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渠江愚翁 于 2014-5-25 12:31 编辑
6 周登甲治眼分左右
周登甲先生,岳池大佛人也,生于清季末造。周姓,当地望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先生生而性慧,童龆即承庭训,博闻强记,十岁时便能诗文,十三岁中得秀才,可谓周家神童。虽尚少年,世人已称之为“甲老爷”(秀才别称老爷)。周家世代书香,家中藏书甚富,无论经史诸集,诸子百家,无不备有。先生除通儒学之外,又嗜歧黄,年未弱冠,遂弃科考,而拜何松龄先生门下,专事于医。
先生本一儒学之士,又得“何(活)药王”松龄先生悉心垂教,自然出类拔萃。先生除尽得乃师之术外,尤精于眼科。其治眼病,可左右分而治之,说来也是一绝。
民国初年,广安县城,有王姓者,城中大户也。其父患中风突逝,老母悲痛欲绝,日夜啼哭,茶饭不思,经多方劝慰,心情稍舒,而双目渐瞀,医治半年有余,耗银颇多,非但无效,反致双目失明。王某欲得良医救治慈母,俾其重见光明,乃重金求医。
王有表亲李姓者,家住岳池罗渡溪,尝患目翳赤痛,羞光落泪。医见目赤涩痛,用大剂苦寒泻火,致目翳遮睛,累经治疗,翳若生根。后迎登甲先生治疗,温补退翳,遂得复明。李某因专赴广安,荐登甲先生为治。王闻言大喜,即请李某亲诣大佛,代迎周先生同往王家。先生抵其家时,已有王某内戚,请得大竹名医龙某者先至。盖王某疗母心切,因请两位名医商治。二人先后诊脉、察眼、问症,然后茶座论病商治。两位医家,各持己见,意见不一,互不苟同,局面颇僵,李某深信登甲先生医术高超,持登甲先生主诊之见;内戚素服龙先生医术精湛,谓“非龙先生不能复其明”。东主一时难下决断。
登甲先生见状乃曰:“余有一法,可免你我二人争执,也可免东主左右为难。”
东主与龙医闻言,齐问:“有何良策?”
先生谓龙某曰:“不如你我各医一眼,各疏一方,分煎其药,一日内,分别各服两次。先生以为若何?”
龙先生虽为一方名医,医术确也不凡,然未曾闻及目疾左右分治之法。但觉示弱无颜,遂亦应承下来。经商议,龙医右眼,周治左目。二人各自开方,下人检回药来,两位医师各自煎药,按登甲先生之意:早、晚、病人服龙医之方;中午、夜半服登甲之药。东主宾留二医,以观其效。
药尽一剂,左目已透微光,各进三剂,左目视力渐复,惟视物不清;而右目仍眇。龙医乃膺服登甲医术,自愧不如,遂辞归大竹。登甲先生两目同医,半月后,双目复明,轰动广邑,东家重谢谢以归。
先生不但眼病有分疗之法,肿病亦有分消之术。大佛有一缙绅,粗通医药,人前常言医理,以炫知医,闻先生水肿可分而消之,疑其虚妄。一日相遇,问及此事。先生颔首然之。次日,缙绅引一水肿病人前来求治,谓曰:“若此人之肿,先生可分而消之否?”
先生曰:“可也。上下左右,不知尔欲先消何处?”
缙绅曰:“但凭先生做主。”
先生曰:“男左女右,此男子也,可先消其左,何如?”
遂开一方,又与自制丹药三包。嘱病人:方药煎服分三次,每次加丹药一包同服。又谓缙绅曰:“明日,尔可见其左已消,而右仍肿也。”
次日,缙绅所见者,果如先生言。乃信服先生医术,高深莫测也。
先生治病善分左右,如中风偏瘫,痹证、头痛,均分左右而治。盖谓:左主气属阳,右主血属阴,气病血病,阴病阳病,本不相侔,治法又岂相同哉?
其治牙痛,亦分上下左右,门齿、臼齿。按病齿部位用药。
本文所记者,不过先生精湛医术之一斑也。
先生著述,有《眼科秘传》、〈杂病秘传〉等多种手稿,其子女均系大学毕业,或从政,或从教,或从事理工研究,无人绍其箕裘。
1967年春,笔者曾访及年逾古稀的周介民老师(先生长子),欲求登甲先生遗著。介民老师素将其父手稿及医书,视为传家珍宝,而收藏多年。无奈“文革”中,“革命群众”抄其家,将先生手稿及一车古籍医书,视为“四旧”,悉付一炬。
名医绝技自此失传,惜哉!
