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9——第九讲    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

jiutianmu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7/22
帖子
35
获得点赞
1
声望
0
《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9——第九讲 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临床思路、搜罗医案、循序渐进(识证辨证论治)】



1. 学中医难,有三难:入门难,临证难,精进更难。 入门:有主张从教科书入门者,有主张从经典入门者,也有主张从易而通医者,还有主张临床摸索入门者,也有主张跟师侍诊以入门者。
临证:缺少明师指引,缺少实践机会,书本上的知识,永远是干巴巴的躺在那里,与自己无缘。
精进:门已入,证已临,疗效已见。但治十人,所愈者不过五六,该如何精进医术?历代医学典籍汗牛充栋,经典著作精深难明,究竟该如何修习,提高技艺呢?

对于爱好者,零起点的初学者,一定要记住:中医入门和临证,并非如想像中般难于上青天。
关键在于两点:学习的动力是否充足,学习的方法是否得当。

2. 一代名医江瓘,从患者到医生,从儒生到医生,如此重大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呢?
江瓘(guan第四声)在《名医类案》中序言,“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即:只有通过【广泛的学习】,才可以步入医学之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可以掌握诊病的要领;只有通过【反复的应用】,才可以体味药物的性能。三者之中,首重学习,在学习的内容方面,江瓘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捷径:医案研读
医案,是医生诊治疾病的记录。相当于现在的问诊单,这里可以了解到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医生的判断、处方用药,以及此后的病情进展。透过医案,可以看到医生诊治疾病的思路,并从中得到启迪。
江瓘通过广泛搜集历代名医医案,精心遴选,前后历时20年,终于编成不朽巨著《名医类案》,也同时成就了自己一代名医的事业。
江瓘从一位中医的门外汉,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医学家,仰仗的主要是这两点:一是深受疾苦,不学则无以保命全身二是广罗医案,实学医便捷门径
研习医案,譬如一位尚德长者,循循善诱,引领我们走进中医的大门;手把手教给我们诊病的方法,药性的差异;并能开阔眼界,启发思路,精进医术。

初学中医的朋友,从医案入手,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入手,最容易培养兴趣,步入医门。
那么,学医案,学什么?怎么学?有哪些步骤?
学什么?学临床过程的思路。
怎么学?有目的的搜罗医案。
有哪些步骤?循序渐进地从识证、辨证、论治三个步骤来学。

