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对丁甘仁议案的粗浅认识5

陪我聊中医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12/15
帖子
41
获得点赞
1
声望
8
这是丁老的第五个医案;
吴左 发热不退,胸闷呕吐,舌中有一条白苔,脉弦滑而数,太阳阳明未解,痰滞逗留,中焦气滞,宣化失司。当拟栀豉汤疏解表邪,温胆汤蠲除痰饮,俾得邪从外解,饮从内化,则热可退,而呕吐自止。
淡豆豉(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炒谷麦芽(各三钱) 赤芍(二钱) 生姜(一片)川桂枝(四分) 竹茹(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鸡金炭(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这个吴姓病人的病机很明显,表邪未解与痰滞互结,已有化热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舌中有一条白苔,这个条应做带讲,不但有长度也是有宽度的。刚好属于中焦位置。治法也就很清晰了;栀豉汤疏解表邪,温胆汤蠲除痰饮。外散内化。
看方,分组看:
第一组;淡豆豉(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赤芍(二钱) 生姜(一片)川桂枝(四分),栀豉汤中去掉了清热泻火的栀子换成了清热燥湿的黄芩,理由有两点;第一,栀子泻火虽猛但燥湿远不及黄芩,此处湿是明显大于热的,说以黄芩更合适;第二,从归经上说,栀子走三焦范围过大易伤及无辜,黄芩主要归于中上焦,更符合病位。从用量来讲,豆豉明显大于黄芩,透中兼清,以透为主。这样即取其意又不拘其方。赤芍配桂枝,取桂枝汤之意,用以善后,白芍为何换成赤芍前面讲过了,不在啰嗦。桂枝偏温会不会助热呢,丁老也做了考虑,赤芍本来就比白芍寒,而且用量上数倍于桂枝,这样既保留了桂枝汤的和的优势,又不会太制约赤芍的寒性,生姜助散外邪兼以止呕,生姜虽热,但它走散药,且有量大于它的寒凉药相制,不会积热。
第二组;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竹茹(一钱五分)炒谷麦芽(各三钱)鸡金炭(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这里用炒谷麦芽,鸡金炭换掉了下气力猛的枳实,更符合内化的原则,且鸡金炭又可止呕。泽泻换掉了茯苓,病人此时已开始化热,还可能有点伤阴,湿不明显,此时再用茯苓利水不大合适,但是又怕闭门留寇,还必须留有出路,泽泻无论从归经还是作用上比茯苓要合适的多。
处方运用的如此的灵活,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大家就是大家!
 
个人认为,此病应为少阳阳明,少阳病带呕。可用小柴胡加石膏或大柴胡汤。这个实热病用桂枝似有不妥。
 
本帖最后由 陪我聊中医 于 2014-9-16 18:15 编辑

不妥。

我不这样认为,本病既无寒热往来,又非低热,胸胁苦满更无从谈起,至于呕吐,少阳证可呕可不呕,不足为据,单凭一个脉玄就断为少阳证更加说不过去。
脉虽数但苔仍为白苔,可见内热不胜,也就是说不到阳明实热证,并没有胃家实,,此时的热只是郁而化热,古人的医案很简单,前面还应有一段问诊,这个病人前面肯定有感冒,,说以此时应为太阳未解,刚入阳明,更不可忽略的是此人有痰饮。这是用石膏清里无疑引狼入室,大柴胡跟不可取。
用桂枝有三条;第一,此人外感未解,与赤芍组成桂枝汤结构,调和营卫,除余孽。第二,桂枝可以化饮;第三,怕伤中,制约凉药之寒性,且只用四分,量极少
 
小半夏汤合六一散加枳壳
 
以前看过几篇丁先生的医案,云里雾里,现在听您的讲解,很触动,希望坚持下去,晚辈万分感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