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求助!我是中医专业,学中医遇到了很多问题,求解答

mao199566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12/06
帖子
14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本帖最后由 mao199566 于 2014-12-6 10:09 编辑

代赭石的功效为: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重镇降逆功效入肺经 ,可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这我懂
可后来说 若治肺肾不足,阴阳两虚之虚喘,则与党参、山茱萸、核桃仁等补肾纳气之品同用,如参赭镇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问题1:在这里,肺肾不足,阴阳两虚 让我不明所以,肺肾阴虚中诊说过,难道 肺还有 阳虚吗? 肺阳虚书上压根就没提过,那么“肺肾不足,阴阳两虚”究竟是什么意思?


问题2:血分的分 是什么意思?分读fen第4声 我觉得有成分的意思。那么代赭石药说 本品苦寒,入心肝血分,有凉血止血之效。为什么“入心肝血分”要加上心肝两个字? 不写“入血分”就行了吗?中医基础理论上脏与脏的关系上说心肝可以主血液运行,心血与肝血


基本上概括了全身之血液,所以我把“凉血”入心肝血分 就理解为“凉血”“入血分”从而可以凉血 达到治疗血热妄行出血的出血证的作用。我这么想有错吗?


问题3:病机 证 与症之间有什么关系?老师曾经讲过证与症的关系。但是没包括病机,我是这么理解的。 比如肝肾阴虚证的病机是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 那么我可以这么理解,由于某某病机导致了某一个证 ,而又有不同的证导致了一个症。
那么从层次上来说 从根本到表面:病机→证→症。
我又想到个东西 比如附子干姜相须为用可以治疗亡阳证,那么 我可以这么说吗: 1、亡阳证的病机是亡阳 2、亡阳证的病机是人体阳气极度衰微 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是正确的? 还是说都是错误的?


不要笑,有错误就指出来,有意见就来讨论,也许你们会认为我说的毫无逻辑性,但老师上课的第一天就说明了中医学没有严密的逻辑性
我学了1年中医了,问题重重,求指教
 
求助!我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中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求解答
 
为你对中医的执着帮你顶上,让老师们为你解惑。
我是自学者,很多的解释是从《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可以找到答案。对于初学中医来说,很多的词需要解释才能懂得它的意思,这样不会走弯路。学习上到一定的高度,再在原文中琢磨。这是我学习中医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这样 钻研很好啊 我也是这样过来的
 
不揣浅陋勉强一答:1 有肺阳虚证, 《 本草害利》讲黄芪 干姜补之。肺阳虚有什么样症状呢 自己留心查一查。 2“血分”的理解要参考温病学(你们将来学)卫气营血辨证,不要死扣“心肝'二字,当然心主血脉,肝藏血,主疏泄,也解释得通。3”证“的定义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要背下来,但是真正的理解在中医内科学,以及临床。我个人这样理解,举例:胸痹(我理解为”症“,但教材不一定这样写),分为心阳不足证,瘀血阻滞证,痰浊痹阻证等等。
 
把这个帖子放在这里,两年后你再回过头来看看。
 
中医既要执著 又要不执滞,基本的原理术语要死记没有半点商量同时广览群书,取其共识,勤跟师,留心临床,就会有自己的答案。参禅讲”要起疑情“,中医也一样,把所有问题,存在心里,时刻不忘,时时体悟,终有豁然开朗的时候。我讲讲自己当时主要”参“了些什么,”什么叫三焦“”什么叫肝左升,肺右降“这些问题我参了很久啊,不止一年哦,你也参一参,如果一年之内悟出来了,你就比我厉害多了。
 
咱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什么都想弄懂,但最好什么都要记住。现在记住了,到了临床再慢慢理解。有许多问题现在即使有再好的老师,给你解释的再清楚,如果你不接触临床,没有亲自试验过,你也不可能全理解。
 
我在中基理论书上看到了“气含阴阳,偏于阴气虚或阳气虚的不同”
“阴气虚叫“阴虚则热”,阳气虚叫“阳虚则寒”“,这样我联想到了 参赭镇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功效是 治疗肺肾不足,阴阳两虚之虚喘,极有可能指的是肺肾气虚证,这里的阴阳就是指 阴气和阳气。,阴阳两气合起来就是气。

我觉得阴阳是两种属性,阴不仅可以代指阴气 还有阴液 阴血等,具体的东西还是多看看书
 
楼主有必要看看伤寒了,无阳了杂办,亡阳了又如何!
 
