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5/01/08
- 帖子
- 71
- 获得点赞
- 26
- 声望
- 18
本帖最后由 gaoliangan118 于 2015-8-31 22:11 编辑
中医与西医
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实际上是证与病的关系。我在证症病一文中已经说明,症是物质能量变化虚实寒热的整体效应,而西医检测的病,是物质能量变化在局部系统的表现。
中医的证是从症状和体征中辨别的证明,是八纲辨症的核心——虚实寒热。阴阳作为总纲,实质是能量,能量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动量,变化的表现是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是阴阳偏胜偏衰的表现。阳胜则热的热与阴虚则热的热,以及阳虚则寒的寒与阴胜则寒的寒,虽为同寒热之象,却有虚和实的本质区别,表明阴阳的本质是虚实寒热。
八纲辨证是四诊的结论,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阳虚阴虚证法中指出,阴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清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喜饮热汤,脉浮空,细微无力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等,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芸刺满口,烦燥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云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
郑钦安辨认的阳虚病、阴虚病,实际上是物质能量变化的虚寒证和实热证。人体物质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阴虚病中口吐清水、饮食无味、不思水饮、二便自利即喜饮热汤和阴虚病口渴饮冷、二便不利、饮水不休等是能量的基础———饮食二便的变化,其它则是能量的趋势变化。此外还有云经提纲病情,认病捷要总诀等,整个医理真传,除了图、卦、三焦、五行不能理解外,都是说明能量的基础和趋势变化。特别是在医法图通的万病一气说,日饮食日起居出须考证,更明确的说明了食健力健,言气之盈,食少力少本气之缩,饮冷饮滚兮,阴阳之行踪已判。好动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更明确的说明了饮食与能量变人的关系。
人体是由精子卵子的结合,依靠母体新陈代谢谢的物质能量,逐渐形成完善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谢和正常值。离开母体后,仍然依靠新陈代谢谢的物质能量更新成长完善,并进行社会活动。所以,人体的一切变化,都是物质能量变化的表现形式。
人体物质分解是能量释放,物质合成是能量的吸收,表明物质能量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没有单独的虚实寒热之分,只有虚寒、虚热、实寒、实热证。郑钦安辨认的阴虚病是实热证,阳虚病是虚寒证。虚热证有的只是物质的积累少,其症状和体征是实热症的表现,用清脏腑热的中药治疗;有的是房劳过度用补阴药治疗;有的是假热真寒的虚寒症;实寒证的病状少,主要是汗法治疗的感冒,还在认识之中。
中医的证是物质能量虚实寒热的整体效应,西医检测的病是物质能量变化在局部系统的表现,所以必须用证归纳分类西医的病。归纳病的目地,是明确物质能量变化的方向目标,把握治疗效果的力度,改变西医的机械用药,长期用药,维持治疗无效治疗,避免致病的效应,不拘一格选用检验认识药物。西医检测的病如低血压、低血糖、重症肌无力、尿毒症、胃下垂、阳瘘、老年痴呆等等是虚寒证。炎症、疼痛、癌症、高血压、高血糖、狂躁症、麻疯病、狂犬病等等是实热证。发烧、咳嗽等既有实热证,又有虚寒证。有些疾病的早期是实热证,晚期是虚寒证。根据郑钦安的万病一气说,没有实热证产生于食少力少,没有虚寒证是食健力健。所以不能简单地以病分类,而是从症状和体征中辨别。证的复杂性,源自人体物质能量受环境饮食运动精神习惯爱好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产生的物质能量变化的状态不同,变化的形式特征不同。如高血压、高血糖不同的人血压血糖值不同,所以同样的疾病,不一定是同样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却有相同的症状,症状和体征是中医辨症论治的根据,于是中医有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认为感冒是物质能量变化的风寒风热和暑湿。西医认为感冒是细菌病毒传染的,细菌病毒与物质能量变化是什么关系呢?西医对中药清热解毒的实验表明,某种物质具有抑菌作用,但提取这类物质在临床中应用,大多疗效不明显,而在辨症的基础上,加是这些物质,却能显著地增强其疗效,有时整个药方中没有一味实验确认抑菌作用的物质,正确的应用,却能治愈西药抗生素已无能为力的细菌病毒性疾病。这就说明机体内细菌病毒的存在变化,是机体物质能量变化适宜了细菌病毒的生存环境,不是细菌病毒产生的病理效应。
糖尿病的高血糖是怎样产生的,生物化学指出:血糖来源于吸收,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异生。而糖原和非糖物质不是人体固有的,还是吸收的,因此血糖变化是吸收变化。吸收与饮食量有关,糖是人体供能物质。所以血糖变化与食量成正比,与运动能量消耗成反比,因此糖尿病是能量变化的实热证,实热证的基础是多食多饮,是糖尿病的病因病理,减少食量降低能量,血糖自然降低,以降糖为准,能维持现状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在这里我想村里一位老人讲的一件事,他爱人患糖尿病,去看医生,这位医生说,我也是糖尿病患者,看过很多专家,吃过很多降糖药,至今无效,你们就不要治了。
利尿药为什么对高血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原因是抑制了重吸收,重吸收是在吸收的基础上产生的,吸收与饮食二便变化有关。按郑钦安的万病一气说,没有高血压产生于食少力少,所以治疗高血压,不仅是关注高血压,更重要的是改变能量的基础——饮食二便,否则有的高血压,终身服药,也不一定能治愈,所以必须认识物质能量变化与高血压的关系。
