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补元气与扶阳 (湖北当阳 佟章乐 周百玉)
一 元气
1元气一词始见于汉代著作。《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2元气论(哲学观)
中国古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物质,老子的“道”与元气相当。
3元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
道家修炼家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能量,元气支持生命的存在,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道教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其关键就在于这个“元气”。
一个人的一生,在其诞生伊始,其的元气量是最为强大的,也是最充足的。随着身体的不断成长,元气一方面供应身体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元气也在不断消耗。人体元气最终耗尽,生命就会终止。元气的强弱,关系着生命的长短与体质的强弱。
修炼要趁早,修炼越早,人体元气越强,越容易成就。不断的修炼可以不断地积累元气,人就可以长生久视。
4中医关于元气的认识
《辞海》曰:“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个人认为《辞海》的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元气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它不是功能性质的概念。
元气是本原的生命物质,它就象油灯里的油、汽车发动机的供油。
发动机的供油,是机器能够运转的最原始物质。通过发动机的转化,燃油借助空气燃烧,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供应机车运行的动力、电力、空调等等各自的功能应用。类似的,元气在身体内部,借助自然界的清气与水谷精气,转化运用,转化为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等。
二 “真病”——元气亏损 “假病”——元气亏损以外的疾病
1“真病假病说”的来源
中国古代修炼家有人把人的疾病分为真病与假病。胡孚琛先生的《丹道实修真传》内有一篇文章《添油接命金丹大道》。其中一小节《彭真人三进秘诀》有云:“返还歌,返还歌,不识返还怎奈何。有人识得返还诀,返老还童不记年。人之身,精气神,能栽接,得长生。若是元阳真气散,气散神枯命不存。气血痰,是本根,丹溪治病讲三般,气虚补气,血虚补血,痰用二陈汤可啜。世人治疗执此方,不究真假病根脉,病有真假药有方,假病外感及内伤,真病天真元气亏,要求同类而相为••••••”
2“真病假病说”的理解
“真病”是元气亏损 人身元气在初生时最为旺盛,而后逐步消耗。青春发育后性事消耗最大,而后随着身体的衰老,元气进一步消耗,元气消耗完毕,生命也就终结。
元气消耗应该有下述几个阶段:(1)从出生到天癸至、也就是青春发育,男生精液、女来月经。这个青春期前(大约0-12岁)阶段,元气消耗非常少。身体正常无病无灾的人可以认为几乎没有消耗。(2)青春期(大约12-18岁),情欲萌发,元气、元精日耗。些阶段元气损耗也较少。(3)青年期、壮年期元气消耗比较多,但还比较平稳。(4)老年期(大约60岁以后),元气较快的消耗,直到耗尽。
元气的损耗,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但从修炼的角度说,体质正常的人,大约从青年期开始,元气就已经有实质性的损耗。元气实质性的损耗,就是“真病”。但这种真病,多数人大约在40岁就比较显著了。
“假病”是元气亏损以外的疾病 据上述真病假病的分类,人体除真病(元气损耗)之外,所有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都是假病,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虫兽金刃所伤、环境污染致病,都是假病的范畴。
由上面的论述也可以看到,对于正常人,青春期前几乎都是假病。对于先天就有元气不足的人,青春期前也有真病(元气不足)。在青春期后真病与假病可以同时发生。绝大多数人40岁以后绝对有元气损耗较多,都患“真病”。
3道家修行的前行工作:治疗真病与假病
道家修行目的是追求长生,所以修行的前行工作,就是去掉已有疾病:真病和假病。
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就是专门为修炼之士治疗已经患上的“假病”所撰写。此书前言部分说道:“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去疾。或有夙疾,有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存,元景不入耳。服药祛病,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所以他著作中行文偶尔自称“隐居”。
