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中医、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是传承中医、建设中国特色新医学的根本出路
传承中医药学、建设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是我们党建国以来一以贯之的方针,至今已经探索了六十多年,可我们不仅没有实现中西医结合,却出现了质疑中医、否定中医、废止中医的思潮借助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现象,传承中医药学的方法路径在中医业者群体内部仍存争论,还滋生出大量的事关中医药的悖论:国内首选中医诊疗的病人数量很少与国外对中医越来越重视并存;中医院校努力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名老中医大家加快消失与新的优秀人才培养不出来并存;西医群体普遍排斥中医却又大量使用商品化的中成药并存;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普遍生存艰难与社会上以中医为幌子欺诈患者却能大行其道并存;官方宣传中医的合理性与社会上祖传秘方、周易治病等以中医为旗号骗财牟利现象屡见报端并存……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怎样保护好这份祖国遗产,真的值得深思。
一、影响中医药学传承的原因再分析
至少到目前,西医只能对病因明了的疾病有确切的治疗药物、技术和方案,但对大部门疾病,至今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也不清楚、更没有确切的解决办法;而中医对西医能够治疗的很多疾病有效,对西医没有明确治疗方法的疾病也往往有效。西医在很多疾病的处理中,根本不具备取代中医的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医药学” 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只能凭借肉体感官认识世界和人体的时代,经过数千年的丰富实践,并借助本民族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范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形成的高度理论化了的医学知识体系,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解除疾患、维护健康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重要元素。
从现实的实践来看,中医药学的价值在于四方面内容:一是天然自然资源的确定的或可能的医疗作用;二是发现了“经络理论”及其指导下的针灸、推拿等疗法;三是清晰的辩证唯物主义诊疗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气一元论”为核心的唯物论思想、以“阴阳理论”为模型的辩证法、以“五行理论”为模型的普遍联系法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三因制宜思想等;四是以丰富的医疗实践为依托的海量经典文献所承载着的独特的民族感悟、深刻的哲理智慧和丰厚的人文思想等,内涵着大量的具有启发意义的灵感,能够为我们当代的医学探索提供有益的启迪,这便是中医药对屠呦呦能够发明青蒿素的价值所在。
以上四点是任何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和以机械还原、对抗治疗为根本思想的近现代生物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中医药学对问题的认识,有些是不完善的,有些仅仅是萌芽,有些甚至存在牵强附会的成分。而且,中医药学是在以肉体感官为认识工具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感性认识只能达到器官、组织层面,所以对人类借助显微镜等工具发现的关于细胞、分子层次的认识,不可能很好地做出解释,也就不能作为现代生物医学临床理论指导。这是社会历史的局限给中医药学造成的的先天不足,并不是不可弥补的缺陷,不应作为拒绝传承的理由。
然而,进入十九世纪,随着中国被殖民侵略的加深,被近代化学工业资本绑架着的现代医学,作为资本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必然地要象社会化大生产摧毁中国的自然经济体系一样,阻止破坏中国的本土医学体系,否则,资本的掠夺本性在中国的医学领域就不能实现。于是,由西方传教士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鼓嘈发起的中医落后封闭论,被因甲午战败导致的自卑笼罩了的、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买办权贵、知识精英所接受,自此,废止中医的运动伴随着新文化启蒙运动开始酝酿、萌芽并发展,以买办的北洋政府1912年“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为标志,废止中医上升为国家意志。
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国的医学才正式有了“中医”的名称;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医成了“落后的、无法与西医融合汇通的、封闭的知识体系”,被割裂于世界医学发展之外;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医成了阻碍现代医学发展的障碍,成了旧中国政府和1956年之前的新中国政府革命的对象;也正是从此开始,由国家主导形成了中医和西医两个相互竞争对立的群体,出现了西医在朝、中医在野或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局面,并被社会建制化。