肿瘤的糖酵解增强,蛋白质合成分解都高于正常,细胞分裂旺盛,生长速度快,以及扩散转移等特征,是物质能量变化的实热证。抗肿瘤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是中医降低能量最有效的吐法,西医却认为是不良反应,随着药物的应用,能量降低,患者身体虚弱,生命岌岌可危,这时危及生命的已不是肿瘤而是能量,有些患者因此失去生命。而有些患者能长期生存的事实,西医的理论是无法解释,所以必须认识肿瘤与物质能量变化的关系。在治疗中注重饮食二便神态气色体能变化的危害度。
炎症的变质增生渗出和红热肿痛,是物质能量变化的实热证,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与其说是药理效应,不如说是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嗜睡乏力等是降低能量基础和趋势的效应。这些不良反应实质上是中医吐泻消清法的效应。是吗啡镇痛、降血压、降糖、解热止痛、抗炎、抗痛风、驱虫、抗过敏、止咳等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而有些疾病如肿瘤、高血糖、肺炎等疾病晚期是虚寒证,有的发烧咳嗽也是虚寒证,加上能量变化的状态不同,有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是作用力度不到位,认识和治疗方向不明确,所以必须用中医四诊辨症归纳分类西医检测的病。
生理学指出,物质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活动的其它特征都是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决定了西药作用机制影响器官功能,实质上是对物质能量的作用。这就是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有能量基础变化,如恶必、呕吐、腹泻、便秘、尿频、尿少、口苦、厌食等等,能量的趋势变化有烦躁不安、嗜睡乏力、失眠兴奋、疼痛发烧、发炎等等,这些不良反应与中医四诊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是治疗与辨症是完全相反的效应。一些常用止咳、解热镇痛、消炎、抗过敏等药物的良好效果,是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中,有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嗜睡、乏力等,是改变能量的基础和趋势变化的效应。所以西药的治疗效果,不是药理效应决定的,而是不良反应是否等合辨症论治物质能量变化,才是治病和致病的效应。西药产生是实验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被认识淘汰,这种实践中认识的经验性药物,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科学性,药理效应的治疗效果,应当从物质能量变化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关系。
中医与西医
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实际上是证与病的关系。我在证症病一文中已经说明,症是物质能量变化虚实寒热的整体效应,而西医检测的病,是物质能量变化在局部系统的表现。
中医的证是从症状和体征中辨别的证明,是八纲辨症的核心——虚实寒热。阴阳作为总纲,实质是能量,能量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动量,变化的表现是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标志,是阴阳偏胜偏衰的表现。阳胜则热的热与阴虚则热的热,以及阳虚则寒的寒与阴胜则寒的寒,虽为同寒热之象,却有虚和实的本质区别,表明阴阳的本质是虚实寒热。
八纲辨证是四诊的结论,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阳虚阴虚证法中指出,阴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清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喜饮热汤,脉浮空,细微无力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等,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
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芸刺满口,烦燥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云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
郑钦安辨认的阳虚病、阴虚病,实际上是物质能量变化的虚寒证和实热证。人体物质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阴虚病中口吐清水、饮食无味、不思水饮、二便自利即喜饮热汤和阴虚病口渴饮冷、二便不利、饮水不休等是能量的基础———饮食二便的变化,其它则是能量的趋势变化。此外还有云经提纲病情,认病捷要总诀等,整个医理真传,除了图、卦、三焦、五行不能理解外,都是说明能量的基础和趋势变化。特别是在医法图通的万病一气说,日饮食日起居出须考证,更明确的说明了食健力健,言气之盈,食少力少本气之缩,饮冷饮滚兮,阴阳之行踪已判。好动好卧兮虚实之病机毕陈,更明确的说明了饮食与能量变人的关系。
人体是由精子卵子的结合,依靠母体新陈代谢谢的物质能量,逐渐形成完善机体形态、结构、功能、代谢谢和正常值。离开母体后,仍然依靠新陈代谢谢的物质能量更新成长完善,并进行社会活动。所以,人体的一切变化,都是物质能量变化的表现形式。
人体物质分解是能量释放,物质合成是能量的吸收,表明物质能量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没有单独的虚实寒热之分,只有虚寒、虚热、实寒、实热证。郑钦安辨认的阴虚病是实热证,阳虚病是虚寒证。虚热证有的只是物质的积累少,其症状和体征是实热症的表现,用清脏腑热的中药治疗;有的是房劳过度用补阴药治疗;有的是假热真寒的虚寒症;实寒证的病状少,主要是汗法治疗的感冒,还在认识之中。
