脾土郁结,又转而克肾,是以男予少精,女子不月,无非肾燥而血液干枯也。且夫脾有郁火,则表里相传,胃津亦涸;大肠为胃之传道,故并大肠而亦病也。此二阳之病,当以燥火之证言,在胃则为消、为格,在肠则为闭、为鞭;至于胃腑既燥,而脾无以行其津液,则为风消。风消者、火甚而生风,脾惫而肌肉消削也。大肠之燥传入于肺,则为息奔。息奔者,息有音而上奔不下也。四脏二腑交相燔灼,阴液尽耗,故直断为“死不治”。昔王安道以肠胃有病,延及心、脾,颠倒其说,于“不得隐曲”之故,阙而未洋。喻嘉言阐发稍明,亦但言其所当然,而未穷其所以然,故更详之。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王冰次注云:“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

王冰注文中有二处不妥,⑴“发心脾”,后世亦多尊王注;⑵“隐曲”,后世亦多争议。
 
1, 结合前文"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我认为这句话是讲脉的阴阳属性,如脉去有力的为阴,来盛的为阳,安静的为阴,躁动的为阳,迟缓的为阴,快数的为阳.
我对"二阳"的解释是:因为前面讲脉象,所以这里的二阳就是表现了两种阳的性质的脉象.
"二阳之病发心脾"的意思就是两种阳脉发生在心脾两经.因为前文还有"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心为夏,脾为长夏和每个季节变化前18天.所以这里的心脾是因发病的时间判断而来.
2, "有不得隐曲"--不得,我认为是所欲不得的意思;隐,我选堵塞的意思,如"士不隐塞,庶人不数罟。"——《诗·小雅·鱼丽》;曲,是折的意思,如"曲,折也。——《广雅·释诂一》".所以这句话我认为是:有所欲不得,堵塞弯折.
所以"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賁者,死不治”。
我的翻译是:在心脾经出现两种阳脉的病,因为所欲不得和阻塞折曲等原因引起,女子没有月经,传变成"风消"病,传变为息賁的,是死症没法治的.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4-5-2 19:54 编辑

为阳。"我认为这句话是讲

支持你的讲法,本篇是讲三阴三阳气数应人身十二经脉的天人相应关系,及阴阳叠加经脉所主疾病和数理。
 
支持你的讲法,本篇是讲三阴三阳气数应人身十二经脉的天人相应关系,及阴阳叠加经脉所主疾病和数理。

我还以为你又跟在我后面说我不专业什么的呢.哈哈
 
我还以为你又跟在我后面说我不专业什么的呢.哈哈

不要把我想得这么坏,专业也是要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失误、纠正,再慢慢砌成的,天生就专业毕竟极少。
 
《吴医汇讲》 > 卷二
二阳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其病发于心脾,盖因思为脾志,而实本于心。其始也,

谢谢回复,老师有没有看到有说二阳为少阳,阳明说?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王冰次注云:“二阳,谓阳明大肠

谢谢老师回复,老师认为此解能讲的通吗?“二阳之病发心脾”的论述,当从《太素》作“二阳之病发心痹”为是,“心脾”乃“心痹”之误。
 
1, 结合前文"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我认为这句话是讲

谢谢版主的回复,你的分析不但新颖而且确有道理。谢谢。
 
谢谢老师回复,老师认为此解能讲的通吗?“二阳之病发心脾”的论述,当从《太素》作“二阳之病发心痹”为

“当从《太素》作‘二阳之病发心痹’为是,‘心脾’乃‘心痹’之误。 ”愚见以为此言正确
 
“当从《太素》作‘二阳之病发心痹’为是,‘心脾’乃‘心痹’之误。 ”愚见以为此言正确

【原创】“二阳之病发心脾”小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经文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王冰次注云:“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

王冰注文中有二处不妥,⑴“发心脾”,后世亦多尊王注;⑵“隐曲”,后世亦多争议。兹就“发心脾”辨疑如下。首先请看历代注家所释。

2.“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汇释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夫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而乃不能纳受者,何也?此病由心脾所发耳。”

吴昆《素问吴注》:“二阳,谓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二阳之病发于他者多矣,此则自其发于心脾者言之。”

张介宾《类经十三卷•疾病类六》注:“二阳,阳明也,谓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盖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表里也,人之劳倦本以伤脾,藏伤则病连于府。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夫人之精血由胃腑水谷之所资生,脾主为胃行气精液者也。二阳病则中焦之汁竭,无以奉心神而化赤,则血虚矣。水谷之精,脾无转输于五脏,则肾无所藏而精虚矣。……此病本于二阳而发于心脾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二阳,阳明胃土也。土籍火生,胃由脾运,今病心脾,是火不能生土,脾不能运胃也。”

