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4/27
- 帖子
- 354
- 获得点赞
- 30
- 声望
- 28
中医形态学何须重建
王昆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整个中医学是建立在没有形态的功能变化之上”,因而必须“要对自己现有理论体系作一番重构”,即“建立中医形态学”,并认为这是实现中医现代化或中西医结合的前提。他们认为,东方医学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逐步走上形态研究的道路,最终将中医学建立在人体形态结构学之上。
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的否定,是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医学,使之符合西医学所要求和所能接受的一种模式,那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了,或者说就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了。
中医学真的是“没有形态”或者说没有“形态研究”的吗?否!中医形态学自古就有之,而且曾经辉煌灿烂,光耀千秋,何须改造与重建。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早就为中医形态学的形成和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且内容相当丰富,只不过它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是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学说浑然融为一体的,很难将它们完全分开。《内经》上将天癸、任脉、太冲脉、肾气,“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以及“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这些都属于中医形态学的内容。它与西医的同类学科如解剖学比较起来,无疑显得有些抽象,但同时也更概括、更广大、更深刻,因为它更接近于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的本质。它不仅研究人体可见的形态如所谓五脏六腑、皮、毛、筋、骨、肉、血、四肢、九窍等,还研究到了与这个形态有关联的其他许多方面,如天文、地理、人事,尤其是人体内无形的气化功能活动与经络等。其范围涉及之广,就以脾为例,《内经》是这样认识的:“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你看讨论一个“脾”,就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至少十个方面:天、地、体、色、音、声、变动、窍、味、志等。实际上还有所谓的“其畜为牛,其谷为稷,其数五,其臭香”,其位在中央等。可见它远远超出了解剖学意义上的“脾”的范围,其内容就形态学而言论述得是何等的透彻和全面,这对中医临床之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再如经络,虽然从解剖学上无法找到它的形迹,但我们不能因为其无形而否认它的存在。我们在临床上确能见到许多反映经络现象的实例。如《素问奇病论》云:“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脉络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素问猠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之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可见古人对于经络的认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所实验和依据,是通过长期无数次的观察而总结得出来的。
《内经》上还有一段关于“形”的阐述很耐人寻味:“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素问欠捑幫明论》)这段对话,我的理解是:对“形”这个东西,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它可见的、有形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还要去感觉,去思考,去揣摩它无形的、看不见的一面。因为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产生于无形,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只有这样,我们对于“形”的认识才更全面,更接近于真实。所以,中医形态学不仅要研究有形,而且更着重研究无形。“东方科学,东方医学强调对无形的功能态的把握。”因此说,中医学没有、也不应当主要建立在有形的人体形态结构学之上。
再拿脉诊来说,它是中医形态学中最具特征的一部分。脉诊独取寸口,可以说不诊脉不足以成其为中医。但是,脉象二十余种很难用图形来表现其形态,只有靠医生的细心体会。尽管它有时候显得有些“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但我们不可否认中医脉诊中确实蕴涵着科学而且实效的道理,故至今仍为四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年前,“变亦变,不变亦变”(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第5期)一文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形态学”,因为据说“中医缺少对人体形态结构方面的科学认识”。这种观点目前仍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如后来有人在“世纪之交的多元化选择”一文中也强调对中医理论要作“质”的变革,“要对原有理论体系作一番伤筋动骨的改建”。不过,我认为,朱丹溪也好,明清医家也好,温病学派也好,他们何尝这样作了?今天如果我们过分地依赖和侧重于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评价和规范中医学理论,那将不会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带来有益的突破。质言之,中医西化的趋势应当遏止。
当然,中医形态学不需要重建或重构,并不是说它就已经十分完善或完美无缺了,它也还有不足和缺陷。中医学(包括中医形态学)以及现代医学,在人类疾病和人类奥秘面前,还有许多难题需待解决,还有许多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有的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正如岐伯所说的“不知其情”。这些难题的破解,正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地探索。然而有一条就是:中医学术不能被异化,不能开变异的花、结变异的果。祝世讷教授说得好:“中医理论只要正确反映着健康与疾病的客观规律,必将是‘万岁’的。”
