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条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本帖最后由 徐明之 于 2014-9-2 20:31 编辑

第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第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第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虽然是一条一条的讨论,但是会附上前条文,以读书不可断篇取条,断句取字也,虽用此法,但仍不能全面周详,因有些病症在伤寒论中或详于前篇,如太阳,阳明等篇篇,或补充说明于后篇,如在少阴,厥阴之中,须读书者着眼互相比对发明,正如王肯堂所言:“伤寒论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也”

期待各位的精彩发言,以明往圣之绝学,不拘时日,以刨判清楚为的。
 
本帖最后由 真源中医 于 2014-9-2 19:46 编辑

少阴病第一条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此条少阴病是表病的阴性(沉衰、被动性)病型,它和太阳病一样,都属于表证,即病发于表部、肌表,所以同样会有头项强痛、身疼痛、腰膝及关节痛等太阳病的证情,脉也浮(主外主表)。但少阴病由于人体机能虚衰不振、抗邪不力,所以与太阳病通常必发热不同,常发不起热来、尤其发不起高热,同时因为虚衰不振的缘故,所以与太阳病相比更恶寒,与太阳病发热恶寒同重的情况不同,它更偏重于恶寒,恶寒程度更大于发热的程度,所以会出现发热不高但恶寒明显、严重的情况,哪怕是没有发烧,也有恶风、恶寒的表现,所以仲景在第7条才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太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少阴)也”的说法。同时因为机体气血不足、虚衰,脉就显得细、缓、软(微细);但它这种微细只是相对于太阳病的情况而言的,是较太阳病脉更细、更缓软无力的意思,是相对的,而不是那种绝对的微细(微弱无力、细如丝线、脉微细欲绝、沉)的脉象,那是属于太阴病的微细而不是少阴病的微细,与之相比,少阴病的脉微细要有力得多也粗得多。同理,由于机能虚衰沉寂,再加上有病,人就更加没有精神了,所以就只想休息、睡觉而出现了“但欲寐”的提不起精神、无精打采的表现。而无热恶寒(发热少恶寒多)是少阴病的主要特征,,,,,,,
 
这样一条一条的学,比较细致啊!我先发言,抛砖引玉:1,首先这个阴阳脉俱紧,是摸的哪里?这我有点晕。阴阳脉俱紧是有寒,应该是无汗才对。所以反而汗出是亡阳。为什么说这是属于少阴呢?我觉得这里的少阴是手少阴心经,汗为心之液,所以说是少阴,这和太阳病的脉浮而汗出不同;“法当咽痛而吐利”这句话乍一看有点用词罗嗦,“咽痛而吐利”就是,加个“法当”好像有点画蛇添足。其实我想还真少不了这两个词。是结合前文汗出,加上“咽痛而吐利”才能完全诊断是少阴病。
 
这样一条一条的学,比较细致啊!我先发言,抛砖引玉:1,首先这个阴阳脉俱紧,是摸的哪里?这我有点晕。阴阳脉俱紧是有寒,应该是无汗才对。所以反而汗出是亡阳。为什么说这是属于少阴呢?我觉得这里的少阴是手少阴心经,汗为心之液,所以说是少阴,这和太阳病的脉浮而汗出不同;“法当咽痛而吐利”这句话乍一看有点用词罗嗦,“咽痛而吐利”就是,加个“法当”好像有点画蛇添足。其实我想还真少不了这两个词。是结合前文汗出,加上“咽痛而吐利”才能完全诊断是少阴病。
 
