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4
- 获得点赞
- 284
- 声望
- 63
6月12日 女48岁 主诉:呼吸困难一月半。
病史:患者有肾结石手术史,同时在2008年至2011年间,因喉部肉芽肿进行过3次手术治疗,今年一二月份因为说话声音嘶哑到医院检查发现又出现肉芽肿,医生建议再次进行手术切除,其本人不愿意,想尝试针灸治疗,经朋友介绍到我处诊治,现在其临床症状主要如下,呼吸困难一月半(吸大于呼)、说话声音嘶哑、夜间有阵咳、无痰,(服激素10天),睡眠差、焦虑,颈椎间盘膨出。
经过与患者的仔细交谈,我们发现患者的性格比较倔强,健谈,没耐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明确的告诉患者,我们没有用针灸治疗喉部肉芽肿的先例,效果如何,我们确实没有把握,现阶段我们能做的是尽力减轻你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焦虑、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如果你愿意尝试,我们也愿意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和你一起共度难关。最后患者表示愿意接受我们的治疗。老师的治疗如下:
主穴:百会、膻中、列缺、照海、三阴交、太溪。(主要作用是安神定志、利咽润喉)
配穴:印堂、太渊、鱼际、天突、通里(随证加减)
耳穴:神门、心、肝、皮质下(加强安神定志的作用)
肩颈部推拿,兼治颈间盘膨出症。
随着治疗的深入,我们也了解到患者的一些家庭情况:患者的丈夫患有胃癌,儿子曾外出游玩时出车祸差点死亡,本人是智利第一例患有喉部肉芽肿的患者,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苦闷焦虑反复交织在一起。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多次和患者进行长时间的交流,以此来开导患者,使其尽量的放下心中的包袱,配合我们治疗。
遗憾的是在经过十七次的治疗后,患者的其他症状都消除了,但是喉部的肉芽肿还是没有明显的改善,所以最后决定放弃针灸治疗,准备手术切除,同时,患者也在电话中对老师表示了诚挚的谢谢意,感谢老师对她的精心治疗。
虽然治疗没有彻底完成,但老师最后的病例剖析还是让我有了非常大的启发收获。具体有以下几点:1看病先看人,这位病人没有像抱怨她前几位主治大夫一样来抱怨我们,是因为老师将她的性格已经摸透了。在谈话的时候,用了商量的语气,尽量顺着她的意思去,达到既让她觉得舒服,又不会违背我们的治疗原则,这让我对“中医是治生病的人”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中医治病不仅要了解得病的这个人的体质、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了解患者的性格,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和病人交流的方式,以及预测患者对医生的依从度,和治疗效果的好坏。2治疗前先沟通,因为沟通的好坏关系到我们医患关系和谐与否,只有通过前期的充分沟通,使患者彻底明白自己的病情,得病的原因,以及医生将要采取的治疗方案,使病人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安心的接受治疗,这也是让病人“安神”的必要过程,有很多的病人在和医生交谈以后感觉病轻了很多就是这个原理。3治疗方案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不是让你一招鲜吃遍天,而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4坦诚、真诚也是一味药,这是整个案例总结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句话,开始的时候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深刻,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理解。但是,今天我再次回过头来整理这份病案的时候,我再问我自己:“如果一开始老师不是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来接待患者,不是抱着一颗坦诚的心和患者交流,在治疗失败以后,人家还会再打电话来表示感谢,还会把人家的母亲介绍到你这来治疗吗?”答案是“肯定不会”。记得老师曾经问过我:“你认为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名医?”我回答道:“那肯定是医术过硬,治过很多别人都治不了的疑难杂症,挽救过很多处于生死边缘的危症病人的医生才称得上是名医。”当时老师摇了摇头,他说:“名医是治好了病,让患者满意而归;治不好病,让患者心存感激而去,同时他还心甘情愿给你推荐其他病人,这才是名医。”当时我并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因为我认为医生就和司机一样,首先要技术过硬才行,如果司机开车的技术是个“二把刀”,他就是心肠再好,也难免会成为一个“公路杀手”。医生也是一样,首先你得医技够好,你才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医生,才有成为名医的资格,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但现在看来,我对医生的认知肤浅了。一棵能为人遮阴的参天大树,外表看起来很高大很雄伟,但是如果它的根已经开始腐朽了,那么它随时就会倒下来,不仅害己还害人。医生也一样,医术再高,如果没有医者的仁义之心,每天光想着怎样才能再诓一个病人,再多挣几块钱,那结果也就和这棵树差不多,随时都有倒下来的危险。医者仁术,先有仁后有术。我原先的想法不是本末倒置,把术放在了仁之前,把技放在了德之前吗?可以说只有到这时我才算明白了一点,老师之所以在最后着重强调“坦诚、真诚也是一味药”其实是在提醒我,要做一位德艺双磬的医生,不要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忘记做医生的根本任务是“救死扶伤”。这也让我记起了《大学》里的一句话,“君子先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写在这给自己一个警策。