一、学医案,学什么
(一)中医诊断辨证的思路
对中医生来说,面对患者,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明确诊断
中医的诊断,包括辨病和辨证两个方面的内容。
1. 一般来说,中医的辨病过程较为简单。
《中内》里,大部分中医病名,其实就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名。说明,中医的关注点,始终在于如何解决患者出现的各种病痛,而非体内发生的实体病变;旨在治人,而非治病。
2. 辨病之后,中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辨证上。
同样是咳嗽,如何分辨是气虚引起的,还是痰湿引起的,或是肝郁引起的?这个辨证的问题,会直接关系到下一步治疗思路的确定,以及方药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疗效。
3. 再次复习一下辨证的主要内容:
辨病性——虚证要点:
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辨病性——实证要点: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辨病位要点:
肺病不外咳痰喘,心病心悸痛失眠;
脾病消化食欲减,腹胀腹痛大便难;
肝怒脉弦胁胀痛,肾在腰膝小便艰。
上述百字要诀,是初学者掌握中医辨证方法的捷径。然而,要诀死而病症活。要将这百字要诀灵活运用于临床,只有大量练习。作为中医爱好者,不可能有机会亲自接触大量患者,为其诊治。医案的学习,正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这种状况。在反复的练习中,熟能生巧,融会贯通。
对于临证机会少的爱好者,医案的学习相当于临证。
(二)中医治疗思路
中医见到气虚就补气,阴虚就补阴;有湿就化湿,有火就清火;肺气虚就补肺气,肝气郁就疏肝气。
这与西医用抗生素对付病菌不是一样吗?中西医在此有三点重要的区别。
1. 扶正时,西医的补药是“输血”模式,中医的补药只是激发和促进,人体还要“自力更生”
西医的补药是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在体外由人工加而成,体内不需要经过任何“努力”,完全通过外界的“输血”,就可以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
中医所谓的补气药、补阴药,所用的药物本身,并不是人体的“气”或者“阴”。药物发挥的补益效果,必须借助于人体,才可以实现。也就是说,药物的作用只是激发和促进,气阴最终得以补充,是靠人体“自力更生”的努力才实现的。
当然,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输血”模式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更多情况下,不能一切都依靠外援来求生谋发展。“自力更生”模式,应该应该是始终都要坚持的。
“输血”模式,有可能造成依赖救济的寄生虫风气。只有改输血为造血,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人体也是一样,长期靠注射胰岛素过活的患者,体内胰岛的功能会日趋衰弱,因为不用所以萎缩。
只有唤起人体自身的力量,人才可以说真正地实现了健康,而不仅仅是活着。
2. 祛邪时,西医抗生素的灭杀细菌与中药清火除热邪,存在本质区别——西医相当于杀邪,中医则是逐邪。
西医抗生素灭杀细菌,并不需要人体自身作出任何太多努力。科学家通过实验,明确了细菌在呼吸过程的关键环节所在,再用药物切断此环,细菌即被灭杀。
中医则不同,不像西医那样,把注意力集中在细菌本身,而是更多关注细菌的生活环境。环境一旦改变,病原体的生长遇到障碍,对人体也就不再具有当初那般强在的毒力,疫情随之而解。中药清热的作用就在于此。当体温升高时,体内环境对于致病细菌的生长非常有利,此时清热药改变人体内环境,细菌失去了有利的环境支持,即在正邪交争的过程中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必然被正气驱赶出人体,从而得以痊愈。
3. 在治疗靶点的选择上,西医针对个体进行精确攻击,中医立足于整体从动态中求安详。
西医基于点对点的线性思维逻辑,追求针对单一靶点的精确攻击,相当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则立足整体的和谐,在动态的消长变化中寻求个体的安详。
中医深刻认识到生命现象中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深知人体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针对某一脏腑的病症,未必是达到疗效的最佳方案。迂回胜过直入,婉转可以通幽。所有,才有中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法则;才有佐金制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水火既济等诸多丰富的治疗思路。
4. 中西医治疗思路的区别整理。
扶正时,西医“输血”模式,中医“自力更生”模式。
祛邪时,西医杀邪,中医逐邪。
选择治疗靶点时,西医针对个体精确攻击,中医立足整体动态调整。
5. 理解与体验,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法。
中医的各种治疗思路,扶正、祛邪、确立治疗靶点,如果始终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则所谓的中医治疗思路,就永远都只是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知识。在接触真实病例之前,要搭建一条从理解到体验的桥梁,最好的工具莫过于医案的解读。
理解 <==>医案解读 <==> 体验。
中医的医案解读可以搭建中医理论(理解)与中医临床(体验)的桥梁。
(三)中医处方用药思路
中医辨证的过程,需要的是侦探般犀利的目光,法官样冷静的头脑;处方用药的过程,需要的则是幽境里灵性的心思,书法中淋漓的挥酒。
历代医家、各门各派,都有自己所习用、善用的方药。张子和之善用舟车、大黄,李东垣之善用补中、黄芪;今火神之善用四逆、附子。同一方一药,理解有异,疗效亦可迥然不同。
解读医案方药,贵不在牢记某方某药可治某病,而在从医案中体会医者思路与用药妙处。
作者在书中用口疮之病,进行辨证论治,过程很不错,堪称经典。PDF为P142,书为P130。
解读医案时须明其理,关键处首在辨证,次谋治法,再图方药。

学医案,学什么?一句话,学习临床过程的思路。
学习临床中诊断时辨证的思路;
学习临床中治疗时扶正、祛邪、选择治疗靶点的思路;
学习临床中处方用药时医者思路与用药妙处。
中医临床,包括诊断、辨证、立法、处方四个方面。
故,医案解读,是学习临床时的辨证论治的思路,学习临床时的处方的思路。
解读医案时须明其理,关键处首在辨证,次谋治法,再图方药。

二、学医案,怎么学

(一)兴趣第一的原则
建议从自己或家人朋友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相关医案。
与切身利益联系越紧密,就越容易激发起兴趣。
目的性很强的学习,好处有三:
深受其苦,求学必诚;
用心专一,易见成效;
学以致用,不妄作劳
学习,一怕不诚,二怕不专,三怕不用。

(二)广开途径,搜罗医案
信息时代,资源无处不在。书店里、图书馆、网络上,寻几本医案著作,实在易如反掌。
如果有开放的cnki数据库资源,更有时时更新的丰富临床医案可以下载。
根据自己兴趣所在,将所得医案分门别类,或单独摘录,加以整理,日积月累,必有所得。
对于摘录方式,“复制粘贴”模式与“手写整理”模式相比,区别看似在表象,实则在本质。

(三)正确看待失误案
实际上,通过对成功案例的学习,自然可以从中领略医生的精湛技艺,学到宝贵经验;
通过对失败案例的分析总结,吸取其教训,常常可以得到更大的收获。
无疾自身失败案例,山东金谷子老师有三点相告:
用经方,必须注意原方(即原方药物)、原量(即原方剂量,至少是原方药物比例)、原法(即原方服用方法)。

