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我用中医生精化气,出入循环理论分析我见到的生活中的一切健康问题

轩辕水天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0/18
帖子
1573
获得点赞
32
声望
0
异常好使,给很多问题都带来顿悟性的理解,而且我发现学过中医之后,我对任何其他学科的理解能力都有翻N倍的提升。任何学科拿过来都能快速上手。我最近再看老年痴呆症病理学。我主要是想研究一下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我这里的书店,实在是找不到相关的书,正好这老年痴呆症病理学上面有介绍,那我就看这个了。

这是一种模式的改变,人们现在有的绝大部分学科,停留在细节的分析上,缺乏宏观的,系统的把握,有很多理论,他的主体在于体系的构架方式,而并不在于细节的分析,你分析细节是整不明白这个体系的,这就好比,你拿着放大镜能看清树叶的纹理,但是无论如何也看不清森林的全貌是啥样的你只有换一种模式,拿起一个望远镜,才能看清森林的全貌。你不看清森林的全貌,你能看清他在温度圈上的分布是什么样的吗,你能看清他在纬度上的分布是什么样的吗,你光看树叶的纹理,你肯定分析不清这俩问题。

中医就是一门看森林的学问,你要是没有看到这个整体,那说明中医还在门外。

太多学科都和这类似,细节要看,宏观更要看,否则就会拉车拉错方向,你再怎么努力拉,都是徒劳的,越走越远。

学了中医之后,我发现我对任何学科的理解能力都翻了N倍。呵呵。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改变。



如果用大脑半球相关知识来解释,中医绝对是一个右脑思维类型,是一种形象思维。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善于这种思维。都停留在左脑逻辑思维上,做脑逻辑思维显然有他的重要性,他的重要性更体现在微观细节的分析,小范围利益的分析,短时间段内容的分析这些能够保证基本的生存功能,比如,不掉坑里,不被车撞到,不被火烫到,出门下雨知道打伞只能维持这种短线类型的分析,这种类型的分析,只能够保证生存,而不能保证发展,发展更需要的是宏观,长远,体系,系统,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必然要靠形象化,图形化,来给他建模,用图形,形象,来进行宏观系统分析,这就需要左脑和右脑结合使用

研究者发现,人们在沉思和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大脑会呈现出特征波形δ波,是一种左右大脑协同使用的波形。而绝大部分其他时间内,96%以上的人是以左脑占绝对支配地位的,这些人都有右手优势的,他们更习惯于理性思维就是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什么事该怎么办,其他事该怎么办,都是有理性思维来支配的然而,如果你分析一下剩余的那4%的左手右脑优势的人,你会发现,这些人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中,有卓越贡献的人扎堆出现美国太多的总统是左撇子,爱因斯坦是左撇子。达·芬奇、贝多芬、毕加索、米开朗基罗、巴赫、拉斐尔,这些大师是左撇子,并非偶然,还有很多牛人,大家自己百度吧。

人为什么会是左脑占主导?我觉得这是进化决定的。在进化的初期,应该是同样多的,或者是右脑占主体的。我相信绝大部分哺乳动物是以右脑占主流的但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左脑分析问题的优势,使得这部分人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他们更能学会配合起来消灭大型动物,获得食物,防御敌害的入侵,则导致大量的左脑优势的人在进化中获胜,成了人类的绝对主流但是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右脑的创造力得以发挥,这使得人类中少有的右脑思维者,创造了更多创新的,进步的东西,使得右脑思维者在有成绩的杰出人群中占有的比例非常的高。

当然如果能够左右脑同时高度发达,那么无疑会是最优秀最有成绩的人,可事实上右脑使用的很少,左右同时使用的人更少。有日本研究者指出,右脑的记忆能力和左脑简直是天壤之别,1比100万的差别。有人可以再1小时内记忆1800个随机数,而且持续很长时间,这如果使用左脑是不可想象的,左脑记忆几个数字,持续一分钟都很难,这是大多数人的状态。左脑像高速内存区,而右脑像长效硬盘区。


好像有点跑题了。也不算跑题,这是中医思维模式带给我的厚礼。

我最近在用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血毒,热毒,氨毒,的问题。很巧合的是,在我查看大脑相关功能的时候,就刚好看到了氨毒导致大脑能量来源受阻的问题。氨毒扰乱了三羧酸循环,影响了大脑的放能过程,从而导致电信号没有能量来源,进而记忆和回忆能力降低,严重情况会导致脑细胞坏事,神经放电过程无法实现,从而使人变得痴呆



