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真脏脉?

huangdr5460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0/17
帖子
1802
获得点赞
25
声望
38
两年前,偶刚刚出镇上开始行医,偶租住的房主,67岁,很少在家,有高血压,其叫我把脉,诊得其脉象弦硬劲急!!,问之无不适。当时我也没说什么,隐隐感觉到其人易夭,但是我也没法解释,(我在当时看病是以西医为主中药为辅的的道行尚浅)只能够叫其有事快快到大医院里看,毕竟他说住的很近附属医院就医用药非常方便。然后下半年就不再租房给我了(害的我苦苦找房子!),后没了信息。
3个月前,突然有人传来其暴亡的消息。按照其弟媳妇了解到的情况是,发病当时正和妻子在散步,突然胸闷而后马上回家拿医保资料立即到附属医院就诊,在医院里抢救了4个小时就宣告不治,中午2时发病晚上8点多就到家里就断气了。
到最近读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读到13页,第38条说:
师曰∶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脉者,人之根本也。脉病患不病,为根本内绝,形虽且强,卒然气脱,则眩晕僵仆而死,不曰行尸而何。
这个是真脏脉吗。?
附:百度得来的
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故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素问·玉机真藏论》记载:“真藏脉见,乃予之期日。……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真脏脉 脉学名词。 真脏(藏)脉
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无胃之脉
无胃的脉象以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如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偃刀脉;脉来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为转豆脉;或急促而坚硬,如弹石称弹石脉等。临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心、肝、肾等脏气独现,是病情危重的征兆之一。
2.无神之脉
无神之脉象以脉律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称雀啄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主要由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
3.无根之脉
无根脉象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若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鱼翔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的征象。
-----
真脏脉是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五脏的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由于该脏精气衰竭 ,胃气将绝,而各显现出特别的脉象,但均没有“胃、神、根”的脉气 ,尤其没有从容和缓之象。
其中,肝的真脏脉弦硬劲急,脉体的紧张度 很高,切按下去像触刀刃般绷紧;心的真脏脉坚硬而搏手;肺的真脏脉是大而空虚;肾的真脏脉是搏手若转索欲断或如以指弹石般的坚实;脾的真脏脉是软弱无力,快慢不匀(《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脏脉的出现对诊断某些慢性病的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但由于中西医对脏腑的 概念有所不同,临症分析时,不宜生搬硬套
 
脉象弦硬劲急,毫无缓和之像。此是胃气将绝了。
真脏脉现也就是无根脉,无根脉就是没有胃气了。
脾胃之脉为缓。这要分成两种意思来看,如果摸到缓脉,则是脾胃之气外显,肯定脾胃有病。还有一层就是脉象劲疾毫无缓和之意,那就是脾胃之气衰竭了。看来脾胃之脉不能够轻易摸到,也不能完全摸不到。
四时之间,皆有脾气旺者。所言非虚。
太阳病,脉浮缓。这就是摸到了脾胃之脉了。用药要重点兼顾脾胃比如桂枝汤。
参考啊
 
很简单胃气到不了某脏,就是会出现某脏的真脏脉,换句话说就是某脏的阴阳之气不相通了。什么硬,无缓冲啊,无胃气啊,都是抽象的概念说了也白说,要真摸脉,你也说不出来。
 
脉还是五种脉,只是程度不同,素问玉机真脏有详细叙述。如脾脉,在寸口代,关上突起,突起高,象鸟的嘴尖尖突起,或像屋檐上的水滴将要滴下之突起是为真脏之表现
 
受教了,见过几次弦急之脉,但不能确定存活时间,最短的,当天出现当天去世,最长的数月去世
 
嘻嘻,患者年龄67岁,隐隐感觉到其人易“夭”,咱感觉这个“夭”字用之不当。
其脉象弦硬劲急,咱也不认为是真脏脉。老人如果血液粘稠,血管壁硬化,大都会出现这种脉象。当然血液粘稠血管壁硬化了的老人,容易中风,就是说容易得脑溢血、脑梗死一类的疾病,也容易得心肌梗死、冠心病一类的疾病,这些病都是要命的疾病,治疗不及时就有可能一命归西。楼主老师“叫其有事快快到大医院里看”是非常正确的处置方法。
愿楼主老师芝麻开花。
 
