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4/03/24
- 帖子
- 1498
- 获得点赞
- 354
- 声望
- 63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胶、炮姜、白芥子、甘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
【主治】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者。现用于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坐骨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等证属阳虚寒凝者。
【禁忌】疮疡阳证、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均忌用。
【方论】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笔者用此方治疗临床上某些疑难杂证,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1 软骨炎
患者,男,40岁,1999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因不慎雨淋后,渐感右侧胸部第二肋骨处有一痛点,范围如红枣大小,皮厚质地硬,拒按,按之痛甚,但无灼热感,伴畏寒。胸片检查提示:软骨炎,经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10天后无效。来诊时见诸症如上述,舌苔白润,脉沉弦。证属寒湿凝滞,气血不通。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化瘀行气。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炮姜1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香附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5剂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5剂后,局部触之无痛感,硬结消失,诸证悉平,随访一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因外感寒湿,寒凝血滞,气与血互结皮肤腠理之间,气血不通,形成硬结,不通则痛,故见疼痛,局部拒按,阳气不能温养皮肤,调和营卫,故见畏寒怕冷。《济生方痹》云:“皆同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此为寒湿凝滞所致。阳和汤温补气血,散寒通滞,加桃仁、红花、当归、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气行则血行,故诸证消除。
2 淋病
患者,女,26岁,已婚,1997年3月6日初诊。患者一年前南下打工,因不洁性交,出现小便涩痛,阴部奇痒、流白浊伴灼热感。西医诊断:淋病,阴道滴虫病。经用菌必治输液治疗、甲硝唑阴道塞药、内服金鸡胶囊后,症状减轻,但因其不继续治疗,延诊月余,症状加重后前来就诊。诊见:表情淡漠,痛苦病容,带下腥臭、如丝状绵绵,外阴及大阴唇肿胀,舌苔白润厚腻质淡,脉沉濡而滑。属中医淋病、带下、阴痒范畴。证属素体阳虚,冲任虚寒,寒湿下注。治宜温阳散寒,调理冲任,杀虫止痒。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10g,茯苓15g,地肤子20g,五倍子15g,苦参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蛇床子20g,地肤子20g,白鲜皮20g,五倍子10g,苦参10g,水煎洗外阴,每日2次,以服外洗5剂后。带浊变稀,阴痒减轻,守方继服10剂,外洗15剂,诸证皆除。为巩固疗效,嘱服完带汤改丸调理善后。
按:淋病为性传染病,本例患者因发病日久,肾阳虚衰,冲任失调,阴霾笼罩,寒湿内停,外阴失去阳气精血的濡养,故肿胀而硬厚,外阴营血不荣,阴浊下注,故奇痒难忍;肾阳不振,湿性重浊,故带下腥臭。方以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使阳气升,浊气降,精气盛则冲任充,加太子参、淮山、茯苓健脾祛湿,地肤子、五倍子、苦参杀虫止痒。内服外洗,双管齐下,药证相符,故获病瘥。
3 指硬肿症
