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段时间的中医书籍,觉得不得要领,经过反复思考,我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从而为学习中医的入门做点贡献。中医的发展过程必定是从简单到复杂,最后经过总结后,又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第一、从简单到复杂阶段:
在《伤寒论》之前,人类在早期阶段用中药治病必定是单方,比如今天的农村用一味药治病,从而慢慢的就形成了药征,及某味药对某种病,就是专药专方。然后,人们由于经验的积累,比如某味的毒性很强时,人们知道另一味药可以克制它的毒性,从而减少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最后,慢慢形成简单的方证。这个过程就是药征到方证的过程。
在方证、针灸、中国哲学和解剖学等发展的基础上,先辈们经过总结、融会贯通从而写出了中医巨作《黄帝内经》。在《皇帝内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辩证方法,比如脏腑、营卫、三焦等。在《黄帝内经》指导下,很多治疗疾病的药方得以迅速发展,最后,不管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都得以发展。
第二阶段、从复杂到简单阶段:
在《伤寒论》之前:从药征——方证——《黄帝内经》——大量药方混乱的阶段, 西汉张仲景在前人的总结和思考下,提出了跨时代的六经辩证,六经辩证抓住了病情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且对很多的经验方进行了继承和定量的整理后,从而写出了临床巨作《伤寒论杂病论》一书。
从以上的发展过程,我的体会这样的:《伤寒论》是一部总结性的巨作,而后来各个朝代研究《伤寒论》无疑是天书,不光是我们现在的人。
1、 六经辩证的基础是药征、方证及其他辩证。
后来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站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来解读《伤寒论》
日本的东洞及益的站在药征的基础上研究《伤寒论》,汤本求真则是建立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研究《伤寒论》
徐灵胎则站在方证的基础上解读《伤寒论》
陈修园的研究方法较以上3家,有所创新和发展。
综上,《伤寒论》的写作是总结性的,而研究者都是局部的看待和研究,从而可以肯定日本的研究是倒退到药征和提前到现代医学的基础上,是两个极端。而自学则要从日本的《药征》及汉方经典开始,再到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再次为《注解伤寒论》,再次为《伤寒论》原文,最后看陈修园的。
2、 后世的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
希望以上对自学中医的人有点用,我觉得用金融的理论来解释是这样的:《黄帝内经》是基本面分析,《伤寒论》就是技术面分析,而后世的医学大师,都是结合了两者的优缺点从而成为一代名师。
第一、从简单到复杂阶段:
在《伤寒论》之前,人类在早期阶段用中药治病必定是单方,比如今天的农村用一味药治病,从而慢慢的就形成了药征,及某味药对某种病,就是专药专方。然后,人们由于经验的积累,比如某味的毒性很强时,人们知道另一味药可以克制它的毒性,从而减少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最后,慢慢形成简单的方证。这个过程就是药征到方证的过程。
在方证、针灸、中国哲学和解剖学等发展的基础上,先辈们经过总结、融会贯通从而写出了中医巨作《黄帝内经》。在《皇帝内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辩证方法,比如脏腑、营卫、三焦等。在《黄帝内经》指导下,很多治疗疾病的药方得以迅速发展,最后,不管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都得以发展。
第二阶段、从复杂到简单阶段:
在《伤寒论》之前:从药征——方证——《黄帝内经》——大量药方混乱的阶段, 西汉张仲景在前人的总结和思考下,提出了跨时代的六经辩证,六经辩证抓住了病情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且对很多的经验方进行了继承和定量的整理后,从而写出了临床巨作《伤寒论杂病论》一书。
从以上的发展过程,我的体会这样的:《伤寒论》是一部总结性的巨作,而后来各个朝代研究《伤寒论》无疑是天书,不光是我们现在的人。
1、 六经辩证的基础是药征、方证及其他辩证。
后来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站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来解读《伤寒论》
日本的东洞及益的站在药征的基础上研究《伤寒论》,汤本求真则是建立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研究《伤寒论》
徐灵胎则站在方证的基础上解读《伤寒论》
陈修园的研究方法较以上3家,有所创新和发展。
综上,《伤寒论》的写作是总结性的,而研究者都是局部的看待和研究,从而可以肯定日本的研究是倒退到药征和提前到现代医学的基础上,是两个极端。而自学则要从日本的《药征》及汉方经典开始,再到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再次为《注解伤寒论》,再次为《伤寒论》原文,最后看陈修园的。
2、 后世的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
希望以上对自学中医的人有点用,我觉得用金融的理论来解释是这样的:《黄帝内经》是基本面分析,《伤寒论》就是技术面分析,而后世的医学大师,都是结合了两者的优缺点从而成为一代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