在我的分析里面,氨毒是精过耗的一种表现,如果能够给与充足的能量供给,和适当的原料,那么氨毒就可以被重新吸收,重新化为真阴,重新生精,那么人的健康程度上行,相反,物质和能量来源匮乏,那么他就要消耗原有的精,来参与化气,但是代价是,氨毒增加,他的分子量极低,可以扩散到人体绝大部分的身体部位,包括脑内。干扰全身的三羧酸循环过程,导致化气不利,正气无源,人体会发生气虚,乏力,酸痛。

其实所有的医学研究的都是人体内部运行过程,他必然可以达成共识的。
 
我想很多人一定非常想问我这个问题,

那就是,你鼓捣这玩意能挣钱吗,

我告诉你。能。

你鼓捣这玩意有意义吗,我告诉你,有。

呵呵。
 
我学中医以后,给我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让我对诸多学科的理解都有翻倍的提升,分析理解各种学科的能力都有飞跃性的发展。我学化学的,我学了十多年的物理化学,才刚明白物理化学说的是什么东西。我发现我这段时间,对任何学科的理解能力都超强,远比我上学时候要强N多倍。我想,主要还是基数增大了,有了系统概念,导致的。

我发现我这段时间,对化学,物理,电学,西医学,中医学,易经,各种文史类,宏观和微观宇宙学,理解能力都超强,最近没看数学,不知道啥样。就是他吗的对人情世故,奸猾手段,理解的差一点,不过我在努力。

物理化学这玩意,即是物理,也是化学,是用物理的方法,研究化学。其实化学这个东西,往本质了说,他是物理的一部分,是物理的一大类分支。研究原子往上,宏观物质往下,这段。他的本质就是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特点。

从严格的角度讲,任何物质放在一起,都有一定几率,发生反应,只是这只反应的程度有多大的问题,程度太小的,一般就认为是不反应的但只要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个足够适合的条件,都是可以发生反应的发生反应之后,最终会达成一个平衡,化学就是研究这个过程,他所涉及到的,一些因素,比如,平衡点在哪,需要的时间是多少,能量体系是如果变化的,最终,他们发生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平衡是化学热力学,时间是化学动力学,原因是量子化学。

任何物质,都处于一个特定的聚集状态,叫做相。这种特定的聚集状态,就会决定他的能量水平是什么样的。活跃程度是什么样的,以及遇到特定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平衡方向是什么样的,平衡程度是什么样的。

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是同一个问题相关联的两个侧面。物质的相变和结构变化,都会涉及到能量变化,以及一系列的反应因素。想当年,我对物质的标准摩尔反应焓,都整不明白,就在那应付考试。

这些东西,你要是理解不进去,那他吗就比玄学还玄。但是如果你理解进去了,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必然的,而且是必须是这样的,而且必须有这么多的因素参与进去,才行。

如果不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些复杂的物理量,就在那各种记,都能记疯,问题是你记疯了也白扯,照样还是糊涂。当你考虑一个问题的时候,脑袋里立刻给他建立一个模型,让所有的因素都立体的参与进来,你会发现,每一个因素都是必需的,而且是井然有序的,一点都不乱。想乱都难。要是没有这种体系,那毁了,都能崩溃往往初学的人,他都没有能力来建立这个模型体系,因为掌握的东西太少了。

物理化学的逻辑思维型是很强的。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即可经过严密的推到,引出热力学能和熵这两个基本状态函数。理论上说,只要给定两种或者多种物质的初始状态,就可以经过推算,精确的得到平衡之后的状态和成分,也可以精确推论出在特定条件下的平衡状态是什么样的,和加入催化剂的平衡状态是什么样的。物质最终稳定在一个平衡态,他的一切参数,都是可以事先预知的。可以推论出物质体系的全部热力学能的状态函数的值。

物质大的分类,就是相,就是气相,液相,固相。当最初学的时候,我就整不明白一个问题,物质为什么能够比较固定的呆在一个相里,而不是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三相混在一起,只有一个相呢

