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带状疱疹治疗荟萃

cjd325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15/03/27
帖子
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带状疱疹中西医治疗近况
摘要:带状疱疹是水豆——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周围神经分布、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学中称为“蛇串疮”,多缠腰而发,故又名“缠腰火丹”。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老年人、儿童。因其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现就近年来带状疱疹的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综述,以期在临床诊治中以资借鉴、应用。
一、病因、发病机制
1、该病的病原体是水豆——带状疱疹病毒,其病毒有亲神经和亲皮肤的特性。在不同免疫力的人群中,引起两种独立的临床疾病。首先,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儿童多数)被感染后,经呼吸道粘膜侵入人体内,通过血行播散发生水痘;其次,部分被感染后并不发生临床症状(隐性感染)。病毒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机体免疫力减退时,如某些感染、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过度疲劳等诱因下,此种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受累神经节发炎或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活动的病毒沿感觉神经纤维传播到皮肤。即在该神经支配区域内发生特有的节段性水疱。本病多发生在先前患过水痘而有部分免疫力的宿主,愈后可获终身免疫。
2、祖国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多由情志内伤,以致肝胆火盛、火窜经络、腐肉为疮;或因脾经湿热内蕴、外受毒邪,毒邪郁而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溢于肌肤,以致经络阻塞,气血瘀滞而发生本病。《外科正宗》云:“火丹者,心火妄动,三焦风热乘之,故发于肌肤之表,有干湿不同,红白之异。干者色红……,此属心肝二经之火……。湿者色白……,此属脾、肺二经湿热,宜清肺、泻脾、除湿胃苓汤是也。腰胁生之,肝火妄动,名曰缠腰丹。柴胡清肝汤主之。”
二、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发疹前局部皮肤有感觉过敏或神经痛,同时伴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患部初期发生潮红斑,继而出现粟粒至绿豆大的成簇而不融合的丘疹、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澄清、庖壁紧张发亮,周围绕以红晕;严重者可有血疱。陆续发疹,常依次沿神经呈带状分布,各簇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数日后水疱吸收干涸、结痂、愈后遗留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全病程约2——3周。
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区排列,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见于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区,亦可见于腰腹部及耳部等,侵及眶上神经上支者,疼痛剧烈并可累及角膜,可引起全眼球炎,照至失明,亦可通过血行播散至脑膜,引起脑膜炎、脑炎。
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儿童患者疼痛往往轻微或不明显,而老年患者疼痛较剧烈,难以忍受彻夜不眠。约有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损害消失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三、诊断、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根据簇集性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并伴有明显的烧灼样疼痛为特征即可诊断。
2、鉴别诊断
2.1单纯疱疹
同样出现集簇性水疱,但好发于皮肤与粘膜交界处,自我感觉灼热并瘙痒。愈后易复发,无免疫力;可做疱液涂片、培养接种、免疫荧光及血清抗体测定等检查。
2.2肋间神经痛
以一根肋间神经整个支配区的发作性疼痛为其特征。常伴有神经支配区的皮肤压痛;特别是皮侧枝分出处的皮肤压痛,疼痛部位无皮肤损害。
3.3心绞痛
疼痛部位多发生在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波及心前区,可放射至上肢、两肩,尤其左臂内侧及小指和无名指;性质多表现为压榨样或紧束感、闭胀感或窒息感。典型心绞痛历时3——5分钟,一般不少于1分钟和不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后,多在1——2分钟或几分钟内缓解。
四、治疗
1、西医治疗
1.1全身疗法
主要以抗病毒、抗感染、营养神经为主
阿昔洛韦 200㎎/次 4——5次/日 口服或每次5㎎/㎏体重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强的松龙 口服15——30㎎/日连用一周。卡马西平 0.1g 3次/日;转移因子每次2ml 2次/周,于上臂内侧皮下注射;丙种球蛋白肌注,3ml/次 每周一次;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另据临床报道注射垂体后叶素其缩短病程效果更佳。营养神经剂维生素B1 100㎎/次 维生素C 200㎎/次。或弥可保。
1.2局部治疗
以干燥、消炎、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阿昔洛韦软膏外涂日数次;疱疹溃破,用3%硼酸液或0.5%新霉素液湿敷。
1.3物理疗法
氦氖激光照射、紫外线照射、频谱电疗。
2、中医治疗
2.1内治
中医内治以清泻肝经实火、清热解毒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基础方:龙胆草、木通、泽泻、黄芩、栀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发于头面者加川芎、野菊花、白芷;发于胁肋背部者加青皮、元胡;发于四肢者加桑枝、牛膝;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川楝子、白芍、蜈蚣;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党参。
2.2外治
2.2.1季德胜蛇药片1瓶、冰片3g、雄黄、琥珀各3 g,上药共研为末,用猪板油或蜂蜜或菜油调均涂擦患处;2——3次∕日。
2.2.2中成药六神丸1瓶(腾冲制药厂出品为佳),将六神丸研末醋调和外擦患处,每日数次。
2.2.3生大黄2份、黄柏2份、五倍子1份、芒硝1份 上药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软膏外涂,每日数次。
2.2.4针刺放血疗法
“龙眼穴”放血;“龙眼穴”位于小指近端指关节尺侧面上,握拳取穴。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然后挤压即有黄色黏液或恶血溢出,挤出1——2滴即可。
“龙头”、“龙尾”点刺放血。疱疹最先出现处称为“龙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称为“龙头”。其放血部位在“龙头”之前,“龙尾”之后。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在点刺部位拔火罐,以求恶血尽祛,起罐后酒精棉球擦净该处后包扎。
五、总结
带状疱疹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给患者身心都带来了比较大的痛苦。兹将中西医对诊治该病的原则方法总结于上;供广大同仁参考,其中,中医外治法经笔者临床运用,疗效颇佳。同时药物制备方便、操作简单,便于基层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外科正宗》陈实功
《中医外治杂志》
《实用内科手册》钱丑夫 王钟林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