本帖最后由 真源中医 于 2014-9-2 19:48 编辑

少阴病第3条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本条病人脉阴(重按)阳(轻按)俱紧(也就是指脉浮紧。从后面的属少阴看,此脉还必须是细的),反汗出者(脉浮紧是太阳病伤寒证的麻黄汤证的脉证了,那么说明表郁明显,应该是没有汗的。而这里却汗出,所以说“反”。另外,这里的“反汗出”也可能与发汗不得法有关,是说医者针对脉浮紧而去发汗,但由于汗不得法,反而造成了大汗亡阳的变证),亡阳(损伤津液)也。法当咽痛(病传少阳);而(之后,指汗出亡阳之后,是与咽痛并列的另一种传变情况,而不是指咽痛后又吐利。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但这已经是合病了,是两种传变情况都出现的合病)复(还会)吐利(病传太阴);此属少阴的变证。按这条也不好理解,脉阴阳俱紧就是浮紧的脉,这与少阴病脉微细的定义可不一样,不是少阴病的脉象。即使要成为少阴病表郁也重的脉,也要虽浮紧而必细(如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如果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其脉更是沉而不浮,也只能是脉阴紧而不能是阳紧、即不能阴阳俱紧),所以这里和281条说明的少阴脉是不相符合的。那么这种紧脉是属于表实表郁的病证,要发汗也要用麻黄剂,是不大可能自己平白无故地汗出亡阳的,所以这里很可能是将脉浮紧细的少阴病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误用了麻黄汤去发汗造成汗出亡阳的一系列变证,所以后面才说这个病属少阴。如果脉粗而不细还浮紧,这是太阳病麻黄汤证,绝对不是少阴病!那么由于津液虚它才脉细,再大发汗亡失津液,病就会传变,最容易就是传少阳,少阳病不是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往里传)”吗?就是这种气(津液)血虚的主要传变目标了。由于气血津液虚不能滋养机体组织,病传少阳的话最容易就是出现咽痛这种情形了,所以这是一种误治后的传变形式。那么由于它是少阴病,有虚寒沉衰的一面(所以要用附子),即使是适宜发汗的证,也要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白通汤这类的方剂而不能单纯用麻黄汤之类。一旦再被误汗,就有传变为太阴病、出现吐利虚寒的太阴病证的可能了,这是病情传变的另一种情况。当然,由于汗出加上吐利,津液大伤,也同样会咽痛,但这个却是少阳与太阴的合病,是病情的另一种传变结果。所以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到,本条无论是将“咽痛而复吐利”、还是将“脉阴阳俱紧”、抑或是将“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看成是属少阴、是少阴病的证状,都是不对的(如是少阴病,本来就应该脉微细,更何况这里还汗出、津液有损耗,如果是少阴病的话就更不可能还会脉阴阳俱紧而不是微细的)。所以这里只能看成是少阴病甚至是太阳病(都是表病)向里传变的一系列变证(可以是误治后的变证,也可以是其自身自然的传变),而不能将之视为属少阴病。所以这条也不好懂。历代的注家大都也确实将这条的述证当成了是少阴病证来看,从而对伤寒的研究和临床辨证带来了很多的疑问和障碍,以致于少阴病一直都被误解为是里证而不是表证。这类问题后面还有不少,这跟太阳病篇中说的太阳病其实大多不属太阳病是一样的。只是这里却又加了些肯定的断语,使人不会想到要去质疑它们,更具有欺骗性,如282条和本条,都有这种“属少阴”的断语,但这真是少阴病吗?综合仲景全书的讲述情况来分析,这两条根本不是少阴病,只是它的变证、是传变了的情况。所以这些地方要不仔细分析推敲,光看他的定义,就会上当的。所以这条说的也是少阴病的传变问题,与282条都是说少阴病的传变的。但282条主要说的是自然的传变,所以也有不传变的;而本条则主要是讲因为误治而传变的情况、是逆治的变证而不是自然的传变,,,,,,
 
如果把脉多,并且很仔细得把很长时间,就会发现脉从躁动到安静的时间,每个人都不同,脏腑能力越差的需要的时间越长。本条脉是阳郁深重,却汗出,咽痛,吐利,举一反三,可见脏气之强弱。
 
少阴病第3条原文: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本条病人脉阴(重按

你放着仲景说的“此属少阴”不认识,拍脑袋搞这么些推论然后说不是少阴病,那我们是学你还是学张仲景呢?

治学态度要严谨,提出一个想法要反复推敲求证,不是靠拍脑袋,医者意也不是意淫也大哥!
 
你把正本伤寒论前后对比研究完在说,把少阴病概念脉证弄懂在说罢
 
不要把张仲景的意思误解了

上一条“自利而渴属少阴” 此条:“此属少阴,咽痛而复吐利” 后面少阴条还有多处讲利,你不知道少阴有利啊?只知道太阴有利?跟我刚看伤寒头几年一样
 
本帖最后由 真源中医 于 2014-9-2 21:38 编辑

你既然说太阴有利少阴也有利,那么他们之间如何区别呢?
 
既然是相互切磋学习交流你也谈谈你的看法吧
 
知道你的水平了再也不来这里了拜拜在这浪费光阴,
 
本帖最后由 柴桂方应 于 2014-9-2 23:47 编辑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脉阴阳?---左右手分阴阳所以张仲景说俱
其次是这里的脉紧是什么原因形成的?-脉内的津液过盛了,充斥于脉内引起的
脉紧为什么会汗出?-这里的反汗出提出与太阳病的区别,脉内的津液过盛而迫津外出,所以张仲景指出此为少阴,(少阴是指脉内的津液与阳气)
这里的亡阳真的是阳气亡失吗?-这里说亡阳有两点,一是阳虚气化不利,津液不能外出引起二是津液过盛,充斥于脉内制约了阳气
咽痛与吐利形成的原因---虚阳上浮而咽痛,脾胃失和而吐利
这一系列的疑问都要弄明白才行
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此条还可以与“辨脉法”中的一段来学习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