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再说“细辛不过钱”

犀角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1/21
帖子
326
获得点赞
8
声望
18
年龄
42
再说“细辛不过钱”


《中医杂志》2007年第7期“百家园”刊登了孟庆涛《也谈“细辛不过钱”》的文章(下称孟文),对笔者2005年第6期发表的《“细辛不过钱”今说》一文提出质疑。针对孟文观点,笔者也不敢苟同,故再次提出与作者商榷。

孟文提出“细辛……质地轻,一钱量应该不算小”,并认为古人有过经验教训,不能违背,不然就会“重蹈覆辙”。细辛入药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明代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指出:“岂上品无毒而不可多服乎?方书之言,俱如此类,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宋代以前,细辛用量是没有限制的,“不过钱”之说最早源于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钱匕”是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1钱匕约为今2g多,半钱匕约为今1g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转述陈说:“(承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可见,李时珍虽然是收录陈承的,但他还是将“半钱匕”改成了“一钱”。自此以后本草学均沿袭其说,现代《中药学》乃至《药典》仍规定细辛用量为1~3g。原本在“单用末”的情况下“不可过一钱”,现扩大为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过一钱”使用,显然不符合临床实际。据1999年第5期《中医杂志》李琏撰《李介鸣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验》介绍,李介鸣“细辛常用量为6~15g,最大量曾达30g之多……一般服用细辛1.5小时后可见心率加快,4小时后渐渐减慢。服用大量细辛,只要得当,除有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不良反应。”

孟文认为“细辛为马兜铃科值物……如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大剂量可导致肾功能衰退等等”,似乎这也是细辛“不可过钱”的例证。关木通大剂量可导致肾功能衰退,细辛是否也如此呢?据香港卫生署联同政府化验所及浸会大学以马兜铃酸为检测指标对部份药材及中成药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马兜铃酸含量以关木通最高,青木香、马兜铃、寻骨风、广防己次之,细辛最低,而细辛的马兜铃酸含量又以地上部份最高,根部最低;此外,水煎煮提取的含量较以有机溶剂提取为少,其中细辛根部在复方煎煮后,未检出马兜铃酸。所以细辛导致肾毒性是没有依据的。

认为笔者提出细辛入药可先煎30分钟(孟文说成应先煎30分钟)“也不妥……久煎反而有损药效”。临床研究证实,细辛主要含挥发油,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酚(60%),有毒成分为黄樟醚(8%),其挥发油含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根、全草、叶。在相同剂量情况下,细辛根挥发油含量几乎是全草3倍。黄樟醚的挥发性胜于甲基丁香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若在高温中煎煮30分钟后,因挥发而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香港卫生署的实验结论是“细辛药材应以水煎煮后服用,时间不应少于60分钟;不应磨粉内服。”

孟文认为“细辛辛温芳香,芳香类草本植物易陈化”。这也是一种习惯思维的想法。历史上“六陈”(“六陈”即六种宜陈久使用的中药,《药性赋》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现代研究认为也是欠科学的,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研究表明,将药材长久存放,会导致挥发油自然耗散,长期受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的影响,而发生霉变、虫蛀,造成一定的损失。据报道,陈皮久存后其主要成分挥发油含量大减,当年产品挥发油3.02%,存放1年后为1.54%,2年后为1.01%,3年后为0.73%。陈皮存放1年后挥发油含量减少70%,3年后几乎损失殆尽,不符合《药典》规定(挥发油不少于3%)。更何况历代本草也无细辛需要陈化的记载。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细辛单用末时,其挥发油成分破坏极少,用小量即能麻痹呼吸中枢,引起窒息死亡;入汤剂时,挥发油成分极少溶于水,且能随水蒸气蒸发,因此细辛挥发油在煎液中含量极低。所以即使大量使用也少有副作用,而且细辛与其他药物互相作用,其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随之减弱。故张锡纯说:“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是言单服此一味也。若入汤剂,有他药渣相混,即用一钱,不过有半钱之力,若再少用,即不能成功矣。”


作者:戴美友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卫生局
 
谢谢分享1应该根据使用情况,正确的确定分量。
 
我亲试过细辛单用(生用),一个胶囊的量就会造成胃部不适;狼毒也是。所以我觉得这有毒的中药熟用和生用的差别很大。在多次的试验中证实有的中药即便是没有毒性的,生用和熟用的功效差别也是很大的,有的甚至相差百倍。不然的话2粒胶囊的中药量(相当于1克)就能使身体生热、解除四逆,这又该做何解释?
 