上面说的“返还”是指返老还童,当一位年纪长者来修行,先天元气说不定已耗过半,这类人要修炼,必须补足已经亏损的元气,补足到青春发育之前的状态。这种状态好象已经很困难了,而它只是修行前的准备工作,还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道家追求长生,所以探寻到了“返还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胡孚琛先生《丹道法诀十二讲》所讲的“补亏正法”,这是添油接命术之一种。胡老先生讲的补亏正法是修炼炼气的方法,不是服食方法。我们只有把人生几十年的亏损补齐了,才谈得上起步修炼丹道。添油接命之术,就是治疗真病元气亏损的方法。
除开上述修炼方法可以培补元气,道家还发掘出其它方法,如服食方法,这里不赘述。
4中医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补元气
上面是说的道家修行。那么我们中医面临普罗大众,病人元气亏损,我们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补充。这就是中医的补亏方法。当然因为药材、医者能力、病人财力等多方限制,我们普通中医医生,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补充病人的元气。
中医药培补元气的方药,主要是下面要讲的“调以甘药”。
三 针灸没有真正的补法、针灸不能治疗“真病”(元气亏损)
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医培补元气与其它疾病治疗方法的不同,我们下面分析一下针灸的补泻特征。
1针灸的核心经典还是《黄帝内经》,至今无人出其右
中国针灸的核心思想还是在古老的《黄帝内经》之中。所以我们先从《黄帝内经》入手,了解针法、灸法的补泻特征。
《黄帝内经》下半部《灵枢经》就是针法专著,所以古人也叫《针经》。后世诸多针灸著作,讲道说法,眼花缭乱,无论它们如何演绎引申,其基本理论,正确的都不出《针经》大旨,错误的都违犯《针经》原则。
2《针经》针法的核心思想是阴阳补泻、气可令和
我们有幸跟王伟老师学习了真正的《灵枢经》针法(《针经》针法)。《针经》针法的最核心思想在于经文《终始第九》的第一段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如何理解上面这段话呢?我们知道,经络有十二正经,都是两两相对。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对应,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对应,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对应,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对应,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对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对应。上述“五脏为阴”,五脏肺经、心经、心包经、肾经、肝经都属阴。“六腑为阳”,六腑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胃经、膀胱经都属阳,所以“阴者主脏,阳者主腑”。如果阳经气盛,则相对应的阴经气虚,如足阳明气盛则足太阴气虚,针刺治疗就要泻阳明而补太阴,令二者气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阴阳平衡,疾病乃治。
补泻两两相对经络的阴阳盛衰方法,我们称之为“调阴阳”。调阴阳是有补有泻,补泻同时发生。有时候是两经络在一次针刺时都调,一补一泻;有时只补一方或只泻一方,也有同时调理的作用。比如阳明经盛实,太阴经虚弱,治疗就泻阳明经,不作补太阴经的操作。尽管没有补太阴经,但也在泻阳明的时候有相应的补太阴的作用。
至于补泻的具体操作手法,就是“泻者迎之,补者随之”。当然还有诸多补泻方法,经文讲述不多。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这段话说了针刺治疗的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上面说的“调阴阳”,有补有泻。还有一方面就是经络壅滞的,要疏通经络,这就是“宛陈则除之”。这方面是不涉及补泻的。
十二正经,手太阴与足太阴合并、手少阴与足少阴合并、手厥阴与足厥阴合并、手太阳与足太阳合并、手少阳与足少阳合并、手阳明与足阳明合并,就只有六经。《伤寒论》就是六经辨证,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六经辨证。
3针灸没有真正的培补元气之法 治病范围都在“假病”之内
