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漫言中医辨证

五音是音阶,这里要结合天干并五行的,在运气学说里怎么配,我上几贴阐明很清楚很明白了吧?!否则纯粹的五音天干地支用在运气学说中有什么意义?!十天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已经重复发了,这种相配推算对吗,治病可以吗?! 这样吧,你先看下今年的天干地支,再配上五行的那个运和气,临证施要吧!恕不再回复!
 
五音是音阶,这里要结合天干并五行的,在运气学说里怎么配,我上几贴阐明很清楚很明白了吧?!否则纯粹的五音天干地支用在运气学说中有什么意义?!十天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已经重复发了,这种相配推算对吗,治病可以吗?! 这样吧,你先看下今年的天干地支,再配上五行的那个运和气,临证施要吧!恕不再回复!

天干地支五音只是代号!!!
如果用1.2.3.4.5.6.7.8.9.10来代表五运
用abcdefghijkl来代表六气,
我想就不会出现这种乌龙了吧。
说到底就是你已经将它当作某年来看待了,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
 
比如,一个"甲子”,你就想到了甲子年,但事实上你不能这样理解,
少阴,太宫,阳明才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不是甲子年。甲子代表,土运太过的情况下,加临了少阳热气。甲代表土运太过,子代表少阴司天。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会理解成,甲子年会出现土运太过和太阳司天?,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理解
当然,我上贴都已涉及,运气学说推算起来自然很琐碎,附会许多,甚至不能自圆!另外推算再琐碎,但只要背熟算熟,也用不着几天时间掌握,甚至娴熟运用,可问题是越琐粹越奥虚奥玄,越是毫无意义。另外按运气学说,就是到了热带非洲和宽带北冰洋,也是一样按这方程式推算治病。呵呵, 现代人若迷信运气学说,是一种走火入魔,甚于用人中黄治病,同时现在我们也可以由此了然平素生活中的口头禅“运气如何”一词的由来,也明白运气二字也确实被江湖算命的所用,可中医治病毕竟不是算命,靠这套把戏去推算治病啊,按温州话说:鸡都泻肚了!
 
最后编辑:
天干地支五音只是代号!!!
如果用1.2.3.4.5.6.7.8.9.10来代表五运
用abcdefghijkl来代表六气,
我想就不会出现这种乌龙了吧。
说到底就是你已经将它当作某年来看待了,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
一样的,只要你能够把1.2.3.4.5.6.7.8.9.10,abcdefghijkl代表年月和五运六气,五行五音都并配在一起就行,总得配上,荒谬就在这地方,所以说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乌龙!
 
最后编辑:
五运六气理论是帮助中医知己知彼

兵圣孙武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医生也是在“用兵”,与疾病作战。

五运六气理论,就是帮助中医既能明明白“知己”(患者具有的体质状态),也能清清楚楚“知彼”(诊治时的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故可大大提高治病的疗效。

若医生既不知己(患者的体质特点、其五脏之偏性),也不知彼(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 ),你那个仗,不就是打得糊里糊涂吗?你那个诊治理论不就是无垠之木吗?又如何能有稳定的疗效啊?

当然,学习与理解五运六气理论,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我们对它若有批评,至少应先真正了解弄懂五运六气究竟在讲些什么,而不能一味作望文生义的偏激思考。
 