患者,男,38岁,2003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右上肢食指肿胀,麻木不仁,关节失去灵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彻夜难眠,乡村医生注射安乃近、青霉素,内服消炎痛无效,疼痛不减,遂来院就诊,诊见: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显肿胀,关节运动受限,触之皮肤坚硬,无灼热感,证属寒湿凝滞,气血郁阻,血络阻塞。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利湿削坚,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15g,鹿胶10g,桂枝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细辛10g,当归15g,川芎15g,泽泻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进服5剂后,肿胀变软缩小,关节运动好转,疼痛减轻,能安静入睡。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剂,疼痛消失,指软肿消,活动自如,诸证悉除。
按:指硬肿症是西医诊断名称,属中医学痹症、阴疽范畴。此病寒冬腊月多见,三九严寒当冲,寒邪侵袭身体肌肤。本例患者素来阳虚体弱,寒邪侵袭食指,以致寒凝血滞,血络受阻,形成闭阻,不通则痛。阳和汤中熟地、鹿胶、桂枝、细辛、炮姜、麻黄温阳通脉,散寒通滞;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泽泻、白芥子利湿软坚。诸药合用,痛止病愈。
4.水肿
蔡××,女,75岁, 1996年4月4日初诊。患者慢性心力衰竭10年余,曾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强心利尿剂后缓解,但停药后仍恢复原状。本次因下肢浮肿加重一月,用西药无效而来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刻诊:胸闷心悸、气喘咳嗽,动则尤甚,不得平卧,面色灰暗虚浮,口唇紫绀,肢末不温,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没指不易恢复,纳呆脘胀,便溏溲少,舌淡暗有瘀斑,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滑,脉沉细结代。证属阴水(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上凌心肺),治宜温补脾肾,助阳化气,利水消肿,方用阳和汤加味:熟地15g,白芥子6g,鹿角胶9g(另冲),肉桂3g(后入),麻黄6g,炮姜炭3g,党丹参各15g,生芪50g,茯苓30g,淡附片10g,紫石英 15g,益母草30g,炒白术15g,车前子30g(包),泽泻 30g,炙甘草3g,砂仁3g。
用于妇科病:
1 继发性闭经
患者,女,33岁,2002年3月28日初诊。患者3月前受寒后自觉头昏眼花,少腹冷而背发凉,自以为感冒而未诊治,症状迁延不愈,3月来已停经,舌质暗淡、苔白、脉细紧。诊断:继发性闭经。证属寒凝血瘀,治以温经散寒,补血活血,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黄30g,麻黄8g,鹿角胶20g,白芥子、姜炭、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香附各9g,肉桂、生甘草各6g,每天1剂,水煎服。12剂后腹冷、背凉消失,月经通行,量色正常,再服当归养血膏善后。
按:本例受寒后致寒凝督脉,胞脉瘀滞,故经闭不行。以阳和汤温经散寒,补血通滞,方中麻黄、鹿角胶用量加大,补养双可宣通阳气,鹿角胶更有通督脉之功,再加理气活血之品,诸药使寒去经通,血行瘀散而收功。
2 多囊卵巢综合征
患者,女,28岁,2001年9月3日诊,述结婚5年未孕,停经已1年。肥胖,体毛浓重,基础体温单相。b超示:子宫48mm×28mm×39mm;双侧卵巢增大,左45mm×22mm,右42mm×28mm可见扩张卵泡。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15岁月经初潮,30~45天1行,间有2~3个月1行者,2000 年7月停经至今,体重显著增加。刻下症见面色少华,眩晕时作,神惫嗜眠,腰酸肢冷,带多质稀,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迟。阳虚痰滞,卵巢痹闭,阴精失养不能宣泄,而成经闭不孕之疾。治宜温阳益精,消痰通滞。予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30g,鹿角胶(烊冲)15g,肉桂(后下)10g,白芥子12g,麻黄6g,干姜10g,炙甘草6g,茯苓15g,皂角刺15g,仙灵脾15g,莪术15g,茺蔚子15g,服药3个月,见透明带下,其后月经如期而行,基础体温曲线相继,数月双相;b超示双侧卵巢形态、大小正常,不久受孕。