针灸治疗的核心,就是泻经气过盛的某经(如足阳明),同时补对应的经气不足的那一经(如足太阴),二者经气相通、相和、平衡,相应的疾病就治愈了。两个相对应的经络之内才有补有泻,除此之外别无补法。这个补法是相对而言,只能调理两两相对经络之平衡,所以针刺没有真正的补法。同样的道理,灸法、推拿按摩也没有真正的补法。除非有传说中气功师的带气推拿按摩,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按六经来说,六经之内,两两相对经络发生了偏盛偏衰,就有针灸的补法泻法。所以针灸的补泻之法,实落于六经辨证之内。
4培补元气、治疗“真病”要“调以甘药”
真正虚损之人,也就是元气损伤之躯,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真病”,针灸是无法治疗的、补足的。《灵枢经•终始第九》还有一段话:“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小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这一段明确说明,“少气者”——阴阳都不足的病人,针刺补泻都不可施,否则就有阴竭阳脱,夺人性命之患。
那么这类人怎么办呢?针对这类“少气者”、元气大伤者,治疗方法只有用“甘药”调理,用比较厉害的“至剂”、也就是峻烈之剂都是不行的,还有用灸法也不行。药物峻烈的补和泻,与针法、灸法的补和泻没有两样,都有阴竭阳脱之危害。由上可知,治疗“真病”的方法,修炼之外的中医药手段,就只有“调以甘药”。换句话说,培补元气的中医药方法就只有“调以甘药”。
四 针法与真气运行法二者补法比较
1针法的补法
针法的补泻手法颇多,比如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等等,而且这些补泻手法大多是联合应用。《针经》本身只讲了一些操作原则,并没有涉及具体可操作的针刺方法。
呼吸补泻法 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呼吸补法 当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为补法。我们要求病人在行针刺法时要放松身体,最好注意针刺部位。《针灸大成》说:“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这个方法,相当于当病人呼气时,针刺向针刺部位送气。
2真气运行法的补法
关于真气运行法,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对于我们修炼真气运行法的人来说,练习它就象读书写字、吃饭穿衣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有实实在在的修炼感受。
真气运行法第一步,要求呼气时注意心窝部,心窝部是指胃的位置。行功时间长了,心窝部就会发热,这就是“补”经气之法。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练习真气运行法的同道称为向被注意的部位送气。这种送气人们都可以感受到的,可以感受到体内经气的运行,就象喝水时感觉到水在食道向胃流动。但这个“补法”,和针灸补法一样,不是真正的补法。
真气运行法的补法(呼气注意心窝部)和针法的呼气时进针、转针补足针刺部位的经气是一样的,异曲而同工。但是这两者都是调动经气、聚集经气,而非培补元气之法。这类调动、聚集经气并没有增加经气、没有增加元气或真气。
心窝部在任脉,所以呼气注意心窝部时,就是在向任脉强力输入、聚集经气。所以心窝部会有发热、发烫、发胀的感觉。真气运行法第三部开始是呼气注意下丹田(脐下三寸),等到下丹田发热之后就不能再行“呼气注意下丹田”,而要改变方法,不再注意呼吸,只意守下丹田即可,而且要轻守下丹田,意念过重都不行。
真气运行法的“呼气注意心窝部或下丹田”不能真正的补足真气或元气,只有“不注意呼吸,只轻守下丹田”才是真正的培补元气。这个问题真气运行法的创始人李少波老师有过说明,他说是前者意念过重,会产生很大的火、壮火,而壮火是食气的,就是消耗生命能量,所以反而对人体有害。只有“轻守下丹田”产生很小的火、少火,少火才能生气,生发出真气或生命能量,这样才对人体有益。
我们对此有不同的解理。我们认为“呼气注意下丹田”主要是推动、聚集自身已有的经气,本身并没有补益元气的作用。而且行功太过,反而消耗元气。所以我们练真气运行法很容易走弯路,那就是把“呼气注意下丹田”练的时间过长、送气过度,会消耗过度,过后这个人的精神精力会变得比较差。只有“不注意呼吸、轻守下丹田”才是真正补充元气的行功方法。
“呼气注意心窝部或下丹田”的功用是聚集经气,疏通经络。
3小结 针灸所谓补法,只是在泻一方的基础上,才有补。二者是二而一的问题,是同时进行的。这种补法只是鼓动经气聚集,这个经气是原有具备的,所以不是真正的补法。真气运行法的前期补法(呼气注意某个部位)也是摧动经气聚集于某处。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是真正的补足元气或真气。
只有真气运行法的第三步,“不再注意呼吸、轻守下丹田”才是培补元气的方法。
这里比较针法与真气运行法,目的是让读者能理解什么是针灸的补法。
五《伤寒论》全书都是治疗“假病”的方药
《伤寒杂病论》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是治疗“外感天行病”的专书,尽管它不仅仅局限于外感天行病。外感天行病后世称为外感热病。其范围就在上述“假病”之内。对假病的治疗方药,都还是局限于调治六经阴阳失衡。
