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浅谈因痰生风证

王昆文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4/27
帖子
354
获得点赞
30
声望
28
浅谈因痰生风证
王昆文
因痰而生风,前人虽有提及(如朱丹溪、徐灵胎、邹润安等),但缺乏专论。本人通过读书学习,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有必要对此作一探讨。
1 因痰而生风是临床上一类十分常见的病症,它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
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有明显内风见证而又与痰有关的病证即有癫狂、痫证、头痛、眩晕、厥证、中风、耳鸣、耳聋、哮证、惊悸,等。如癫狂中含有痰气上扰型;厥证中包含痰厥;痫证,重在痰邪作祟,故治以豁痰顺气为先;头痛,有由痰浊所致者;眩晕,含痰湿中阻型;中风,更是含痰蒙清窍或痰阻于络。
在《玉机微义》、《医学纲目》、《医碥》、《医学入门》和《顾氏医镜》等书中,皆有对痰证诸多表现的叙述,其中主要的还是以内风见症者居多,如眩晕、瞤动、燥痒、心烦、膝软、肢麻、耳鸣、喉痹、魇梦、卒痛、仆倒、惊悸、癫痫、中风等。总之,其变幻百端,每多奇异怪证。这正与风邪变化无常的为病特点相一致。故《医学纲目》在述痰之为病时,开头即说“或偏头风,或雷头风∠∠∠∠∠”,明显地把痰证与风病连在一起。王孟英亦云:“既流善幻,显属于痰。”
先从《神农本草经》看,该书对有祛痰作用之茯苓、白术等药有这样的描述:茯苓主惊气恐悸,安魂养神;白术主死肌、痉;半夏主头眩、肠鸣;白僵蚕主小儿惊痫;南星主伤筋萎拘缓;旋复花主惊悸、除水;皂荚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以上所谓惊、恐、悸、眩、痉、痫、死肌、拘缓等症,实际皆可属于内风证的范畴。
再从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来看,认为其人有痰饮者,往往会表现出“苦冒眩”、“身瞤悸”或“癫眩”等风象。如:“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假令廋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膈上病痰,满喘咳吐∠∠∠∠瘠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可见仲景对于眩晕或身瞤动之症,特别着意于从痰饮论治。其所创立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都是临床很有效的方剂。又《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亦明言:“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此所谓“涎”,即痰涎也,非因痰而生风者何?
自仲景以后,以至近代,因痰生风说逐渐形成和发展,有不少医家皆指出痰饮与内风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尤以朱丹溪、徐春圃、王孟英等人为代表。如朱丹溪即认为:眩晕,乃“痰饮随气上,伏留于阳经,遇火则动”;仆倒,属“瘀血为病,或痰涎发于上”;癫狂,“夫血气俱虚,痰客中焦,妨碍不得运用”;头目痛,病因“有风有痰者,多风痰结滞”,主治首选半夏白术天麻汤(据《脉因证治》)。本方半夏需重用,为天麻、苍术等药的七倍半。或用玉壶丸。朱氏曰:“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徐春圃《古今医统》更明确地指出:眩晕是痰,烦躁是痰,癫狂是痰,颠仆是痰,中风不语是痰,小儿惊风是痰——说得何等的直接与肯定,勿容质疑。《王孟英医案》卷二“晕眩”门共载医案六例,其中除一例属真阴不足,肝胆火炎外,其余五例皆使用了蠲痰清气法或清热涤痰药。他指出:“盖痰饮为患,乍补每若相安,具支眼者,始不为病所欺也。”又其治张养之所亲李某患狂症一案(裸衣笑骂,不避亲疏等),“服药十余帖,吐泻胶痰甚多,继以磁珠丸,渐以向愈”,亦可反证此病属因痰生风证。另外,他还说:“正仲圣所谓诸厥应下者,应下其痰与气也。”
此外,《张聿青医案》(《清代名医医案大全》之四)载中风案3则,此3例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了痰阻于络是引起中风的重要原因,其治疗也皆以治痰通络为主(或涤痰,或化痰,或泻痰),而习用制半夏,瓜蒌仁、制南星、白僵蚕等药。其案语中有云:“殊不知风不自生,血不行然后生风也。筋络不自病,有所以阻之者∠∠∠∠”。试问:阻之者何?痰涎也。痰阻于络,而后风生。持有此类似观点的,还有近代名医张锡纯。他在对癫疯一病的论述中主张用自拟的荡痰汤;而在论癫狂之原因和治法时说:“乃有时元神(在脑)、识神(在心)相通之路有所隔阂,其人之神明失其所用”,“而究其隔阂者果为何物?则无非痰涎凝滞而已”,“此痰随心血上行,最易凝滞于心脑相通之路。”可见王隐君创制的礞石滚痰丸治疗癫狂证,的确是找准了目标,可谓有的放矢。
笔者体会,痰之与风,犹如一对孪生兄弟。虽有曰“风性上升,痰湿随之”(丁甘仁),或曰“痰得风而愈炽,风夹痰而愈旺”(张聿青),而我个人的观点是:痰可以生风,因痰生风证在临床上普遍存在,正由于“风为百病之长”,因此说“百病皆由痰作祟”就可以理解了。