黄元御《素闻悬解》:“二阳,阳明也。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燥金化气,二阳之病,阳旺土燥,子母相传,则发于心,表里相传,则发于脾。”

丹波元简《素问识》:“简按:王履云:‘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滑云:‘青田老人谓心脾,当作肺脾。下文,风消者脾病,息贲者肺病,深为有理。’今详经文,张注为是。”

以上明清注家及丹波氏皆尊王注而训,因未见《太素》,故皆作“心脾”。后于1820年代《太素》在日本被发现后,日本学者广泛引证《太素》而校释《素问》。

如森立之《素问考注》云:“案:《太素》作‘心痹’,宜从。”并予以考证,说道:“盖‘脾’亦‘痹’字;古‘麻痹’、‘痹闭’字,或假用‘脾’,与‘脾胃’字其源不同,犹越脾汤,《外台》一云‘起脾汤’。《外台》引《甲乙》‘太渊主脾逆。’《医心方》引《黄帝明堂经》作‘痹逆’之例。”认为“脾”与“痹”古通假。

伊泽赏轩《素问释义》亦云:“《太素》‘脾’作‘痹’似是。”

目前国内学者或教科书多依《太素》作“心痹”,如高校教参第二版《内经》云:“心脾,《太素•卷三•阴阳杂说》作‘心痹’,可从。盖‘脾’、‘痹’音近,形似而误。”

傅景华主编《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心脾,《太素》卷三《阴阳杂说》作‘心痹’。古‘痹’或假用‘脾’。”

周海平等主编《黄帝内经大词典》:“心脾,病证名词。‘脾’为‘痹’之音转。心血痹阻不通之病。”

但亦有未从《太素》者,如《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二阳之病发心脾,即胃病多发于心、脾的意思。”

3.小识

金栋按:心脾,《太素•卷三•阴阳杂说》作“心痹”。杨注云:“二阳者,阳明也。阳明,谓手阳明大肠脉也、足阳明脉也。阳明所发,心痹等病也。”心痹为是。

痹与髀音同。髀,古作脾,是古今字。脾与痹音同,古通假,非“音近、形似而误”。

罗石标《说医解字》:“按:髀,古作脾。《庄子•在宥》:‘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释文》:‘脾,本又作髀。’……先秦古籍中出现的髀字为后人所改。如《仪礼•士丧礼》:‘戴两髀于两端。’郑玄注:‘古文髀作脾。’《仪礼•少牢馈食礼》:‘髀不升。’郑玄注:‘古文髀皆作脾。’《庄子•人间世》:‘两髀为胁。’《释文》:‘髀,本又作脾,同,音陛。’医经中出现的髀字亦为后人所改。《灵枢•经脉》:‘髀不可以曲。’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作‘脾不可以运。’《太素•卷十五•五藏脉诊》:‘髀胻大跛易。’杨上善注:‘脾胻大跛,左右二脚更病,故为易也。’从杨注可知经文‘髀’本作‘脾’。……《说文•肉部》:‘脾,土脏也。’段玉裁注:‘按古文以脾为髀字。’‘脾’的本义是脾脏,假借为股外,后来写作脾。……脾、髀古音皆属并母支部。”脾,《集韵》作“部礼切”;髀《广韵》作“傍礼切”。二者音同bi闭,《集韵•荠韵》:“髀,股也。或作脾。”脾与痹音同,古通假,非“音近、形似而误”。

胡天雄《素问补识》云:“脾,是痹的古文通假字,心脾即是心痹。二阳之病发心痹,和下文‘三阳为病发寒热’、‘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都是说的病证,不是说病机。《太素》作‘心痹’可证。‘痹’写作‘脾’,好比《灵•经脉篇》足太阳是动病‘髀不可以曲’,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作‘脾不可以曲’一样,后世把‘脾’作本义字理解,又把它与归脾汤的制方意义和临床效应联系起来,实在是一种误会。王注‘肠胃发病,心脾受之’,是产生于对脾字的理解错误。张注反其意,谓二阳之病发于心脾,则更误,因为按此例推之,则下文当释为三阳之病发于寒热,一阳之病发于少气咳泄了,多纪氏谓‘张注为是’,不足为据。”

心痹者何病?