正在我父亲病危的时候,我还是在手机上看到本论坛上的一个帖子,专门介绍“真脏脉”的,似乎很真实:当我父亲出现了弦而急的脉象后,活了八天;当摸到刀刃脉的脉象后,当天就亡故了。后来我回想起来,感到简直太惊呀了!这个帖子在哪儿?也记不清了。
 
五脏本来就是气之大通道,现一脏无气,其阳必急。
 
一种脉象是不是真脏脉,先查看真脏脉的定义,符合真脏脉定义的脉象,就是真脏脉,否则,就不是。推而广之,对中医的某些问题有想法时,先查看其定义,就会减少很多的困扰。
 
高血压。李可老师说要吃金匮肾气丸
 
2.无神之脉

无神之脉象以脉律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称雀啄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主要由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
 
怪脉解索新探

(文章来源:《河北中医》2004年第26卷第7期P545-546)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尹继增 金栋


怪脉系中医28种病脉以外的危重脉象,临床表现复杂,切诊难度较大,其出现往往代表脏腑之气衰竭,甚至为死亡征兆,故又有真脏脉、败脉、绝脉、死脉等称谓。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怪脉实际上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表现,通过心电图可确诊。现今看来,绝非均为不治之病证,有的可治愈或得到暂时控制而延缓生命,如解索脉病证则是其一。解索脉乃怪脉之一,临床并不少见,但能正确掌握其脉象者实不多见,如在各级中医杂志病案记载中及中医高校教材中,或称结代脉,或称叁伍不调、脉律不整,或称“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1]等等,笔者似觉欠妥。兹陈述如次。

解索脉的脉象名称,虽首见于《内经》,却无明确的指诊形象,而《脉经•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云:“脉……去如解索者,死。”《新校正》云:“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云:“解索脉,如解乱绳之状,散散无序。”实为解索脉象形状之先河,而且“十怪脉”的脉象名称,即出自该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云:“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这是一种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2]《中医大辞典》云:“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3]忽疏忽密,即乍疏乍密(数),《中医大辞典》云:“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可见于气血严重消耗,病情危笃之候。”[3]由以上可归纳出解索脉象为: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28种病脉中之散脉同,解索脉实则散脉也。

散脉,《脉经》云:“大而散。”明•李时珍《濒湖脉学》云:“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诊家正眼》云:“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4]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云:“浮大无根,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或脉力不匀。”[5]《中医大辞典》云:“脉浮散不聚,轻按有零乱分散之感,中按渐空,重按则无。”[3]以上诸论将散脉象可归纳为:散乱无序,节律不整,至数不齐,快慢不一,脉力不匀。即散脉为浮大无力而乱,中取渐空,重按欲绝无根而且节律绝对不整,至数快慢不一[6]。此与解索脉象一致,故云解索脉即散脉也。

从主病来看,解索脉主病为肾与命门之气皆亡。如《世医得效方》云:“解索……肾与命门之气皆亡。”而散脉主元气离散,肾气枯竭。如《诊家正眼》云:“散为本伤……散为肾败之征。”[4]《中医大辞典》云:“散脉主元气离散,见于病情危重阶段。”[3]肾为元气之根本,肾气亡竭则元气离散而生命危殆,二者主病一致。

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及心电图检查,解索脉与散脉均指心房颤动(房颤)脉。《中医脉象研究》云:“解索脉: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90-130次/min之间的解索脉象,其快慢与强弱的交替现象最为明显……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7]柯雪帆认为:“乍疏乍数,乍大乍小,三五不调,称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病人脉率较慢的形如解索脉。”[8]《中医心病证治》云:“涩散脉症似现代医学所述心房颤动。”[9]金栋认为: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是中医之散脉。”[10]