再比如,为什么液相,他能保持在这样的状态,而不全部散发掉呢为什么固相能够维持一个特定的形状呢那为什么液体有可以自发的蒸发,甚至固体也可以自发的扩散到气体中呢,而为什么又没有都扩散到气体中呢,为什么剩下的还能比较稳定的呆在固相和液相呢。

我现在有一点考虑,如果说的不对,大家给纠正一下。其实,物质能够保持在一个特定的相,是比所有的物质都混乱在一起,要有优势的这个优势就是,可以实现体系能量更低比他全部原子都飞散开能量更低那为什么能量会更低呢,我分析这种效应类似于共轭,同一类原子,会比较容易达成共轭波,而使得这个体系的能量,可以在整个体系内共用,导致能量更低,更稳定。所以物质有自发富集的趋势,这个自发动力,就是超大范围的共轭效应。

而物质又为什么会蒸发和升华呢,那是因为有物质粒子,尤其是表面粒子,会有很多机会吸收到高能,而他本身与体系的共轭程度是比较低的,至少比内部的原子的共轭程度要低,所以他会在偶然吸收能量的情况下,挥发和升华出来。而绝大部分物质,在平常状态下,是没有机会获得额外的能量的,也就无法打破原来的共轭体系,发生逃逸。所以他只能呆在原有的位置。

发生相变,是要客服能垒的,必须有外界给他提供这个能量,他才能大规模相变。在没有外界提供能量的前提下,他仍然有很小的几率,接受外界传来的较小的能量,而使得那些本来就与体系共轭程度低的原子,跑出来,发生升华和蒸发。我甚至还可以解释,物质的饱和蒸汽来的本质是什么。

处于界面的物质原子,或者分子,固体对他的束缚能力低,他和母体的共轭程度低,所以他的升华的能垒相对较小,需要的能量低,那么获得这个能量的几率就大大提高了。他逃逸的几率就大大提升了。

由于能量是量子化的,所以,物质表面的粒子,想要逃脱束缚,必须得获得特定值的能量,他才能挣脱出来,而一旦外面已经有挣脱掉的粒子存在了的话,那么,这个特定值的能量,很大可能会被外面的粒子吸收掉,从而使得剩余的固体粒子丧失掉了这次逃脱的机会。

如果逃逸在外面的粒子足够多,那么外界传递来的适合的能量值的能量,机会就都被气体中的粒子吸收掉了,剩余的固体粒子,再也没机会吸收能量了,也就无法继续升华了,所以导致,他停留在了这个程度上,这个状态,就是他的饱和蒸汽压。


剩余的固体粒子,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获得足够的能量,他仍然有很小的几率会得到能量而逃脱出来,这样的话,气体中的该种粒子的含量就增大了,蒸汽压大于标准值,就会有一部分原子,在压力下,自发的沉淀下来,进入固体母体所以这才是一个平衡。但是不得不说,固体的饱和蒸汽压是极低的,几乎接近零。而液体,就大很多,这主要是液体对分子的束缚能力低,相变能垒小,更容易挥发。

物理化学的参数,往往都是一些宏观统计值,这种值的价值就是,他具有可操作性。比如阿伏伽德罗常数,就是个统计值,物质的压缩因子也是个统计值,甚至说,温度也是一个统计值,因为微观粒子,没有温度的概念而只有速度的概念,所以温度是速度的统计值。压强,标准摩尔熵,标准摩尔焓,他都只能是统计值。而决定这些值的大小的,往往是微观粒子的属性。

气体的压缩因子,在0.26-0.29之间,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真实气体的体积,只有理想气体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左右。为什么只有三分之一,这说明气体内部存在大量的共轭现象共轭现象,导致的气体呈现出一定的规则化,换句话说,就像收拾卫生一样,砸了堆放的垃圾占了很大地方,当你把它理论,有条理的摆起来,你会发现,可以腾出来大量的空间。这就是规则化。熵值减小。因为规则化,可以使得体系的能量更低,从而更稳定。所以物质有自发的规则化的趋势。当然了,这得是同类物质,他们之间才有形成共轭波的更多的机会。水的饱和蒸汽压,从20摄氏度的2.3千帕,到100摄氏度时,增高到101.3千帕,这其实就是温度升高,导致的能量增大,气体分子的蒸发加强,共轭现象被破坏,导致他的蒸汽压压力升高。

