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伟 闻名全坛 版主 注册 2011/09/25 帖子 14106 获得点赞 1176 声望 113 所在地 安阳 2014/08/22 #1 立秋过,秋渐致。 燥,有热燥、寒燥之分,咱再加个凉燥。 初秋多为热燥,深秋多为凉燥,入冬寒燥居多。 热燥者清热润燥,沙参、麦冬之类。 凉燥者,温而润之,温而不可过,当归可用之。 寒燥者,寒多有外感所致,辛温解表而兼润燥,桂枝、细辛不为戒。 燥或有内外之分,但咱还是认为燥多为外证,内证少有之。切不可以内热津伤为燥证。 燥有部位之不同,或为全身燥,或为局部燥,当详辨之。 …… 言之当否,望诸师雅正。
立秋过,秋渐致。 燥,有热燥、寒燥之分,咱再加个凉燥。 初秋多为热燥,深秋多为凉燥,入冬寒燥居多。 热燥者清热润燥,沙参、麦冬之类。 凉燥者,温而润之,温而不可过,当归可用之。 寒燥者,寒多有外感所致,辛温解表而兼润燥,桂枝、细辛不为戒。 燥或有内外之分,但咱还是认为燥多为外证,内证少有之。切不可以内热津伤为燥证。 燥有部位之不同,或为全身燥,或为局部燥,当详辨之。 …… 言之当否,望诸师雅正。
李荣伟 闻名全坛 版主 注册 2011/09/25 帖子 14106 获得点赞 1176 声望 113 所在地 安阳 2014/08/30 #2 长夏气湿,然气阴易伤,祛湿亦当益气养阴。 秋季主燥,然燥多在表,润燥更当健脾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