按我们现在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其实绝大多数医生、绝大多数方药都是针对元气亏损以外的疾病,也就是说如今绝大多数的治疗都是培补元气之外的工作。这类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做。
而难以做好的工作,其实是培补元气。对元气亏损的病人,培补元气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返老还童,就是“返还”。
如今的中医药,想做到返还是难上加难。曾经在中医界掀起小小波浪的,比如泸州蒋维明的调丹治病、苏州桂亮的针法补元气通任督,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象蒋维明用针法鼓动阳气,被施术者虽有一时之效,但终究如同昙花一现,而且更大的问题是被施术者被透支真气,过后体质反而会变得很差。
真正想做到返还之功,道家有修炼的炼法(类似气功的方法),有服食的方法。医家针对病人做到在一定程度上培补元气是可能的,而想要做到返还,却是难于上青天。
中医家关于培补元气的方法,下面列举两例。
六 如何培补元气——“调以甘药”的方药
1薯蓣丸方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6条云:“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对该方的解释为:“本方治疗气血阴阳诸不足感受外邪而致病。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重用薯蓣健脾为主,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麯益气调中,当归、芎窮、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蔹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薯蓣丸是气血阴阳俱补之方,上面的解释有所欠缺:《神农本草经》说:“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后世认为人参大补元气。我们认为薯蓣丸有培补元气之功。《黄帝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风寒等各种邪气能够侵犯人体而导致疾病,必然是这个人气虚、元气不足。那么如果补足了元气,人就不容易生病,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这句话明确说明,把“虚劳不足”(元气亏损)补足了,就可以去除“风气百疾”。
一 元气
1元气一词始见于汉代著作。《鹖冠子•泰录》:“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白虎通义•天地》:“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
2元气论(哲学观)
中国古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本质、最原始的物质,老子的“道”与元气相当。
3元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
道家修炼家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能量,元气支持生命的存在,没有元气,就没有生命。道教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其关键就在于这个“元气”。
一个人的一生,在其诞生伊始,其的元气量是最为强大的,也是最充足的。随着身体的不断成长,元气一方面供应身体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元气也在不断消耗。人体元气最终耗尽,生命就会终止。元气的强弱,关系着生命的长短与体质的强弱。
修炼要趁早,修炼越早,人体元气越强,越容易成就。不断的修炼可以不断地积累元气,人就可以长生久视。
4中医关于元气的认识
《辞海》曰:“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个人认为《辞海》的定义是错误的。因为元气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它不是功能性质的概念。
元气是本原的生命物质,它就象油灯里的油、汽车发动机的供油。
发动机的供油,是机器能够运转的最原始物质。通过发动机的转化,燃油借助空气燃烧,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供应机车运行的动力、电力、空调等等各自的功能应用。类似的,元气在身体内部,借助自然界的清气与水谷精气,转化运用,转化为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等。