胥荣东:“论细辛”
几年前家人感冒诱发头痛宿疾,我开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细辛45g,一剂服下去,不仅感冒好了,多年的头痛也好了。但目前你开4g药房都不给你抓,其实细辛水解后毒性是生药的百分之二,这倒要借助药理研究(如马兜铃科的药物要少开,最好不开)另一家人多年不孕,我用的也是经方,加上傅青主老先生的方子,几倍其剂量,现在她的小孩已经三岁多了。
 
倪海厦说过用过何止一钱

河北一位中医,一剂最大用量,细辛180克。李可大师一般,一剂120克辽细辛。他说用几十年了,没出过事故
 
金梦贤:“细辛用量之我见。”
医药人员除十八反,十九畏,妊娠忌用外,细辛不可过钱也必在其内。问其原因却不求甚解。
余以为原因如下:
1.炮炙不得法。归结为毒性大,不可多服,以讹传讹,流传后世。
2.单味用末不可过钱!余曾冲服二钱,头晕呕恶,四肢欲抽,单用有反应。传言简约,只道半句。
3.分量错传。仲景先师用细辛均以两计,二两或三两,约等于现代30~45g,未言其毒。
4.余据各家论述,临床皆按等量用细辛;如小青龙汤中五味子15g细辛也15g;当归四逆汤中
当归25g细辛也25g。这样疗效较好。如细辛减量,疗效就差!在治疗外伤性截瘫和手冻伤患者,
细辛用到50g疗效满意,也未见任何副作用。
 
我用细辛一般都是10g没有不良反应在多就没用过
 
我一直用两钱的原方射干麻黄汤/苓甘姜味辛夏仁汤治疗老婆岳母的寒咳,至今健康无比。

所以实践证明这真的是谬论。

且谬大也!
 
经方用药十大“主帅”

一、附子二、干姜三、肉桂四、麻黄五、桂枝
六、细辛七、石膏八、大黄九、芒硝十、黄连

六、细辛

《本经》:“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张陷菴曰:“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腑,水气相通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于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为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
又曰:”宋朝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歧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按细辛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凡风寒入肺,湿痰、水饮上逆于肺,使肺气不利,清肃不降,咳嗽痰多而清稀,无论男妇老幼,凡散风寒,化痰止咳,方剂中加入一、二、三、五钱,奏效迅速,真良剂也。如风寒湿三邪,阻塞关节经络不通而疼痛,得细辛一、三、五钱,加入方剂中,效果更好,服之决不令产生发汗闭气等副作用。除燥咳、火咳二症而外(即干咳无痰或咳痰稠粘,咽干口燥,喜饮清凉等),用细辛开提肺气,干姜温肺化痰,五味收敛肺肾之逆气,三味化合,一开一合,治疗一切肺寒咳嗽,其效甚佳。如小青龙汤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促者,方中用细辛、干姜、五味,温肺降逆以止咳嗽。喘咳寒重人无神者,加附子;心中烦,渴饮水者,加石膏,一寒一温,均有特效。又如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一切新老咳嗽,哮喘咳嗽,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其效颇宏,皆得细辛之力不小也。
总之,细辛这味药,温散三阴经之风寒湿三邪,通关节利九窍,配合姜附中,纳阳归肾,温暖子宫,止咳化痰,开提肺气并治慢性偏头风疼,鼻寒不通(鼻膜炎久治不愈)等等。用途太多,不可胜数,其份量由一钱至二、三钱或至一两,都不至出大汗,如能在辨证论治当中掌握八纲八法,用之得当,诚良剂也。


吴佩衡时年七十三
一九五九年六月于云南中医学院
 
温病派,谬指南方无伤寒,造温病条辩。

积习良久,以讹传讹,害人不浅。既害病人,又害中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