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解四圣心源脉法。从石芤入戏。

轩辕水天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0/18
帖子
1573
获得点赞
32
声望
0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29 11:50 编辑

别人写的脉法,我也看过,但是不爱看,他写的糊涂,我也懒得看。

我第一次看四圣脉法,随意一翻,就翻到了石芤,我当时就理解了芤是什么意思以前我一看这字我就郁闷,我就不爱看了。

元御把脉法一一对应起来,互为一对,条理性立刻增强繁杂的脉法立刻就显出规则性,这是我能看下去元御脉法的原因。

再则,元御文采卓越,读之有游龙彩凤翻舞其间,让人爱读。

且容在下,慢慢道来。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29 13:44 编辑

芤怎么理解,(这字读kou,一声),显然从石理解吗。石是什么样,那么相对的,芤就是什么样。

元御曰,石芤者,阴阳之虚也。所以首先给这个对脉定了一个性,他属于虚象,是阴和阳在虚的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

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

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阳气得降,携载上热下行入肾之阴,肾阴本寒,得热则温而活化,方能化气入肾阳。如此则顺,反之则病。

倘阳不降则肾阴不温,死气沉沉,查之如石,坚硬死沉

气主外,阴主内,不得化气,则外虚内实此脉曰石。



阴气得升,则阳气有根,有根则镇定自若,方寸不乱,谈笑风生。

心脉主君火,入少阴,本质属阴,但其用为阳这种阳是阴中之阳,有阴为根,

倘无根则为病,外强中干,浮华中空,遂元御曰,外实内虚。此脉曰芤。



我说这个脉的时候,你脑袋里面得有一个模型,你把我说这些个特点,挨个去对号,看能不能对上。

这样我说对错你也有有个判断,不然我这哇哇讲,你像听天书似的,一点意义都没有白浪费时间。

建模要考右脑哦。
 
芤怎么理解,(这字读kou,一声),显然从石理解吗。石是什么样,那么相对的,芤就是什么样

老师真乃高人也。看来我要买本《说文解字》了
 

附件

  • 68.6 KB 查看: 34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29 14:25 编辑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

黄元御这个解释,跟我解释的基本是一样的。

这句话的本质就是阳气(这里面是热,黄元御分不清阳和热)没有下行,所以肾水之内无有温热之气,凝结不化,所以像石头一样。当然是写意了,他不能真有块石头,而是有石头的特点,这就叫做写意。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脉家尽知,平人脉曰胃气脉,得胃气脉则健运,无胃气则死

冬天的时候,人的脉体整体蛰伏,这个时候表现出来胃气弱而有石之象,是正常脉。

石象过重,胃象过轻,则曰肾病比冬天的标准脉象更沉,则责之肾阴重,肾阳虚。

如果只剩下石象而看不到胃象,则将死于不久。此则死于阴盛阳脱。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我必须得强调,此肾脉为肾之阴脉,查之左尺。而非肾之阳脉,肾阳脉曰命脉,查之右尺。

脉象的描述,各家皆有心得,但方向都是同一个方向,你不能把方向都描述错了个人体会存在差异,但是我力挺元御脉法。

肾平脉,沉,但是实,沉是他的本质特征,表明是阴脉,且居深度内里,所以沉,实说明少阴经经血充盈,家底很足所以沉实是肾脉的标准脉象。

在冬天的时候,如果此脉接近胃气脉象,则为健运,略弱一些,也属正常,但不可偏离胃气脉过多。

其实黄元御这些脉法,也来自黄帝内经,也不是他创造出来的。他只是归纳整理,加入自己的理解而已。

很多人肯定有疑问,你讲少阴心脉怎么就强调阳,少阴肾脉怎么就强调阴,呵呵。

这事不矛盾少阴心脉也是以阴为本质,但是由于心君居上位,所以阳气重,也就是少阴之中再分阴阳,心君居上,主少阴中之阳。肾水居下,主少阴中之阴并且,我这里讲的是肾阴经,是左尺,当然以阴为主导。如果讲肾阳经,讲右尺,也一样以阴为本,阳为用,但是,还赶不上心的少阳中的阳更多,这就是变化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这句话怎么理解,什么叫引葛我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葛既葛根,葛根什么特点,地下有个非常大的根,上面长一个藤,你拽这个藤,拽一下,纹丝不动十分坚实这就叫如引葛这句话的意思的就是,这个脉按上去,非常坚实,非常有力,不够柔和,则曰肾病。