“'运气学说'中,用天干代表五运,用地支代表六气”。纪年符号能等同运气或代表运气吗,又用五行“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凡逢甲己年则为土运所统,乙庚年为金运所统,丙辛年为水运所统,丁壬年为木运所统,戊癸年为火运所统“。并得出某 年”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因为逢年甲己,行土运,故为土运土气年。今年的气候以湿为主,属外感挟湿型,还可套上大运、主运和客运, 如果还不能看出这里面的荒谬,实在无需多说了,这里仅言“五运”,明白的也就明白了,不明白的也就不明白!按照五运六气,某年会生什么病会有什么气候,都是可按照方程推演出的,按此“逻辑”,就是洪水,冰雹,大旱;诸种瘟疫,非典,甲肝,总之来说某年会有什么样的气候和会流行什么病,都可推出。古人科技落后,迷信可以理解。另外五运是结合五行和五行命名的五个行星运行,但实际上太阳系行星不止五个,呵呵!如果有人想成明医,具备初中文化,花三天时间就可背诵“五运六气”滚瓜烂熟,临证使用,这套东西虽说荒谬,但既然从事中医,就不能不察!现代社会认为搞中医里面的很多人“信而好古”且不言,同时智商也低些,一语中的,有些问题实在不屑于作答!如果中医照此中去,必然沦落不如街头卜卦算命,这又能怪谁呢?! 对了,五运六气里还有个“岁星”和“太岁”说道,岁星即“木星”,大家有兴趣的话夜里抬头看看星空,看木星在什么位置,给自已算算病,算命更可以!更“太岁”呢,则是子虚乌有,而虽说子虚乌有,却也一直有“太岁当头”这句话,是和岁星对冲的,这都源于古代天文学,恕在这里不作叙述。
有时候不能说古代科举落后的。因为光从现代看古代肯定不如现代科技。但是观看古代各种历法还有发明创造可以明显看到,古代科技还是水平很高的,为什么这么说。从内经素问来看,他里面已经开始明确说一年360日,后面又说一年365日,可见古代科技水平还是很高的,不然他怎么知道修改一年的准确日子呢?虽然和现代相比肯定还有差距,但是古代在那样的原始条件下,能算出如此准确的历法,这本身就是科技强大的表现。其次,如果天气变化对人没有影响,就不会出现1956年,浦辅周治疗流行性乙脑取得疗效后,第二年同样的病,因为天气改变了,使用去年同样的药方无效,在蒲老建议下,根据五运六气变化,今年多雨人体内多湿而加入苍术,而使得无效药方继续有效了。所以天人相应是存在的。否则无法解释他的用药,其次要说预测天气变化情况准确度。古代还是有一些记录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代表,他表示了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不能说完全准确,但是大体是有效的,而且古代是流行编撰历法的,从而不断进行修正历法,提高预测历法各种节气来临的准确日期。修历法的目的主要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因为古代是重农政策,所以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才进行历法修正和编撰,否则根本没有必要一直由官方主持这一个看着像算命的行为。一直继续进行进行了数千年
 
最后编辑:
再说科技吧,中医这个就算古代中国的科技代表了,其次还有木匠,有很多木匠技术至今还是沿用古代的一些古法加工,这都证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达,否则无法解释现代人还沿用中医治病的必要,也无法解释现代人还赞美他们古代人木工技术高的必要还有各种铸造技术如湖北省越王勾践墓出土的不锈钢防腐技术这是近代科技呢,但是古代已经做到了,还有算术,九章算术等一系列算术书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较高的表现,著名的勾股定理咱们古代也会。咱们从什么时候落后了呢?就是近代才落后的,因为近代一直还是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落后,不然不会落后的那么严重了,因为火药都是咱们古代发明了,最后是在西洋人那里得了光大。
 
“今年多雨人体内多湿而加入苍术 ”没有错,可是“今年多雨”是根据“五运六气”变化推算出的或需要依“五运六气”去推算,可能吗?!师古没错,但不可泥古,呵呵,至于谈到历法,我论及古人这方面的小文很多,有兴趣可浏览,我们现在使用的阴阳合历(即农历,也称太初历)就是“神农归藏历”,伏羲氏创发的,迄今已六仟五佰年了,但如果上百度百科搜索,只上溯到汉朝,太初二字也是汉朝命的名。
 
最后编辑:
“今年多雨人体内多湿而加入苍术 ”没有错,可是“今年多雨”是根据“五运六气”变化推算出的或需要依“五运六气”去推算,可能吗?!师古没错,但不可泥古,呵呵,至于谈到历法,我论及古人这方面的小文很多,有兴趣可浏览,我们现在使用的阴阳合历(即农历,也称太初历)就是“神农归藏历”,伏羲氏创发的,迄今已六仟五佰年了,但如果上百度百科搜索,只上溯到汉朝,太初二字也是汉朝命的名。
当时流行病的病人主要在河北省,在治病那时候,并没有出现连续下雨这样的天气,而是在流行病出现以前出现的,这说明了什么,如果他不是据天人相应,并分析今年流行病所在区域之前的天气情况,怎么能说今年因多雨就加苍术?如果当时就下雨,大家都知道这是现在的天气,这时加苍术,他解释也不会说今年多雨,而是说现在多雨,应该加苍术。他之所以不是说现在的天气,而是说今年这一年总体情况是多雨。肯定是推断那年天气总体是属于多雨阴暗潮湿天气。不然就没有理由去说今年,而应该说今天最近如何如何。这种解释才说得通,因为五运六气,就是用来大体推算一年的天气变化,不是具体推算某一天天气的
 