不喜欢化学的人看这玩意能疯,呵呵。
 
呵呵!中医亦是多学科的载体!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29 11:02 编辑

用生精化气,出入循环理论分析问题,我举几个例子吧,

1.去年这时候,我穿7层衣服,还是冷。内脏里反而热的不行,皮肤温度常年的高于正常人,我都不知道什么原因,三九天睡觉,都得开着窗户,只要哪天晚上睡觉不开窗户,立刻就感觉憋闷的受不了这就是真热假寒的雏形。

道理很简单,热结内里,不达于表,其实是热结内里,正气不达表,正气在不该化热的时候,先化热了,没出门就化热了,导致内里热,热像十足,口干,阴虚,眼干,肤黄,精亏,气虚,乏力。外表皮肤用手摸,都已经高于正常人温度了,还是怕冷,因为热在那呢,正气没在那,正气没送到那。

浑身体瘦,大量的周身之精,都暗耗掉了,变成了热,烧坏脏腑,皮肤都发热了,但还是怕冷,正气低落,邪热微蕴,这个类型下去,必然是癌变的类型。我这个可不是感冒啊,是多少十年了,一直就这样低热。

周身之精,被邪气暗耗,导致数十年的低热,精暗耗则体瘦,正气没有用来完成人体的正常的功能,反而过度化为邪热,这就是身体气机严重的紊乱,热已经过重,但是依旧气虚,乏力,血虚,肤表无正气,不抗邪,已经很热了,还是怕冷。正气在内里就损耗掉了,没有出于体表。

治则很简单,清脏之热,先让他正常工作,阳达于表,抗邪不怕冷。今年我就穿一个线裤一个外裤,出门也不觉冷。之后稍微培补一下精微,长点肉。




2.我爷去世的时候,73岁,体重有180斤,身高也有180厘米,但是分布的比较均匀,看不到太严重的腹部肥胖,也没有脑血栓之类的病。但是死的很急,住院几天就死了,医生给出的诊断是,心衰,心力衰竭他并没有经过其他病人那样,很长时间的养病,导致身体瘦弱不堪。

我完全可以认为,他周身之精是很足的,但是,这些精没有参与化气,化气的程度太低下了,这个就叫做阳衰,阳气量太少,无法摄动巨大的身体,一旦遇到一次过量的阳气损耗,直接的就阳气脱掉了,他这种形体极佳的心衰,务必责之阳虚,化气量太少了。一旦遇到某些事,大量耗用阳气,就接不上用了,导致阳脱而死。

但是我不懂中医啊,西医说啥就是啥啊,当时我如果我懂中医,我至少可以让他再活十年,多则二十年。他体质基础非常好的。

这个世界上没那么多如果。他这个治则也很简单,重用温阳益气,小用清热活血。这样体格再活二十年没问题知识就是性命,知识就是一切。



3.我这真热假寒治好了之后,习惯没改过来,睡觉还是开窗户,结果怎么样,鼻子不通气,将要感冒,我就愁了,这什么问题呢,后来,我把窗户关上睡觉,就OK了,鼻子也通气了,也没觉得憋闷

这其实也挺简单,热重的时候,这风吹进来点,没事,能抗住。身体没那么多热的时候,稍微吹进来一点风,就扛不住了,就将要感冒。窗户关上,反而不觉得憋闷了他身上没那么多热了,当然不憋闷。

这个时候我就服了,中医真是个极具辩证性的问题,就那么一点玄机在里面,你要是整不明白,死在这上,也是他。



4.我以前是怕吃辣椒的,每吃必腹泻,就没有一次例外的但是后来,我居然做了一盆辣椒酱,开始吃这个是需要打破思维定势的,我一个最怕吃辣椒的人,能主动买来以袋辣椒,要是不懂这里面的气机变化的根源,你就决然做不出,怕吃辣椒的人去买辣椒的事来。

原因也很简单,他体质变化了以前我是阴虚热重,现在我是热没了,湿出来了,成了湿寒,得辣椒则大益脾土。

事实证明辣椒吃进去非常对症。比什么理气药好用多了气滞是标,脾湿是本。

当然了,现在脾不湿,我也不敢吃那么多辣椒了。

大家知道四川人喜欢吃辣椒,因为他湿气重啊,他吃辣椒他真能顶住啊,南方人爱吃辣椒,他也是湿气重,他吃完了反而有益。

北方人,主金气燥烈,和寒水盛行,这种情况下,秋天再吃辣椒,就会助燥金之力,让人受不了然而在冬天,寒水盛行,可以适当吃一点辣椒,以化寒水春天就万万不要吃辣椒了,辣椒助燥金而伤肝木主令之时,春天肝气生发,以辣椒加之,则克木化燥肝木本身需要的生发被克制住了,反而化为燥火,导致肝气邪盛亢上。说白话就是,春天肝气改用的地方没得用,反而用错地方了。这就是春天吃辣椒的作用。