那肯定有人说,怎么能坚实有力,还是肾病其实这个问题要看,这个脉象出在哪里,如果处在肝脾关上,那么就是健康脉象,如果出现在肾尺部位,他就是病脉

是什么病呢,答案是少阴经化气过多你是少阴经,居内里,要以阴为主,要以柔为主,一旦化气过多,表现出过多的阳性,这就是病的体现。这就叫做不该化气的化气了,我个人就将这种特征定义为少阴经有热但是还没有达到虚的程度,是少阴经热初起,并没有致虚如果是正当壮年,二十四五,此少阴经脉热之象,则不算大病,但是也不太好这会导致肝阳经化热的更多,加重肝阳经的负担如果中老年人得少阴有热之脉象,则必为大病之将起。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此句死肾之脉,如抢夺之象,一把拽过来,拽不过来,再拽一把,入城管抢小贩,呵呵此脉如何得之,以其少阴经热重致虚,虚重枯竭。

少阴经是人体最重的阴经,以前我说过厥阴经是最重的阴经,现在我改过来,少阴阴最重,而厥阴已经开始大量的向阳转化了,厥阴,既转化之意。

阴是阳的家底,如果连最后的家底都给翻腾出来了,你家是不就空了,人体的阴血就耗尽了,那阳气还能有来源不

这种脉象,一般人身上都看不到。无胃气脉象,一般人身上也看不到,只有将死之人身上才能看到。

你说人家活蹦乱跳的,你看见一个死肾脉,这是不可能的事。

当他尺脉有死肾之象的时候,那你说他其他脉能好吗,显然都不可能好的事所以要六脉互参。

此脉为什么如夺索,因为血已经枯了,跟不上用了,但是热还很重,所以此脉尚且高起,半天来一下,来一下就非常高,一抖一抖,所以扔出来的石头弹子

脉象,显然要以平稳为最基本的特征,平稳特征都没了,说明血已经枯了。人还怎么活,所以为死肾之脉。



盖坎中之阳,生气之原也,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坎者,水官,属阴,此阳为阴中之阳也,这描述的肾阴肾阴中既要有阳,又不能过量,只有这样,他才能叫做肾阴。

肾阴中无阳,则阴魂成为死阴,失去活力,所以元御曰,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


老子云,柔中有生,坚中有死

尤其左尺,乃为肾阴脉,乃阴中之阴,以阴柔为顺,阴中有一阳则可,则为当位,阳无则绝,阳多则乱阳多则偏离少阴之阴,则为病。



石脉者,肾阴中阳弱,芤脉者,心阳中阴弱也。

心肾本一家,只是心阳主君火,而肾阳主相火。

当然了,此相火只为肾之阳,而肾之阴为真水所主,所以才有肾内水火交融之象。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

黄元御这个解释,跟我解释的基

再买本辞海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29 16:14 编辑

脉法绝对不止靠经验,而必须依靠强大的分析能力做后盾,否则永远都是光怪陆离,难以捉摸。




芤者,血虚而不守也。阴体实而阳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芤也。
此心脉中阴不足之象。有阳而无阴,遂阳无根,按之浮华中空,上实下虚。曰芤。


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这里面趺是通假字,就是浮沉的浮。)
这句说的是浮阳脉,并不是芤脉浮阳脉,不仅浮,而且力道不够,芤脉,他有浮的特点,但是力道还是够的,既浮,力道又够,才能称为芤。

如果浮而无力,那就叫浮阳脉了。浮脉卫气虚,芤脉营气伤,浮阳脉,卫气虚,营气也伤,既无卫气,也无来源当然他虚的就重。

浮脉,肤表化气不足,内里可以是实的,他只是化气不利。

芤脉,化气量足,但是内里无源,内里虚,营气不足。

如果是,内里实,化气足,这个脉,健运,如果内里足,化气过量,那么这个脉大,主气盛。

如果内里虚,化气过重,那么这个脉洪,主热盛。(这条我再考虑一下)

