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五运六气一定是诊病治病的一种高级方法

文子医生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08
帖子
6475
获得点赞
134
声望
63
我看素问五运六气这一部分,很难。但是总有一种感觉就是:五运六气实际上是诊病治病的一种高级方法。最近看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在详说初气到终气,解释完了都有这么一段“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以内经的习惯,这应该就是六气治病的基本方法。大家怎么看?
我把各经所政的用药摘录一下:

太阳司天之政
其政肃,其令徐,其谷玄黅,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泄血溢
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阳明之政
其政切,其令暴,其发躁,其谷白丹,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䗪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癃闷,寒热发暴振栗。
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少阳之政
其政严,其令扰,其谷丹苍,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寒乃时至,凉雨并起,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
岁宜咸宜辛宜酸,渗之泻之,渍之发之,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抑其运气,赞所不胜,暴过不生,苛疾不起,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太阴之政
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黅玄,间谷命其太也,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物成于差夏,民气亦从之,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
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折其郁气,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从气异同,少多其制,同湿者以燥化,同寒者以热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少阴之政
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鼽嚏,血溢血泄,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
岁宜以咸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泻之,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厥阴之政
其政挠,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风燥火热,胜复更作,䗪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热胜复行于中。
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其道也,反是者病。
 
把时间因素,天地运转规律都考虑进去,当然很高端了

问题是诊查疾病的时候,如果把这个作为唯一的依据是否可行?与常规引发疾病的因素相比较谁的权重更高呢?
 
把时间因素,天地运转规律都考虑进去,当然很高端了

问题是诊查疾病的时候,如果把这个作为唯一的依据是

正在思考中,我需要看三遍这部分的内容。我目前的看法是结合发病原因,以现有症状为主要依据,根据六经的病变特点确定所病之政,然后给与相应的治疗以纠偏。就是说人正常的情况下,身体可能会有一些偏差,但总体来说不会显出和当年的运气相差太远。如果有不适,就是身体有太过或不及。纠正就是。
 
正在思考中,我需要看三遍这部分的内容。我目前的看法是结合发病原因,以现有症状为主要依据,根据六经的

呵呵 想想都头大哦

千丝万缕,没点韧性做不来
 
文子贤妹研究古典经典,很用功啊,顶一个!

133216lg9gdskufyyze8k8.gif
 
五运六气是一个现代人很难搞明白的问题。在古代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这是个谜团。
 
正在思考中,我需要看三遍这部分的内容。我目前的看法是结合发病原因,以现有症状为主要依据,根据六经的

呵呵,恭喜楼主,中医快要入门了。不过单此一篇看三遍显然不够。若能把《伤寒论》合起来看,则体用皆得,省却不少力气。
 
五运六气的核心就是个升降出人,天人合一;各篇都是对此理论探讨及应用。
 
更准确地说是养生,防病,治病的大法,如,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折其郁气,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以防胜复。至于用寒远寒,..。则是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五运六气是说天道。

医家说天道的目的,是比于人之阴阳。

阴阳,以之言理。

普天之下,无非一理。

医道概莫能外,言生言病,言药言针,说诊说治,无非如是。
 
五运六气是说天道。

医家说天道的目的,是比于人之阴阳。

谁说五运六气讲的只是天道。你看12种变化有4个是病之常。讲在泉司天一定跟着讲治法。你说那些治法的思路有没有特定的公式可循?
 
多读书,可明理。
切于实,可见真。
个人一得之浅见,谨请诸大师们批评指正,感谢!
 

谢谢分享!你是在翻译内经吗?我也有这个想法:我想重新把内经翻译成现代文和英文,我的想法是先把五运六气这部分看出点眉目,明年开始着手翻译的事.不如我们一起干?
 
内经是汉语,何译之有哉?
文言是书面语,较白话更达意精准。
 
呵呵 想想都头大哦

千丝万缕,没点韧性做不来

用十到二十年,不看杂书,专读一本,一字字读下来,并不困难,且定可达古人心。
反之,旁罗百家,博诚博矣,难免浮泛,于学无根。

个人临床读书的一点体会。

二十年前,诊案边堆书盈臂,不时翻检。
一业师驾临,笑曰:那么多书,我知你必一无所精,三年读一本就够了。
初不以为然,然出于对师的信仰,试读。
二年后杂书撤下,不才愚钝,用了五年,认真粗读了第一遍《素问》,始知自己前十余年,纯是乱翻书。
 
更准确地说是养生,防病,治病的大法,如,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折其郁气,资其化源,抑其运气

是明见也!

知天在知地,知地知五谷,知五谷,知人食以生五气。

天有盈缩,地有丰歉,人有强弱。
借天之运,谷之气,人取用之损益以得天年。
 
本帖最后由 今古子 于 2014-7-31 09:35 编辑

人不懂,也不是好多人不懂。
我个人不懂,但我知道好多人懂。懂得比我更多的人,大有人在。

我眼小,知看不全世界。
但心知,世界好大,远大于我个人的眼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