历史清晰地表明,废止中医的关键步骤是从教育开始的,尽管民间发起的“中医纳入国家教育系统”的努力,以1956年新中国建设独立的中医药专门学校并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才告一段落,若从1913年算起,100年的时间里,中医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教育系统完全排斥中医药阶段(1913年-1956年),民间自发组织的中医药教育也一再遭受打压甚至取缔;二是教育系统被动允许单独设立中医药院校(1956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医、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形成;三是中医药教育被挤压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为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课时被大幅压缩,中医院校大量增加西医课程并相应压缩中医内容,中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进一步强化。中西医分裂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大,直到现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是文化继承传播、交流融汇、弘扬创新的根本路径。教育还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人为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使得西医的主动派性和中医的被动派性不断被强化。这才是中医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不仅始终难以摆脱生存危机、还乱象丛生、废止中医的论调时不时被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大V们鼓嘈而起的关键所在。
回顾历史,从教育上着手否定中医、抵制中医、废止中医的策略或图谋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要解决中医的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1912年北洋政府把中医药排斥在教育系统之外,到新中国1956年破除阻力开办单独的中医药院校、开始形成延续至今的中西医分割的畸形的国民医学教育体制,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就必须深刻认识中西医分割医学教育体制的运作状况及其危害。
二、中西医分割医学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危害
中西医分割医学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医学教育人为地分为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两个群体,两个群体的规模数量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尤其是西医院校长期缺乏系统的医学史课程),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验设施、技术等支撑条件不同,学生就业的指向和职业前景也不同,加上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中医药院校生源质量差、中医临床实践的机会不足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医学人才,在源头上分裂成了两个存在竞争的利益群体。
被打造成中国医学卫生事业服务和研究主体的西医人才队伍,普遍不了解中医及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定位,甚至排斥、否定中医。否定和排斥中医的思想,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中传承不衰。
事实上被动沦落为辅助地位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因没有机会接受高水平的西医教育、没有机会接触西医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现代科学方法、思维的训练,普遍在学术上处于中医不成西医不就的状态。
带来的危害:从教育体制上人为地把医学分割为中医和西医,过分强调中医的自洽性或西医的特殊性,既违背按照“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不同划分学科的原则要求,也违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历史继承性的原则,还违背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规律,给我国的医学事业乃至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障碍,主要表现在:
(一)制约了中医药的传承,“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作用难以发挥
医学教育分设中、西,使我国的医学队伍从源头上分裂为中医群体和西医群体,不断向社会强化着中、西医的差别,有意无意地把中医药的继承、发展责任归到中医药从业者队伍这个弱势群体身上,却又大规模地培养着不了解中医、甚至否定中医的西医力量,强化着西医的主体地位。使得保护中医药这把钥匙的队伍,不仅相对力量越来越弱,而且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既备受冷落、缺乏增援、补给不足,又要抵制愈来愈强大的颠覆势力,还要防范“强盗”、“小偷”的侵袭,整体上处于老弱病残、无力抵抗、寸步难行的状态。
(二)人为地加大了我国的健康不公平,抑制了我国医疗资源的效益
把针对满足人类同一种需求的两个本应协同作用的要素,塑造成了由两个群体各自掌握以相互对立竞争的生存手段,最终演变成商品及利益的争夺,从而人为制造了健康不公平。中医、西医无论“科学”与否、也无论学术理论和思维逻辑如何不同,客观上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从帮助病人解除疾苦这个医学的最终目的而言,接诊医生应当根据病人病情需要,选择中医疗法还是西医疗法,这是医者的义务,也是社会的义务。中医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使得牢牢占据医疗服务主体地位的西医师们,因为不懂中医,不仅没有能力做到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中医疗法或西医疗法,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敷衍塞责地进行对症处理或一割了事,却很少有人告诉病人实情,更不会告诉病人可以试用中医药疗法,使这部分病人丧失了获得应有治疗的机会,人为地制造了健康不公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另外,西医队伍又普遍不了解中医甚至带头质疑、诋毁中医,造成广大群众难以获得关于中医的正确认知,普遍处于迷茫的状态,加上西医的有限性,导致大量经西医诊疗未能康复的患者无所适从、只能有病乱求医,给社会上打着中医旗号谋财害命的行为创造了机会。
同时,由于中医药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人为抑制了我国医疗资源的整体效益。
(三)阻碍了我国医学的自主创新,影响了我国医学事业的竞争能力
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成果,自身是无所谓开放或排外的。所谓文化的开放或排外,是人为使然,是统治阶级或特殊利益集团操控的结果。医学也一样!