夏天君火,相火主令之时,不宜吃辣椒,这叫火上浇油,而湿土主令之时,额可考虑适当吃点,能行湿,但是不能制热,所以要配合散热让湿从热化,然后散掉热,这养才能和顺。

其实代理都很简单,关键你得往里去分析。



5.我好吃水果,以前我阴虚热重的时候,吃水果照一盆吃,没事现在吃多几个,就开始胀气了,我就不敢再吃了

身体里面没那么多热了,没那么多热,他制不了这个水果的寒性,首先就伤中土,胀气就是最典型的湿寒伤中土的表现。这以前我也不懂,我都是现总结出来的如果哈,我说如果,这个时候辣椒油吃进去,就明显更感觉出来上腹肠道开始蠕动,暖暖的。打嗝能打出来,不然打嗝都打不动,打嗝出来之后,这个气他就不继续产了,你就谈不到用理气了

过度的水湿,会导致肠道平滑肌乏力,就在那呆着干不了活他如果正常干活的话,是能吸收部分气体的,并且会防止里面的食物向错误的方向运化,防止产气不产气更不用理气了。

我总结出来的,人爱吃什么东西,常吃什么东西,就爱得什么病,就是什么体制,将来就是什么性格,将来就是什么命运,一点不带差的。在短期三五年适用,在长期,大范围,地理差异上,也适用甚至,人类的进化方向上,也适用。


人类今天得的病,主要是几方面,1.饮食结构,2.气体环境,3.运动量的极大幅度的降低有时间我谈一下体毛的问题,我一直相谈这个事,没倒出时间。
 
我学中医以后,给我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这让我对诸多学科的理解都有翻倍的提升,分析理解各种学科的能力都有

厉害!厉害!

这其实就是一化为二后,二如何再生成三的问题。

我本身是学化学的。我一直奇怪自个怎么学中医了,还干这行了。你给了我答案。

我学中医学的越深,反过来对物理化学这些学科理解越深。譬如最近我发现脉象就是波粒二象性。

这个世界没有偶然。
 
呵呵!中医亦是多学科的载体!

古代中国文化不分科,共为一体,都是修道的支脉,陌生的手段之一。所以中医,甚么都会。张仲景,相当现在的道士,公安局长兼侦探。
 

附件

  • 68.6 KB 查看: 34
喜欢楼主这种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医友。
 
中医就缺少这样的思考啊,楼主厉害~
 
厉害!厉害!

这其实就是一化为二后,二如何再生成三的问题。

我也是看了很多书,思考了很多年才明白的。从技术,方法,势,道,自然。依次修习。道法自然。可是道家人,却一直隐晦了(道法反之动)。我从历史知识思考中得到的
 
中医需要思考和悟道,先生做的好啊
 
那么长的帖子。跳着都看了半天。欢迎居同学回归。
 
人淀粉类食物吃的少了,高热量的食物吃的多了,就必然导致一个现象,心脏空转,跳的厉害,用手摸甚至可以听到咕咚咕咚的响声。

这种问题的本质在于,血的体量太小了,而血中的阳气并不低,脉象会出现高起,尖细,连续性差的特征,类似于弦脉。

这种特点,会导致心脏空转,心律不齐,跳几下之后,可能出现停跳一下,这个也不是他想停跳,而是没血了,他送不出来东西。

但凡是吃高热量食物多的人,不吃淀粉类或者少吃淀粉类的人,都必然会出现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治法非常简单,但是你要是不知道这层窗户纸,那麻烦大了,死在这上面,也是完全可能的。

虽然只有一层窗户纸,但是足以造成死人了,尤其西医治这个问题,更糟糕,一看心律不齐,停跳,空跳,这问题大了去了,各种药往上吃,

最终就死在这些药上。虽然只有一层窗户纸,但是你捅不破他,他就是天,他就是钢板,他就足以致死人了。




人体的血量,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不管你有病没病,有什么样的问题,血量都一定要够,否则最直接的就伤心脏,导致心脏各种紊乱。