按: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辨证属卵巢痹闭之不孕症,常见阳虚寒凝,精气不足,痰血瘀滞的症状、体征,就局部而论,因增生扩张的卵泡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卵泡和间质的细胞的增生及纤维化,使双侧卵巢增大,包膜增厚坚韧,表面光滑,凹凸不平,颜色灰白,其表面与阴疽相类,故予阳和汤治疗多获效验。
3.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一般多为炎性囊块,常有不孕或盆腔感染史,有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病程后两侧附件区形成囊性块物,边界清或不清,活动受限。阳和汤有温阳散寒,消肿散结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桃仁、海藻、莪术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本病26例。结果治愈23例(囊肿及症状消失),有效2例(囊肿缩小、症状好转或消失),无效1例(囊肿未缩小)。治愈病例最少服药5剂,最多36剂。另据报道,以本方加白芍、当归、茯苓,肉桂换为桂枝,治愈1例14cm×14cm×12cm较大卵巢囊肿,前后共服药57剂,肿块消失。
4.席汉氏综合征
席汉氏综合征是因为产后大出血,休克引起垂体缺血坏死,以致卵巢功能减退、子宫萎缩,继发闭经,伴有毛发脱落、性欲降低、全身乏力等一系列极度衰弱的综合症状。阳和汤有温阳暖宫、益阴养血、精血互助、气血两益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天为基础治疗席汉氏综合征取效良好,并附一病例――产后大出血而致经闭、子宫严重萎缩之席汉氏综合征。服药10剂月经来潮,继服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患者已怀孕,后顺产一男婴。
5.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迁延而致,多时轻时重,表现为腹痛、带下量多、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头晕失眠等一系列症状,阳和汤有温经暖宫、气血两益、散寒止痛、强腰益肾、任督双赢之效。一般带下量多、苔白腻者加苍术、薏苡仁;腹痛腰冷者加附子;精神不振、周身不适者加黄芪、当归。每天1剂,轻者1周可效,重则1个月可愈。
6.产后身痛 产后身痛是指妇女在产褥期间,以出现肢体酸痛、麻木重者为特征的病症。本病系产后血虚、经脉失养所致。阳和汤可益血虚之体,盈血虚之气,有益而不燥、盈而不滞、温经通络、行血疗痹之效。
7.不孕症
引起不孕症的原因很多,而阳和汤对气血不足、胞宫虚寒引起的不孕症有满意效果。阳和汤可暖宫散寒、温益天癸、摄精成孕。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黄芪、白术、茯苓、莲子、菟丝子、巴戟天治疗本病获效。一患者婚后5年未孕,并经多种治疗无效。改服本方,1天1剂,连服4个月而怀孕。
8.子宫内膜异位症
本病是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以卵巢、宫骶韧带、宫颈、输卵管部位多见。主要以痛经、持续腹痛、月经失调、不孕、性交痛为主要特征。本病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当归、五灵脂、香附等治疗,对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不效的患者获效满意。每于经前煎服3剂,连用3个月后月经正常,其他症状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
此外,还有报道以本方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痛经、乳核也取得了很好效果,可见其在治疗妇科病方面的独特效用。
阳和汤在辩证应用于非外科时,掌握寒邪阴盛,阳气虚弱,血脉寒凝的病理特点,在原方的 基础上,略为加减,即可收到显著的功效,仅举3例如下:
例1付某,女,56岁。1995年2月,患者因前一年阑尾炎手术,此后经常大便秘结,3~4 天行一次,便出困难,燥屎成球。并见面色无华,背及四肢冷凉,畏寒喜暖,腰膝酸软,头 昏倦怠,腹胀纳呆,脉沉细迟。此症属肾阳虚弱,阴寒结于肠道,血虚肠燥,传导无力,治 以温补阳气,行气补血润肠。处方:熟地20g,鹿角胶15g,肉桂15g,炝姜15g,麻黄10g, 当 归20g,丛蓉15g,火麻仁15g,枳壳15g。6剂,寒症明显减轻,腹胀大减,有矢气,大便偏 干,较前出容易,12剂后大便基本正常,告其继服一段金匮肾气丸。