心房颤动临床常见有阵发性与持久性2种。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时,因心房快速不协调的乱颤,仅一部分激动下传到心室,导致室率快而不规则,一般在100-160次/min之间,心电图可确诊。此时听诊显示: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而脉诊则显示:脉律绝对不规则即节律紊乱不整,脉率快慢不一即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脉搏强弱不等即脉力不匀,乍大乍小,大小不一。其强的脉搏应指明显,可谓浮大;其弱的脉搏,短小无力不到位,强弱之间显得散乱错杂不整齐,脉率无法数清,即至数不清,散乱无序,参差高低不齐,长短大小不一,故云此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脉当与中医之散(涩)脉同”[6],亦即解索脉也。快速心房颤动时容易诱发心力衰竭,而心力衰竭又可出现快速心房颤动,若抢救不当,治不及时则可殃及生命,故《脉经》云“脉……去如解索者,死。”《诊家正眼》云:“散为本伤,见则危殆……诸病脉见散,皆死脉也。”[4]但若抢救得当,治疗及时则可转危为安,病情得到暂时控制或治愈。此时其快速心房颤动可恢复为窦性心率或转为慢性持久性心房颤动。而转成慢性持久性心房颤动之脉象(脉率多在60-100次/min)则由解索、散(涩)脉转为结涩(短)脉[11]可永久存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个医者经验不同及患者发病时病情复杂,多病相兼,表现不一,故而形成脉象名称不一。或称为怪脉中之解索脉,或称为28病脉中之散脉,现今看来是一致的,正系(快速)心房颤动脉。因二者皆属规范脉象,故中医病案之脉象栏目正确书写应该径写为,解索脉或散脉,其它称谓皆不妥当。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3
[2] 邓铁涛.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1
[3] 李经纬,邓铁涛主编. 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625,427,1467,1467
[4] 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1-92,92,92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2
[6] 金栋.房颤脉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0):12,12
[7]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8-170
[8]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症金鉴•心悸怔忡卷.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8-139
[9] 吕光荣.中医心病证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90
[10] 金栋.叁伍不调话房颤.中医杂志,2000,41(1):60
[11] 金栋.间歇脉探讨.浙江中医杂志,2001,36(6):233
 
百度百科中医词条编辑录:

病脉

病脉常见有28病脉及病情危重时期的真脏脉(败脉、绝脉、死脉、怪脉等)10种(偃刀脉、转豆脉、弹石脉、雀啄脉、屋漏脉、解索脉、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及麻促脉等)。

真脏脉

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故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素问•玉机真脏论》记载:“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无胃之脉

无胃的脉象以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如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称偃刀脉;脉来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为转豆脉;或急促而坚硬,如弹石称弹石脉等。临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心、肝、肾等脏气独现,是病情危重的征兆之一。

2.无神之脉

无神之脉象以脉律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状,称雀啄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称屋漏脉;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主要由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

3.无根之脉

无根脉象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若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称釜沸脉,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称鱼翔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称虾游脉。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的征象。

十怪脉

怪脉,亦即真脏脉。真脏脉是在疾病危重期出现的无胃、无神、无根的脉象。是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的征象,故又有“败脉”、“绝脉”、“死脉”、“怪脉”等称谓。

雀啄脉

与西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相合,常是解索脉(房颤脉)的先兆。

屋漏脉

屋漏脉是十怪脉之一。脉象特征为,脉搏频率缓慢,为21-40次/分之间,常见者多在35次/分(一息二至)左右的一种脉象。是脾之死脉。
《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脾脉来,……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脉在筋肉间,如残霤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状如水滴溅地貌。胃气荣卫俱绝。”《中医大辞典》:“七怪脉之一。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匀,如屋漏滴水之状。”

真肺脉

真肺脉,是无根之脉。脉象特征为,虚大无根或极其微弱不应指。《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素问•平人气象论》:“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按之无根可寻的死肺脉。即十怪脉的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等。

