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现代针灸的七大误区7

爱万年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9/16
帖子
3685
获得点赞
73
声望
48
年龄
38
第七误区针刺效应与针刺反应
针刺首先是一种刺激,严格地说是一种带有伤害性的机械刺激。这样的刺激作用于活的身体,必然引起疼痛、牵拉、挤压、损伤等反应。作为即时的伤痛反应和牵拉反应,必然引起身体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升高、出汗、情绪紧张等一系列反应。按照生理学的刺激-反应规律,这种效应可称为针刺反应。这种反应属于一般性的伤痛反应,与是否刺激穴位及什么手法刺激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医针刺的奇妙作用在于,除这种非特异性的一般反应外,还产生现代生理学无法解释的特殊治疗效应,如镇痛作用和生理功能的双向调整作用。当研究针刺机制时,就很有必要区分针刺的特异效应和非特异反应。我们注意到,许多研究者都是一边针刺,一边测定身体的功能变化,并将这种变化称为针刺效应。如前所述,这种现象在电针动物实验研究中尤其普遍。有人直接刺激神经干的中枢端,同样产生类似的效应。我们在研究中,除坚持传统的手针刺激外,还在针刺结束后的2小时内动态测量动物功能的变化。但这还不够,因为临床治疗中,针刺的效应往往发生在针刺后的数天内,比如,我们治疗的偏瘫患者往往第三天才表现出明显的效应。国内还有人提出针刺的最佳效应在针刺后的24小时左右。
如果我们将非特异性的针刺反应与特异性的针刺效应混为一谈,甚至把针刺过程的非特异性反应作为主要的效应,那么,所研究的针刺机制就是非特异性的伤害性反应机制,而不是具有中医特色的针刺效应机制。用这样的机制去指导临床更难以体现增强疗效的目的。总之,把研究工作中的针刺效应定义为针刺结束后数小时及数天内生理功能的改变和临床疗效,有利于深入研究针灸经络机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