吃不到什么好东西的人,反而不会出现这个问题,越是高蛋白,高营养吃的多,这个病越重,他并不是说血栓类的沉淀在了心脏里面,

而仅仅是血量少,体量不足,但是阳气过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是由于脂类和淀粉的能量效率的差异造成的。

当人体的血耗用半天之后,血的体量就会变低,这是一定的,因为血液化气,里面的精微流失掉了,必须得补充精微。

而且,我说,必须得补充至少50%以上的淀粉类食物,这是必须的,否则的话,你吃了高蛋白,高脂肪,血的阳气可以回来,但是体量回不来。

血液耗用半天之后,他的总量会变少,因为血液由血细胞和精微共同组成,耗用之后,虽然血细胞还在,但是里面的精微没了,这些个精微,至少能撑起血液30%的体量。血液是真的变成气体跑掉,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这个时候是实实在在的化气,而不是比喻意义上的化气。

当你补充淀粉类进来之后,血液的体量会回复到原来的总量,但是如果补充进来的只有蛋白质和脂肪,是无法回到原来的体量的。血液的总量必少。




一分子脂类,至少等于5分子以上的糖类。如果提供同样多的能量,那么从分子数量上来看,脂类只需要糖类的五分之一即可。

但是脂类的分子量较大,如果从质量上来看,在提供同样的能力的条件下,脂类的质量只有糖类的三分之一。

所以,无论从物质的量还是从质量上看,脂类都比糖类少得多,尽管可以提供相同的能量,但是绝对无法给身体提供足够量的血量。

说白了,就是糖类效率低,占地方,但是你还必须得吃他,还必须得用它来占地方,用它来维持血液的体量。如果有需要的话,而适当吃一部分高热量的食物,来提供效率必须是这种模式,否则,心脏就要病变,并非是被脂肪堵塞,或者不仅仅是堵塞,更重要的是导致心脏空跳。

人是猴子变来的,他不是狼变来的,他就这样,他必须得依的强烈的依赖淀粉的糖类,而是当加入一定的脂类和蛋白,只能是这种模式




淀粉和糖类的能量效率,按质量算,只有脂类的三分之一,按物质的量算,是脂类的五分之一可以去查相关数据。

而实际上,决定血液体量的,更倾向于物质的量。所以脂类能提供高效率的能量,但是在补充血液体量方面,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血液体量不足,将发生心脏运转问题,他是物理动力学的问题,说白话就是,心脏在空转。

西医看带这个问题,那麻烦大了,各种西药往上吃,各种调节心脏的跳动节律,本质都是错的,只要改变了心脏的节律,就都是错的。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你只要把血液的体量补充回来就可以了,而不要去企图调他的节律。就是一层窗户纸,但你捅不破他就会死在这上。



这个问题就好比,冬天到了,寒风吹进门来,你把门关上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但是他跑去开空调,加暖气,骂物业,他就是不关门呵呵。

最终说,这房子风水不好,老是出奇怪的问题,卖了算了

用这个比喻一点都不带差的。他吃点淀粉类食物就可以了,结果淀粉不吃,跑去吃各种西药,中药也白扯,他不是药的问题。愁人都。

其死于愚昧者,不足惋惜。
 
你是人类,你就必须得吃这淀粉类食物,你不吃必病无疑专门病心脏,专门心律不齐,专门空跳。

一合计,这病了,多吃点好的吧,多补充点营养吧,越吃越完蛋。

吃营养,也没错,但是你不能因为吃营养就不吃淀粉类,这就大错特错了。每一顿必须都得吃,那顿不吃那顿之后心脏就病,剧痛。

黄帝内经告诉的非常清楚,五谷为养,你不吃这玩意必病无疑,不是说你生活条件好了,你就可以不吃他,你就专门吃肉,那是作死的节奏。

你不要忘了你是什么动物变来的。你就是吃淀粉的动物变来的,你不吃这玩意,心脏必然要坏掉,你这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皆不适用。

狼,狮子,老虎,看起来身上一点肥肉都没有,腿也挺瘦的,但是人家血管里流的,可没有淀粉的糖类,清一色都是高效率的能量来源。

所以他是猛兽,你是猴子你不要忘了你是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