(注:本文原发表在《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2期)
王昆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整个中医学是建立在没有形态的功能变化之上”,因而必须“要对自己现有理论体系作一番重构”,即“建立中医形态学”,并认为这是实现中医现代化或中西医结合的前提。他们认为,东方医学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逐步走上形态研究的道路,最终将中医学建立在人体形态结构学之上。
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的否定,是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医学,使之符合西医学所要求和所能接受的一种模式,那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了,或者说就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了。
中医学真的是“没有形态”或者说没有“形态研究”的吗?否!中医形态学自古就有之,而且曾经辉煌灿烂,光耀千秋,何须改造与重建。
中医经典著作《内经》早就为中医形态学的形成和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且内容相当丰富,只不过它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是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学说浑然融为一体的,很难将它们完全分开。《内经》上将天癸、任脉、太冲脉、肾气,“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以及“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这些都属于中医形态学的内容。它与西医的同类学科如解剖学比较起来,无疑显得有些抽象,但同时也更概括、更广大、更深刻,因为它更接近于人体生命现象和疾病的本质。它不仅研究人体可见的形态如所谓五脏六腑、皮、毛、筋、骨、肉、血、四肢、九窍等,还研究到了与这个形态有关联的其他许多方面,如天文、地理、人事,尤其是人体内无形的气化功能活动与经络等。其范围涉及之广,就以脾为例,《内经》是这样认识的:“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你看讨论一个“脾”,就联系到与之相关联的至少十个方面:天、地、体、色、音、声、变动、窍、味、志等。实际上还有所谓的“其畜为牛,其谷为稷,其数五,其臭香”,其位在中央等。可见它远远超出了解剖学意义上的“脾”的范围,其内容就形态学而言论述得是何等的透彻和全面,这对中医临床之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再如经络,虽然从解剖学上无法找到它的形迹,但我们不能因为其无形而否认它的存在。我们在临床上确能见到许多反映经络现象的实例。如《素问奇病论》云:“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脉络绝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素问猠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之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可见古人对于经络的认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所实验和依据,是通过长期无数次的观察而总结得出来的。
《内经》上还有一段关于“形”的阐述很耐人寻味:“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素问欠捑幫明论》)这段对话,我的理解是:对“形”这个东西,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它可见的、有形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还要去感觉,去思考,去揣摩它无形的、看不见的一面。因为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产生于无形,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只有这样,我们对于“形”的认识才更全面,更接近于真实。所以,中医形态学不仅要研究有形,而且更着重研究无形。“东方科学,东方医学强调对无形的功能态的把握。”因此说,中医学没有、也不应当主要建立在有形的人体形态结构学之上。
再拿脉诊来说,它是中医形态学中最具特征的一部分。脉诊独取寸口,可以说不诊脉不足以成其为中医。但是,脉象二十余种很难用图形来表现其形态,只有靠医生的细心体会。尽管它有时候显得有些“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但我们不可否认中医脉诊中确实蕴涵着科学而且实效的道理,故至今仍为四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年前,“变亦变,不变亦变”(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第5期)一文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形态学”,因为据说“中医缺少对人体形态结构方面的科学认识”。这种观点目前仍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如后来有人在“世纪之交的多元化选择”一文中也强调对中医理论要作“质”的变革,“要对原有理论体系作一番伤筋动骨的改建”。不过,我认为,朱丹溪也好,明清医家也好,温病学派也好,他们何尝这样作了?今天如果我们过分地依赖和侧重于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评价和规范中医学理论,那将不会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带来有益的突破。质言之,中医西化的趋势应当遏止。
当然,中医形态学不需要重建或重构,并不是说它就已经十分完善或完美无缺了,它也还有不足和缺陷。中医学(包括中医形态学)以及现代医学,在人类疾病和人类奥秘面前,还有许多难题需待解决,还有许多问题没有阐述清楚,有的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正如岐伯所说的“不知其情”。这些难题的破解,正有待于我们去不断地探索。然而有一条就是:中医学术不能被异化,不能开变异的花、结变异的果。祝世讷教授说得好:“中医理论只要正确反映着健康与疾病的客观规律,必将是‘万岁’的。”
(注:本文原发表在《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