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入门的第一要诀

绞尽脑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10/26
帖子
3499
获得点赞
1008
声望
113
年龄
52
我自学中医,走了很多弯路。看到大家这么热爱中医,忍不住想说话。
刚学中医时,觉得天下的病好治的很,谁知一用才知道,大部分都不见效。
学了无数的偏方秘方,找了无数的特效药,疗效仍然不太高。
后来明白了,我错了。
于是不再学习药,改为重点学习方。
以前我治病是堆砌各种特效药,自从我改为用方与方的组合后,疗效大增。
比如以前治疗咳嗽会把那些治咳嗽的药恨不得都用上,却疗效时灵时不灵。
但后来我治疗时就会把小青龙汤合上止嗽散。
从我的经验看,中医入门从方剂入门。
治病时可以用一个方,两个方,或者更多,不要去用药物堆砌。这样疗效就会大增。
实在不忍心大家再走我当年的错路了。
 
学中医,尤其是自学中医都会走一段弯路,只是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我们只能给后学一下指示,尽量让他们少走弯路。支持绞尽脑汁老师观点!
 
其实,走了弯路,也是财富。毕竟,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如果你想在医学上有所建树的话,打好基本功,还是必须的!
 
方是基础,发病机理也很重要。学医贵在明理。医理是必须学习的。
 
中医入门的第一要诀:打好基础。

昨是今非,谁知道今天认为是正确的路,到明天又会是什么样的想法呢。

药是方的基础,不学好药,又岂能学好方呢?学不好方,又岂能方、方组合呢?

嘻嘻,咱就爱唱反调。
 
经验诚可贵,
无私最难得,
多谢张老师分享自己的心得!
 

附件

  • 10.9 KB 查看: 92
药、药堆砌又与方、方堆砌有多少不同呢?
 
药、药堆砌又与方、方堆砌有多少不同呢?

方是前人长期乃至一辈子无数次总结、实践、验证、完善,流传下来的经验结晶;只要用得其所,比自拟方的效果要优秀得多,毕竟自拟方只是单次或几次显效或无效或微效,大多经不起重复。
 
支持张老师的观点!
方是前人长期乃至一辈子无数次总结、实践、验证、完善,流传下来的经验结晶;只要用得其所,比自拟方的效果要优秀得多,毕竟自拟方只是单次或几次显效或无效或微效,大多经不起重复。
 
要将还是用兵?还是用将比较厉害!方比药重要,法比方重要。勤学善于总结经验是进步的基石。
 
方是前人长期乃至一辈子无数次总结、实践、验证、完善,流传下来的经验结晶;只要用得其所,比自拟方的效

非常赞同您 的说法。
 
我也是自学的,初时拿到一本七十年代的医案,抄了两大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后又抄了一本医案,等到买到了《方剂学》等书,就从《方剂学》开始学,书太厚,看一遍都用上半年多,反正不是靠它维生,所以就慢看细看。
 
要将还是用兵?还是用将比较厉害!方比药重要,法比方重要。勤学善于总结经验是进步的基石。

文子老师有见地啊
 
推荐读《不传之秘》一书

这本《不传之秘——中医师是怎样炼成的》,始读之际,即深觉获益,且有几分震撼:解读中医学的奥秘,原来应作这样的顶层思考!
至今本人已读了N 遍,每次研读,都能有新的认识与收获。

这本书,作者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上合理的逻辑推理,对中医的制方之法,及制方之法所展示的中医学本身,进行了认真深度的探研与思考。由此,它能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启发,并能使一切有志于学习与掌握中医学问的人,其思维的角度,从此进入中医学理论的顶层面。

例如,用药须按归经之道,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常常见到的医疗实践中,为何却往往效果却并不很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又如, 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经钱乙改造,去掉附、桂,而成“六味地黄丸”。传统认为,八味壮肾阳,六味就补肾阴,真是这样的吗?它们真是补肾吗?
对这些,这本书都有其特别的解读。

作者提出:制方之道,实际是在药的“味”!以此,便能破解种种中医药方的奥秘,拨乱反正。
此外,读《不传之秘》,还能开启我们更多有益的思考,从而由此,似可窥察到中医学问的核心真知。

宇宙间的真理,不会有几套。而在本质上,也都会相同,只是具体的外在形式不同而已。
相信,中医学,也不会例外。

《不传之秘》一书的作者李德红,不知何方神圣,如此了得!网上只查得有一吉林中医,名李德红,但不知是否此书作者。
依笔者愚见,此书对提升当代中医学的意义,要超过刘力红的《思考中医》。
 
经验诚可贵,
无私最难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