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回春》十四至二二
目录
十四 阴虚火盛之症——
1气血全亏胃火盛
2肾虚火沸
3肾水泛上吐痰倾盆
4汗出如雨
5阴寒
6阳明火盛论
十五 上焦之症——
1胸隔不利气不顺
2上焦痰盛闭塞
3中风不语
4手撒眼闭无息
十六 内科诸症——
1心痛 二治
2上热下寒 二冶
3两胁胀满
4胃气痛脾不化食
5痿症卧床足弱
6厥症肢寒胸腹皮热
7痿症肾寒火沸
8厥症阴寒入肾
9吐血
⑩头痛
(11)腰痛
(12)背痛
(13)手足痛
(14)足弱不履
(15)梦遗
(16)喘嗽
(17)口眼歪斜
(18)目痛红赤
十七 痨瘵之症——1痨病
2虚痨
3痨虫
十八 精神之症——1狂症寒热二治
2 呆病
3妇人花癫
4羊癫
5牛马癫
十九 中恶中毒之症——
1中邪
2见鬼卒倒
3尸厥
4蛇虫毒
5中百毒
二十 上焦头面之疾——
1头疼
2目痛
3耳聋
4鼻肿
5口舌生疮
6眉落
7乌须
8喉间瘰串
9目生星
二一 统治诸疮之剂——
1统治中焦部位之疮
2统治一身上下之疮
3统治诸疮下治诸痈
二二 下肢痈疽疮症——
1囊痈 骑马痈
2鹤膝风
3腿痈 多骨痈
4足疽
5脚胫烂疮
【未完待续】
十四 阴虚火盛之症——
1气血全亏胃火盛,
2肾虚火沸,
3肾水泛上吐痰倾盆,
4汗出如雨,
5阴寒,
6阳明火盛论
1气血全亏,一身多病;或头痛未已,而身骨痛;或腹痛未已,而四肢尽痛。
虽此等病,乃痿症居多,自宜专治阳明胃火。然而胃火既盛,一身上下四肢尽行消瘦,又不可专治胃经一门也。
方用
人参三钱,茯苓三钱,薏苡仁五钱,当归三钱,黄 三钱,甘菊花一钱,元参五钱,麦冬一两,陈皮五分,神曲五分,白芥子三钱,白芍三钱,熟地一两,水三大碗,煎一碗服之。
盖阳明火盛,理宜用竹叶石膏汤矣,而此偏不用,反用参、苓、熟为君,补其气血者,何也?
胃火过盛,已铄气血,再用白虎汤,虽一时解其火势之燎原,然而焦头烂额,必致重亡其津液。不若用补气血之药,大剂煎饮,使水足而火自息。
方中宜用元参、麦冬、甘菊之品,纯是退阳明之味;而阳明即有火势之燎原,亦能扑灭。
况又重加之当归生血之类,以滋化源乎。
但诸药若小其剂,则不特无益,而反助火势之飞扬,此大治之所以妙也。
大约大治之法,施之于虚症最宜,乘其初起,胃火有余,即以大剂与之,可以转败为胜。若因循时日,畏首畏尾,初时不敢用大剂,乃至胃气已衰,而后悔悟,始用大剂迟矣。其病宜用大剂者,则发背痈疽,切忌小治,尤当以大剂与之。
2大治实阳明胃火之患,不止痈疽发背,更有症如肾虚而火沸腾,如白虎汤症者,亦宜用大剂六味地黄汤治之。
3更有肾水泛上,吐痰倾盆者,亦宜用六味汤,加附子、肉桂,煎汤数碗,大碗饮之而愈,皆不可小治之也。凡肾水肾火之虚,上焦虽现热症,而其舌终滑而不燥,非若阳症之干极而起刺也。
4更有大汗之症,汗如雨出,不可止抑,气息又复奄奄,不是发狂热症,若不急用大补之药,则顷刻亡阳而死矣。
方用人参三两,白术四两,当归三两,桑叶十片,麦冬三两,北五味三钱,黄 三两,水煎服。
此方纯是补气之药,气足则汗止,而阳返于命门之宫矣。倘以小小之剂治之,又何以补生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吾见其立亡而已矣。