如果内里虚,化气不足,那么这个脉微,主衰亡。

所谓各种脉象,不过就是这几个因素的组合排列而已。

血多,血少,热多,热少,气多,气少,在看发生在哪条经上同样一个脉象,在不同的经上出现,可能代表的健康状况就是不同的。

这几个因素组合排列起来,加上六经所处,脉象绝不止二十四个只是有些非典型的,就被人们忽略掉了而已。

这里面热和气是不能单独组合的,他们只能和血组合因为是脉吗,脉不提血,还谈什么脉啊。

所以是这样的组合,血加热,血加气进一步组合,血多加热,血少加热,血多加气,血少加气。

再进一步组合,血多加热多,血多加热少,血少加热多,血少加热少,,,血多加气多,血多加气少,血少加气多,血少加气少。

这多少个了,8个吧。左手寸关尺组合八象,得24象,右手寸关尺组合八象,得24像

所以最少有48种脉象

而现行的脉法中,最典型的就是24脉,或者21脉他把其中一些区分度很低的,分辨不出来的,都去掉了

那肯定有人问寸关尺怎么组合,都一条血管其实寸关尺体现了血管沉浮的程度,脉位的深浅,

所以是,深浅加血热,和深浅加血气气和血和热,在脉中深浅位置的表现,把各个脏腑的特点给描画出来了

所以我认为,脉法应对脏腑,同样是一种写意,就像比喻句一样,这个位置的脉的特点,就与这个脏器的特点类似,所以把他们之间用比喻句联系起来但是前提是,他们之间得像,你才能比喻,他不像你能比喻吗。

寸脉,下面是空的,本身即浮,他以用来比喻本身就具有浮的特征的器官比如心肺。

心肺为什么浮啊,他心肺居上焦,其中阳气皆足,阳气足,就有浮大的特点所以拿寸脉来比喻心肺。

关脉,由于处于关谷之上,整个脉体都呈现在外面,所以他的特点就是量足,所以可以用来比喻量足的特点的器官,比如肝脾,皆血量足。

尺脉,位置深,本身就沉,所以他用来比喻同样是位置深,而且阳气量少的最阴的经,少阴经。

但是右尺,由于右手阳气重,再叠加尺脉,这就使得,沉且阳气足,这就是既有家底,又有外显,这就是人体整体的代言,所以称为命脉。

看到这里,我们显然要分清一个问题有人他不是右手阳气足,他是左手阳气足这种人在人群中占4%基本都是左撇子。

他左手阳气足,他才能是左撇子所以医家切记要注意,遇到左撇子,你要悠着点,因为他心肝肾和肺脾命的脉象,皆是反的

所以你就不要吃这个亏了,先问问,是不是左撇子



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
(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这句是校对的人加上去的)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脉弦是因为什么?轻则如按琴弦,重则如按弓弦,甚至如循刀刃。

我认为,弦脉最本质的特点是,血少,加气重血被气胁迫,但是血不够用,呈现出来,不连续的特征,连续程度较低,但是每来一次,都亢盛,以其阳气重

黄元御说的弦则为减,既是血少的意思,同时又有芤之象,芤本身就是一个血不足,而阳重的脉象

此脉血少,阳气重,但此阳气并非热,他摄动血流分拨前行,但凡是血少的脉象,皆有分拨前行的特点,分拨,而且力道重。

此脉量少为虚,无热为寒,或许可以成为虚寒之象,其力道,并非血中的阳气,而是心君的阳气此血以虚寒为主,加之量少,曰革脉。

妇女半产,男子亡血,皆血量少也,然血中阳气亦不足,不能固摄,所以漏下,失精。或为虚寒之症



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盖离中之阴,收气之原也,阴根上断,阳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脉浮主阳热,紧主阴寒,芤主中空,寒热未定,按之得芤,则芤为主,主其里虚,营血无源。这种要冒冷汗的

原因是,火中之阴,是用来收摄阳气的,现在火中阴没了,阳气就要飞散无根,所以得病。

这其实描述的是一个,阴不足,化气无源,现有的一点阳气也将要消耗赶紧的表现这个时候,属于阴虚浮阳。一旦阳气也飞散了,就属于阴阳两虚。内里空洞,无有根本,则外表自然虚弱

所以芤脉容易出现在阴虚阳浮的人身上




血,阴也,而生于阳,阳升则化火,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阴而泄阳。盖芤则营阴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血属阴,但是需要阳气来摄,无阳气摄,则虚寒凝滞,不能固摄,会浸淫到脉外,或者崩漏不止。

阴血亏败之后,阳气没有来源,会更加重虚寒,进入恶性循环。

芤脉,虽然是阴血不足,阳气尚足,但是不可以助阴泄阳,否则阴血会更加涣散。


但是问题是,那得怎么办呢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看,你处于正常的阴血阳气的什么位置如果低于正常值,那就要双补,而不是单补阴

对于芤脉,几乎一定是阴不足的,阳气尚可,但是维持不了时间,没有阴根,旋即就会飞散的

所以,遇芤脉,以补血为主,以补气为辅协调共生。



阴和阳,一直都缠绕的状态阴少了,阳肯快就一定会少的,因为他来源没了阳少了,阴很快就会流失掉的,因为他固摄不住

那么反过来,阳多一点点,他会逐渐固摄相应数量的阴,来实现生长阴多了,也同样会生发一定的阳气,来调和这个系统。

我们看到的,病症,往往都是某个节点,一刀切下去,这个截面上,或者这个多,或者那个多,不要急于调,还要看他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所以怎么样,要阴阳共公用,纠正这个变化的趋势,改变他变化的方向。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30 12:06 编辑

