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真源中医 于 2014-9-2 19:48 编辑
少阴病第3条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本条病人脉阴(重按)阳(轻按)俱紧(也就是指脉浮紧。从后面的属少阴看,此脉还必须是细的),反汗出者(脉浮紧是太阳病伤寒证的麻黄汤证的脉证了,那么说明表郁明显,应该是没有汗的。而这里却汗出,所以说“反”。另外,这里的“反汗出”也可能与发汗不得法有关,是说医者针对脉浮紧而去发汗,但由于汗不得法,反而造成了大汗亡阳的变证),亡阳(损伤津液)也。法当咽痛(病传少阳);而(之后,指汗出亡阳之后,是与咽痛并列的另一种传变情况,而不是指咽痛后又吐利。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但这已经是合病了,是两种传变情况都出现的合病)复(还会)吐利(病传太阴);此属少阴的变证。按这条也不好理解,脉阴阳俱紧就是浮紧的脉,这与少阴病脉微细的定义可不一样,不是少阴病的脉象。即使要成为少阴病表郁也重的脉,也要虽浮紧而必细(如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如果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其脉更是沉而不浮,也只能是脉阴紧而不能是阳紧、即不能阴阳俱紧),所以这里和281条说明的少阴脉是不相符合的。那么这种紧脉是属于表实表郁的病证,要发汗也要用麻黄剂,是不大可能自己平白无故地汗出亡阳的,所以这里很可能是将脉浮紧细的少阴病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误用了麻黄汤去发汗造成汗出亡阳的一系列变证,所以后面才说这个病属少阴。如果脉粗而不细还浮紧,这是太阳病麻黄汤证,绝对不是少阴病!那么由于津液虚它才脉细,再大发汗亡失津液,病就会传变,最容易就是传少阳,少阳病不是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往里传)”吗?就是这种气(津液)血虚的主要传变目标了。由于气血津液虚不能滋养机体组织,病传少阳的话最容易就是出现咽痛这种情形了,所以这是一种误治后的传变形式。那么由于它是少阴病,有虚寒沉衰的一面(所以要用附子),即使是适宜发汗的证,也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白通汤这类的方剂而不能单纯用麻黄汤之类。一旦再被误汗,就有传变为太阴病、出现吐利虚寒的太阴病证的可能了,这是病情传变的另一种情况。当然,由于汗出加上吐利,津液大伤,也同样会咽痛,但这个却是少阳与太阴的合病,是病情的另一种传变结果。所以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本条无论是将“咽痛而复吐利”、还是将“脉阴阳俱紧”、抑或是将“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看成是属少阴、是少阴病的证状,都是不对的(如是少阴病,本来就应该脉微细,更何况这里还汗出、津液有损耗,如果是少阴病的话就更不可能还会脉阴阳俱紧而不是微细的)。所以这里只能看成是少阴病甚至是太阳病(都是表病)向里传变的一系列变证(可以是误治后的变证,也可以是其自身自然的传变),而不能将之视为属少阴病。所以这条也不好懂。历代的注家大都也确实将这条的述证当成了是少阴病证来看,从而对伤寒的研究和临床辨证带来了很多的疑问和障碍,以致于少阴病一直都被误解为是里证而不是表证。这类问题后面还有不少,这跟太阳病篇中说的太阳病其实大多不属太阳病是一样的。只是这里却又加了些肯定的断语,使人不会想到要去质疑它们,更具有欺骗性,如282条和本条,都有这种“属少阴”的断语,但这真是少阴病吗?综合仲景全书的讲述情况来分析,这两条根本不是少阴病,只是它的变证、是传变了的情况。所以这些地方要不仔细分析推敲,光看他的定义,就会上当的。所以这条说的也是少阴病的传变问题,与282条都是说少阴病的传变的。但282条主要说的是自然的传变,所以也有不传变的;而本条则主要是讲因为误治而传变的情况、是逆治的变证而不是自然的传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