心痹者,心下之痹也。心下,胃脘、阳明胃腑也;痹者,疼痛也。“二阳之病发心痹”,即胃脘疼痛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王冰次注云:“胃有余则上归心,不足则心下痹,故为是。”正谓此。

《内经》之心,或时指心下胃脘之处。本篇下文云:“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腹中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孔窍堤,四肢别离。”《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少阴司天之政……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至真要大论》:“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灵枢•厥病》:“肠中有虫瘕及蛟蚘……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上述经文之诸“心”者,皆指心下胃脘也,俗称“心口、心口窝”。脘,《说文•肉部》:“胃府也。”《正字通•肉部》:“胃之受水谷者曰脘。”心腹满,即脘腹胀满。心脘,即胃脘。心痛,即胃脘疼痛。心肠痛,即脘腹疼痛。

心痹者见于《内经》中共5处,《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素问•五藏生成篇》:“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此等心痹者等,皆心脏之病痹也。而“二阳之病发心痹”、“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者等,则胃府之病痹也。
 
又,隐曲,在《内经•素问》中共见5处,意义不尽相同。

1、经文及王冰注

⑴《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王冰注:“隐曲,谓隐蔽委曲之事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血不流则女子不月,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曲之事,不能为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由是则味不化而精气少也。《奇病论》曰:‘胞胎者,系于肾。’又《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胞脉者,属于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则其义也。又《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由此则在女子为不月,在男子为少精。”

⑵《素问•阴阳别论》:“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

王冰注:“隐曲,谓便泻也。”

⑶《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王冰注:“隐曲者,谓隐蔽委曲之处也。肾藏精,外应交接,今脏被风迫,精气内微,故隐蔽委曲之事,不通利所为也。”

⑷《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

王冰注:“隐曲之疾,谓隐蔽委曲之处病也。”

⑸《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此句中之“隐曲”,王冰未作注释。

2、隐曲到底为何义呢

《礼记•少仪》:“不窥密。”郑玄注:“嫌伺人之私也。密,隐曲处也。”孔颖达疏:“不窥密者,人当正视,不得窥觇隐密之处。”

由郑注、孔疏及王冰注可知,隐曲者,隐蔽委曲之处、之事也,即隐密、隐蔽、阴私、隐私之处、之事也,亦即前后二阴、外生殖器之功能也,皆与肾之功能有关。肾司二便,开窍于二阴,主生殖。

前阴者乃排小便,而生殖者乃性功能、性事、房事者也,亦系前阴用事。前阴,又有阳道、阴道、阴器、宗筋、小便等不同名称。后阴者乃排大便也。俗话说“方便去”,正二便之谓也,多指小便去,俗称解手去。性功能、性事、房事、排便者等,难等大雅之堂,故名隐密、隐蔽、阴私、隐私之处、之事也。

经文中之“隐曲”,到底是排便障碍,还是性功能障碍、前阴生殖器等之疾患?则必须根据上下经文之义来判断。
 
又,隐曲,在《内经•素问》中共见5处,意义不尽相同。

1、经文及王冰注:

资料详细。看来我对“不得隐曲”的理解不对。
 
“当从《太素》作‘二阳之病发心痹’为是,‘心脾’乃‘心痹’之误。 ”愚见以为此言正确

谢谢金老师回复,您的回复很详细,但是看起来那一说都有道理,您认为从临床的角度应从那说?
 
又,隐曲,在《内经•素问》中共见5处,意义不尽相同。

1、经文及王冰注:

金老师您好,谢谢您的回复,您的回复很细,但是感觉那一说都对,请问从临床的角度应从那一说?
 
看看前后原文: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一起参看下前后原文,让我们一起从原文思考一下。如有不对,敬请指正。不必以后人注家的说法来对照或当成是自己的“理解”。

从红字看:
首先,这里说阴阳是说脉的。
这里说的阳,就是胃脘之阳。不是什么经络或啥的。
看阳的多少别,就是为了辨个病位。
看这一二三阳,看哪里呢?在头,就是具体看个人迎脉,不要误会成虚的理论。
阳是什么?就是脉的来热,上搏的势头、躁急的程度、脉动的次数多。

好了,知道什么是阳、看么看阳、看脉是这了啥、看哪里,这就好明白了。就不会只理辨不踏实了。
也就知道了临床怎么用了。

阳到按程度分三个等级的话,二阳,二级的,病位就在心。一三阳只说了症,没说病名,这个说“心痹”勉强也通,至少比心脾具体。
对照看:一阳二阳三阳的症状,如上述。其理是什么?大家对照临床实际就不难明白了吗?

首先不是从经文中求理。
临床上见如是之症,知道从此识阴阳,识程度,知阳之多少,作个判断。这才是读经学经以至应用 的意义所在。


个人浅见,高明指教。
 
首先感谢古子老师的回复,老师的回复和以往解释不但新颖而且易懂。可说纲举目张。
能否具体解释,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吗?
 
看看前后原文: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

首先感谢古子老师的回复,老师的回复和以往解释不但新颖而且易懂。可说纲举目张。
能否具体解释,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吗?
 
都是中国字,只要老实读,不随意瞎想,并不难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