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网友有一篇帖子,说为什么看不到中医书中的败案,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我觉得很多网友的评论都说的很在理,现在我就发两则自己临床上的失败医案及其经验教训,以供各位参考,不对之处还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以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医案40 三阳经外感风温(眩晕)
魏××,女,5岁,1995年夏。
眩晕呕吐,阵发加重,重时冷汗自出,舌淡红苔薄白。笔者作肠胃病论治未效,患者家属后求治于镇里名医魏朝升,魏朝升做外感风温挟痰上逆治疗,肌注大青叶+病毒唑针,口服维C银翘片、阿莫西林、鱼腥草素钠、复方甘草片而愈。
诊治小结:幼儿、学龄儿童眩晕,十有八九属外感邪气所致,且往往不伴发热,咳嗽,流涕等典型外感症状,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困难。基于上述从无数医疗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每遇幼儿、学龄儿童眩晕,首先应从外感角度查找病因,并按外感眩晕论证,不管有无外感症状。如果做外感眩晕论治未效,再从其他角度查考病因。(节选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新探与临床应用实录》第219页)
医案43 胃虚湿热,清气不升(眩晕)
唐××,女,55岁,1998年夏。
眩晕阵发,月余未愈,恶心脘胀,饮食不思,时而自汗,素患高血压,但患眩晕症以来血压一直偏低,舌淡苔稍厚淡黄滑,脉滑,双寸脉稍大。笔者诊为胃虚湿热证,予服陈夏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加减,只能取效于一时。患者后求治于高耀辉老中医,高老中医仍用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15克 黄连6克 黄芩7克 干姜6克 甘草5克 红枣6枚 白参25克,3剂水煎。
疗效:服药1剂见效,3剂病愈,且再未复发。
诊治小结:1、湿热郁阻胃腑,清气不升,必然导致心脑失养,全身脉管虚弱,从而可致伴见血压偏低的眩晕,这是本案、医案42的共同病机。
2、同是半夏泻心汤,笔者用党参25克,高老中医却用白参25克,这是两人用方相同疗效却大不一样的关键所在。
3、脾胃病久治不愈,必然饮食少进,脾胃本身也会日渐虚弱,脾胃渐虚又会更加饮食少进,如此恶性循环,脾胃病将更加久治不愈。因此,治疗因实致虚型慢性脾胃病,袪邪的同时必用人参大补脾胃和元气,才能遏制“因实致虚,赿虚赿实”的恶性循环!这是高老中医用方治病给笔者最大的启示。
(节选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新探与临床应用实录》第220页)
医案40 三阳经外感风温(眩晕)
魏××,女,5岁,1995年夏。
眩晕呕吐,阵发加重,重时冷汗自出,舌淡红苔薄白。笔者作肠胃病论治未效,患者家属后求治于镇里名医魏朝升,魏朝升做外感风温挟痰上逆治疗,肌注大青叶+病毒唑针,口服维C银翘片、阿莫西林、鱼腥草素钠、复方甘草片而愈。
诊治小结:幼儿、学龄儿童眩晕,十有八九属外感邪气所致,且往往不伴发热,咳嗽,流涕等典型外感症状,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困难。基于上述从无数医疗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每遇幼儿、学龄儿童眩晕,首先应从外感角度查找病因,并按外感眩晕论证,不管有无外感症状。如果做外感眩晕论治未效,再从其他角度查考病因。(节选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新探与临床应用实录》第219页)
医案43 胃虚湿热,清气不升(眩晕)
唐××,女,55岁,1998年夏。
眩晕阵发,月余未愈,恶心脘胀,饮食不思,时而自汗,素患高血压,但患眩晕症以来血压一直偏低,舌淡苔稍厚淡黄滑,脉滑,双寸脉稍大。笔者诊为胃虚湿热证,予服陈夏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加减,只能取效于一时。患者后求治于高耀辉老中医,高老中医仍用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15克 黄连6克 黄芩7克 干姜6克 甘草5克 红枣6枚 白参25克,3剂水煎。
疗效:服药1剂见效,3剂病愈,且再未复发。
诊治小结:1、湿热郁阻胃腑,清气不升,必然导致心脑失养,全身脉管虚弱,从而可致伴见血压偏低的眩晕,这是本案、医案42的共同病机。
2、同是半夏泻心汤,笔者用党参25克,高老中医却用白参25克,这是两人用方相同疗效却大不一样的关键所在。
3、脾胃病久治不愈,必然饮食少进,脾胃本身也会日渐虚弱,脾胃渐虚又会更加饮食少进,如此恶性循环,脾胃病将更加久治不愈。因此,治疗因实致虚型慢性脾胃病,袪邪的同时必用人参大补脾胃和元气,才能遏制“因实致虚,赿虚赿实”的恶性循环!这是高老中医用方治病给笔者最大的启示。
(节选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新探与临床应用实录》第2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