这样的教育体制,人为地在中医和西医、中医和现代自然科学之间设置了障碍,又怎么能有实现从结合到融合创新的可能。
现有的医学教育体制,人为隔断了民族优秀人才与传统医学知识技术的联系,也隔断了传统医学知识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也就使得中医和西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必要而充分地交流接触,中国的医学事业也就难以从中医药宝库中获取独特的民族灵感泉源,从而阻碍了我国医学的自主创新。在发达国家普遍对我国实施技术壁垒的背景下,这种医学教育体制,将使我国医学永远处于跟踪移植、再移植再跟踪的亦步亦趋状态,导致我们党通过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新医学的目标,永无实现的可能。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科学论争的持续发酵,生物医学被垄断资本控制的事实早已被揭开,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也逐步被暴露。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中探求新的医学发展路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迷茫了近四十年的医学模式变革,正在加速发力,淡化和否定生物医学的证据加快涌现:一是世界卫生组织一再呼吁重视传统医学,中医药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跨国医药资本普遍放弃了化学药物研发,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二是大健康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将导致健康需求结构的重大变革;三是“大数据时代”意味着医学将从以知识碎片化积累为特征的量变向质变迈进;四是美国在发起新医改的同时,推出了“精确医学计划”,拟投入巨资推动个性化医疗。这些迹象都预示着生物医学已经寿终正寝,世界医学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不改变知识单一的西医群体占据医疗服务绝对主体地位的现状,一旦以化学药为物质载体的生物医学模式出现颠覆性局面,我国的医药产业乃至国民健康都将遭遇难以估量的安全危机。
三、打破中西医分割医学教育体制的意义及建设统一医学教育体制的路径选择
近百年来的临床实践早已证明:只有打破中西医分割的教育体制,使我国的医学卫生人才队伍的主体力量都能中西医兼通,才能把传承中医药的责任化为全部卫生业者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寄托在中医药弱势群体身上,才能保障中医药学这把钥匙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批判继承好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份宝贵财富。
只有打破中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才能为优秀的民族智识、现代科学技术、独特的中医药学建立起交流互鉴的平台,才能使我国的医学事业实现融合创新、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只有打破现有的医学教育体制,尽可能使每一名医师都既懂西医、又懂中医,才能实现病医相适,消除因医学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健康不公平。否则,即使其他资源配置再均衡,健康公平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公平。
只有打破中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才能在医学教育领域实现起点公平,消除中医业者、西医业者的先天不平等,不再让进入中医院校的学生,被贴上旧医、玄学医的标签,被动承受教育资源差、经济收入低、职业前景暗淡的社会现实。
在学科交叉整合成为学术发展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在医学教育中,按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求同化异的原则,课程设置上做到中医、西医的内容兼容并蓄、统筹安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比互鉴、交流沟通,是推进中西医融会贯通、建设中国新医学唯一路径。
第一,遵循世界学术发展交叉融合的大趋势,消除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的差别,对医学本科及以下学制,按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原则,取消中医、西医专业差别,统一培养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临床兼通的实用型人才;研究生阶段可分设中医、西医不同的研究方向,培养既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根基、又掌握现代科技思维方法和研究前沿的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使他们既能紧密跟踪、深入研判西医各研究领域的前沿动向,又能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寻找不同于西医的研究领域、认识角度和属性,从而提升我国医学的创新能力。
第二,现行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普遍存在科目间内容重复现象,要组织力量对现行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坚决清理重复的、不必要的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进行临床思辨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目标,对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的设置进行有机的整合,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系统的医学课程体系。
第三,考虑到现有的中医师资力量有限,教育模式改革可能难以一步到位,有关部门要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统计和合理配置,先在一部分学校实施;同时,要加快中医师资队伍的培养、锻炼,确保其他院校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革到位。
历史地看,打破中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建立中西医兼容并蓄的医学教育体系,将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阻力重重的大工程,没有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坚强领导是不可能启动并完成的。但惟其如此,党和国家才能摆脱为了保护中医而保护中医的窠臼、中医才能真正得到发扬、融合中西的新医学才能建立、国民健康公平才能真正实现!