我想一定有人问,你这分析半天,你能号出来脉吗。呵呵。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六府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黄子文法优美,读之朗朗然上口虽脏腑津液运转之意通达,但余观其文,尚未知以脉作喻之义也尚以为玄妙,此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也。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30 14:30 编辑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寸口脉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肾与膀胱候于两尺,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藏主也。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黄子此语得精微之运化,而未得尺寸所以能候脏腑也。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黄子以阴阳之中气名关上,此大赞。

心与小肠,候于左寸,肺与大肠,候于右寸。

心肺具浮,候之于寸,以其本浮,然心肺相比,肺之阳重于心之阳,遂,肺居右寸,心居左寸。

轻取主其阳,沉取主其阴。其阳则为腑,其阴则为脏,以其互为表里也。

遂,左寸轻取为小肠,沉取为心君。右寸沉取为肺金,轻取为大肠。



肝胆候于左关,脾胃候于右关。

肝脾皆血重,关上以其体量巨大,遂候之以得肝脾。

肝脾相比,脾阳重于肝阳,以其脾阳跨界脏腑,化谷消食,而肝阳尚且蛰伏脉中,遂以左关候肝,右关候脾。

肝胆表里,肝阴胆阳,则轻取左关以候胆,沉取左关以候肝。

脾胃表里,脾阴胃阳,则轻取右关以候胃,沉取右关以候脾。



肾与膀胱候于两尺,

尺脉乃肾之阴阳,左尺候肾阴,右尺候肾阳。

而太阳膀胱为肾之阳,可取之左尺之浮位,主水,亦可取之右尺之浮位,主气。

左尺沉位,主肾阴,必以血重,沉实为要。倘浮大虚空则病之深矣。

右尺沉位,主肾阳,亦主太阳经,以稳健有力为要,沉则病寒,浮则病虚。

然黄子并未知此深意也



黄子所言,心主三焦,随水下蛰,亦附此焉不知其所云。

手少阳入三焦,其位阳经之最末。

心肾本一家,肾内元阳之火,直入心君,名曰命门之火,遂,心君之本亦查于肾之阳。心君之表,乃为三焦,遂,轻取右尺,可得三焦。

右尺之表,为三焦与膀胱之气,脉象相同,然,三焦气重,膀胱水重,三焦之气冷凝液化,则入膀胱之阳。继续冷凝,则入膀胱之阴。

右尺之里,为心之阴和肾之阳脉象相同。

余推黄子亦未得此本源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这句话让历代医家注释的乱七八糟呵呵。

我看王冰注释的,他就没懂内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呵呵。

这句话着实也给我难了一下,不过,还好,一分钟搞定了。

历代医家都理解不出来这个内外,是啥意思,也理解不出来这个傍,是啥意思,呵呵。

其实内外是指身体而言的,近身体端为内,远身体端,为外傍是什么,内经原文是旁,我推测这个字,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不是副词旁边,一旁,大概是一手指头宽,所以两旁是两手指头,那尺是什么,这个尺是尺中穴,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说,尺中穴往身体的方向数两手指头,这个地方的脉象,主季肋呵呵。

尺中穴靠身体远端,主肾脉。尺中穴近身体端,主腹脉呵呵腹脉的位置,看图说话。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关部也。
中附,即为关谷
素问在这里面诊脉的方法,跟今天不同。他候脏腑的表里,看的是远近,而不是沉浮。
关上,远心端,为其表,近心端,为其里所以关上远心端,候肝,近心端候膈。呵呵,这个事吧,只能说肝和膈的脉象很像,所以在位置上接近。膈的阳气必肝轻一些,阴血比肝重一些,所以膈排在肝的后面。
右关远心端,候胃,近心端候脾而现代医家认为,轻取为胃,沉取为脾,这显然和素问的脉法不一样。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两寸部也。
上附上,即寸部。
右寸远端以候肺,近端候胸中。
左寸远端候心,近端候檀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谨调尺寸,而表里上下,于此得矣。

黄帝内经这书,在秦汉时代,就已经看不懂了,而这书大概也就成书于秦汉,中国文人,都愿意故弄玄虚,否则他就不会吧秦汉写的书,名字叫成黄帝写的书了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这不知道他说什么意思了显然黄元御和没看懂,显然历代医家,就没有看懂的。

