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临床失败医案两则

魏医生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1/04
帖子
544
获得点赞
70
声望
18
前几天看到网友有一篇帖子,说为什么看不到中医书中的败案,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我觉得很多网友的评论都说的很在理,现在我就发两则自己临床上的失败医案及其经验教训,以供各位参考,不对之处还恳请各位不吝赐教,以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医案40 三阳经外感风温(眩晕)
魏××,女,5岁,1995年夏。
眩晕呕吐,阵发加重,重时冷汗自出,舌淡红苔薄白。笔者作肠胃病论治未效,患者家属后求治于镇里名医魏朝升,魏朝升做外感风温挟痰上逆治疗,肌注大青叶+病毒唑针,口服维C银翘片、阿莫西林、鱼腥草素钠、复方甘草片而愈。
诊治小结:幼儿、学龄儿童眩晕,十有八九属外感邪气所致,且往往不伴发热,咳嗽,流涕等典型外感症状,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困难。基于上述从无数医疗实践得来的宝贵经验,每遇幼儿、学龄儿童眩晕,首先应从外感角度查找病因,并按外感眩晕论证,不管有无外感症状。如果做外感眩晕论治未效,再从其他角度查考病因。(节选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新探与临床应用实录》第219页)





医案43 胃虚湿热,清气不升(眩晕)
唐××,女,55岁,1998年夏。
眩晕阵发,月余未愈,恶心脘胀,饮食不思,时而自汗,素患高血压,但患眩晕症以来血压一直偏低,舌淡苔稍厚淡黄滑,脉滑,双寸脉稍大。笔者诊为胃虚湿热证,予服陈夏六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加减,只能取效于一时。患者后求治于高耀辉老中医,高老中医仍用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15克 黄连6克 黄芩7克 干姜6克 甘草5克 红枣6枚 白参25克,3剂水煎。
疗效:服药1剂见效,3剂病愈,且再未复发。
诊治小结:1、湿热郁阻胃腑,清气不升,必然导致心脑失养,全身脉管虚弱,从而可致伴见血压偏低的眩晕,这是本案、医案42的共同病机。
2、同是半夏泻心汤,笔者用党参25克,高老中医却用白参25克,这是两人用方相同疗效却大不一样的关键所在。
3、脾胃病久治不愈,必然饮食少进,脾胃本身也会日渐虚弱,脾胃渐虚又会更加饮食少进,如此恶性循环,脾胃病将更加久治不愈。因此,治疗因实致虚型慢性脾胃病,袪邪的同时必用人参大补脾胃和元气,才能遏制“因实致虚,赿虚赿实”的恶性循环!这是高老中医用方治病给笔者最大的启示。
(节选于在下近作《中医重大理论新探与临床应用实录》第220页)
 
发表失败案,不违法啊。

中医著作难得一见失败的医案,这就是写中医书的人不对,失败的教训有时比成功的经验还更值得学习--看了前几天网友那篇文章,的确觉得中医人士自身的缺点不少,中医网站上的确没见过几则失败的医案,在下发两则自己的失败医案,是希望从此以后网站上这种现象有所改变。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是继续提高自己医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患者家属后求治于镇里名医魏朝升,魏朝升做外感风温挟痰上逆治疗,肌注大青叶+病毒唑针,口服维C银翘片、阿莫西林、鱼腥草素钠、复方甘草片而愈。
1:从所用药来看,不知楼主何处看出外感风温夹痰上逆?
2:《中医重大理论新探与临床应用实录》还谨慎发表。
 
中医的范畴应包含,按摩、刮痧、拔火罐、针灸、中草药五大类,用药无法治愈,还有其它四种方法。我用按摩与刮痧的方法治愈多例眩晕病人,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一个30多年病史的病人,8年前经过3次治疗痊愈了 ,至今未复发,不能算治愈?是中药的不能治,不是中医无法治愈这种病。
 
中医的范畴应包含,按摩、刮痧、拔火罐、针灸、中草药五大类,用药无法治愈,还有其它四种方法。我用按摩与

病人自己练体术就可以,何必找医生治疗呐
 
患者家属后求治于镇里名医魏朝升,魏朝升做外感风温挟痰上逆治疗,肌注大青叶+病毒唑针,口服维C银翘片、阿

医疗实践是检验医学真理的唯一标准,疗效卓著自然蕴含着绝对的真理,这是在下的一点简单想法---欢迎先生的质疑
 
中医的范畴应包含,按摩、刮痧、拔火罐、针灸、中草药五大类,用药无法治愈,还有其它四种方法。我用按摩与

先生高见 ,中医的确不仅仅是中药的代名词!
 
先生高见 ,中医的确不仅仅是中药的代名词!

中医是悟道的副产品,所以中医技术要想好。就要研究哲学,宇宙,和大自然的原理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是继续提高自己医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可惜的是,历代中医典籍除了医圣张仲景的著作,几乎都看不到失败的医案,这种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写书作风,没想到也被中医后继者们-看那些报喜不报忧的中医著作,我常常觉得更像是那些著作者们在炫耀自己的医疗技术-什么“治无不效,手挥目送”等等一类的虚言,在古今医书中随处可见
 
中医是悟道的副产品,所以中医技术要想好。就要研究哲学,宇宙,和大自然的原理

学习中医的确需要学习哲学、宇宙和大自然的原理--但我的观点是中医不是玄学,而是有据可循、有法可依、完全可以直接传承的实实在在的一门实用科学。
 
学习中医的确需要学习哲学、宇宙和大自然的原理--但我的观点是中医不是玄学,而是有据可循、有法可

所以要学深中医,必学掌握以上几种学问。因为它们是最简单的科学基础
 
中医著作难得一见失败的医案,这就是写中医书的人不对,失败的教训有时比成功的经验还更值得学习--

zc支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