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一,物质与精神那个重要?

活人活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8/08
帖子
1194
获得点赞
34
声望
38
为了活跃下气氛,找两个话题聊聊。
一些支持唯心观及古人的观点是阳主阴从,但支持唯物观的人则反过来,强调物质为主,精神建设为次。那么物质与精神那个重要?请大家提出观点并列举例证。
 
有鸡先还是先有蛋?
 
佛道都有讨论这个话题,佛教禅宗的部分分支讲世界是由心构造,修至极致,本心可生万物亦可归于空,不过我支持道家的说法,性命双修也许更好些。但是维持命的基本要求是不饿死,再此之上是更多的资源用于学习相关技术及购买物资更长久的生存。简单的说,就是我觉得在物质不匮乏的年代,精神最重要。
 
精神就是一种物质,微观构成宏观,有生于无。道家探索的是无,现代科学也在探索无。
 
若 阴与阳

此在故彼在,此不存彼亦不存

但 植物人 算是身在神灭?而身亡,魂游的是否有呢?
 
首先要确实,您所说的精神,具体的概念是什么,您所说的物质,具体的概念是什么?
现代学科中,关于物质,其不含的东西,在佛学中,也只是物质(色法)的范畴,色法如我们的六种器官,身,还有与此相对应的外在物质(色声香味触)就是心法(依唯识宗来说,心(识)分为八种功能,即1眼2耳3鼻4舌5身6意7末那与8阿赖耶),心所法,心不相应法与无为法,
假如依一般我们所认为的概念,来说物质与精神的话,那么,在佛学中,物质与精神是等同重要的---假如心法就是精神的话,
假如从我们这个人---这个东西来说,两者都重要,因为,精神依赖物质起作用,物质依赖精神而存在-这点有些哲学是不认同的,但我记得西方一位哲学家好象说过:在我们没有见到月亮前,月亮不存在,---这与佛教唯识宗相类似,唯识宗认为,外在的一切,都只是我们内心的显现,
存在---必须是有二者的,犹如二个点,才会形成一个线(图案的显现),一个点是无法存在的(因为所谓的一个点,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点,实际上也是有方位的,即一个点是可以分开的,既然能分开,那证明是由二个不同的东西组合的,)
研究这方面最高成就的,当然数佛教了,道家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精,这还是一种能为六识所缘(获取)的境界,而佛教不是唯心法,其最高见是中观见,即无与有是统一的,无不可能有独立的无,如果有独立的无,这个无还是一种属于有(可获取的"无",),
现代物质最高理论认为,物质是一种振动的弦-已接近唯识,,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个报告《朱清时:“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非常精彩
总之,假如把精神界定为除物质之外的东西的话(虽然这个界定并不很正确),那么,二者是同样重要的,
 
浮生若寄; 说:
浮生若寄 发表于 2015-2-4 14:43
首先要确实,您所说的精神,具体的概念是什么,您所说的物质,具体的概念是什么?
现代学科中,关于物质,

你能证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拿你自己证不到不明白的拿出来说,言妄也是妄,又何来的中观,佛教那个有无中观也就是名头大而已,你说的这么高级了,那你有没有不倒单的水平了?要是没有,就没有资格来评价佛道之间的区别,因为你不懂啊。我说的都是我证出来的。
 
你能证到多少就说多少,别拿你自己证不到不明白的拿出来说,言妄也是妄,又何来的中观,佛教那个有

不好意思啊,没有否定您个人境界的想法,至于我说的,那肯定是从师长那儿听来的,学术交流嘛,您觉得我很无知,请尽管鄙视我,没关系的,我不会生气,也不敢生气呀, ,
如果我说我是亲证的,这在佛教中,是犯大妄语的,我不敢说,因为一切的知识,都是从他处听闻来的,--从三世观点来说,无师自证,天然外道。
 
浮生若寄; 说:
浮生若寄 发表于 2015-2-4 15:31
不好意思啊,没有否定您个人境界的想法,至于我说的,那肯定是从师长那儿听来的,学术交流嘛,您觉得我很

没鄙视啊,我就是想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佛道的真知都要自证才是知之。听来的不算数哦?再者中观也不过就是最近比较流行而已,不是最好。法门众多,无有高下。达者为先而已嘛。
 
没鄙视啊,我就是想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佛道的真知都要自证才是知之。听来的不算数哦?