我猜大概是这样,整个这条经络上面,所连有的脏腑器官,位置靠前的,就去诊脉部位的前面去查,位置靠后的,就去诊脉位置后面去查。



越靠上的,越是上部的问题,胸喉的问题,越往下的,越是下部的问题,小腹,腰臀,膝足的问题。

小心的查看,在寸关尺部位,都能查到真尼玛伤脑筋。



盖肺主藏气,而朝百脉,十二经之气,皆受之于肺。平旦寅初,肺气流布,起于寸口,运行十二经中,周而复始。一日一夜,五十度毕,次日平旦寅初,复会于寸口。寸口者,脉之大会,此曰寸口,乃寸尺三部之总名,非但鱼际已也。故十二经之盛衰,悉见于此。《灵枢•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此气口所以独为五藏主也。

肺主一身之气,气之始基也。内经说一日一夜,五十度毕,写意耳,他爱说多少说多少吧。
寸口,脉之大会
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
其实太渊就是寸口部位。

我觉得黄元御对脉法的理解,也比价一般



(气口即寸口。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大小肠府虽至浊,而经行头上,则为至清,故与心肺同候于两寸。越人十难,实为定法。近人乃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乖谬极矣!)这是校注人李玉宾写的,没啥意思。其实他也没懂,为什么大小肠以浊腑而居心肺之表里。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30 19:55 编辑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有点闹心了。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
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元御此解,甚得吾意。大凡脉法,皆以象作喻。
人迎者,上部脉也,其阳气愈重。以其近心,则体量尚大,此阴足之象也。阴足阳重者,唯阳明经可以作喻也。

寸口脉者,源于太阴,本质属阴,阴者主五脏,遂以寸口脉候五脏为主,六腑为次。
人迎脉者,源于阳明,本质属阳,阳者主六腑,遂以人迎脉候六腑为主,五脏次之。

及此,余胸中尚存莫可言状之脉法,待理清而后发之。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
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此阴阳消长,化气多少之辨也。化气多则入阳经多,化气少则入阴经多。如此而已。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寸口脉,以肝脾为显,皆入于脏,重于中土,故灵枢曰寸口主中。
人迎以阳明为本,以阳热重且入胃腑,故曰人迎主外。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春夏主生长,主化气增多,遂大,秋冬主收藏,主化阴增多,遂阴重而寸口微大。
此四时之异也,司天之气,加于人体,而有此变,以能适应,故非为病。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体阳热之本,发于肾阳,增于肝阳,驻于心阳,此人迎大寸口一倍,为微大,则责之肝阳经加入过多,肝阳经既足少阳胆也。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
二倍,责之足太阳经化气过多二倍加燥,以其热在高位,责之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
三倍,责之足阳明化气过多,足阳明以其体量巨大,阳热过重,唯有足阳明可令人迎脉大如此也。燥则责之手经。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人迎脉盛,以热论之,责之阳明大热,人迎脉虚,以寒论之,责之阳虚。人迎脉紧,则患痛痹。人迎脉代,则时痛时缓。

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四倍,则阳盛阴劫,将死之象,恐中辛热之毒。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
寸口脉大,责之肝阴经转化过多。燥则责之手经。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二倍,责之肾阴经转化过多。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三倍责之脾阴经转化过多。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寸口脉本质属阴,主五脏,寸口脉盛,则阴经热盛,则多化气于外少于内,热盛于外,而寒于内,遂食不化。
寸口脉虚,以其耗于内,而不达于外,则外表无力,内里腐坏,
紧则痛痹。

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
寸口脉大四倍,阴血皆化气于外,内里空旷,疑为辛热之毒所害。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寸口具盛,其阴以劫,其本以枯,如何能生。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人迎脉盛,伤于寒,以其正气抗邪,消耗精气而化热,热循经而上也。
气口脉盛,以其主体为肝脾所主,肝脾者消化之官,其脉盛,则气血皆耗于消化,遂主伤食。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这是校注者加的。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30 16:01 编辑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三部九候脉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一部三候,是为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阳之颔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阳明之地仓、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阳之和髎也。中部天,手少阴之太渊、经渠也。中部地,手阳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阴之神门也。下部天,足厥阴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阴之太溪也。下部人,足太阴之箕门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也。下部之天,女子则取太冲。下部之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此三部九候之法也。《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与《素问》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脏腑脉象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他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府脉浮数,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府气内交,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府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四时脉体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䗪虫将去。冬日在骨,䗪虫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真藏脉义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藏,则人死焉。故四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藏之有胃气也。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藏脉。真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
《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真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浮沉大小

