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全都是自学的 于 2014-5-24 17:15 编辑
因为是直接在网页上写,所以首先铺一下杂项小记,慢慢整理思路,最后把整体的收获再总结起来。
1,阴退阳进问题。(暂定稿)
书中有阳进其数7,阴退其数6.为简单文字,故不用之乎者也,直接举例引用,请自己脑补连接文字和关系:
依我对周易的理解,数应人身,阳数7为胃经,为平人脉,为肉,为主气宗气(这2个词都是含糊词,不做实际意义理解)。阴数6为右腿,脊柱,眼。
内经言,阳为气阴为血。
气我假设理解为是血液,流动的血液与固定的管道和细胞等等比值大的区域。
血我假设理解为是肌肉器官,流动的血液与固定的物质比值小的区域。
所以简单总结:流动物质比较固定物质的比值大的区域定义为阳数7,比值小的区域定义为阴数6.
而不是某些书上说的绕那个图片数格子。
当然,在具体部位,这个比值并不成立,而是可能反过来或者用了另一个指标来评判。而这个比值,在某个区域,可能大是阳,另一个区域可能小是阳。具体细节待日后某日写中医知识大总结详细整理。
而书中的补泻,基本就是这个思路。如桂枝与枳实。如地黄与黄芩。葶苈子与麦冬
具体思考并参考《辅行决》书中这部分: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具体细节不符合本楼条目(1,阴退阳进问题),故不详细说明。
当然,阴退阳进76的理解并不仅限于上面的举例和方法,请自行拓展思考,因为想说明要繁琐无比的文字,却并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