例2,崔某,女,29岁。1996年12月,经行腹痛一年余,近日非经期小腹不适,经期腹痛加 剧,痛时面晦唇青,手足不温,神疲畏冷,经量少,质稀色暗,有少量血块,脉迟弱无力, 舌淡苔白。症属寒凝胞宫,肾阳虚弱,血寒瘀滞。治以温补肾阳,温通血脉。处方:熟地15 g,鹿角胶15g,炮姜15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10g,吴芋15g,杜仲15g,益母草15g 。4剂后腹痛减轻,12剂后经血按时,血量增中,食欲增强,身觉有力,经行正常。
例3,李某,男,52岁。1997年11月,患者长期腹泻已有二年余,每天早晨必肠鸣腹泻。但 见其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畏寒肢冷,小腹腰部冷感,苔白舌暗,脉沉细弱,症属脾肾阳虚 ,寒凝少腹,治以温补脾肾,祛寒止泻。处方:熟地15g,鹿角胶15g,炮姜15g,肉桂15g, 白芥子10g,炙甘草10g,白术20g,黄芪20g。6剂后,肠鸣腹泻减轻,食欲增加,但大便偏 稀。15剂后,腹痛腹泻止,大便基本恢复正常,续吃人参理中丸巩固疗效。
以上病例,虽病不同,但共同的病理特点都是阳气虚弱,阴寒内盛,气血凝滞所致,用阳和 汤略加化裁,即收到异病同治,药到病愈的效果。因此,临床上应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关键 在于辩证明方。
治饮酒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阳和汤
[组 成] 熟地黄 30 克,白芥子 6 克,鹿角胶 9 克,姜炭、麻黄各 1.5 克,肉桂、生甘草各 3 克。
[用 法] 用水煎煮 30 分钟,去渣取汁,分 2 次服。
[适应证] 长期嗜酒者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见髋部疼痛,活动不利,得热则舒,四肢虚浮。
[按 语] 长期饮酒,燥热之邪内侵,亦致痰瘀内生,阻塞脉络,髀杵血行受阻而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河南医科大学王义生等通过给家兔灌酒后观察,家兔可出现脂质代谢谢紊乱,细胞严重损伤,小动脉发生纤维变性和粥样硬化,导致局部缺血。同时,过氧化脂质及其代谢谢产物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使处于缺血缺氧下的骨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脂肪变性,坏死,空骨陷窝增多。选用阳和汤祛瘀化痰,温通血脉,能够改善脂质代谢谢及局部血运,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药。临症再结合具体病症,灵活变通,可充分发挥其功效。
【主治】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者。现用于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坐骨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等证属阳虚寒凝者。
【禁忌】疮疡阳证、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均忌用。
【方论】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笔者用此方治疗临床上某些疑难杂证,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1 软骨炎
患者,男,40岁,1999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因不慎雨淋后,渐感右侧胸部第二肋骨处有一痛点,范围如红枣大小,皮厚质地硬,拒按,按之痛甚,但无灼热感,伴畏寒。胸片检查提示:软骨炎,经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10天后无效。来诊时见诸症如上述,舌苔白润,脉沉弦。证属寒湿凝滞,气血不通。治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化瘀行气。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炮姜1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香附15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5剂后,疼痛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5剂后,局部触之无痛感,硬结消失,诸证悉平,随访一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因外感寒湿,寒凝血滞,气与血互结皮肤腠理之间,气血不通,形成硬结,不通则痛,故见疼痛,局部拒按,阳气不能温养皮肤,调和营卫,故见畏寒怕冷。《济生方痹》云:“皆同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此为寒湿凝滞所致。阳和汤温补气血,散寒通滞,加桃仁、红花、当归、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散结,气行则血行,故诸证消除。
