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续集》

kabasky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0/07
帖子
2097
获得点赞
13
声望
38
年龄
39
【序】
医话肇始于宋,盛见于明清,久为我们所熟知。在浙江,要推海宁裴兆期《言医》为先驱,继之者如嘉善黄退庵《友渔斋医话》、桐乡陆定圃《冷庐医话》等,采摭繁复,叙述详赡,亦已有目共赏。其少而精的述作,我太夫子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堪称佼佼。厚积薄发,笔之于书,“话所闻,话所见,并话所得”。其间名言跌出,妙语环生,前后条可以相互印证,足见内在的联贯犹如好珠一串,自从版行一来,医学界反响巨大。周学海《读医随笔》、毛景义《中西医话》均一再引用,裘吉生《珍本医书集成》、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皆先后辑入,为后生学者所钦敬,不独我们仰止而已。惜乎只出二卷,尚有续稿未刊。1929年,我在杨质安师处抄得《医话稿续集》一卷,约三十条。抗战前夕,抄本赠给裘吉生前辈,拟在《珍本医书集成续集》中取用。嗣以战火迫抗,裘老仓皇出走,医籍星散,此稿亦不知流失何所,惋惜滋甚!1959年冬,偶在杭州旧书店购得“寄我氏医学杂抄”一帖,内有《医话稿续集》,逐条细读,恍同三十年前在杨师处灯下抄读情景,可惜仅摘十二条,不及我旧抄之半,摩索研读,慰情聊胜于无而已。今年冬,省中医药研究所方春阳医师以其抄本《存存斋医话稿续集》见示,喜极展读,得六十一条,比我旧抄多一倍。其中一至二十七条,曩年旧抄犹堪回忆;二十八至六十一条,则为未见珍品。书中第二条论五加减正气散,何廉臣前辈《通俗伤寒论》中曾加以引用;第五十条论河间《三消论》所述病机,引卢之颐“不得横遍,转为竖穷”两语,与卷一第十六条互相阐发,并且本书第三十二条、三十四条还以此做论据,进行考核。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前后映带,左右顾及,想见太夫子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和验证,确如宋人朱熹所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更深沉”。本书无论在学术思想上、写作方法上,与我所抄得的、寄我氏所摘录的,完全吻合,确是我太夫子的遗稿。现在得与广大读者见面,快何如之!他日我的手抄本倘能珠还合浦,当与此本谨读细赏,是所企幸。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徐荣斋谨识
 
中医帮助你我; 说:
中医帮助你我 发表于 2014-5-9 12:15
请问楼主在哪里能获拾慧卷?谢谢分享

我会陆续发布的。
 
【一】
费伯雄曰:陈修园谓五脏各有守经之血,六腑无血。试看猪羊肠胃中岂有一丝一点之血?世谓巨口吐血为胃血者妄也。此论颇有识解,惜但见得一层尚遗漏一层。夫五脏主藏,各有守脏之血;六腑主传,故无守腑之血。方其无病之时,胃纳水谷,大小肠传糟粕,肠胃中本无血也。血但流灌于腑外以荣养之,经所谓洒陈六腑是矣。迨至火势冲激或湿热熏蒸,逼血入腑,腑不能容,随受亦随出。故血淋、尿血,血由小肠而出;泻血、痔血,血由大肠而出也。大小肠既有血症,岂独胃无血症乎?胃经之血,随火上升,直从食管而出,往往盈碗盈盆;至内伤之血,则肺血经气管而出,自是两途。故胃血易治,肺血难治。数十年来,从未有将有血无血之故彻底发明,余故详及之。读此不胜佩服,有此至理名言,治病自当迥异凡流,驰声南北,但所著《医醇賸义》及《医方论》间有胶执过当处,明眼自知之。
 
本帖最后由 kabasky 于 2014-5-10 13:05 编辑

【二】
吴鞠通先生《温病条辨》中正气散加减有五方。主方用藿、朴、陈、苓,一加神曲、麦芽,升降脾胃正气,茵陈宣湿邪,大腹泻湿满,杏仁利肺与大肠;二加防己、豆卷走经络湿郁,通草、米仁利小便兼以实大便;三加杏仁利肺气,滑石清湿中之热;四加草果开发脾阳,楂肉、神曲运中消滞;五加苍术燥脾湿,大腹运脾气,谷芽升胃气。细参五方,虽无甚精义,然治湿温症亦不能外是也。
 
