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43岁,两月前患风热外感,咽喉肿痛,交叉服银翘解毒颗粒,麻杏止咳片,感冒愈后一直咳嗽,吐痰稀白,甚则半夜咳痰而醒。其间熬服过几次大剂姜汤,以及一盒小青龙颗粒,症状虽有缓鲜,然终属杯水车薪,病重药轻。且自言服小青龙颗粒时,有虚眩昏晕之感。
刻诊:咳嗽痰饮强烈,有明显胸闷感,无明显恶寒发热,胸背发凉,背靠墙壁等冷物面,会有寒气入内感,继则引发咳喘吐稀痰,舌淡红,苔薄白腻,六脉俱沉弱,右寸几无。
此属素体阳虚,寒饮内停,肺气失宣而致。当补脾肺之阳,散寒化饮,宣肺止咳。
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15g,桂枝(后下)20g,黄芪20g,炒白术15g,干姜15g,细辛6g,五味子6g,姜半夏15g,陈皮10g,茯芩15g,桔梗15g,诃子15g,炙甘草12a。三剂。
服两剂时来,说第一剂服后不久,后背有较强温热感。但肺下部还有寒水,嘱第三剂加生姜数片,以加强温肺之力。
三剂服完来诊,肺中已无寒水,且有温暖感,咳喘较之前已轻微许多,六脉己较有力。
嘱再服两剂巩固。
按:本方虽用小青龙汤加减,却有较大变化。生麻黄改炙麻黄,合以桔梗,是用其宣肺平喘之效,而非解表。合以敛肺之五味子诃子,旨在宣肺不伤气。重用桂枝干姜,合黄芪白术以补阳气,轻用细辛温化痰饮,其在补胸中之阳,而非宣散。另五味子不宜过量,因其有敛阴之弊,故少取。
用经方,宜合病加减,剂量亦宜灵活,方能针对病机,丝丝入扣,而不犯执方求病,刻舟求剑之戒。
刻诊:咳嗽痰饮强烈,有明显胸闷感,无明显恶寒发热,胸背发凉,背靠墙壁等冷物面,会有寒气入内感,继则引发咳喘吐稀痰,舌淡红,苔薄白腻,六脉俱沉弱,右寸几无。
此属素体阳虚,寒饮内停,肺气失宣而致。当补脾肺之阳,散寒化饮,宣肺止咳。
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15g,桂枝(后下)20g,黄芪20g,炒白术15g,干姜15g,细辛6g,五味子6g,姜半夏15g,陈皮10g,茯芩15g,桔梗15g,诃子15g,炙甘草12a。三剂。
服两剂时来,说第一剂服后不久,后背有较强温热感。但肺下部还有寒水,嘱第三剂加生姜数片,以加强温肺之力。
三剂服完来诊,肺中已无寒水,且有温暖感,咳喘较之前已轻微许多,六脉己较有力。
嘱再服两剂巩固。
按:本方虽用小青龙汤加减,却有较大变化。生麻黄改炙麻黄,合以桔梗,是用其宣肺平喘之效,而非解表。合以敛肺之五味子诃子,旨在宣肺不伤气。重用桂枝干姜,合黄芪白术以补阳气,轻用细辛温化痰饮,其在补胸中之阳,而非宣散。另五味子不宜过量,因其有敛阴之弊,故少取。
用经方,宜合病加减,剂量亦宜灵活,方能针对病机,丝丝入扣,而不犯执方求病,刻舟求剑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