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金谷子讲《素问》记:

今古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0/02
帖子
1838
获得点赞
65
声望
48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


这个“厌”结合上面看应该是“验”。

说文上这个“验”通“合”。
就是在自身得到证验。
善于谈论人的,不是谈论别人,是谈普通的有关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医学、养生的,一定要合乎自己的言行和身体状况,能在自身上得到证验。

假如一个人说善于养生,照他的方法生活的话至少能活到一百二十岁,结果自己六十岁死了。
这说明貌似善言人,实际不能有合于己。

听说过一个故事,前苏联的时候斯大林的一个营养保健专家就有这个情况,后来治丧委员会请示斯大林这悼词怎么写,斯大林深思半天说“我们都被这个家伙骗了”。
这成了一个历史笑话。
在现代也有某个鼓吹用他的方法能治一切病,尤其能预防脑血管病的,结果自己五十来岁得脑溢血死了。有人说他太忙了,没有能够给自己施行这个方法。

不评议近人,就不说是谁了,行内人都知道。

那这就可见《内经》说的大实话,从古到今是一直存在着的。假如说不能在自己身上得到证验,那么你谈的那些理论,说好听的叫不善验者,说不好听的就是骗人的
 
假如说不能在自己身上得到证验,那么你谈的那些理论,说好听的叫不善验者,说不好听的就是骗人的.

谢谢老师分享!
 
《说文·厂部》:“厭(厌)……一曰合也。”段注:“《周语》:‘克厌天心。’韦注:‘厌,合也。’韦注《汉书叙传》亦同。按:《仓颉篇》云:‘伏合人心曰厌。’”

金栋按:《素问·举痛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验、合、厌,其义相同。楼主分析为是。
 
《素问识》:“张云:‘厌,足也。’高云:‘厌,弃也。弃其非,而从其是也。’简按:张注为是。”

金栋按:莫如金谷子讲《素问》记,通俗易懂。厌,合也、验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
 
期颐难求

如此说,学养生应该看《千金》,黄元御的只能做备备选了..o(∩_∩)o 哈哈
 
一个讲养生的人,自己就不断地感冒,还要指导病人,那不是空头演说吗、
 
《荀子·第二十三•性恶》:“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

《汉书·董仲舒传》:“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金栋按:节、徵,验证也,与合、厌同义。
 
《荀子·第二十三•性恶》:“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

《汉书·董仲舒传》

金谷子先生说:“赞赏治学的求真态度,这是我的短板。没看过众多考据的原著,我只引来应用。”

金栋答曰:考据亦名考证,是“天下学问之事”也。

《现代汉语词典》:“考据:考证。”

《现代汉语词典》:“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辞海》:“考证: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刘因《夏日饮山亭》诗:‘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证床头种树篇。’姚鼐(nai)《复秦小岘书》:‘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

王育林《中医古籍考据例要•导言》:“中医古籍考据是依据文献资料,核实和说明中医古籍和它所用的语言文字或它所记载的某一事实,以廓清其本来面目的学术。”
 
清代学者讲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敦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森立之(素问考注·钱超尘序》)
 
说的好,想治别人,自己必须过关,才行吧
 
我父亲说:医有十三科,各专一科。所以楼主的说法有点片面。
 
我父亲说:医有十三科,各专一科。所以楼主的说法有点片面。
 
清代学者讲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敦厚;词

钱老是我的医古文业师,钱老学有专门,学养深厚,非我临床医生所能企及。唯拿来应用。
 
考据功夫,书斋深养二十年三十年,或有功成。
临床医生实在精力有限,至少我本人自知能力和精力非常有限,于此学不敢置喙。
所谈唯听取诸老师考据意见,结合临床所见,如是我闻,如是我验于临床的个人一偏之见。
真诚感谢诸位老师高明教导!
 
我父亲说:医有十三科,各专一科。所以楼主的说法有点片面。

岂唯有点片面,而是片言所感,非常有限的片面所见。
就一言则有感焉。
 
期颐难求

如此说,学养生应该看《千金》,黄元御的只能做备备选了..o(∩_∩)o 哈哈

六十岁以后的事,可以肯定地说,孙比黄有切身体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