【三】
陆养愚治董龙山妇,每小腹气上冲则热壅头面,卧不能寐,身战栗,目赤,发热无常,至四鼓五鼓其热更甚,热时有块上升,经期趱前而淋漓数日,饮食过于平时而肌肉消瘦,或作阴虚发热治,数月不效,脉数而弦、左关尺为甚。曰:此肝胆病也。胆主决断谋虑,不决则木气郁而成火,故于少阳初动之时,其热更甚,因胆气既郁而成火,则肝火亦聚而成症,症非血不聚,非火不升,今块上壅,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也。第初病只在无形之气,但调其气而火自熄;今兼在有形之血,必先去瘀,令有形消而无形可调也。适在经行之期,乃以女金丹连服,去瘀块甚多;后以达气养荣汤去旧生新,数剂诸症渐愈;再用槟榔加人参数剂,而肌肉渐长矣。此等症妇人最多,论治极透彻,为录出。
 
【四】
叶天士治疟不用柴胡,灵胎徐氏深诋之,谓小柴胡汤为治疟主方,如天经地义,不可移易。余谓其说虽是,犹未尽然也。夫风寒自表而受,发为疟疾,小柴胡参、甘、姜、枣辅正托邪,半夏、柴、苓解其寒热。若遇温热、暑湿之疟,症见胸痞恶食,则参、甘、姜、枣温补壅塞,未免助邪增疾矣。
 
【五】
澹寮治病,往往药用一冷一热,半生半熟,取分利阴阳之义。余每仿其法,如滚水、河水合用名阴阳水,治霍乱症。余以阴阳水治疟疾,药更得效。盖生升熟降,同一药而生熟有异性者矣。酸枣仁生用治多眠,熟用治不眠,性有大相径庭者。《内经》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阳气满,阳跷盛,阴气虚,故目不瞑;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阴气盛,阴跷满,阳气虚,故目闭。此不眠、多眠之故也。酸枣仁味酸性甘,生用其味酸而归于辛,炒熟用其味仍酸而辛逊,归于甘也。多眠是阴胜于阳,宜疏阴为先,所以用生;不眠是阳胜于阴,所以用熟,仍不失生升熟降之意。酸枣仁生用归辛,辛属散,散为开;熟用归甘,甘属缓,缓为阖。眠与不眠,亦即一开一阖。
 
【六】
小青龙治风寒挟饮之实喘,肾气汤治下部水泛之虚喘,皆为仲景圣法,用之得当,如鼓应桴,用之失宜,亦同操刀。此症根蒂虚于下,痰热阻于上,下虽虚而肺不清肃,温补反助其壅塞;上虽实而非寒饮,温散徒耗其气液。耗之则虚气益奔,壅之则热痰愈锢,计唯有开气行痰以治上实,而佐以摄纳下焦虚阳之品。
 
【七】
六淫之邪初无形质,以气伤气,首先犯肺,必用轻药乃可开通,汗出而解。经所谓“轻可去实”是也。又云:“薄则发泄”。夫邪气开通,津液流行而汗自解,亦不必拘泥定风药发汗。且风药多燥,不特不能发汗,反耗津液,绝其化汗之源,尚冀其化汗耶?
 
【八】
阳虚脾胃不健,食少化迟,化源即薄,冲任自衰,或气不摄血,为先期、为崩漏;或气不化血,为血少、为后期,无痛无胀。阳虚湿不化,必多黄水白带,法宜归脾一类,以补气血生化之源。阴虚则肝阴不濡,肝阳内炽,或血热妄行,为先期、为崩漏;或血虚留滞,为后期、为胀痛,法宜滋燥养荣。气不摄血、气不化血,只此辨清两路,治妇科诸血症自有头绪。
 
【九】
叶香岩曰:病有现症,有变症,有转症,其初中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否则以药治药,直以人试药也。王海藏曰:治病初、中、末三法,大旨初治宜猛峻,中治宜宽猛相济,末治宜宽缓。王中阳《泰定养生主论》曰:大抵暴病不可荏苒,沉疴不可速瘳。欲速则更医必骤,医众其论必繁,荏苒则邪气入深,用药未必即差。又《伤寒纲目》曰:治伤寒如对劲敌,治杂病如理乱丝。此言甚是。然治伤寒有症候变坏,药难径行者;杂病有卒尔危惧,治宜放胆者。中阳之言互意而看可也。
 
【十】
王太仆曰:治上补上,方迅急则止不住而迫下;治下补下,方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制缓方而气味厚,则势与急同。如是为缓不能缓,急不能急,厚不能厚,薄而不薄。则大小非制,轻重无度,虚实寒热,脏腑纷扰,无由制治。
 
【十一】
张景岳言:用攻法贵乎察得其真,不可过也;用补法贵乎轻重有度,难从简也。攻法譬诸耘禾,禾中生稗,禾之贼也,去其贼禾者,耘之善也,若不识稗,并禾而去之也;补法譬诸给饷,兵多饷多,三军之众岂担石所能活哉!一饷不继,将并前饷而弃之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