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对于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与88年湖南版的一些差别对比-----差别可大可小

活人活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8/08
帖子
1194
获得点赞
34
声望
38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2-24 21:44 编辑

七版节录:
哮证--3.寒包热哮证
常用药:麻黄散寒解表,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热,二药相合,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厚朴,杏仁平喘止咳;生姜,半夏化痰降逆;甘草大枣调和诸药。、
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痰降气平喘;痰吐稠黄胶黏加黄芩,前胡,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湖南版:
哮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段:
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清里,表寒重者加桂枝,生姜;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加葶苈子,广地龙以泻肺平喘,必要时加大黄,芒硝通腑以利肺。痰热内盛,痰吐稠黄胶粘,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这一差别总觉得有不妥的地方,总觉得后期的七版比88年湘版之表述也模糊了,用药变得轻了,也保守了,是否畏了“虎狼”?不知大家怎么看?
另射干一药,在七版一段上用,表述不明确,痰鸣气逆,是寒痰还是热痰,如寒痰射干该怎么用?88版此段则直指是痰热内盛,射干鱼腥草都有清热化痰作用。
 
我觉得这些书的立论基础就很扯淡,拿一个症就能说其病因是啥并且给处方,问题很多症对应着几个原因,而他给的处方只能针对一个原因的一个方向,这就导致学者的迷茫了,这样的以症为主的书,我初学时候看了不少,晕头晕脑的摸不清作者脑子里想的是啥,索性再也不读这些书以后,感觉反而更好。
 
经典著作之所以被推崇,我觉得和他们主要看原因,找气至与不至,探寻盛与衰,表与里等等,而不是病人说哪里难受就可劲的下药,不好使就再加大分量,后世的书多数都是后者。
 
一方水土一方人,南方院校的教材与北方教材应该有不同就对了。
南人皮肤疏松容易发汗,北方人腠理紧密利于保湿,同样外感,用药的性味剂量区别是很大的。伤寒论的处方是立足于中原,所以在别的地方使用要再考虑后使用。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2-25 08:33 编辑

而不是病人说哪里

一病有万药能起效,一药来求一理,则一病有万理,后世医学以药效求理就陷入此泥沼,不若倚道求理来得明眼。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2-25 08:33 编辑

重发贴了,删除。
 
一方水土一方人,南方院校的教材与北方教材应该有不同就对了。
南人皮肤疏松容易发汗,北方人腠理紧密利于

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
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生姜
这看下去,似乎腠理疏的南方人更要发汗大点。
 
活人活; 说:
活人活 发表于 2015-2-25 08:40
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
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生姜
这看下去,似乎腠理疏的南方人更要发汗大

我觉得这个表寒用什么药的原因,应该是脉法精要之类的诊断课程教,而不是放到方剂上,连出了什么问题都不知道的诊断学是不是拉圾?自己都搞不好自己还想把脉诊都取代了的方剂学是不是更拉圾?所以我和你老人家一样看不上课本不过,被执医证卡的我,今年也要参加高考去学这些课本,感觉自己不大容易毕业了
 
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拿症下药,原因应该非常直白吧他们十有八九是不会诊断,不会把脉,不懂医理,所以只能跟乡间老农一样,听说某药治某病,于是一辈子用某药治某病,还会把这个方子传给儿子作为传家宝。恩。我就是这么看他们的。
 
活人活; 说:
活人活 发表于 2015-2-25 08:40
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
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生姜
这看下去,似乎腠理疏的南方人更要发汗大

而且这个里面其实还有个话题很有意思,关于脉学:这个表寒案例,把一次脉能了解到多少信息?如果把脉能确定表寒,能不能进一步确定是用细辛还是生姜还是别的呢?脉的精微之处能不能把主因辨别出来后,还能把各部大小多少也辨别精细呢?我觉得能,但是不是他们这个弄法。你老人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2-25 10:56 编辑

?如果把脉能确

而且这个里面其实还有个话题很有意思,关于脉学:这个表寒案例,把一次脉能了解到多少信息?(这个应是因人而异吧,有些人能力高的能了解出较多的信息)如果把脉能确定表寒,能不能进一步确定是用细辛还是生姜还是别的呢?(表寒应是一个表象,也是所谓的标象,这个标象的出现必然也有个本象与它联系着,不是单独存在,正如:“邪之所凑,而气必虚”。说白了背后有个本虚而致邪轻而易举入了,既然确定了表寒,那么进一步要确定里虚,这个里在那里,它还引发那些表,以六经而喻则何一经虚,如少阴不利,则上往太阴阳明太阳亦可能不利,此可用细辛助桂通发之,假如少阴利,仅太阴阳明皮肉腠理束邪,则以生姜入太阴阳明之药助发之即可,无须用细辛扰少阴,这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实际上难点在于把握六经变化之细微,证脉之中去寻踪觅迹,这个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尽善尽美,一般脉证相合,相差不太大已算合格,能做到知标察本,不被标牵着被动的以为什么标症出现,马上用什么药去堵截,这些很被动,犯了头痛治头的思维,虽然有效,但也损耗误伤大,不若仲景先生那句:见肝之疾当知肝传脾而必先实脾稳妥)脉的精微之处能不能把主因辨别出来后,还能把各部大小多少也辨别精细呢?(我认同这个,这可比京房卦易口诀海底眼一爻动断法,找标象,其实就是找动爻,一旦找出了标象,则和找动爻一样,它的本象也显露出来,后天心念一动即成卦,标象一出即本必见现,一样的道理。脉的精微,在于气血的变化,气血的变化在于各脏腑表里所凑达之处为反映,它们之间的互相传化规律,即是它们的标本所立,主因是什么也就一目了然,这样把握了方向,即使用药不力,总不致于被标迷惑致用药相反。)我觉得能,但是不是他们这个弄法。你老人家怎么看这个问题?(长你一辈,但不算老啊)
 
中医治病,先看天,后看人,协调阴阳。
*天时之病:
至而不至…该温不温,该冷不冷——气弱失道。
未至而至…未温而温,未冷而冷——气盛挟邪。
至而不去…冷热滞留,如同前时——邪盛壅滞。
至而太过…冷热早降,不应时令——邪盛挟气。
六淫挟邪,常有盈缩。常人置中,极易患病。病者气交,易转易深。
风露清邪,由上受之。水湿浊邪,由下受之。寒邪伤经,热邪伤络。
审时度事,调方适应。
 
活人活; 说:
活人活 发表于 2015-2-25 10:51
而且这个里面其实还有个话题很有意思,关于脉学:这个表寒案例,把一次脉能了解到多少信息?(这个应是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里,你这栋楼就算被我们推倒了:中医本科教科书完全没学的价值了哈哈,果然我还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啊。拆个楼还是这么顺手。
 
依我经验,爸脉还是先定五脏多少,再细细揣摩六府体现出来多少,然后再依照传,变,阴阳表里等等规律,来推测各部气血多少,至今未有不中的。如果哪位大师能一把就直接摸出来全身各处气血多少,我个人认为是坚决不能信任的,从我个人体会来说,能一把摸出3个脏2个府加上个别表部的的脉,就已经是生理极限了,能摸出比人体生理极限还要多的脉像来的大师,我觉得应该是骗人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