传承中医药学、建设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是我们党建国以来一以贯之的方针,至今已经探索了六十多年,可我们不仅没有实现中西医结合,却出现了质疑中医、否定中医、废止中医的思潮借助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现象,传承中医药学的方法路径在中医业者群体内部仍存争论,还滋生出大量的事关中医药的悖论:国内首选中医诊疗的病人数量很少与国外对中医越来越重视并存;中医院校努力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名老中医大家加快消失与新的优秀人才培养不出来并存;西医群体普遍排斥中医却又大量使用商品化的中成药并存;公立医疗机构的中医普遍生存艰难与社会上以中医为幌子欺诈患者却能大行其道并存;官方宣传中医的合理性与社会上祖传秘方、周易治病等以中医为旗号骗财牟利现象屡见报端并存……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到底该怎样保护好这份祖国遗产,真的值得深思。
一、影响中医药学传承的原因再分析
至少到目前,西医只能对病因明了的疾病有确切的治疗药物、技术和方案,但对大部门疾病,至今病因不明确、发病机制也不清楚、更没有确切的解决办法;而中医对西医能够治疗的很多疾病有效,对西医没有明确治疗方法的疾病也往往有效。西医在很多疾病的处理中,根本不具备取代中医的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医药学” 是中华民族在人类只能凭借肉体感官认识世界和人体的时代,经过数千年的丰富实践,并借助本民族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范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表征性抽象和原理性抽象,形成的高度理论化了的医学知识体系,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解除疾患、维护健康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重要元素。
从现实的实践来看,中医药学的价值在于四方面内容:一是天然自然资源的确定的或可能的医疗作用;二是发现了“经络理论”及其指导下的针灸、推拿等疗法;三是清晰的辩证唯物主义诊疗指导思想,主要表现为:以“气一元论”为核心的唯物论思想、以“阴阳理论”为模型的辩证法、以“五行理论”为模型的普遍联系法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三因制宜思想等;四是以丰富的医疗实践为依托的海量经典文献所承载着的独特的民族感悟、深刻的哲理智慧和丰厚的人文思想等,内涵着大量的具有启发意义的灵感,能够为我们当代的医学探索提供有益的启迪,这便是中医药对屠呦呦能够发明青蒿素的价值所在。
以上四点是任何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和以机械还原、对抗治疗为根本思想的近现代生物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中医药学对问题的认识,有些是不完善的,有些仅仅是萌芽,有些甚至存在牵强附会的成分。而且,中医药学是在以肉体感官为认识工具的基础上形成的,其感性认识只能达到器官、组织层面,所以对人类借助显微镜等工具发现的关于细胞、分子层次的认识,不可能很好地做出解释,也就不能作为现代生物医学临床理论指导。这是社会历史的局限给中医药学造成的的先天不足,并不是不可弥补的缺陷,不应作为拒绝传承的理由。
然而,进入十九世纪,随着中国被殖民侵略的加深,被近代化学工业资本绑架着的现代医学,作为资本列强侵略中国的重要工具,必然地要象社会化大生产摧毁中国的自然经济体系一样,阻止破坏中国的本土医学体系,否则,资本的掠夺本性在中国的医学领域就不能实现。于是,由西方传教士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鼓嘈发起的中医落后封闭论,被因甲午战败导致的自卑笼罩了的、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买办权贵、知识精英所接受,自此,废止中医的运动伴随着新文化启蒙运动开始酝酿、萌芽并发展,以买办的北洋政府1912年“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为标志,废止中医上升为国家意志。
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国的医学才正式有了“中医”的名称;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医成了“落后的、无法与西医融合汇通的、封闭的知识体系”,被割裂于世界医学发展之外;也正是从此开始,中医成了阻碍现代医学发展的障碍,成了旧中国政府和1956年之前的新中国政府革命的对象;也正是从此开始,由国家主导形成了中医和西医两个相互竞争对立的群体,出现了西医在朝、中医在野或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局面,并被社会建制化。
历史清晰地表明,废止中医的关键步骤是从教育开始的,尽管民间发起的“中医纳入国家教育系统”的努力,以1956年新中国建设独立的中医药专门学校并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才告一段落,若从1913年算起,100年的时间里,中医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教育系统完全排斥中医药阶段(1913年-1956年),民间自发组织的中医药教育也一再遭受打压甚至取缔;二是教育系统被动允许单独设立中医药院校(1956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医、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形成;三是中医药教育被挤压时期(改革开放以来),表现为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课时被大幅压缩,中医院校大量增加西医课程并相应压缩中医内容,中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进一步强化。中西医分裂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大,直到现在。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是文化继承传播、交流融汇、弘扬创新的根本路径。教育还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它所培养出来的人通常会通过为社会服务去巩固相应的经济基础。人为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使得西医的主动派性和中医的被动派性不断被强化。这才是中医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不仅始终难以摆脱生存危机、还乱象丛生、废止中医的论调时不时被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大V们鼓嘈而起的关键所在。