二 “真病”——元气亏损 “假病”——元气亏损以外的疾病
1“真病假病说”的来源
中国古代修炼家有人把人的疾病分为真病与假病。胡孚琛先生的《丹道实修真传》内有一篇文章《添油接命金丹大道》。其中一小节《彭真人三进秘诀》有云:“返还歌,返还歌,不识返还怎奈何。有人识得返还诀,返老还童不记年。人之身,精气神,能栽接,得长生。若是元阳真气散,气散神枯命不存。气血痰,是本根,丹溪治病讲三般,气虚补气,血虚补血,痰用二陈汤可啜。世人治疗执此方,不究真假病根脉,病有真假药有方,假病外感及内伤,真病天真元气亏,要求同类而相为••••••”
2“真病假病说”的理解
“真病”是元气亏损 人身元气在初生时最为旺盛,而后逐步消耗。青春发育后性事消耗最大,而后随着身体的衰老,元气进一步消耗,元气消耗完毕,生命也就终结。
元气消耗应该有下述几个阶段:(1)从出生到天癸至、也就是青春发育,男生精液、女来月经。这个青春期前(大约0-12岁)阶段,元气消耗非常少。身体正常无病无灾的人可以认为几乎没有消耗。(2)青春期(大约12-18岁),情欲萌发,元气、元精日耗。些阶段元气损耗也较少。(3)青年期、壮年期元气消耗比较多,但还比较平稳。(4)老年期(大约60岁以后),元气较快的消耗,直到耗尽。
元气的损耗,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但从修炼的角度说,体质正常的人,大约从青年期开始,元气就已经有实质性的损耗。元气实质性的损耗,就是“真病”。但这种真病,多数人大约在40岁就比较显著了。
“假病”是元气亏损以外的疾病 据上述真病假病的分类,人体除真病(元气损耗)之外,所有致病因素导致的疾病都是假病,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虫兽金刃所伤、环境污染致病,都是假病的范畴。
由上面的论述也可以看到,对于正常人,青春期前几乎都是假病。对于先天就有元气不足的人,青春期前也有真病(元气不足)。在青春期后真病与假病可以同时发生。绝大多数人40岁以后绝对有元气损耗较多,都患“真病”。
3道家修行的前行工作:治疗真病与假病
道家修行目的是追求长生,所以修行的前行工作,就是去掉已有疾病:真病和假病。
陶弘景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就是专门为修炼之士治疗已经患上的“假病”所撰写。此书前言部分说道:“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去疾。或有夙疾,有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存,元景不入耳。服药祛病,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所以他著作中行文偶尔自称“隐居”。
上面说的“返还”是指返老还童,当一位年纪长者来修行,先天元气说不定已耗过半,这类人要修炼,必须补足已经亏损的元气,补足到青春发育之前的状态。这种状态好象已经很困难了,而它只是修行前的准备工作,还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
道家追求长生,所以探寻到了“返还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胡孚琛先生《丹道法诀十二讲》所讲的“补亏正法”,这是添油接命术之一种。胡老先生讲的补亏正法是修炼炼气的方法,不是服食方法。我们只有把人生几十年的亏损补齐了,才谈得上起步修炼丹道。添油接命之术,就是治疗真病元气亏损的方法。
除开上述修炼方法可以培补元气,道家还发掘出其它方法,如服食方法,这里不赘述。
4中医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补元气
上面是说的道家修行。那么我们中医面临普罗大众,病人元气亏损,我们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补充。这就是中医的补亏方法。当然因为药材、医者能力、病人财力等多方限制,我们普通中医医生,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补充病人的元气。
中医药培补元气的方药,主要是下面要讲的“调以甘药”。
三 针灸没有真正的补法、针灸不能治疗“真病”(元气亏损)
为了更好的理解中医培补元气与其它疾病治疗方法的不同,我们下面分析一下针灸的补泻特征。
1针灸的核心经典还是《黄帝内经》,至今无人出其右
中国针灸的核心思想还是在古老的《黄帝内经》之中。所以我们先从《黄帝内经》入手,了解针法、灸法的补泻特征。
《黄帝内经》下半部《灵枢经》就是针法专著,所以古人也叫《针经》。后世诸多针灸著作,讲道说法,眼花缭乱,无论它们如何演绎引申,其基本理论,正确的都不出《针经》大旨,错误的都违犯《针经》原则。
2《针经》针法的核心思想是阴阳补泻、气可令和