6 周登甲治眼分左右
周登甲先生,岳池大佛人也,生于清季末造。周姓,当地望族,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先生生而性慧,童龆即承庭训,博闻强记,十岁时便能诗文,十三岁中得秀才,可谓周家神童。虽尚少年,世人已称之为“甲老爷”(秀才别称老爷)。周家世代书香,家中藏书甚富,无论经史诸集,诸子百家,无不备有。先生除通儒学之外,又嗜歧黄,年未弱冠,遂弃科考,而拜何松龄先生门下,专事于医。
先生本一儒学之士,又得“何(活)药王”松龄先生悉心垂教,自然出类拔萃。先生除尽得乃师之术外,尤精于眼科。其治眼病,可左右分而治之,说来也是一绝。
民国初年,广安县城,有王姓者,城中大户也。其父患中风突逝,老母悲痛欲绝,日夜啼哭,茶饭不思,经多方劝慰,心情稍舒,而双目渐瞀,医治半年有余,耗银颇多,非但无效,反致双目失明。王某欲得良医救治慈母,俾其重见光明,乃重金求医。
王有表亲李姓者,家住岳池罗渡溪,尝患目翳赤痛,羞光落泪。医见目赤涩痛,用大剂苦寒泻火,致目翳遮睛,累经治疗,翳若生根。后迎登甲先生治疗,温补退翳,遂得复明。李某因专赴广安,荐登甲先生为治。王闻言大喜,即请李某亲诣大佛,代迎周先生同往王家。先生抵其家时,已有王某内戚,请得大竹名医龙某者先至。盖王某疗母心切,因请两位名医商治。二人先后诊脉、察眼、问症,然后茶座论病商治。两位医家,各持己见,意见不一,互不苟同,局面颇僵,李某深信登甲先生医术高超,持登甲先生主诊之见;内戚素服龙先生医术精湛,谓“非龙先生不能复其明”。东主一时难下决断。
登甲先生见状乃曰:“余有一法,可免你我二人争执,也可免东主左右为难。”
东主与龙医闻言,齐问:“有何良策?”
先生谓龙某曰:“不如你我各医一眼,各疏一方,分煎其药,一日内,分别各服两次。先生以为若何?”
龙先生虽为一方名医,医术确也不凡,然未曾闻及目疾左右分治之法。但觉示弱无颜,遂亦应承下来。经商议,龙医右眼,周治左目。二人各自开方,下人检回药来,两位医师各自煎药,按登甲先生之意:早、晚、病人服龙医之方;中午、夜半服登甲之药。东主宾留二医,以观其效。
药尽一剂,左目已透微光,各进三剂,左目视力渐复,惟视物不清;而右目仍眇。龙医乃膺服登甲医术,自愧不如,遂辞归大竹。登甲先生两目同医,半月后,双目复明,轰动广邑,东家重谢谢以归。
先生不但眼病有分疗之法,肿病亦有分消之术。大佛有一缙绅,粗通医药,人前常言医理,以炫知医,闻先生水肿可分而消之,疑其虚妄。一日相遇,问及此事。先生颔首然之。次日,缙绅引一水肿病人前来求治,谓曰:“若此人之肿,先生可分而消之否?”
先生曰:“可也。上下左右,不知尔欲先消何处?”
缙绅曰:“但凭先生做主。”
先生曰:“男左女右,此男子也,可先消其左,何如?”
遂开一方,又与自制丹药三包。嘱病人:方药煎服分三次,每次加丹药一包同服。又谓缙绅曰:“明日,尔可见其左已消,而右仍肿也。”
次日,缙绅所见者,果如先生言。乃信服先生医术,高深莫测也。
先生治病善分左右,如中风偏瘫,痹证、头痛,均分左右而治。盖谓:左主气属阳,右主血属阴,气病血病,阴病阳病,本不相侔,治法又岂相同哉?
其治牙痛,亦分上下左右,门齿、臼齿。按病齿部位用药。
本文所记者,不过先生精湛医术之一斑也。
先生著述,有《眼科秘传》、〈杂病秘传〉等多种手稿,其子女均系大学毕业,或从政,或从教,或从事理工研究,无人绍其箕裘。
1967年春,笔者曾访及年逾古稀的周介民老师(先生长子),欲求登甲先生遗著。介民老师素将其父手稿及医书,视为传家珍宝,而收藏多年。无奈“文革”中,“革命群众”抄其家,将先生手稿及一车古籍医书,视为“四旧”,悉付一炬。
名医绝技自此失传,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