三、循序渐进
医学衷中参西录》:案中之者,文辞通俗,论理详透,便于理解;
蒲辅周医案》:案中之者,轻灵飘逸,令人神往;
临证指南医案》:案中之妙者,多述而不论,学习度较大;
江瓘名医类案》:江瓘的成名之作。
(一)初级识证阶段
识证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最死板,也是最简单的一个阶段。
诀窍就在前面讲过的“辨证要点”歌诀中
此阶段任务,一是熟记并理解辨证要诀,二是通过反复练习,在具体医案中辨识出各种症状的证候属性
识证之后,即可对照中药方剂讲稿中的相应部分,制定出大体的治疗方案了。
本阶段适读医案:病症较单纯,证候较典型者。

(二)中级辨证阶段
很多情况下,单是靠辨识症状的寒热虚实,还是难以应对纷繁的病症的。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仅出现单一证型的典型表现,是很难见到的。
临床见到更多的,常常是几种证型的交织。如气虚与痰湿并见,阴虚与风痰并见等。
要在纷繁的证候中把握主次,分清本末,就需要在识证的基础上,加强辨证的功夫了。
本阶段适读医案:病症稍复杂,涉及两个以上脏腑,虚实并见者。

(三)高级论治阶段
面对复杂病案,诊断辨证是基本功。
如何确定治疗方案,找好切入点,则需要更深一层的修习。
本阶段适读医案:病程缠绵难愈,病情复杂多变者。

总体而言:
识证阶段病情典型、单纯,往往可以直接对应某些方药来治疗。
辨证阶段病情较复杂,侧重点在于分析症症,理清正邪关系,轻重缓急。
论治阶段的关键点,则在于寻找治疗突破点,制定治疗方案,部署阶段性治疗任务。

按部就班,步步为营的学习方法,看似笨拙,其实是最快捷的方法。
为自己的医案学习制定一个总体的计划,并切实的执行,短则1个月,长则3个月,一定可以迎来一个令自己欣喜的收获了。

案例A: 便秘经久不愈。
此为阳明实证,通腑法既不效,何不反其道而行,施变法一治?
拟出宣肃肺气法,上溯肺脏,以开其壹盖。提壸揭盖之法,亦属临床常用治法。
提壸揭盖之法,常用于大小便不通,兼见肺气郁闭而咳喘并见者。
此例自始至终并未出现肺脏病症,临证想到实为灵光一现而成。
好的中医需要少一些科学家的呆板,多一点艺术家的灵气。

案例B:5岁女于秋为风寒所束,心中发热。医者不知用辛凉解表,而纯投之以苦寒之药,至脾胃受伤,大便滑泻。以山药粥,日四五次,一次不过数羹,旬日全愈。
中医治疗思路,贵在逐邪而非杀邪。逐邪之法,贵顺势而为之。邪气在上,呕吐以逐邪;在下,泻下以逐邪;在表,发汗而逐邪。治病不识表里虚实,见热便以苦寒直折,未尝有不误治者。
小儿体质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药物为治,尤其以苦寒虎狼之药,至多不过3剂,必详审病情,以图后续。中气大虚,滑脱不禁,是苦寒之弊已见;医者不思己过,仍是见热即用苦寒,连投十余剂,实孟浪所为,慎之。
治病要留人。对于不熟悉的、没有把握的病例,尝试是必须的,无此何能提搞技艺。但生命岂能儿戏,见有不测之象,失识频出,必止步留人。如此拖延,以致病情危笃,戒之。
保胃气,存津液。中医治病,从来是将医药之位置于辅助,辅助人体正气以祛邪除病。气阴很少,纵然邪气尚存,亦断不可存心逐邪,必须一心扶正。胃气若绝,津液若亡,孰能起死回生。故以凉涩补之山药熬粥,保存气阴,维系正气。
忆《蒲辅周医案》中有一则,同样病情危笃,近乎弥留,蒲老未处任何方药,但问是否有所思之物。患者云曾饮某某茶,芳馨异常,思之。得频饮此茶后,病情竟日渐好转。此亦保胃气之用,与本案颇有神似。
相信生命的智慧与力量。病情危重如此,只要调理得法,短短十天获得痊愈,所凭者,医生、山药,还是患者本身呢?有时,与其相信人的智慧与能力,倒不如相信生命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更为妥帖些

为医者,生命所系,性命相托。敢不兢兢战战以诊疗,敢不虚怀若谷以精进?
 
有思想,定能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