中医的证是物质能量虚实寒热的整体效应,西医检测的病是物质能量变化在局部系统的表现,所以必须用证归纳分类西医的病。归纳病的目地,是明确物质能量变化的方向目标,把握治疗效果的力度,改变西医的机械用药,长期用药,维持治疗无效治疗,避免致病的效应,不拘一格选用检验认识药物。西医检测的病如低血压、低血糖、重症肌无力、尿毒症、胃下垂、阳瘘、老年痴呆等等是虚寒证。炎症、疼痛、癌症、高血压、高血糖、狂躁症、麻疯病、狂犬病等等是实热证。发烧、咳嗽等既有实热证,又有虚寒证。有些疾病的早期是实热证,晚期是虚寒证。根据郑钦安的万病一气说,没有实热证产生于食少力少,没有虚寒证是食健力健。所以不能简单地以病分类,而是从症状和体征中辨别。证的复杂性,源自人体物质能量受环境饮食运动精神习惯爱好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产生的物质能量变化的状态不同,变化的形式特征不同。如高血压、高血糖不同的人血压血糖值不同,所以同样的疾病,不一定是同样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却有相同的症状,症状和体征是中医辨症论治的根据,于是中医有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认为感冒是物质能量变化的风寒风热和暑湿。西医认为感冒是细菌病毒传染的,细菌病毒与物质能量变化是什么关系呢?西医对中药清热解毒的实验表明,某种物质具有抑菌作用,但提取这类物质在临床中应用,大多疗效不明显,而在辨症的基础上,加是这些物质,却能显著地增强其疗效,有时整个药方中没有一味实验确认抑菌作用的物质,正确的应用,却能治愈西药抗生素已无能为力的细菌病毒性疾病。这就说明机体内细菌病毒的存在变化,是机体物质能量变化适宜了细菌病毒的生存环境,不是细菌病毒产生的病理效应。
糖尿病的高血糖是怎样产生的,生物化学指出:血糖来源于吸收,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的异生。而糖原和非糖物质不是人体固有的,还是吸收的,因此血糖变化是吸收变化。吸收与饮食量有关,糖是人体供能物质。所以血糖变化与食量成正比,与运动能量消耗成反比,因此糖尿病是能量变化的实热证,实热证的基础是多食多饮,是糖尿病的病因病理,减少食量降低能量,血糖自然降低,以降糖为准,能维持现状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在这里我想村里一位老人讲的一件事,他爱人患糖尿病,去看医生,这位医生说,我也是糖尿病患者,看过很多专家,吃过很多降糖药,至今无效,你们就不要治了。
利尿药为什么对高血压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原因是抑制了重吸收,重吸收是在吸收的基础上产生的,吸收与饮食二便变化有关。按郑钦安的万病一气说,没有高血压产生于食少力少,所以治疗高血压,不仅是关注高血压,更重要的是改变能量的基础——饮食二便,否则有的高血压,终身服药,也不一定能治愈,所以必须认识物质能量变化与高血压的关系。
肿瘤的糖酵解增强,蛋白质合成分解都高于正常,细胞分裂旺盛,生长速度快,以及扩散转移等特征,是物质能量变化的实热证。抗肿瘤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是中医降低能量最有效的吐法,西医却认为是不良反应,随着药物的应用,能量降低,患者身体虚弱,生命岌岌可危,这时危及生命的已不是肿瘤而是能量,有些患者因此失去生命。而有些患者能长期生存的事实,西医的理论是无法解释,所以必须认识肿瘤与物质能量变化的关系。在治疗中注重饮食二便神态气色体能变化的危害度。
炎症的变质增生渗出和红热肿痛,是物质能量变化的实热证,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与其说是药理效应,不如说是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嗜睡乏力等是降低能量基础和趋势的效应。这些不良反应实质上是中医吐泻消清法的效应。是吗啡镇痛、降血压、降糖、解热止痛、抗炎、抗痛风、驱虫、抗过敏、止咳等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而有些疾病如肿瘤、高血糖、肺炎等疾病晚期是虚寒证,有的发烧咳嗽也是虚寒证,加上能量变化的状态不同,有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是作用力度不到位,认识和治疗方向不明确,所以必须用中医四诊辨症归纳分类西医检测的病。
生理学指出,物质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活动的其它特征都是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决定了西药作用机制影响器官功能,实质上是对物质能量的作用。这就是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有能量基础变化,如恶必、呕吐、腹泻、便秘、尿频、尿少、口苦、厌食等等,能量的趋势变化有烦躁不安、嗜睡乏力、失眠兴奋、疼痛发烧、发炎等等,这些不良反应与中医四诊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是治疗与辨症是完全相反的效应。一些常用止咳、解热镇痛、消炎、抗过敏等药物的良好效果,是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中,有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嗜睡、乏力等,是改变能量的基础和趋势变化的效应。所以西药的治疗效果,不是药理效应决定的,而是不良反应是否等合辨症论治物质能量变化,才是治病和致病的效应。西药产生是实验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被认识淘汰,这种实践中认识的经验性药物,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科学性,药理效应的治疗效果,应当从物质能量变化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