我们有幸跟王伟老师学习了真正的《灵枢经》针法(《针经》针法)。《针经》针法的最核心思想在于经文《终始第九》的第一段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如何理解上面这段话呢?我们知道,经络有十二正经,都是两两相对。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对应,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对应,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对应,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对应,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对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对应。上述“五脏为阴”,五脏肺经、心经、心包经、肾经、肝经都属阴。“六腑为阳”,六腑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胃经、膀胱经都属阳,所以“阴者主脏,阳者主腑”。如果阳经气盛,则相对应的阴经气虚,如足阳明气盛则足太阴气虚,针刺治疗就要泻阳明而补太阴,令二者气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阴阳平衡,疾病乃治。
补泻两两相对经络的阴阳盛衰方法,我们称之为“调阴阳”。调阴阳是有补有泻,补泻同时发生。有时候是两经络在一次针刺时都调,一补一泻;有时只补一方或只泻一方,也有同时调理的作用。比如阳明经盛实,太阴经虚弱,治疗就泻阳明经,不作补太阴经的操作。尽管没有补太阴经,但也在泻阳明的时候有相应的补太阴的作用。
至于补泻的具体操作手法,就是“泻者迎之,补者随之”。当然还有诸多补泻方法,经文讲述不多。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这段话说了针刺治疗的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上面说的“调阴阳”,有补有泻。还有一方面就是经络壅滞的,要疏通经络,这就是“宛陈则除之”。这方面是不涉及补泻的。
十二正经,手太阴与足太阴合并、手少阴与足少阴合并、手厥阴与足厥阴合并、手太阳与足太阳合并、手少阳与足少阳合并、手阳明与足阳明合并,就只有六经。《伤寒论》就是六经辨证,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六经辨证。
3针灸没有真正的培补元气之法 治病范围都在“假病”之内
针灸治疗的核心,就是泻经气过盛的某经(如足阳明),同时补对应的经气不足的那一经(如足太阴),二者经气相通、相和、平衡,相应的疾病就治愈了。两个相对应的经络之内才有补有泻,除此之外别无补法。这个补法是相对而言,只能调理两两相对经络之平衡,所以针刺没有真正的补法。同样的道理,灸法、推拿按摩也没有真正的补法。除非有传说中气功师的带气推拿按摩,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按六经来说,六经之内,两两相对经络发生了偏盛偏衰,就有针灸的补法泻法。所以针灸的补泻之法,实落于六经辨证之内。
4培补元气、治疗“真病”要“调以甘药”
真正虚损之人,也就是元气损伤之躯,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真病”,针灸是无法治疗的、补足的。《灵枢经•终始第九》还有一段话:“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小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巳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这一段明确说明,“少气者”——阴阳都不足的病人,针刺补泻都不可施,否则就有阴竭阳脱,夺人性命之患。
那么这类人怎么办呢?针对这类“少气者”、元气大伤者,治疗方法只有用“甘药”调理,用比较厉害的“至剂”、也就是峻烈之剂都是不行的,还有用灸法也不行。药物峻烈的补和泻,与针法、灸法的补和泻没有两样,都有阴竭阳脱之危害。由上可知,治疗“真病”的方法,修炼之外的中医药手段,就只有“调以甘药”。换句话说,培补元气的中医药方法就只有“调以甘药”。
四 针法与真气运行法二者补法比较
1针法的补法
针法的补泻手法颇多,比如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呼吸补泻法等等,而且这些补泻手法大多是联合应用。《针经》本身只讲了一些操作原则,并没有涉及具体可操作的针刺方法。
呼吸补泻法 是指在用针刺手法时,配合患者的呼吸以区分补泻的方法。
呼吸补法 当患者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为补法。我们要求病人在行针刺法时要放松身体,最好注意针刺部位。《针灸大成》说:“欲补之时,气出针入,气入针出;欲泻之时,气入入针,气出出针”。这个方法,相当于当病人呼气时,针刺向针刺部位送气。
2真气运行法的补法
关于真气运行法,很多人持怀疑态度。但对于我们修炼真气运行法的人来说,练习它就象读书写字、吃饭穿衣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且有实实在在的修炼感受。