5更有直中阴经之症,阴寒之气,斩关直入于肾宫,命门之火逃亡,而将越出于躯壳之外,非用大剂补火之药,何以追散失之元阳而返其宅哉。
方用人参一两,白术三两,附子二钱,肉桂一钱,干姜二钱,水三碗煎服。一剂而愈。
此方用人参、白术,实有妙用,驱寒之品,而不用此二味,寒去而气随之去矣,故必用二味,且必须多加,而元阳始足可留于将绝之顷也。此皆大治之法,不可不知。
6阳明胃火盛必大用人参论:
阳明之火势,最盛最急,若不以大剂退火之药与之,立刻将肾水烧干矣。然过用寒凉,必致转伤胃气,胃气既伤,则胃火益胜。虽石膏汤中有人参以救胃气,然终不胜攻之大烈也。愚意石膏用一两者,人参必须亦用一两;或石膏用至二三两;则人参断不可止用一两,必须多加为妙。即不敢加至三两,亦必须加至一两五钱。与其火退之后,再用人参,何若乘其火盛之时,而倍用之。攻补兼施,火势衰,而胃气又不复损之为得也。予治阳明火盛,往往奏功如响者,人参同石膏兼用,而无偏重之势故耳。
十五 上焦之症——1胸隔不利气不顺,
2上焦痰盛闭塞,
3中风不语,
4手撒眼闭无息
病既在上焦,若大其剂,则势下行,反为不美。
如胸膈不利,或痰盛闭塞,或一时中风不语,皆当以小剂治之。
小剂方甚多,举三,四之病,可悟其余。
1譬如胸膈不利,
此气不顺也,
可用苏叶一钱,半夏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百部五分治之。一剂快然无碍矣。
2如痰盛闭塞作痛者,
乃痰在上焦也,
用天花粉一钱,甘草一钱,柴胡一钱,陈皮五分,半夏一钱,苏子一钱治之。
或用瓜蒂七个,或用皂角一个,以水煎汤吐之,皆小治之法也。
3或中风不语者,
亦用瓜蒂散、皂角汤探吐之。然必看其真正中风,始用二方吐之,否则,万万不可轻用。
真正中风,
平日自然壮盛,能御风寒,不畏寒热之人;既中之后,双目突出,手足乱舞,痰色黄,结成块,大小便闭塞不通者是。
4若安静,平日人衰弱,临症之时,气息如无,大小便自遗,手撒眼闭,浮肿,作水鸡声,不十分响者,
乃气虚也,
切不可与瓜蒂、皂角二汤。
当与前三生饮,加人参一两治之。
(三生饮:人参一两,天南星三钱,生半夏三钱,生附子一个,水煎急灌之。)
十六 内科诸症——
1心痛 二治 2上热下寒 二冶
3两胁胀满 4 胃气痛脾不化食
5痿症卧床足弱 6厥症肢寒胸腹皮热
7痿症肾寒火沸 8厥症阴寒入肾
9吐血 ⑩头痛
(11)腰痛 (12)背痛,
(13)手足痛 (14)足弱不履
(15)梦遗 (16)喘嗽
(17)口眼歪斜 (18)目痛红赤
1心痛,
人以为病在心也,不知心乃神明之宰,一毫邪气不可干犯,犯则立死。人病心痛,终年累月而不愈者,非心痛也,乃包络为心之膜,以障心宫,
邪犯包络,则心必痛。(此寒邪也!吕注)
包络名为膻中,乃心之臣也。相为贼所攻,君有不振恐者乎?臣辱则君忧,此心之所以痛而不宁也。然则宜治包络,何以必责之肝也?
肝属木,包络属火,肝木生心火,治其肝木之寒,则心火有养,而包络之寒邪自散。况肝木之气既温,生心之余,必能来生包络,故不必救包络,而必先救肝。肝木得寒,则涩而不舒,散肝中之邪,即所以散包络之邪也。
方用苍术二钱,白芍五钱,当归一两,肉桂一钱,良姜一钱,水煎服。
此寒邪犯包络之方如此。
更有热邪来犯包络奈何?