回顾历史,从教育上着手否定中医、抵制中医、废止中医的策略或图谋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要解决中医的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1912年北洋政府把中医药排斥在教育系统之外,到新中国1956年破除阻力开办单独的中医药院校、开始形成延续至今的中西医分割的畸形的国民医学教育体制,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就必须深刻认识中西医分割医学教育体制的运作状况及其危害。
二、中西医分割医学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危害
中西医分割医学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医学教育人为地分为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两个群体,两个群体的规模数量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尤其是西医院校长期缺乏系统的医学史课程),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验设施、技术等支撑条件不同,学生就业的指向和职业前景也不同,加上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中医药院校生源质量差、中医临床实践的机会不足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医学人才,在源头上分裂成了两个存在竞争的利益群体。
被打造成中国医学卫生事业服务和研究主体的西医人才队伍,普遍不了解中医及其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定位,甚至排斥、否定中医。否定和排斥中医的思想,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中传承不衰。
事实上被动沦落为辅助地位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因没有机会接受高水平的西医教育、没有机会接触西医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前沿知识、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现代科学方法、思维的训练,普遍在学术上处于中医不成西医不就的状态。
带来的危害:从教育体制上人为地把医学分割为中医和西医,过分强调中医的自洽性或西医的特殊性,既违背按照“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不同划分学科的原则要求,也违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历史继承性的原则,还违背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规律,给我国的医学事业乃至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障碍,主要表现在:
(一)制约了中医药的传承,“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作用难以发挥
医学教育分设中、西,使我国的医学队伍从源头上分裂为中医群体和西医群体,不断向社会强化着中、西医的差别,有意无意地把中医药的继承、发展责任归到中医药从业者队伍这个弱势群体身上,却又大规模地培养着不了解中医、甚至否定中医的西医力量,强化着西医的主体地位。使得保护中医药这把钥匙的队伍,不仅相对力量越来越弱,而且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既备受冷落、缺乏增援、补给不足,又要抵制愈来愈强大的颠覆势力,还要防范“强盗”、“小偷”的侵袭,整体上处于老弱病残、无力抵抗、寸步难行的状态。
(二)人为地加大了我国的健康不公平,抑制了我国医疗资源的效益
把针对满足人类同一种需求的两个本应协同作用的要素,塑造成了由两个群体各自掌握以相互对立竞争的生存手段,最终演变成商品及利益的争夺,从而人为制造了健康不公平。中医、西医无论“科学”与否、也无论学术理论和思维逻辑如何不同,客观上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从帮助病人解除疾苦这个医学的最终目的而言,接诊医生应当根据病人病情需要,选择中医疗法还是西医疗法,这是医者的义务,也是社会的义务。中医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使得牢牢占据医疗服务主体地位的西医师们,因为不懂中医,不仅没有能力做到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中医疗法或西医疗法,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敷衍塞责地进行对症处理或一割了事,却很少有人告诉病人实情,更不会告诉病人可以试用中医药疗法,使这部分病人丧失了获得应有治疗的机会,人为地制造了健康不公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另外,西医队伍又普遍不了解中医甚至带头质疑、诋毁中医,造成广大群众难以获得关于中医的正确认知,普遍处于迷茫的状态,加上西医的有限性,导致大量经西医诊疗未能康复的患者无所适从、只能有病乱求医,给社会上打着中医旗号谋财害命的行为创造了机会。
同时,由于中医药的社会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人为抑制了我国医疗资源的整体效益。
(三)阻碍了我国医学的自主创新,影响了我国医学事业的竞争能力
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成果,自身是无所谓开放或排外的。所谓文化的开放或排外,是人为使然,是统治阶级或特殊利益集团操控的结果。医学也一样!
