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46岁,辽宁盘锦人。
自叙:双腿无力、重着多年,右腿尤重,无法自行将右腿翘架上左腿膝盖大腿上(需用手帮忙才能勉强做到),右腿跟部牵扯痛;两膝关节紧痛;两踝关节胀、紧痛;两腿很少出汗。肢体活动时,脊柱会有响动,并震动头脑难受;左胁下内有气胀如小球。
望:其人形体偏胖,面黄略黑、略偏胖。
舌红,舌体偏瘦,舌苔略薄白,少津。
闻:言语声低,
问:大便溏,少有成形,口不渴;睡觉翻身比较困难。
切:两手寸口脉皆沉濡弱,两尺尤甚。
分析:
1、此证从脉来看,乃大虚之候,所以身体困重无力。
2、从症状来看,颇有类似于“强直症”;但区别也很明显。
3、从舌苔、舌质来看,此人脾脏尚好,未生内湿。
诊断:此为“痹症”,乃风、寒、湿三邪所伤;更兼脏腑亏虚,抗邪乏力,故致使外邪客于腠理、肌肉、经络之中,经年不去,而成此症。
辨治:此症外邪较重,法当汗解。但由于两寸皆“沉濡弱”,恐身体挡不住攻伐药力。故当先行调补,而后方能考虑“攻伐”。估计用时两个多月。
用药:
1、连用两周温补肝肾,方用:制附子、杜仲、川断、肉桂、白术、茯苓、黄芪、党参、当归、怀牛膝。两脉略起。病家见无显效,比较着急,计划试用药1月,若效果不满意,准备回辽。
2、囿于时间和形势,第三周开始转麻黄、独活发汗解表祛湿。明确告知,此时用药攻伐,身体比较勉强。方用:麻黄、桂枝、独活、黄芪、党参、白术、杜仲、细辛、制附子、生姜。连用两周,面部减瘦,眼睑变薄,面部浮肿开始消退;两腿、两膝盖症状开始缓解。同时身体消耗较大,更加疲累乏力。虽然已经考虑到同时大补耗损,但依然不够消耗。一月已到,病家决定继续。
3、发汗之后,脉开始出现预计中的寒象脉转浮紧,与分析吻合。再汗之后,寒象消散,脉重回濡弱。脊柱未再震动导致头晕难受,诸症继续缓解。总结前面的用药反馈,此人似乎耐药性较强。开始用常人倍量与之,单走除湿补肾。方用独活、羌活、川断、杜仲、牛膝、制附子、细辛、干姜、生地、当归、茅根。大剂量连用三周(中有随症小幅度加减出入)两腿轻松,症状缓解,右腿可以勉强自行架上左腿膝上(不用手帮忙)。膝盖、踝骨症状发紧,不痛了。期间外出旅游一周,膝盖有痛,休息后缓解。此为消耗太过所致,不足为患。
4、时逢江南梅雨,阴湿较重,病家症状还比较稳定,未因湿气而反复。尚幸。水湿渐去,正气渐复,两手脉均有起色,唯独右尺依然最为沉弱,无口干、便秘之状。效不更方,续用前方加减。但重点则从祛邪除湿为主,转为扶正补肾为主。连用两周。症状进一步减轻,两脉浮起,指下有力。继续调理肝肾、祛湿。
病家尚算满意,接女儿来看哮喘(另案不录)。计划近期返辽。
小结:
此病总体来说,是“邪实正虚”的情况,病情比较复杂;再加上病家对用药较常人不敏感,所以多年来用药效果不佳。其实,若能四诊洞察,经络肌肤之邪、脏腑经络之虚,自然历历在目、了了如观掌指。辨治用药,严格遵循仲景的先后顺序,解外安内,并不算太难。唯一变数,只在于此人耐药性很强,常量难以取效。
此症诊治,本无记录价值;奈何病家极力要求,乃记录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