真肝脉-偃刀脉

真肝脉,即十怪脉的偃刀脉。脉象特征为,脉来弦急,如循刀刃。《世医得效方》:“脉如手循刀刃,无进无退,其数无准。”《中医大辞典》:“偃刀脉,十怪脉之一。偃刀,即仰起之刀,口锐背厚。形容脉象弦细而劲急,如用手摸在刀刃上的感觉。”

偃刀脉,即真脏脉之真肝脉。脉象特征为,脉来弦急,如循刀刃。《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乃死。”《世医得效方》:“脉如手循刀刃,无进无退,其数无准。”《中医大辞典》:“偃刀脉,十怪脉之一。偃刀,即仰起之刀,口锐背厚。形容脉象弦细而劲急,如用手摸在刀刃上的感觉。”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偃刀脉的脉象特征是:1脉体坚硬,细如手循刀刃;2其数无准。主病为心血不足,肝阴枯竭。”

真脾脉-解索脉、乍疏乍密

乍数乍疏,是脾脏的真脏脉,见于中医经典《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脏脉至,弱而乍数乍疏……乃死。”张介宾《类经•脉色类》注云:“弱而乍数乍疏,则和缓全无,而非微软弱之本体,脾脉之真脏也……故死。”

乍数乍疏,亦称乍疏乍密、乍疏乍数,《中医大辞典》:“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高校6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之状,称解索脉。”

乍数乍疏,指脉搏节律绝对不匀,脉力强弱不等,脉率快慢不一,散乱无序,参差不匀,与28病脉中的散(涩)脉及怪脉中的解索脉脉象特征相合,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合。

解索脉象为,脉搏乍疏乍数,散乱无序即脉律不整,脉率(至数)时快时慢,脉力强弱不等。此等表现与28病脉中散脉同,与西医快速房颤脉相合。
 
真肾脉-弹石脉

真肾脉,即十怪脉的弹石脉。脉象特征为,急促而坚硬,如指弹石。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弹石,脉在筋肉间,辟辟凑指,促而坚。乃肾经真脏脉见。《中医大辞典》:“弹石脉,七怪脉之一。脉象沉实之极,如用指弹石的感觉。”

弹石脉,即真脏脉的真肾脉。脉象特征为,急促而坚硬,如指弹石。《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乃死。”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弹石,脉在筋肉间,辟辟凑指,促而坚。乃肾经真脏脉见。”《中医大辞典》:“弹石脉,七怪脉之一。脉象沉实之极,如用指弹石的感觉。”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弹石脉的特征:⑴脉来辟辟急数;⑵辟辟凑指,脉体硬而坚。主病为肺肾气绝。”

真心脉-转豆脉

真心脉,即十怪脉的转豆脉。脉象特征为,脉来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中医大辞典》:“转豆脉,十怪脉之一,又称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状。”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转豆脉的特征:⑴脉来累累,脉率快速而计数困难;⑵脉形如豆,展转如循薏仁,脉形极滑。主病为脏腑空虚,心之死脉。”

转豆脉,即真脏脉的真心脉。脉象特征为,脉来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素问•玉机真脏论》:“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乃死。”《世医得效方》:“转豆,脉形如豆,周旋展转,并无息数。”《中医大辞典》:“转豆脉,十怪脉之一。又称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状。”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转豆脉的特征:⑴脉来累累,脉率快速而计数困难;⑵脉形如豆,展转如循薏仁,脉形极滑。主病为脏腑空虚,心之死脉。”
 
结合现代医学认识,真脏脉多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表现,通过心电图可确诊。现今看来,绝非均为不治之病证,有的可治愈或得到暂时控制而延缓生命。
 
吃升压药也没有问题,只要不出事。如果出了事得开新帖--“我气,我愤,当个医生真不容易呀”。http:

李可老师说,吃金匮肾气丸,要升到一定高压后,突破程度,就好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