2 淋病
患者,女,26岁,已婚,1997年3月6日初诊。患者一年前南下打工,因不洁性交,出现小便涩痛,阴部奇痒、流白浊伴灼热感。西医诊断:淋病,阴道滴虫病。经用菌必治输液治疗、甲硝唑阴道塞药、内服金鸡胶囊后,症状减轻,但因其不继续治疗,延诊月余,症状加重后前来就诊。诊见:表情淡漠,痛苦病容,带下腥臭、如丝状绵绵,外阴及大阴唇肿胀,舌苔白润厚腻质淡,脉沉濡而滑。属中医淋病、带下、阴痒范畴。证属素体阳虚,冲任虚寒,寒湿下注。治宜温阳散寒,调理冲任,杀虫止痒。方用阳和汤加减,处方:熟地15g,鹿胶10g,肉桂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10g,茯苓15g,地肤子20g,五倍子15g,苦参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外用蛇床子20g,地肤子20g,白鲜皮20g,五倍子10g,苦参10g,水煎洗外阴,每日2次,以服外洗5剂后。带浊变稀,阴痒减轻,守方继服10剂,外洗15剂,诸证皆除。为巩固疗效,嘱服完带汤改丸调理善后。
按:淋病为性传染病,本例患者因发病日久,肾阳虚衰,冲任失调,阴霾笼罩,寒湿内停,外阴失去阳气精血的濡养,故肿胀而硬厚,外阴营血不荣,阴浊下注,故奇痒难忍;肾阳不振,湿性重浊,故带下腥臭。方以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使阳气升,浊气降,精气盛则冲任充,加太子参、淮山、茯苓健脾祛湿,地肤子、五倍子、苦参杀虫止痒。内服外洗,双管齐下,药证相符,故获病瘥。
3 指硬肿症
患者,男,38岁,2003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右上肢食指肿胀,麻木不仁,关节失去灵活,疼痛三天三夜,呻吟不止,彻夜难眠,乡村医生注射安乃近、青霉素,内服消炎痛无效,疼痛不减,遂来院就诊,诊见:痛苦病容,呻吟不止,右上肢食指明显肿胀,关节运动受限,触之皮肤坚硬,无灼热感,证属寒湿凝滞,气血郁阻,血络阻塞。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利湿削坚,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15g,鹿胶10g,桂枝10g,炮姜10g,麻黄10g,白芥子20g,甘草8g,桃仁10g,红花10g,细辛10g,当归15g,川芎15g,泽泻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进服5剂后,肿胀变软缩小,关节运动好转,疼痛减轻,能安静入睡。切中病机,守方继服15剂,疼痛消失,指软肿消,活动自如,诸证悉除。
按:指硬肿症是西医诊断名称,属中医学痹症、阴疽范畴。此病寒冬腊月多见,三九严寒当冲,寒邪侵袭身体肌肤。本例患者素来阳虚体弱,寒邪侵袭食指,以致寒凝血滞,血络受阻,形成闭阻,不通则痛。阳和汤中熟地、鹿胶、桂枝、细辛、炮姜、麻黄温阳通脉,散寒通滞;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泽泻、白芥子利湿软坚。诸药合用,痛止病愈。
4.水肿
蔡××,女,75岁, 1996年4月4日初诊。患者慢性心力衰竭10年余,曾多次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强心利尿剂后缓解,但停药后仍恢复原状。本次因下肢浮肿加重一月,用西药无效而来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刻诊:胸闷心悸、气喘咳嗽,动则尤甚,不得平卧,面色灰暗虚浮,口唇紫绀,肢末不温,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没指不易恢复,纳呆脘胀,便溏溲少,舌淡暗有瘀斑,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滑,脉沉细结代。证属阴水(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上凌心肺),治宜温补脾肾,助阳化气,利水消肿,方用阳和汤加味:熟地15g,白芥子6g,鹿角胶9g(另冲),肉桂3g(后入),麻黄6g,炮姜炭3g,党丹参各15g,生芪50g,茯苓30g,淡附片10g,紫石英 15g,益母草30g,炒白术15g,车前子30g(包),泽泻 30g,炙甘草3g,砂仁3g。