真气运行法第一步,要求呼气时注意心窝部,心窝部是指胃的位置。行功时间长了,心窝部就会发热,这就是“补”经气之法。这个方法也被我们练习真气运行法的同道称为向被注意的部位送气。这种送气人们都可以感受到的,可以感受到体内经气的运行,就象喝水时感觉到水在食道向胃流动。但这个“补法”,和针灸补法一样,不是真正的补法。
真气运行法的补法(呼气注意心窝部)和针法的呼气时进针、转针补足针刺部位的经气是一样的,异曲而同工。但是这两者都是调动经气、聚集经气,而非培补元气之法。这类调动、聚集经气并没有增加经气、没有增加元气或真气。
心窝部在任脉,所以呼气注意心窝部时,就是在向任脉强力输入、聚集经气。所以心窝部会有发热、发烫、发胀的感觉。真气运行法第三部开始是呼气注意下丹田(脐下三寸),等到下丹田发热之后就不能再行“呼气注意下丹田”,而要改变方法,不再注意呼吸,只意守下丹田即可,而且要轻守下丹田,意念过重都不行。
真气运行法的“呼气注意心窝部或下丹田”不能真正的补足真气或元气,只有“不注意呼吸,只轻守下丹田”才是真正的培补元气。这个问题真气运行法的创始人李少波老师有过说明,他说是前者意念过重,会产生很大的火、壮火,而壮火是食气的,就是消耗生命能量,所以反而对人体有害。只有“轻守下丹田”产生很小的火、少火,少火才能生气,生发出真气或生命能量,这样才对人体有益。
我们对此有不同的解理。我们认为“呼气注意下丹田”主要是推动、聚集自身已有的经气,本身并没有补益元气的作用。而且行功太过,反而消耗元气。所以我们练真气运行法很容易走弯路,那就是把“呼气注意下丹田”练的时间过长、送气过度,会消耗过度,过后这个人的精神精力会变得比较差。只有“不注意呼吸、轻守下丹田”才是真正补充元气的行功方法。
“呼气注意心窝部或下丹田”的功用是聚集经气,疏通经络。
3小结 针灸所谓补法,只是在泻一方的基础上,才有补。二者是二而一的问题,是同时进行的。这种补法只是鼓动经气聚集,这个经气是原有具备的,所以不是真正的补法。真气运行法的前期补法(呼气注意某个部位)也是摧动经气聚集于某处。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是真正的补足元气或真气。
只有真气运行法的第三步,“不再注意呼吸、轻守下丹田”才是培补元气的方法。
这里比较针法与真气运行法,目的是让读者能理解什么是针灸的补法。
五《伤寒论》全书都是治疗“假病”的方药
《伤寒杂病论》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是治疗“外感天行病”的专书,尽管它不仅仅局限于外感天行病。外感天行病后世称为外感热病。其范围就在上述“假病”之内。对假病的治疗方药,都还是局限于调治六经阴阳失衡。
按我们现在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其实绝大多数医生、绝大多数方药都是针对元气亏损以外的疾病,也就是说如今绝大多数的治疗都是培补元气之外的工作。这类工作相对比较容易做。
而难以做好的工作,其实是培补元气。对元气亏损的病人,培补元气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返老还童,就是“返还”。
如今的中医药,想做到返还是难上加难。曾经在中医界掀起小小波浪的,比如泸州蒋维明的调丹治病、苏州桂亮的针法补元气通任督,都是水中月、镜中花。象蒋维明用针法鼓动阳气,被施术者虽有一时之效,但终究如同昙花一现,而且更大的问题是被施术者被透支真气,过后体质反而会变得很差。
真正想做到返还之功,道家有修炼的炼法(类似气功的方法),有服食的方法。医家针对病人做到在一定程度上培补元气是可能的,而想要做到返还,却是难于上青天。
中医家关于培补元气的方法,下面列举两例。
六 如何培补元气——“调以甘药”的方药
1薯蓣丸方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6条云:“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对该方的解释为:“本方治疗气血阴阳诸不足感受外邪而致病。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重用薯蓣健脾为主,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麯益气调中,当归、芎窮、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蔹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薯蓣丸是气血阴阳俱补之方,上面的解释有所欠缺:《神农本草经》说:“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后世认为人参大补元气。我们认为薯蓣丸有培补元气之功。《黄帝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风寒等各种邪气能够侵犯人体而导致疾病,必然是这个人气虚、元气不足。那么如果补足了元气,人就不容易生病,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这句话明确说明,把“虚劳不足”(元气亏损)补足了,就可以去除“风气百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