最后编辑:
历法,远古之前我没去太关注,但是我知道一点历朝历代都会自己重新修改历法,所以历法才能逐渐完善,才能相对准确预测24节气每年具体出现的时间,不然修改历法就无必要了,从科学角度来看由于天气变化出现了大异常,这是在不同时代天气存在不同的特点的事实,所以古代去修正历法,也是符合当时具体需要。如汉朝时候,那时候冬天多严寒天气,现在多高温天气,这是时代特色,所以汉朝得伤寒死于伤寒人多,现在得伤寒感冒相对少了。这也是天气影响多,天人感应说,还有五运六气不等于天气预报,他更像现在科学家所说的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笼统的解释,所以五运六气像是抽象大体区域天气总变化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具体预测某一天的天气,肯定不能靠现在全球变暖这样来预测今天或者某一天的天气吧。要具体预测,古代的天气具体某一天的预测一般是靠24节气具体预测,24节气伤寒论也有说
 
最后编辑:
历法,远古之前我没去太关注,但是我知道一点历朝历代都会自己重新修改历法,所以历法才能逐渐完善,才能相对准确预测24节气每年具体出现的时间,不然修改历法就无必要了,从科学角度来看由于天气变化出现了大异常,这是在不同时代天气存在不同的特点的事实,所以古代去修正历法,也是符合当时具体需要。如汉朝时候,那时候冬天多严寒天气,现在多高温天气,这是时代特色,所以汉朝得伤寒死于伤寒人多,现在得伤寒感冒相对少了。这也是天气影响多,天人感应说,还有五运六气不等于天气预报,他更像现在科学家所说的目前全球气候变暖这样笼统的解释,所以五运六气像是抽象大体区域天气总变化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具体预测某一天的天气,肯定不能靠现在全球变暖这样来预测今天或者某一天的天气吧。要具体预测,古代的天气具体某一天的预测一般是靠24节气具体预测,24节气伤寒论也有说
呵呵,我们不谈五运六气了,但你说的历朝历代都会自己重新修改历法是错误的,除了商周二代移了夏朝和夏朝以前“神农归藏历”(夏历)的“正月建寅”,以示天命已移外,仅此而已,其余的都改不了,因为日月星辰,天行有常,历法月份是依照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寅即为夏历正月,所以汉朝又把它恢复过来并沿用至今,所以至今也叫夏历,那有每个朝代随便改的?!
 
最后编辑:
呵呵,我们不谈五运六气了,但你说的历朝历代都会自己重新修改历法是错误的,除了商周二代移了夏朝和夏朝以前“神农归藏历”(夏历)的“正月建寅”,以示天命已移外,其余的都改不了,因为日月星辰,天行有常,历法月份是依照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寅即为夏历正月,所以汉朝又把它恢复过来并沿用至今,所以至今也叫夏历,那有每个朝代随便改的?!。
我说的历朝历代的历法修正的是24节气每年具体日期修正,这是我说的修正,,每年24节气具体日期是有差别的,有些年24节气准确日期和上一年具体日期差别大,有些年差别小。用词上我不严谨,这个是我的问题。还有夏历的算法的小修正存在与否,因为我不是考古学专业的。。。。没有那么渊博的历法知识了。。。。但是应该是有小修正的,因为我们的中医典籍都被修过很多次了。更别提流传几千年的历法了,如果人家做个小修正而不提,由于没有古版夏历历法对照,所以也无法肯定夏历算法是否被小修改过了。小修正理论上是应该有的,因为素问把一年360日修正为一年365日。导致了全书关于一年日子具体数,前后存在不一样的情况。其实素问书里还有这样类是的情况。但是大家依然认为素问还是古本素问,小修正不影响素问的地位和名称。
 