五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仓廪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瘀,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肺藏气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者,赖肝血之疏泄也。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则气下结。
推之,凡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降敛。淋癃、泄利、嗳腐、吞酸之病,皆木气不能生发。
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余之象也。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则脉之妙解而医之至数也。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阳盛阴虚之说也。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30 16:02 编辑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二十四脉



浮沉


浮沉者,阴阳之性也。《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
心肺之脉俱浮,浮而散大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脾居阴阳之中,其气在呼吸之交,其脉在浮沉之半,其位曰关。关者,阴阳之关门,阴自此升而为寸,阳自此降而为尺,阖辟之权,于是在焉,故曰关也。
阳盛则寸浮,阴盛则尺沉,阴盛于里,阳盛于表。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阴阳。三难: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此阳乘之脉也。阳乘阴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阴乘阳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溢者,浮之太过而曰阴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阳乘。是则浮不可以为阳,而沉不可以为阴,浮沉之中,有虚实焉。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阳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阳虚于里而实于表也。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

迟数


迟数者,阴阳之气也。九难:数者,府也。迟者,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经脉之动,应乎漏刻,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而脉五动,气之常也。过则为数,减则为迟。藏阴而府阳,数则阳盛而为府,迟则阴盛而为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数之极,则为至,迟之极,则为损。一定之法也。
然迟不尽寒,而数不尽热。脉法: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是迟缓者,趺阳寸口之常脉,未可以为寒也。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是数者,阳明之阳虚,未可以为热也。
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十四难: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虚劳之家,最忌此脉。若数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则死期迫矣。

滑涩


滑涩者,阴阳之体也。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气,阳也,而含阴;血,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
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大小


大小者,阴阳之象也。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大为阳而小为阴。寸大而尺小者,气之常也。寸过于大则上热,尺过于小则下寒。
然有大不可以为阳盛,而小不可以为阴盛者。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盖阳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行其疏泄,此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之原。庸工以为阴虚,投以滋润,土败则命殒。是大不可以为阳盛也。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盖邪退而正复则脉微,是小不可以为阴盛也。
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阳泄则上热而下寒,阳藏则上清而下温。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阳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故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小脉未可以扶阳,大脉未可以助阴,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

长短


长短者,阴阳之形也。长为阳而短为阴。阳升于木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阴降于金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也。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阴进则脉短,阳长则脉长,故长则气治,而短则气病。
然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矣。木者,中气之贼,百病之长。以木性发达,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气之不达,生意盘郁,而克脾胃,是以气愈郁而脉愈长。木郁则协水以贼土,合火而刑金,故但显肝脉之长,而不形肺脉之短。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盖木气之所以能达者,水土温而根本暖也。水寒土湿,生意不遂,则木愈郁而气愈盛,所以肝病则脉长也。

缓紧


缓紧者,阴阳之情也。缓为阳而紧为阴。
缓者,戊土之气也。脉法: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曰: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气而不至于温热,含金水之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是以缓也。缓则热生。脉法: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灵枢•五癃津液》: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也。然则伤寒阳明之脉,必实大而兼缓也。
紧者,寒水之气也。脉法: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此内寒之紧也。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此外寒之紧也。以水为冬气,冬时寒盛,冰坚地坼,是以紧也。紧则痛生。曰: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是外寒之痛也。曰:趺阳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是内寒之痛也。
然则伤寒少阴之脉,必微细而兼紧也。盖阳盛则缓,阴盛则紧,缓则生热,紧则生寒。寒愈盛,则愈紧,热愈盛,则愈缓。以阳性发泄而阴性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也,藏而不发,所以紧也。

石芤


石芤者,阴阳之虚也。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盖坎中之阳,生气之原也,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芤者,血虚而不守也。阴体实而阳体虚,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芤也。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盖离中之阴,收气之原也,阴根上断,阳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血,阴也,而生于阳,阳升则化火,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阴而泄阳。盖芤则营阴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促结


促结者,阴阳之盛也。脉法: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阴阳之性,实则虚而虚则实。实而虚者,清空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阳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阴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以阳性轻清而阴性重浊,故促结之象异焉。
惊悸之家,脉多促结,以其阴阳之不济也。阳旺于木火,阴盛于金水。阳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是以结也;阴虚而生悸者,金水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脉法: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此脏腑之结也。盖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脏腑经络,本为一气,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弦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阴气之旺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四难:牢而长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弦劳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但有弦牢,而无濡弱,则肝病矣。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长竿末梢者,软弱之义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木之为义,愈郁则愈盛。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弦为里湿,支饮之阻卫阳,则木气抑遏而为弦。脉法“支饮急弦”是也。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阴,则木气郁迫而为牢。脉法“寒则牢坚”是也。
弦亦为寒。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弦亦为痛。《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新张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脉也。

