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想自学中医,看什么书开始比较好,请大家指导

钱塘隐仕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2/21
帖子
33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想自学中医,看什么书开始比较好,请大家指导
 
针灸开始。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
 
苦读《伤寒论》,参考郝万山的《伤寒论》视频。
 
仿若故人; 说:
仿若故人 发表于 2015-1-1 01:21
苦读《伤寒论》,参考郝万山的《伤寒论》视频。

不是先看黄帝内经吗?
 
老师想学想自学中医。必先学学习我国近代自学中医的中医大师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岳美中《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全集》《岳美中医学文集·岳美中医案》
 
中医基础,方剂学,内科,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特别推荐《中医方药学》,这本书对初学者来,方药并论,容易上手!
 
杂书勿看,看伤寒金匮就可以,看讲解的就看胡希恕的。
 
本帖最后由 引线听脉 于 2015-1-1 22:50 编辑

我的医书类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内经》《医古文》《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吴普)《脉经》《脉诀汇辨》
《古代汉语词典》《汤头歌诀》《四圣心源》《黄元御/内难解/药解/伤寒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周易悬解/道德悬解》《名老中医之路》《思考中医》《捍卫阳气不生病》《本草纲目》《中华名方》
《中医诊断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医解周易》《中医舌诊》《舌诊辩证图谱》《师徒问答儿科篇》
《金谷子讲伤寒论》《一通百通讲伤寒》《我的脉学探索》《中医脉学技巧》《宋元明清名医类案》
《中医师承实录-佘国俊》《我的中医之路-佘国俊》《跟师李可抄方剂(危重病篇/肿瘤篇)》《李可医案处方集》《李可经方基础有效量》《李可医论专辑》《李可六经辩证学》《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医学衷中参西录》

古人云”学以博而渐通,心以疑而启悟“,我买这么多,不是应为我多厉害,这么多书,没个10年8年根本看不过来,我是看不懂,所以买了一本又一本,一本都没看完,也什么都没学会。
推荐你先看《捍卫阳气不生病》《中医师承实录-佘国俊》这两本容易看一点,起码是白话文。佘国俊又推荐《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感叹”天下竟有如此精彩绝伦的医书“。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1-1 23:01 编辑

学医因人而异,就如不同的木材在雕刻师眼中可以打造成不同的珍品。要看年纪和自身条件及目标是什么而定。如果已上一定的年纪或单纯的为解决一般疾病或不太顽固疾病建议从四小经典开始入门,悟性好的三个月就可下手处方,再从四小扩大到四大经典,打下一定的基础后再扩大范围,涉猎古今,广博古今文化,阴阳学说、经络学,解剖学,西医学等,,,前提是以中医先入为主,将来以中医理兼容其它道理,达到返博为约的效果,即从无到有,再从杂到精,从繁到简。(个人看法)
 
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很多的古文中的词与自己的想当然相差甚远,很多的句子得靠中基的解释去理解,进步才会迅速。
 
活人活; 说:
活人活 发表于 2015-1-1 22:55
学医因人而异,就如不同的木材在雕刻师眼中可以打造成不同的珍品。要看年纪和自身条件及目标是什么而定。如

四小经典是什么?
 
中医基础已经看过了,阴阳五行都大致知道了!
 
我的医书类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内经》《医古文》《伤寒论》《神农本草经》(吴普)《脉经》《脉诀

赞成!

以任之堂《医间道》做指引,贯穿上述著作,应该比较合适。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1-2 10:22 编辑

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四小经典 《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四小经典主要包括:药性,汤头,诊断,中医原理,四部份,是过去一些传承入门的学习方法,也是一些速成学法,四小经典选材也有很大差别,上面是例举一类选材。药性选材各家都会有一些差别,有些偏差,歌括中简而未尽,有些还须在传承中指点,脉学有多种,濒湖的二十八脉作为代表性,但应用中有些人总结得还精简,可学习。汤头一书开篇部份要细看。中医入门其实很简单,先用阴阳五行打个框架,将原理定好,涉及到经络运气等先暂时放下,经络慢慢记,先记下大致的路线开始。有了原理,下一步学诊断,脉诊有带教则易,没带教要花点时间,开始从望诊开始,放入阴阳五行定位,如舌望,先将舌分部,即左肝木,右肺金,尖前心火,后肾水,中央戊己脾胃当,简单分象后,再进一步引入湿燥厚薄苔色,,,,等用五行象归类,学会用五行思维,达到化繁归简的目的。以后学脉也用五行定位,这样的利处是化繁归简,缺点是容易错象,初学慢慢来,若是不行,用回原来的术语也没问题,但以后下去就会越学越多名目,越来越繁乱,难以归类。明了阴阳五行生克规律,学脉也很快,比起学二十八脉用兼脉一类简单。理诊有了之后,学药性,药如将兵,必须明白清楚其四气五味,即其特长喜好宜忌,四气五味也决定了它将来药力归经的反映。药性熟了,手下有一将兵,还要学会行兵布阵,这时再学汤头,学习古人的组方原理,什么阴阳五行八卦组合,什么补南泻北方法,,,,学会它的灵活性。接下来,学习经络,解剖,生理结构,,,科学的新发现,西医的新发现,,,,结合到中医理中去应用实践。
 
赞成!

以任之堂《医间道》做指引,贯穿上述著作,应该比较合适。


余浩,字任之,网络任之堂主人。自幼随祖辈学医,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自创任之堂,运用纯中医疗法治疗许多疑难杂症,疗效颇佳。著有《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一书,在当当网连续十六周荣登畅销榜。
应当是这本
 

附件

  • 56.3 KB 查看: 50
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可以看看论坛老姬老师写的《三个月学懂中医》非常通俗易懂。学了就能用。
每周五晚上8点老姬老师在国医入门交流QQ群语音讲课。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