求助!我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中医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求解答

张锡纯,岳美中所有的著作。他们是现代自学中医的两位巨将,去看吧
 
不要说伤寒,我就连课本都没学完,我在努力啃书本中啊
 
你学一年遇到了许多问题,这是好事啊,恭喜你!怕就怕学4年什么问题都提不出。如你保持这样的劲头,与你同班的同学20年后赤脚奔都赶不上你。慢慢来不要急。中医有时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历代有名的医家(比你现在学校里的教授们要厉害多了),对同一问题存在着见仁见智的问题,既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统一认识,何况现在“中医”?;有的同一人,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行医阶段会有不同的认识,这都很正常。要想学好中医,全在自己下苦功。要多背、要多记、要多问师(80岁以上的老中医)、要多看书、要多自想、要多自悟,要多临症(对你而言,今后这样的机会可能很少了,除非针灸、推拿、拔罐、等,因为一般医院很少要中医,病人有病大多看西医)、要多对比、要多联想、不要在有些概念上钻进去跳不出来,一时弄不明白问不明白学不明白的东西,可以暂时先放一放,以后总会有一些问题你自己会搞懂的。学中医不像学西医,内经中对同一术语或名词前后有不同的说法和名称,《伤寒论》的注解和注释本多到无所适从,依此为蓝本的中医基础学怎么可能对中医学术问题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况且中医学说古来就有各派各家之说,另外,过去的中医权威也是自成一家,还有南北之分,中医大教材为了向西医化倾斜不得不组织中医权威来审定全国统一的教材,观点不同是很自然的事情,怎么办?大家妥协呗。对于古代至近代没有统一认识甚至有些从无人去研究的中医问题,我们现在的中医权威们自圆其说地“统一”起来了,有了“标准答案”。丁甘仁创建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即是今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弟子有程门雪、黄文东、丁济万(是丁甘仁的长孙)、张伯臾等,俱是中医界的泰山北斗。他们当时的教材也会像今天的中医教材那样编吗?下面转帖《中医原来要自学 丁甘仁医疗事故》
给你,供你参考。
汪莲石[1](1848-1928?)
字严昌,号弃叟。谈及此君,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丁甘仁。丁甘仁可以说是上海中医界最骨灰级的人物了,他在上海开创了著名的丁氏学派,并创建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即是今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弟子有程门雪、黄文东、丁济万、张伯臾等,俱是中医界的泰山北斗。但丁甘仁早年医术并不高明,他最初在苏州行医业务平平,给县官儿子看病还意外“失手”(类似于今天的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县官要抓他,便连夜逃到上海,后来遇到汪莲石,拜其为师,授以舒驰远版本的《伤寒论》,在他指导下医术大进。汪莲石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丰,学识渊博,但早年无心学医。20岁那年出去游玩,在夏秋间生了场病,发热不退,请了三位当时的名医,或以为暑热,或以为伏署,或以为秋温,但都没看好,于是他很生气,再也不吃药。到冬天病却自己好了。可第二年病又发作了,经月余又复自愈。就这样折腾了三年,又赶上他父亲生病去世。于是汪氏深恨不知医之苦,便有了学医之心。他先是自学《脉诀》、《汤头歌诀》、《临证指南》、《温病条辨》等书,发现以前旅居江浙患病时所服方药,书中均有记载,遂认为书中汤方均不足为信。向其堂叔询问学医之门径。堂叔是个教书先生,不会看病但稍微懂一点医,告诉他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主要读本。于是他便钻研这几本经典,医术大进。汪氏从未悬市挂牌(没正规行医),也从不以医术作为猎取个人私欲之工具。平时热情为亲朋好友看病,治愈者不下数千人。学术上崇尚舒驰远注解的《伤寒论》,集毕生精力著成《伤寒论汇注精华》一书。(非常有意思,一个不是医生的外行叔叔指点出了汪莲石,汪氏自学成才后又指点出了丁甘仁。这样厉害的名家,一生也仅写了一本书。这对于今天那些所谓的某某名师带出来的“权威”,对于那些著作等身的“博导”,那些当官一天到晚出去开会的“名医”,那些虚假的论文与科研,都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恽铁樵[2](1878-1935)