这样的教育体制,人为地在中医和西医、中医和现代自然科学之间设置了障碍,又怎么能有实现从结合到融合创新的可能。
现有的医学教育体制,人为隔断了民族优秀人才与传统医学知识技术的联系,也隔断了传统医学知识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联系,也就使得中医和西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必要而充分地交流接触,中国的医学事业也就难以从中医药宝库中获取独特的民族灵感泉源,从而阻碍了我国医学的自主创新。在发达国家普遍对我国实施技术壁垒的背景下,这种医学教育体制,将使我国医学永远处于跟踪移植、再移植再跟踪的亦步亦趋状态,导致我们党通过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新医学的目标,永无实现的可能。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环境保护运动和科学论争的持续发酵,生物医学被垄断资本控制的事实早已被揭开,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也逐步被暴露。世界各国都在反思中探求新的医学发展路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迷茫了近四十年的医学模式变革,正在加速发力,淡化和否定生物医学的证据加快涌现:一是世界卫生组织一再呼吁重视传统医学,中医药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跨国医药资本普遍放弃了化学药物研发,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二是大健康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将导致健康需求结构的重大变革;三是“大数据时代”意味着医学将从以知识碎片化积累为特征的量变向质变迈进;四是美国在发起新医改的同时,推出了“精确医学计划”,拟投入巨资推动个性化医疗。这些迹象都预示着生物医学已经寿终正寝,世界医学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不改变知识单一的西医群体占据医疗服务绝对主体地位的现状,一旦以化学药为物质载体的生物医学模式出现颠覆性局面,我国的医药产业乃至国民健康都将遭遇难以估量的安全危机。
三、打破中西医分割医学教育体制的意义及建设统一医学教育体制的路径选择
近百年来的临床实践早已证明:只有打破中西医分割的教育体制,使我国的医学卫生人才队伍的主体力量都能中西医兼通,才能把传承中医药的责任化为全部卫生业者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寄托在中医药弱势群体身上,才能保障中医药学这把钥匙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批判继承好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份宝贵财富。
只有打破中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才能为优秀的民族智识、现代科学技术、独特的中医药学建立起交流互鉴的平台,才能使我国的医学事业实现融合创新、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只有打破现有的医学教育体制,尽可能使每一名医师都既懂西医、又懂中医,才能实现病医相适,消除因医学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健康不公平。否则,即使其他资源配置再均衡,健康公平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公平。
只有打破中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才能在医学教育领域实现起点公平,消除中医业者、西医业者的先天不平等,不再让进入中医院校的学生,被贴上旧医、玄学医的标签,被动承受教育资源差、经济收入低、职业前景暗淡的社会现实。
在学科交叉整合成为学术发展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在医学教育中,按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求同化异的原则,课程设置上做到中医、西医的内容兼容并蓄、统筹安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比互鉴、交流沟通,是推进中西医融会贯通、建设中国新医学唯一路径。
第一,遵循世界学术发展交叉融合的大趋势,消除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的差别,对医学本科及以下学制,按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原则,取消中医、西医专业差别,统一培养目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临床兼通的实用型人才;研究生阶段可分设中医、西医不同的研究方向,培养既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根基、又掌握现代科技思维方法和研究前沿的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使他们既能紧密跟踪、深入研判西医各研究领域的前沿动向,又能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寻找不同于西医的研究领域、认识角度和属性,从而提升我国医学的创新能力。
第二,现行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普遍存在科目间内容重复现象,要组织力量对现行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坚决清理重复的、不必要的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进行临床思辨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目标,对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的设置进行有机的整合,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系统的医学课程体系。
第三,考虑到现有的中医师资力量有限,教育模式改革可能难以一步到位,有关部门要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统计和合理配置,先在一部分学校实施;同时,要加快中医师资队伍的培养、锻炼,确保其他院校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革到位。
历史地看,打破中西医分割的医学教育体制,建立中西医兼容并蓄的医学教育体系,将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阻力重重的大工程,没有中央的坚定决心和坚强领导是不可能启动并完成的。但惟其如此,党和国家才能摆脱为了保护中医而保护中医的窠臼、中医才能真正得到发扬、融合中西的新医学才能建立、国民健康公平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