邹润安先生是因痰生风说的又一宣扬者,他在《本经疏证》中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这一认识。他在疏解天南星、矾石和蛇床子等药时说:“是可知因痰而生风者,去其痰而风自不得生。”“不消痰则风仍不靖,不靖风则阳仍不化。”“殊不知风因痰生,人因风病。若变因痰而生之风,如湿中所钟风化,能鼓荡湿气化津化液,则此痰此风,早将变为氤氲流行之生气,尚何癫痫之足虑?”又其论半夏曰:“头为诸阳之会,阳为阴格则眩。”“阳为阴格”,即阴阳二气不偕调,不相合化,这也正是“风”所由产生的根源。治痰的常用药半夏,不仅能燥湿化痰,而且能调和阴阳,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因此就能使“风”的根源得以平息。
2 关于因痰生风的机理
其一,痰阻于络,血行失畅,血不行则风生。古人不是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么?此多属于痰瘀互结者,故临床上往往将活血化瘀与祛痰法并用而取效。刘潜江云:“肾肝气虚则病于湿。湿者,阴之淫气也,阴淫则阳不化而为风。”痰与湿为同类,故金子久所谓“痰中必兼风”,极是。其二, 痰郁久则化热,痰热相合则更易生风。当然,此热亦可由其他因素所致,如外感风热,饮食辛辣厚味炙煿之品及气郁等。《古今医统》和《儒医精要》都认为痰因热成,即因火热而生痰,说“未有痰病而不因火而成者也”。痰与火热既然同时存在,则更为风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实际上所谓热盛生风者亦往往与痰有关。
3 因痰生风证的诸多表现
今根据本人临床记录及读书笔记初步整理如下:
3ㄠ 痒 咽喉或咽喉下一段气管内发痒即咳,或有目痒、鼻孔痒,或周身皮肤燥痒,甚至眉棱、耳轮或耳心及齿颊等皆痒,另外大多兼有脉滑吐痰等症。仲景亦云“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疹”。痒者,扬也,风邪自寻出路也。此风非外邪之风,而是多由痰所生。
3㈠ 眩 头风目运,如坐舟车,精神恍惚,或感觉头闷不爽,身体失去平衡,甚至跌扑。如某翁,年近八旬,平日嗜酒,走路需扶拐棍。近来突然走路时总向右侧面偏斜,且吃饭时碗端不平,有手颤,兼咳稠痰及面红,脉弦滑数大。
33 软 肢软乏力,尤其是足膝酸软。如某中年男子,自诉每晚入睡前一段时间双下肢发软并酸疼,甚感不适而前来就诊,另兼有咯痰。《金匮要略》附方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既“烦”且“重”,非软而何? 邹润安《本经序疏》中有论风病七篇,其中一篇是“中风脚弱”,看来他把脚弱(或足软)看做是中风的主症,是很有见地的。
34 僵 一身拘执或有被束缚感,肢体活动不灵便,屈伸不利,或麻木,或舌强言蹇甚至失语。尤其是双脚在走下坡时好像是“逗”的。如半身瘫痪者,在偏瘫的一侧肢体强硬。
35 动 风胜则动,症见口眼瞤动,眨眼频繁,或筋惕肉瞤,肌掣,神魂不安,心悸,或心中紧张,如畏人捕,小儿夜睡易惊醒或手足躁扰,或喜吮手指等。
36 痛 这种痛多为卒痛、掣痛或僵痛,即痛即止,并无常所,或是手指痉挛如发鸡爪风。用一般除风湿药治之不效,而用驱痰顺气药则有效,如指迷茯苓丸。《医统》在该方后记云:“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常觉如有人抽掣,两手战掉,至于茶盏亦不能举,随服随愈。”又云:“治人有臂痛,不能举手足,或左右时复转移。”所谓“左右时复转移”、“抽掣”与“战掉”就是风象,即因痰所生之风。所以我认为,指迷茯苓丸应当是治因痰生风证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方。现代医学所谓的三叉神经痛就是属于因痰生风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疾患(因其具有短暂性剧痛,瞬息即作,而片刻即逝,风象明显)。
37 冷 身体的某一部分特别怕冷,虽重裘厚褥亦不能温。或胸前(如仲景所谓“心中恶寒不足者”),或背心(“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或尾椎,或小腿一段,或心下如停冰铁,等。且其冷处特别怕风,由于其体内有因痰所生之风,故对外风亦甚畏惧。
此外,还有失志、癫狂、心烦、怔忡、耳鸣、哮、面青等皆是。
4 关于因痰生风证的治疗
前面所例举的诸家名医案中已有所述。归纳言之,正如邹润安所说的“去其痰而风自不得生”,或如喻嘉言所说“挟痰者,豁痰则风去”。
考《方剂学》教材所选常用祛痰方约十余个,其半数以上之主治证(或适应证)中皆含内风见症。如二陈汤可治头眩、心悸;导痰汤可治头痛眩晕甚或痰厥;涤痰汤可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温胆汤可治惊悸、癫痫;滚痰丸可治癫狂惊悸、怔忡昏迷、耳鸣眩晕、口眼蠕动;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治眩晕头痛、胸闷呕恶;定痫丸可治痫证,等。可见祛痰以息内风,已经比较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临床实践,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5 结语
风为百病之长,百病多由痰作祟。风与痰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痰可以生风。因痰而生风是临床上一类十分常见的病症,应引起每一位临床中医师的重视。善治痰者能治百病,善治风者必善治痰

(注:本文刊登在《国医论坛》2004年第4期)。
 
看王老的贴子就有种面对面的交流,更新自己的固有的中医知识,如此贴说的痰生风,之前在脑中已固定风与寒就是风寒,风必须有附物才能存在,风从何而来的答案比较多。治病需要灵感,更让医者为自己的知识层面的拓展做不懈的努力。
 
多谢王老师好文,对痰生风的分析比较全面。
 
这篇文章是有临床实用价值的,不是空谈。因而,在发表十年之后,重新阅读它,依然有味。
(因为准备把它收入本人拟出版的书中,所以重新打字后发上论坛,供同道参考。)
 
学习王老师的好文章!
 
小道 万分拜服以上言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