用于妇科病:
1 继发性闭经
患者,女,33岁,2002年3月28日初诊。患者3月前受寒后自觉头昏眼花,少腹冷而背发凉,自以为感冒而未诊治,症状迁延不愈,3月来已停经,舌质暗淡、苔白、脉细紧。诊断:继发性闭经。证属寒凝血瘀,治以温经散寒,补血活血,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黄30g,麻黄8g,鹿角胶20g,白芥子、姜炭、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香附各9g,肉桂、生甘草各6g,每天1剂,水煎服。12剂后腹冷、背凉消失,月经通行,量色正常,再服当归养血膏善后。
按:本例受寒后致寒凝督脉,胞脉瘀滞,故经闭不行。以阳和汤温经散寒,补血通滞,方中麻黄、鹿角胶用量加大,补养双可宣通阳气,鹿角胶更有通督脉之功,再加理气活血之品,诸药使寒去经通,血行瘀散而收功。
2 多囊卵巢综合征
患者,女,28岁,2001年9月3日诊,述结婚5年未孕,停经已1年。肥胖,体毛浓重,基础体温单相。b超示:子宫48mm×28mm×39mm;双侧卵巢增大,左45mm×22mm,右42mm×28mm可见扩张卵泡。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15岁月经初潮,30~45天1行,间有2~3个月1行者,2000 年7月停经至今,体重显著增加。刻下症见面色少华,眩晕时作,神惫嗜眠,腰酸肢冷,带多质稀,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迟。阳虚痰滞,卵巢痹闭,阴精失养不能宣泄,而成经闭不孕之疾。治宜温阳益精,消痰通滞。予阳和汤加味。处方:熟地30g,鹿角胶(烊冲)15g,肉桂(后下)10g,白芥子12g,麻黄6g,干姜10g,炙甘草6g,茯苓15g,皂角刺15g,仙灵脾15g,莪术15g,茺蔚子15g,服药3个月,见透明带下,其后月经如期而行,基础体温曲线相继,数月双相;b超示双侧卵巢形态、大小正常,不久受孕。
按: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辨证属卵巢痹闭之不孕症,常见阳虚寒凝,精气不足,痰血瘀滞的症状、体征,就局部而论,因增生扩张的卵泡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卵泡和间质的细胞的增生及纤维化,使双侧卵巢增大,包膜增厚坚韧,表面光滑,凹凸不平,颜色灰白,其表面与阴疽相类,故予阳和汤治疗多获效验。
3.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一般多为炎性囊块,常有不孕或盆腔感染史,有急性或亚急性盆腔炎,病程后两侧附件区形成囊性块物,边界清或不清,活动受限。阳和汤有温阳散寒,消肿散结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桃仁、海藻、莪术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本病26例。结果治愈23例(囊肿及症状消失),有效2例(囊肿缩小、症状好转或消失),无效1例(囊肿未缩小)。治愈病例最少服药5剂,最多36剂。另据报道,以本方加白芍、当归、茯苓,肉桂换为桂枝,治愈1例14cm×14cm×12cm较大卵巢囊肿,前后共服药57剂,肿块消失。
4.席汉氏综合征
席汉氏综合征是因为产后大出血,休克引起垂体缺血坏死,以致卵巢功能减退、子宫萎缩,继发闭经,伴有毛发脱落、性欲降低、全身乏力等一系列极度衰弱的综合症状。阳和汤有温阳暖宫、益阴养血、精血互助、气血两益之效。据报道,有人以此方加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天为基础治疗席汉氏综合征取效良好,并附一病例――产后大出血而致经闭、子宫严重萎缩之席汉氏综合征。服药10剂月经来潮,继服3个月,月经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患者已怀孕,后顺产一男婴。
5.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迁延而致,多时轻时重,表现为腹痛、带下量多、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头晕失眠等一系列症状,阳和汤有温经暖宫、气血两益、散寒止痛、强腰益肾、任督双赢之效。一般带下量多、苔白腻者加苍术、薏苡仁;腹痛腰冷者加附子;精神不振、周身不适者加黄芪、当归。每天1剂,轻者1周可效,重则1个月可愈。
6.产后身痛 产后身痛是指妇女在产褥期间,以出现肢体酸痛、麻木重者为特征的病症。本病系产后血虚、经脉失养所致。阳和汤可益血虚之体,盈血虚之气,有益而不燥、盈而不滞、温经通络、行血疗痹之效。
7.不孕症
