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个文字工作者,对中医也挺感兴趣。这里从古汉语角度谈谈对“幼而徇齐”的理解。说得不对请指正。
这句关键是“徇”字怎么解,看了论坛上几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这几个解释:1,迅疾、敏捷;2,周遍;3,顺。
我这里先谈谈这三个解释的来源,再提出我的看法。
《汉书·艺文志》录有《黄帝内经》,证实至晚在西汉时期就有这么个传本。这个本子与今天我们看到的传本是否一致姑且不论。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黄帝的五句是这么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除了末句,其他和今本《黄帝内经》一样。但是唐代司马贞注解《史记》的《索隐》认为司马迁这几句是抄《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写的是“幼而睿(叡)齐”,还有一个版本是“慧齐”。这样至少有三种说法。“睿齐”“慧齐”我们暂时先搁一边。先回到“徇齐”的三种解释。这三种解释都能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中找到根据。我写这么一段就是想说要以汉朝人的看法解读汉朝人看的书。后世的注解都离不开说文的范畴。
1,把徇解释为迅疾的,是认为双人“徇”与单人“侚”通假。说文“侚”:疾也。
2,把徇解释为周遍,是秀才认字读半边,认为旬是徇的意符。说文“旬”:徧也。十日为旬。甲骨文“旬”像个蜗牛壳的螺纹,其实是“十”的尾巴带卷,表示十日一循环。引申作为徇的意思就成了周遍。
3,把徇解释为顺,是认为“徇”与“循”通假。说文“循”:行顺也。
再看说文怎么解释“齐”:禾麦吐穗上平也。就是说谷子和麦子吐穗时长得一般高。有句成语叫见贤思齐。就是看到贤人想和他一样杰出。上面三种解释和“齐”都不怎么搭。
再看“睿齐”,说文认为“睿”是“叡”古时的写法(说文已经是汉时,它里面说到“古文”要追溯到先秦时期)。说文“叡”:深明也。通也。金文“睿”的写法表示一个人站在沟壑边上往下看,睿的“目”上面的部分和“壑”的左上角部分是一样的。所以引申为能看透,睿智。这样“幼而睿齐”的意思就是说黄帝年幼的时候就有等齐成人般的睿智,能看透。大人有时逗小孩玩,就蒙他,易有蒙卦六五童蒙,小孩还没有开窍。这里说黄帝幼而睿齐,很小就能明白很多事。“慧齐”也可以作相类似的理解。说文“彗”:扫竹也。就是竹子做的扫帚,所以“彗星”又称“扫帚星”。“彗”下加个“心”,正好用禅宗的一首诗来解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慧就是给心除尘。“慧齐”就是说黄帝的智慧等同高人。
结论:“睿齐”“慧齐”“徇齐”都是流传过程中因为不容易解读或者传写错讹等多种原因带给今人的困惑,包括错简也有可能。我个人的看法是可能最早的版本是“幼而睿齐”(“慧齐”境界似乎太高有点玄,《索隐》也以“通”之意解释“徇”,《史记集解》引《墨子》曰“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为证,“徇”“通”互训);然后“睿”和“循”,都带“目”,在传写中易混淆,“循”又进一步被“徇”借代。这样睿齐就成了徇齐,造成今日歧义纷呈。
这句关键是“徇”字怎么解,看了论坛上几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这几个解释:1,迅疾、敏捷;2,周遍;3,顺。
我这里先谈谈这三个解释的来源,再提出我的看法。
《汉书·艺文志》录有《黄帝内经》,证实至晚在西汉时期就有这么个传本。这个本子与今天我们看到的传本是否一致姑且不论。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黄帝的五句是这么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除了末句,其他和今本《黄帝内经》一样。但是唐代司马贞注解《史记》的《索隐》认为司马迁这几句是抄《大戴礼记》,《大戴礼记》写的是“幼而睿(叡)齐”,还有一个版本是“慧齐”。这样至少有三种说法。“睿齐”“慧齐”我们暂时先搁一边。先回到“徇齐”的三种解释。这三种解释都能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中找到根据。我写这么一段就是想说要以汉朝人的看法解读汉朝人看的书。后世的注解都离不开说文的范畴。
1,把徇解释为迅疾的,是认为双人“徇”与单人“侚”通假。说文“侚”:疾也。
2,把徇解释为周遍,是秀才认字读半边,认为旬是徇的意符。说文“旬”:徧也。十日为旬。甲骨文“旬”像个蜗牛壳的螺纹,其实是“十”的尾巴带卷,表示十日一循环。引申作为徇的意思就成了周遍。
3,把徇解释为顺,是认为“徇”与“循”通假。说文“循”:行顺也。
再看说文怎么解释“齐”:禾麦吐穗上平也。就是说谷子和麦子吐穗时长得一般高。有句成语叫见贤思齐。就是看到贤人想和他一样杰出。上面三种解释和“齐”都不怎么搭。
再看“睿齐”,说文认为“睿”是“叡”古时的写法(说文已经是汉时,它里面说到“古文”要追溯到先秦时期)。说文“叡”:深明也。通也。金文“睿”的写法表示一个人站在沟壑边上往下看,睿的“目”上面的部分和“壑”的左上角部分是一样的。所以引申为能看透,睿智。这样“幼而睿齐”的意思就是说黄帝年幼的时候就有等齐成人般的睿智,能看透。大人有时逗小孩玩,就蒙他,易有蒙卦六五童蒙,小孩还没有开窍。这里说黄帝幼而睿齐,很小就能明白很多事。“慧齐”也可以作相类似的理解。说文“彗”:扫竹也。就是竹子做的扫帚,所以“彗星”又称“扫帚星”。“彗”下加个“心”,正好用禅宗的一首诗来解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慧就是给心除尘。“慧齐”就是说黄帝的智慧等同高人。
结论:“睿齐”“慧齐”“徇齐”都是流传过程中因为不容易解读或者传写错讹等多种原因带给今人的困惑,包括错简也有可能。我个人的看法是可能最早的版本是“幼而睿齐”(“慧齐”境界似乎太高有点玄,《索隐》也以“通”之意解释“徇”,《史记集解》引《墨子》曰“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为证,“徇”“通”互训);然后“睿”和“循”,都带“目”,在传写中易混淆,“循”又进一步被“徇”借代。这样睿齐就成了徇齐,造成今日歧义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