嗯,嗯,学习了,非常感谢,夫子对子路的话,也正是对我的警策,
不过,可能彼此之间的立场不同,作为我们来说,实践之先,必须有理论,有多少理论,就有多少实践,无论是读书,先格物,致知,然后再一步步,到平天下,因此,首先必须是从他处听闻道理,然后依之践行,像学医一样,我师傅也没有一下子让我处方,临床,,,而是先在边上看,他讲道理,,
不过,我想您肯定已经超越了学习这一步,非常赞叹并尊敬您
另外,作为我来说,我们任何一句话,应该有出处,言必有据,这是我们的风格.
另外,关于佛学上的中观,,,这点,我可能有些不同意见,不知道我可不可以说上几句,有冒犯处,请直言批评啊,您尽可以把我说的当作是乱说,因为我有时经常搞错事情,说错话,''
佛教中观,本来说是源自原始佛教,印度龙树菩萨更加明确化---这是由于大乘思想开始适合当时人们的根机了,至今二千余年,因此并非所谓现在才流行,当年在印度,中观可是很流行的,代表人物即是提婆,佛护,清辩,月称,,,,尤其是月称论师,江湖上谁不知晓,,,这些人物,几乎或大多数都是当年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学院的院长,
不过,这样说下去,有点歪楼了。
 
浮生若寄; 说:
浮生若寄 发表于 2015-2-4 19:06
嗯,嗯,学习了,非常感谢,夫子对子路的话,也正是对我的警策,
不过,可能彼此之间的立场不同,作为我们来

楼歪了没事,楼主打了地基就跑路了,就当他卷款跑路了吧。我们不上纲上线了,瞎聊吧。
中论颂还是我22岁时候在图书馆社科部读的,刚才你说的这么认真,我觉得我对它印象有点淡了,就找出来又看了一遍。
我有如下读后感:
中观说诸法,却少万般法,佛说性本自,何来诸因缘。
中论说了那么多,其实说的还是由外道入内,然而方法很片面,论述也仅限于由外道入内,至于入内之后及之后的之上更无点滴。相比于释迦的立论,中观仅仅是一术一道,它的方法,局限性也太大,适用性太弱,仅能针对个别人。秉外而行与秉内而行,是完全不同的方法,粗看中论与释迦的方法差不多,其实几无相似。释迦之法,是秉内而行,以自证而明。中观想假于外而入,我觉得是一种妄想吧,你想想现在国内这么推崇中观,没注意到很多认真执行的都有点跑偏的感觉吗?而看看那些本焕虚云之类的,其实还是秉小乘而行的吧所以我觉得中观之说,不过尔尔。若有心于佛教之究竟,不如认真修行印证出来心经或者般若经。我对于心经还是小有体会。可以交流。
 
我理解吧,那些大和尚喇嘛什么的,讲中观呢,是借中观而论法,但是并不意味着修证止于中观。他们讲这个,一般都是假于此说而引人由外行而入内行。入了内行之后,中观就是粗鄙之谈了,所以你前面有楼说佛教最高止于中观,是错误的。
 
所以依止于中观,必止于外。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
 
楼歪了没事,楼主打了地基就跑路了,就当他卷款跑路了吧。我们不上纲上线了,瞎聊吧。
中论颂还是我22岁

这两天没时间回贴,宗教的东西谈得太深了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何不简单点,“三句不离本行”,就围绕着中医的话题聊聊?
故事一:
医生给患者诊治,但患者某些原因,如信心不足,或嫌治疗服药麻烦,或嫌效果太慢等等,去挑选一些虚假宣传的治疗方法,结果反而死于非命。从人际来说,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是外缘,而患者内心的判断和选择属内缘,错误的内缘选择了错误的路,这种失误看上去似乎外因没有胜得过内因。
故事二:
患者重疾,辗转各地大小医院无数,最后心恢意冷,抱着死心将身体交给一名默默无闻的医生,医生吩咐什么他就做什么,结果出现了奇迹,本来严重的病慢慢变得不严重起来。从人际来说,这时候患者的内因似乎被外因改变了。
这两则例子,其实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如果将一个人的心灵思想或精神一类比作内因,那么他这些以外的东西作外因,究竟那个比那个更重要?或是还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真相存在?
 
这两天没时间回贴,宗教的东西谈得太深了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何不简单点,“三句不离本行”,就围绕着

恩,你这个话题还是有点意思,我觉得你这个话题按我的理解,就是
1外因,就是中医能不能被信任。
就是说治病率高不高?这个是按行业平均来评价,换句话说,就是有病的时候,按中医目前的治痊愈率,该不该选择中医来治疗。
2内因,就是说患者信任不信任中医。
中医能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如何取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放在个体医生上,我们可以说各种办法。但是现在总的局面,是普遍的不相信,和中医普遍的不能治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物质与精神没有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不可分割,就象阴阳不可分割一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