在这则病案案总结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进行病例总结地方法,也让我更明白做医生“德”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 陈伟伟)
病史:患者有肾结石手术史,同时在2008年至2011年间,因喉部肉芽肿进行过3次手术治疗,今年一二月份因为说话声音嘶哑到医院检查发现又出现肉芽肿,医生建议再次进行手术切除,其本人不愿意,想尝试针灸治疗,经朋友介绍到我处诊治,现在其临床症状主要如下,呼吸困难一月半(吸大于呼)、说话声音嘶哑、夜间有阵咳、无痰,(服激素10天),睡眠差、焦虑,颈椎间盘膨出。
经过与患者的仔细交谈,我们发现患者的性格比较倔强,健谈,没耐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明确的告诉患者,我们没有用针灸治疗喉部肉芽肿的先例,效果如何,我们确实没有把握,现阶段我们能做的是尽力减轻你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焦虑、睡眠质量差等问题,如果你愿意尝试,我们也愿意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和你一起共度难关。最后患者表示愿意接受我们的治疗。老师的治疗如下:
主穴:百会、膻中、列缺、照海、三阴交、太溪。(主要作用是安神定志、利咽润喉)
配穴:印堂、太渊、鱼际、天突、通里(随证加减)
耳穴:神门、心、肝、皮质下(加强安神定志的作用)
肩颈部推拿,兼治颈间盘膨出症。
随着治疗的深入,我们也了解到患者的一些家庭情况:患者的丈夫患有胃癌,儿子曾外出游玩时出车祸差点死亡,本人是智利第一例患有喉部肉芽肿的患者,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苦闷焦虑反复交织在一起。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多次和患者进行长时间的交流,以此来开导患者,使其尽量的放下心中的包袱,配合我们治疗。
遗憾的是在经过十七次的治疗后,患者的其他症状都消除了,但是喉部的肉芽肿还是没有明显的改善,所以最后决定放弃针灸治疗,准备手术切除,同时,患者也在电话中对老师表示了诚挚的谢谢意,感谢老师对她的精心治疗。
虽然治疗没有彻底完成,但老师最后的病例剖析还是让我有了非常大的启发收获。具体有以下几点:1看病先看人,这位病人没有像抱怨她前几位主治大夫一样来抱怨我们,是因为老师将她的性格已经摸透了。在谈话的时候,用了商量的语气,尽量顺着她的意思去,达到既让她觉得舒服,又不会违背我们的治疗原则,这让我对“中医是治生病的人”这句话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中医治病不仅要了解得病的这个人的体质、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了解患者的性格,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和病人交流的方式,以及预测患者对医生的依从度,和治疗效果的好坏。2治疗前先沟通,因为沟通的好坏关系到我们医患关系和谐与否,只有通过前期的充分沟通,使患者彻底明白自己的病情,得病的原因,以及医生将要采取的治疗方案,使病人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安心的接受治疗,这也是让病人“安神”的必要过程,有很多的病人在和医生交谈以后感觉病轻了很多就是这个原理。3治疗方案应该是动态变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不是让你一招鲜吃遍天,而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4坦诚、真诚也是一味药,这是整个案例总结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一句话,开始的时候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深刻,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理解。但是,今天我再次回过头来整理这份病案的时候,我再问我自己:“如果一开始老师不是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来接待患者,不是抱着一颗坦诚的心和患者交流,在治疗失败以后,人家还会再打电话来表示感谢,还会把人家的母亲介绍到你这来治疗吗?”答案是“肯定不会”。记得老师曾经问过我:“你认为什么样的医生才算是名医?”我回答道:“那肯定是医术过硬,治过很多别人都治不了的疑难杂症,挽救过很多处于生死边缘的危症病人的医生才称得上是名医。”当时老师摇了摇头,他说:“名医是治好了病,让患者满意而归;治不好病,让患者心存感激而去,同时他还心甘情愿给你推荐其他病人,这才是名医。”当时我并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因为我认为医生就和司机一样,首先要技术过硬才行,如果司机开车的技术是个“二把刀”,他就是心肠再好,也难免会成为一个“公路杀手”。医生也是一样,首先你得医技够好,你才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医生,才有成为名医的资格,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但现在看来,我对医生的认知肤浅了。一棵能为人遮阴的参天大树,外表看起来很高大很雄伟,但是如果它的根已经开始腐朽了,那么它随时就会倒下来,不仅害己还害人。医生也一样,医术再高,如果没有医者的仁义之心,每天光想着怎样才能再诓一个病人,再多挣几块钱,那结果也就和这棵树差不多,随时都有倒下来的危险。医者仁术,先有仁后有术。我原先的想法不是本末倒置,把术放在了仁之前,把技放在了德之前吗?可以说只有到这时我才算明白了一点,老师之所以在最后着重强调“坦诚、真诚也是一味药”其实是在提醒我,要做一位德艺双磬的医生,不要在成长过程中迷失自我,随波逐流,忘记做医生的根本任务是“救死扶伤”。这也让我记起了《大学》里的一句话,“君子先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写在这给自己一个警策。
在这则病案案总结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进行病例总结地方法,也让我更明白做医生“德”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 陈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