引起不孕症的原因很多,而阳和汤对气血不足、胞宫虚寒引起的不孕症有满意效果。阳和汤可暖宫散寒、温益天癸、摄精成孕。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黄芪、白术、茯苓、莲子、菟丝子、巴戟天治疗本病获效。一患者婚后5年未孕,并经多种治疗无效。改服本方,1天1剂,连服4个月而怀孕。
8.子宫内膜异位症
本病是指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以卵巢、宫骶韧带、宫颈、输卵管部位多见。主要以痛经、持续腹痛、月经失调、不孕、性交痛为主要特征。本病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能力。据报道,有人以本方加当归、五灵脂、香附等治疗,对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不效的患者获效满意。每于经前煎服3剂,连用3个月后月经正常,其他症状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
此外,还有报道以本方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痛经、乳核也取得了很好效果,可见其在治疗妇科病方面的独特效用。
阳和汤在辩证应用于非外科时,掌握寒邪阴盛,阳气虚弱,血脉寒凝的病理特点,在原方的 基础上,略为加减,即可收到显著的功效,仅举3例如下:
例1付某,女,56岁。1995年2月,患者因前一年阑尾炎手术,此后经常大便秘结,3~4 天行一次,便出困难,燥屎成球。并见面色无华,背及四肢冷凉,畏寒喜暖,腰膝酸软,头 昏倦怠,腹胀纳呆,脉沉细迟。此症属肾阳虚弱,阴寒结于肠道,血虚肠燥,传导无力,治 以温补阳气,行气补血润肠。处方:熟地20g,鹿角胶15g,肉桂15g,炝姜15g,麻黄10g, 当 归20g,丛蓉15g,火麻仁15g,枳壳15g。6剂,寒症明显减轻,腹胀大减,有矢气,大便偏 干,较前出容易,12剂后大便基本正常,告其继服一段金匮肾气丸。
例2,崔某,女,29岁。1996年12月,经行腹痛一年余,近日非经期小腹不适,经期腹痛加 剧,痛时面晦唇青,手足不温,神疲畏冷,经量少,质稀色暗,有少量血块,脉迟弱无力, 舌淡苔白。症属寒凝胞宫,肾阳虚弱,血寒瘀滞。治以温补肾阳,温通血脉。处方:熟地15 g,鹿角胶15g,炮姜15g,肉桂10g,麻黄10g,白芥子10g,吴芋15g,杜仲15g,益母草15g 。4剂后腹痛减轻,12剂后经血按时,血量增中,食欲增强,身觉有力,经行正常。
例3,李某,男,52岁。1997年11月,患者长期腹泻已有二年余,每天早晨必肠鸣腹泻。但 见其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畏寒肢冷,小腹腰部冷感,苔白舌暗,脉沉细弱,症属脾肾阳虚 ,寒凝少腹,治以温补脾肾,祛寒止泻。处方:熟地15g,鹿角胶15g,炮姜15g,肉桂15g, 白芥子10g,炙甘草10g,白术20g,黄芪20g。6剂后,肠鸣腹泻减轻,食欲增加,但大便偏 稀。15剂后,腹痛腹泻止,大便基本恢复正常,续吃人参理中丸巩固疗效。
以上病例,虽病不同,但共同的病理特点都是阳气虚弱,阴寒内盛,气血凝滞所致,用阳和 汤略加化裁,即收到异病同治,药到病愈的效果。因此,临床上应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关键 在于辩证明方。
治饮酒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阳和汤
[组 成] 熟地黄 30 克,白芥子 6 克,鹿角胶 9 克,姜炭、麻黄各 1.5 克,肉桂、生甘草各 3 克。
[用 法] 用水煎煮 30 分钟,去渣取汁,分 2 次服。
[适应证] 长期嗜酒者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见髋部疼痛,活动不利,得热则舒,四肢虚浮。
[按 语] 长期饮酒,燥热之邪内侵,亦致痰瘀内生,阻塞脉络,髀杵血行受阻而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河南医科大学王义生等通过给家兔灌酒后观察,家兔可出现脂质代谢谢紊乱,细胞严重损伤,小动脉发生纤维变性和粥样硬化,导致局部缺血。同时,过氧化脂质及其代谢谢产物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使处于缺血缺氧下的骨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脂肪变性,坏死,空骨陷窝增多。选用阳和汤祛瘀化痰,温通血脉,能够改善脂质代谢谢及局部血运,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药。临症再结合具体病症,灵活变通,可充分发挥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