濡弱


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
濡弱者,阳气之衰也。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软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端直以长者,弦牢之意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冬令蛰藏,水冰地坼,一得春风鼓荡,则闭蛰起而百物生。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阳左旋而上发者也。生意濡弱,则土木之气不能升达,而肝脾俱病。
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肝脾者,营血之原也。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血亡则热发也。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虚而阳败也。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也。

散伏


散伏者,阴阳之阖辟也。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
散者,气泄而不藏也。阴性聚而阳性散,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散。而聚散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则心病矣。脉法: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脉散者,病家之大忌。散脉一形,则气血之脱亡在近,精神之飞走不远。散见于寸,犹可挽也,散见于尺,无可医矣。
伏者,气郁而不发也。阳性起而阴性伏,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起;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伏。而起伏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伏而不至于闭结者,有关以辟之,故伏而能起。伏而不起,则肾病矣。凡积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非但积聚如是,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庚桑子:人郁则为病。至理妙言!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

动代


动代者,阴阳之起止也。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脉法: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关者,中气之变现,阴阳之枢机,阳自此降而为阴,阴自此升而为阳。阴升于寸,则遂其上浮之性,不至为动;阳降于尺,则遂其下沉之性,不至为动。惟阴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阴阳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动而不止也。郁勃之久,不无胜负。阳胜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阴而汗出;阴胜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热发则汗不出,汗出则热不发。汗出而热发,阴阳之胜负乃分。方其动时,阴阳郁荡,未知将来之孰胜而孰负也。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而莫达,甲木不降,乃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乃冲击而为痛。甲乙横逆,而贼戊己,则土气败矣。
代者,断续而不联也。《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与之短期。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
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藏之气。一藏无气,则脉必代矣。
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为死脉,与脾脉代之代不同。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也。此为病脉。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30 21:18 编辑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三部九候脉法

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一部三候,是为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阳之颔厌也。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阳明之地仓、大迎也。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阳之和髎也。中部天,手少阴之太渊、经渠也。中部地,手阳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阴之神门也。下部天,足厥阴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阴之太溪也。下部人,足太阴之箕门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也。下部之天,女子则取太冲。下部之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此三部九候之法也。《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与《素问》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上中下,头手足,此三部,天地人,此三候,得三部九侯。
其愈发出于上者,其阳气越重,阴血越轻,其间杂邪热越多,其精微者,清扬之分越多。
其愈发出于下者,其阳气越轻,阴血越重,期间杂水寒越多,其精微者,浊重之分越多。

上部天,为足少阳经之穴,颔厌,(han四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传于悬颅穴并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推动足阳明气血的传递。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此穴绝非之颅脑的主体供血来源,而是其一种有益的补充。这种有益补充功能,是足少阳经的最典型的特点。非主导之,而增益之。
此穴经血不足,则大脑虽能完成功能,但是会十分劳累,缺乏精神头,难以为继,此穴的功能是典型的足少阳经的功能。
此穴主司头部皮肤外围组织。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阳明之地仓、大迎也。
地仓
[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附注]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大迎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 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功能作用】 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主治齿痛,颊肿,牙关紧闭,口㖞,及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斜刺0.3-0.5寸,或沿皮刺0.5-1寸,避开血管。艾条灸3-5分钟。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这两个穴摸到了,沉稳,健硕,不亚于关上。
此二穴主司口唇,牙齿,面部,精微之供给。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阳之和髎也。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解剖〗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布有耳颞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
〖主治疾病〗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颔肿,鼻准肿痛,口渴。
〖人体穴位配伍〗配养老穴、完骨穴治耳聋。
〖刺灸法〗斜刺0.3-0.5;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手太阳的交会穴。
这穴摸到了,书上查不到。


此上部三候,皆浅表小动脉,各司局部组织供血,多为颅腔外浅表皆为颈外动脉之末。皆阳热之气重,化气程度高。
其与颅内动脉皆分与颈总动脉,然颅内者为主,颅外者为次,为其末倘其末梢尚充足,则可知其内者必定充足,如此而已。
倘气血亏空,则必先亏于外,而后亏于内,遂,上部三候疼痛邪热淤积者,皆其神明之将倾也必以及时补给为要。
其上部所患者,不过邪热过重也,难以致虚,倘上部以虚,其中下部将虚至何地,其人如何得活。