现在被称为夏历的中国传统历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历后,一些人以为中国传统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历。其实现在使用的这部传统历法,其基本规则是沿用汉代制定的汉历(太初历),所以应该叫汉历。目前称为农历、阴历古历旧历等。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使用夏历(汉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不同,主要在于以哪个月为正(作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气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为丑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月)为寅月余类推。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农历)正月相同)、殷历以丑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2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1月)为正月。秦历以亥月为岁首,但并没有改称为正月,称为岁首十月(相当于今汉历(农历)10月)。比如说,夏历的三月就是殷历的四月、周历的五月。从汉武帝开始至今,都采用夏正。这样后人误以为现在历法是夏历,其实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这是百度词条贴来的,可见夏历也被修过了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 220年)、曹魏(220年 -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 263年)
乾象历 - 东吴(223年 -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 517年)
玄始历 - 北凉(412年 - 439年)、北魏(452年 - 522年)
正光历- 北魏(523年 - 534年)、东魏(535年 - 539年)、西魏(535年 - 556年)、北周(556年 - 565年)
兴和历 - 东魏(540年 - 550年)
天保历 - 北齐(551年 - 577年)
天和历 - 北周(566年 - 578年)
大象历 - 北周(579年 - 581年)、隋朝(581年 - 583年)
开皇历 - 隋(584年 -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 664年)
麟德历 - 唐(665年 -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 761年)
五纪历 - 唐(762年 -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九执历
符天历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 943年?)、辽朝(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 1125年)
钦天历 - 后周(956年 - 960年)、北宋(960年 -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 981年)
干元历 - 北宋(981年 - 1001年)
仪天历 - 北宋(1001年 -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 1065年;1068年 -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 1167年)
乾道历 - 南宋(1168年 - 1176年)
淳熙历 - 南宋(1177年 - 1190年)
会元历 - 南宋(1191年 -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 1207年)
开禧历 - 南宋(1208年 - 1251年)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 1270年)
成天历 - 南宋(1271年 -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时历 - 元朝(1281年 - 1368年)
大统历- 明朝(1368年 - 1644年)
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 1911年)
天历 - 太平天国 (1852-1864)
国民历 - 中华民国(1912-1929)
紫金历(现代农历)-中华民国(1929-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这是历代修正的历法大全,基本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一直使用不变的历法
 
我说的历朝历代的历法修正的是24节气每年具体日期修正,这是我说的修正,,每年24节气具体日期是有差别的,有些年24节气准确日期和上一年具体日期差别大,有些年差别小。用词上我不严谨,这个是我的问题。还有夏历的算法的小修正存在与否,因为我不是考古学专业的。。。。没有那么渊博的历法知识了。。。。但是应该是有小修正的,因为我们的中医典籍都被修过很多次了。更别提流传几千年的历法了,如果人家做个小修正而不提,由于没有古版夏历历法对照,所以也无法肯定夏历算法是否被小修改过了。小修正理论上是应该有的,因为素问把一年360日修正为一年365日。导致了全书关于一年日子具体数,前后存在不一样的情况。其实素问书里还有这样类是的情况。但是大家依然认为素问还是古本素问,小修正不影响素问的地位和名称。
呵呵,那不叫修正,而叫置闰,即闺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这种置闺方式, 六仟五佰年至今不变,是协调阴阳合历即阴历和阳历的相差(对了这里说的阳历和公元历没关系的), 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每2,3年置1闰,19年置7闰。每年节气日期并不同一天,就是因为这种置闺的调正,这种调正是有严苛符合天文计算的,历代政权更迭,那怕战事全国人都打死光了,这可不能乱改哦。“夏正”即 “夏历正月”,即“夏历正月-建寅”,上贴说过就是夏朝和夏朝以前使用的“神农归藏历”,汉朝恢复正月建寅,并称夏历为太初历,至于历代都有不同称谓,也只是称谓不同,但历法不改,都不是修正, 这可不能乱套,日升月落,星辰运行,地球自转公转,月圆月缺,历法依天文而立, 岂能乱序!每个朝代都把它随便改一下,“小修正”一下?!当然现代可以不用,象西方一样专用公元历,但我们会掉失自已的文化,另外农村农民不干,月圆月缺也不好掌握,节气变没有了,不好种树种田!
 
最后编辑:
呵呵,那不叫修正,而叫置闰,即闺月,是一种历法置闰方式,这种置闺方式, 六仟五佰年至今不变,是协调阴阳合历即阴历和阳历的相差(对了这里说的阳历和公元历没关系的), 闰月特指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每2,3年置1闰,19年置7闰。每年节气日期并不同一天,就是因为这种置闺的调正,这种调正是有严苛符合天文计算的,历代政权更迭,那怕战事全国人都打死光了,这可不能乱改哦。“夏正”即 “夏历正月”,即“夏历正月-建寅”,上贴说过就是夏朝和夏朝以前使用的“神农归藏历”,汉朝恢复正月建寅,并称夏历为太初历,至于历代都有不同称谓,也只是称谓不同,但历法不改,都不是修正, 这可不能乱套,日升月落,星辰运行,地球自转公转,月圆月缺,历法依天文而立, 岂能乱序!每个朝代都把它随便改一下,“小修正”一下?!当然现代可以不用,象西方一样专用公元历,但我们会掉失自已的文化,另外农村农民不干,月圆月缺也不好掌握,节气变没有了,不好种树种田!
好吧,历法其实我也是半懂的,不完全懂,我只是知道24节气还是不错的东西,因为古代很多东西,要深入研究太难了更何况,我的目的只是治病,目前也无法深入研究这些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