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之理--(一)
当代白话系列的中药书,有一个怪现象,中药之理,只提四气五味,时论升降浮沉,至于古已有识的药物之色、形、质、性情、部位、所生之时、所成之地等丰富的“象”,则基本不论,即便谈升降浮沉,说的还是气味之升降。好象中药除了气味,再无别解,其实除了气味,先贤们对中药的认识,还有多种途径,以下几篇博文就以药物的升降为例,看看先贤们是如何认识中药的?(中医文化、中药、取象比类、升降浮沉。转载需注明本文属潘毅教授原创)
自然界讲阴阳交感,阴阳交感实源于自然之气的升降浮沉,既然自然有升降,则天人相应下的人体自然也论升降,而与之和应的中药当然也就涉及升降了。此即《侣山堂类辩》所云:“凡物感阴阳之气而生,各有清浊升降之质性者也。”
升降讲的其实是两个字:“位”与“效”。升者,或指作用部位在人体上部,或指作用趋向向上,如升发清阳之气;降者,或指作用部位在人体下部,或指作用趋向向下,如平肝潜阳,降逆止呕等。不同药物须具体分析,其升降是言“位”还是论“效”,或二者均具。
由于中药不强调一“象”定乾坤,而推崇拜多“象”互参补,故形成中药升降之理,也有多种。
1.气味升降:一般谓四气中温热者多升浮,寒凉者多沉降;五味中辛、甘、淡属阳,多升浮,酸、苦、咸属阴,多沉降。若气味单论,以临床为证,可说基本靠谱。但须注意,气味的升降易受其它因素影响。
《本草蒙荃》云:“辛,散也,其行之也横;甘,缓也,其行之也上;苦,泻也,其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缩;咸,软也,其性舒;上下、舒缩、横直之不同如此。”此为单意思论,其上下、舒缩、横直特性与其功效基本一致,不难掌握。当一药多味时,作者则强调综合察之。“合而用之,其相应也。正犹鼓掌成声,沃水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间也。有志活人者,宜于是而取法。”
有以气阳、味阴对举而论升降者。《本草问答》云:“此本于天地之阴阳也。本于阳者,以气为主,而上行外达,故升而气浮,能走上焦以发表;本于阴者,以味为主,而内行下达,故降而气沉,能行里达下焦。气本于天,味成于地。《内经》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本天亲上,本地亲下,而升降浮沉之理见矣。”中药之用,确时以气为主,时以味为主,可作参考。
《本草备要》更从气味厚薄、气味组合而进一步论述“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其立论依据大致是:自然之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气属阳,阳主升浮,浮高于升,气浓则阳显,故象夏之浮;气薄则阳衰,故象秋之降;味属阴,阴主降沉,沉低于降,味浓者,阴盛,故象冬之沉,味薄者阴少,故象春之升。
《本草备要》所言的“气为阳,味为阴。气浓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亦是气味升降的发挥,类似论述,在明、清本草中时见,但因意蕴较为模糊,近人较少引用。
从实用言,部分气味特征较明显的如薄荷、当归、麝香之类,确可参上理以为用。但大多数药物实难一一辨清其气味厚薄浓淡,故上论虽然在理,但临床指导的普遍意义却不一定很高。
而《本草纲目》∶“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的药引之论就较为明确而实在,临床可验亦可效。
当代白话系列的中药书,有一个怪现象,中药之理,只提四气五味,时论升降浮沉,至于古已有识的药物之色、形、质、性情、部位、所生之时、所成之地等丰富的“象”,则基本不论,即便谈升降浮沉,说的还是气味之升降。好象中药除了气味,再无别解,其实除了气味,先贤们对中药的认识,还有多种途径,以下几篇博文就以药物的升降为例,看看先贤们是如何认识中药的?(中医文化、中药、取象比类、升降浮沉。转载需注明本文属潘毅教授原创)
自然界讲阴阳交感,阴阳交感实源于自然之气的升降浮沉,既然自然有升降,则天人相应下的人体自然也论升降,而与之和应的中药当然也就涉及升降了。此即《侣山堂类辩》所云:“凡物感阴阳之气而生,各有清浊升降之质性者也。”
升降讲的其实是两个字:“位”与“效”。升者,或指作用部位在人体上部,或指作用趋向向上,如升发清阳之气;降者,或指作用部位在人体下部,或指作用趋向向下,如平肝潜阳,降逆止呕等。不同药物须具体分析,其升降是言“位”还是论“效”,或二者均具。
由于中药不强调一“象”定乾坤,而推崇拜多“象”互参补,故形成中药升降之理,也有多种。
1.气味升降:一般谓四气中温热者多升浮,寒凉者多沉降;五味中辛、甘、淡属阳,多升浮,酸、苦、咸属阴,多沉降。若气味单论,以临床为证,可说基本靠谱。但须注意,气味的升降易受其它因素影响。
《本草蒙荃》云:“辛,散也,其行之也横;甘,缓也,其行之也上;苦,泻也,其行之也下;酸,收也,其性缩;咸,软也,其性舒;上下、舒缩、横直之不同如此。”此为单意思论,其上下、舒缩、横直特性与其功效基本一致,不难掌握。当一药多味时,作者则强调综合察之。“合而用之,其相应也。正犹鼓掌成声,沃水成沸。二物相合,象在其间也。有志活人者,宜于是而取法。”
有以气阳、味阴对举而论升降者。《本草问答》云:“此本于天地之阴阳也。本于阳者,以气为主,而上行外达,故升而气浮,能走上焦以发表;本于阴者,以味为主,而内行下达,故降而气沉,能行里达下焦。气本于天,味成于地。《内经》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本天亲上,本地亲下,而升降浮沉之理见矣。”中药之用,确时以气为主,时以味为主,可作参考。
《本草备要》更从气味厚薄、气味组合而进一步论述“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味浓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其立论依据大致是:自然之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气属阳,阳主升浮,浮高于升,气浓则阳显,故象夏之浮;气薄则阳衰,故象秋之降;味属阴,阴主降沉,沉低于降,味浓者,阴盛,故象冬之沉,味薄者阴少,故象春之升。
《本草备要》所言的“气为阳,味为阴。气浓者,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味浓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热(温燥),味浓则泄(降泻),薄则通(利窍渗湿)”亦是气味升降的发挥,类似论述,在明、清本草中时见,但因意蕴较为模糊,近人较少引用。
从实用言,部分气味特征较明显的如薄荷、当归、麝香之类,确可参上理以为用。但大多数药物实难一一辨清其气味厚薄浓淡,故上论虽然在理,但临床指导的普遍意义却不一定很高。
而《本草纲目》∶“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的药引之论就较为明确而实在,临床可验亦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