名树钰,字铁樵,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自幼父母双亡,但他刻苦攻读,精通文学、英语。曾翻译《豆蔻花》、《黑衣娘》等,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平时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也有涉猎。他在长沙时因多次被医生错误治疗,引起一耳失聪,并先后有三个儿子死于伤寒。后来爱子慧度也得了伤寒症,请来名医开的方药,都是历次用过的山栀、豆豉、银花、连翘等,服用后病情亦愈加危重。先生终夜不寐,在室中徘徊,翻阅医籍,但苦于缺乏临床经验。等到天色微明,他对夫人说:“这不是《伤寒论》太阳病吗?应以麻黄汤主之。”于是开出了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拿处方交给夫人说:“我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今慧度病,医生又都说无能为力,与其坐着等死,宁愿服药而亡”。然后出门上班。等下班回家,儿子竟然好了大半,再次服药而愈。从此先生笃信中医,尤其是伤寒方,开始了刻苦钻研中医的学医之路,并于1921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一职,挂牌行医,不久门庭若市,医业大盛。著作有《群经见智录》等,还主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等函授教育,学生众多。有“国医革命先导”之美誉。

萧龙友[3](1870-1960)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冯春)。先生业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完全是自学。因幼时其母体弱多病,屡治不愈,便暗下决心要医好母亲的病,故很留心于医药。当时他家边上有一药铺,他稍有空闲即去识药,向店员请教,而且亲自品尝,并抓紧时间阅读家藏的医书。一有机会,他便把所学知识用于医疗实践,经常免费给人看病,效果良好。1892年川中流行霍乱,死人无数,很多医生害怕传染,不敢出门诊治,他一方面怀着救死扶伤的善心,另一方面非常珍惜这次实践机会,不顾危险,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终于控制了瘟疫。这使他感到了中医药的威力,从而更加热爱中医事业。1928年先生毅然弃官行医(此前担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先生德艺双馨,解放前曾创办北京国医学院,培育人才甚多。

岳美中[4](1900-1984)


名岳钟秀,号锄云,河北滦县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借钱读了八年私塾,后当小学教员,1925年报考清华国学研究院落榜,遂发愤读书,不久累得吐血。某医院诊为:“肺病已深,非短期可治。”教职也被辞了。在万念俱灰,床第呻吟之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论》等书,边读边试着吃药,加上休息,肺病竟慢慢好起来。觉得中医确能治病,于是决心学医,自救救人。于是他先找了份村塾的工作,日教夜学,三年内读了很多医书,并亲自品尝药物。有机会就为村民诊治,疗效显著,并治好了一些名医看不好的病,从此名声大振。1928年正式行医,学验甚丰,造诣极高。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等职。

此外,张锡纯、曹颖圃、金寿山等名家,亦是自学成才,有空时再一一介绍。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中医是可以自学的,并且能学的很好。所谓自学,是指抛弃了庸俗之医的误导,而通过古代圣者的著作直达圣意。同时加上自己的决心,刻苦,勤思,勇于实践,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达到的。自学成才,不知道是不是空前的,但我想一定是绝后的,今后不可能再有了……名医、名师的光环,人们只在乎这个了。
 
好的,我会好好学中医的,除了中医我有闲暇时间还会了解一些西医的内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