中部天,手少阴之太渊、经渠也。中部地,手阳明之合谷也。中部人,手少阴之神门也。
下部天,足厥阴之五里也。下部地,足少阴之太溪也。下部人,足太阴之箕门也。
天者,其浅表也,主阳热,主活动,
地着,其深厚也,主阳热,主内蕴。
人者,其弱小,收敛,中庸也。属阴。
上部三候,皆阳中之阳也,中部三候,皆阴中之阳也。下部三候,皆阴中之阴阳也。

阴阳之变,各得其所,失职则病矣。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也。
下部之天,女子则取太冲。下部之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此三部九候之法也。
《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与《素问》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不管怎么候,结果都差不多并且,我有一个新的脉法等我分析好了,拿出来实验。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30 21:56 编辑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脏腑脉象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他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府脉浮数,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府气内交,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府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
此即轻取六腑,沉取五脏也。
轻取候其阳,沉取候其阴。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心脉急甚,则为肝阳过剩,肝火亢上,其阳入于心,扰乱心脉,所以急甚。
微急者,肝之表伐心之表也肝之表经邪盛,然此邪入阳经多,入阴经少。遂入小肠多,入心少。遂心脉微急此胆气邪盛,妨害中土也。此害非湿,而燥热也。不多见。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急主阳重,大主热重。此心脉蕴热也。微大者,心之表蕴热也亦不多见。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缓主阳弱,涩主热弱,寒重。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其他脏腑,依此类推。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黄子此论,仅作参考。


大抵府脉浮数,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府气内交,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府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
黄子此语有误,脏病热,则不沉反浮,脏病寒,则沉之有加非但沉而不浮也
肝脉多病于热,脾肾多病于寒,心肺多病于热,亦病于寒。

(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编撰者语。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四时脉体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䗪虫将去。冬日在骨,䗪虫周密,君子居室。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脉象亦应于天气,规矩权衡之变。纯阳则一阴生,纯阴则一阳生。
尺寸之脉,亦浮沉于春秋。
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
脉法百般,不离其中。
 
本帖最后由 轩辕水天 于 2014-10-30 23:09 编辑

四圣心源 卷三 脉法解
真藏脉义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藏,则人死焉。故四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藏之有胃气也。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藏脉。真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
《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真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胃气脉,于真脏脉,其各执一端也。胃气脉全盛,而真脏脉全枯。
我觉得黄元御最擅长的还是精微运化,气机流转,他这脉法i,还是比较一般,不如精微运化理解的好。
什么叫真脏脉,其本质就是几乎把血拿掉,只剩下脏体本身的特征,如此谓之真脏。
真脏脉象传达出来的信息是,阴血已经枯竭,脉体已经无法连续。所以真脏脉是死象。
血之精微皆生发于脾胃,足够健运,则成胃气脉,彻底溃败,则成真脏脉。如此而已,无需多言。


补阴泻阳,黄子此论,未得真阴真阳也,真阴非水,真阳非火,真阴非寒,真阳非热。
补阴未必得真阴,补阳未必得真阳,尚待运化之。补阴非补水,灭火非灭阳,黄子失之远矣。
古人用气阳火风热皆乱,体形精微血亦乱,此古人所以难得真经也,自惑于乱。
用之错乱也就罢了,命名亦乱,此令后人大惑不解也,乃投鼠忌器,错迈步履。
此中医所以难自圆其说也,此所以千百年难得一名医也,此中医致命之伤也,每思之则百味交集。

火本为邪,必除之而后快,然命门之火者,其本质为阳,非为火,实为命门真阳。古人名之以火,令后人大惑,遂对火儆让三分而不敢除之假火。
古人错名水和阴,遂致骂水而及阴,而不知真阴非水也。
古人不分精微,精微实为二者,其重而封藏者为精,其游弋气化者为微。
古人不分阳热,骂热而及阳,其实本质不同者远矣。


古人何以命名真阳为火,以其拘泥五行也,古人何以命真阴为水,亦以其拘泥于五行也
五行虽可写意,但未尽得其本,饶有偏颇,然人亦无能纠偏之,遂遗祸后世,自断手足,令中医举步维艰。
 
老师真乃高人也。看来我要买本《说文解字》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想学好,先要文字过关,再词语过关。
 
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想学好,先要文字过关,再词语过关。

支持老师。欢迎老师来


探讨系列。奋发中医,勇于开拓。进攻难题,敢于突破。
https://www.tcmbe.com/member.php?u=119666&do=blog&quickforward=1&id=16753

[了解肾移植] 对器官移植者中医经络研究的思考 ,华山论剑系列 2014.11.2 .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