寒邪之犯,必恶寒,
见水则如仇雠,手火燠之则快。
热邪之犯,见水喜悦,手按之转痛是也。
故热痛之病,
必然呼号,不能安于床席,治法亦责之肝。盖包络之热,由于【肝经之热】也。泻其肝木之旺,而去其郁热之火,不必救包络之焚,而包络之火自衰矣。
方用白芍一两,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生地五钱,陈皮八分,水煎服。二剂即安然如故。此偏治之一端也。
2病在上者,乃上焦火热之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体冰凉,此【上假热而下真寒】也。
方用附子一个,熟地半斤,山茱萸四两,北五味一两,麦冬一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山药四两,肉桂一两,水十余碗,煎四碗。探凉与病患服之,二刻内四碗服尽,立刻安静,此病在上而下治之法也。
上热下寒,
予更有方: (此上真热下真寒也!吕注)
用熟地三两,山萸一两,车前子三钱。肉桂三钱,牛膝五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三钱,水煎冷服,一剂即安。可佐六味汤也。
盖此病乃下焦肾中水火俱耗尽真阴,而元阳无可居之地,于是上腾而作乱。
倘以寒药救之则愈炽,以补气药救之则反危。必须用八味地黄汤,大剂与服,加麦冬、五味,少救其肺金之气,下治而上自安。子不见天地之道乎。冬至之时,地下大热,则天道自寒;夏至之时,地下大寒,天上自热。人身亦如是也。肾经热,则头目咽喉心肺皆寒,安享其清肃之气;肾经寒、则头目咽喉心肺反生其拂逆之躁矣。此亦上病下治之一法也。
3病在左者,如两胁胀满,不可左卧者,
此病在肝也,法亦专治肝矣。今偏不治肝,而兼治肺。
盖肝木之旺,由于肺经之虚。金不能制木,则木愈盛,木盛则脾土更无所养,肺金益虚,则肝木益旺,而病无已时也。
方用人参一钱,黄芩三钱,麦冬三钱,甘草一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柴胡一钱,茯苓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一剂知,二剂愈,四剂全瘥。
盖参、乃补气之味,与肝木不相干也;虽用柴胡舒肝,然而柴胡亦是肺经主药,一味而两用之;白芍、当归,虽专入肝经,然亦能入肺。所以同群入肺以助气,而非逐队以平肝,
此左病治右之一法也。
4右病治左,可以悟矣。予再传一方。
人病胃气痛,或脾气不好,不能饮食,或能饮食而不能化,作痛作满,上吐下泻者,此乃肝经来克土也。
平其肝木,则脾胃之土得养、而前症俱愈矣。
方用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二钱,柴胡二钱,茯苓三钱,白芥子一钱。
有火者,加炒栀子二钱;无火者,加肉桂一钱,水煎服。此方再加白术三钱;有食者,加山楂二钱;伤米食者,加枳壳一钱,麦芽一钱;有痰者,加半夏一钱。
此方虽白术、茯苓乃脾胃之品,然其性亦能入肝。白芍、当归、柴胡,则纯是肝经之正药;有此三味,直入肝经,则各药无不尽入肝以平木,木平则脾胃之土安然。况有食则化食,有痰则祛痰,有火则散火,有寒则去寒,有不功效立奏者乎。
此右病而左治之一法也。
【治在腹心者,】
【乃人生疡生痈,或痿厥之类是也。痈疡不治痈疡,而内治其中气,少加以祛邪散火之品是也。备有专门,兹不再赘。】
【如痿症、厥症甚多,不能枚举,止举一二之病,可触类而通。】
5人有【痿症】,终年不能起床,面色光鲜,足弱无力,
不能举步者,人以为两足之无力也,不知乃阳明火盛。不必去治两足,止平其胃火,则火息而足自坚凝。若不平胃火,而徒用补阴之剂,则饮食愈多,而两足益弱。
法当用元参三两,麦冬一两,甘菊花三钱,人参一钱,熟地一两,菟丝子一钱。水数碗,煎汤四碗,恣其吞饮,则胃火渐平,而两足自然生力。此不治足而正所以治足也。
6【厥病】,一时手足厥逆,痛不可忍。
人以为手足四肢之风症也,不知乃心中热蒸,外不能泄,故四肢手足则寒,而胸腹皮热如火。
方用柴胡三钱,当归二钱,荆芥一钱,黄连二钱,炒栀子二钱,半夏一钱,枳壳一钱,水煎服。一剂即平,二剂即全愈。
雷公治厥,方用白芍一两,炒栀子三钱,陈皮一钱,柴胡一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治热厥最妙,以其入肝而平木也。
盖厥症多是火病,厥之甚。则热之甚也。故舒其内热,而四肢手足自温矣。
方中妙在用柴胡为君,用诸寒凉之药,直入心肝之内,又不凝滞于胸膈之间,盖柴胡能散半表半里之邪,又善疏泄郁闷之气。若止治其四肢手足之风,而不直捣其中坚,则贼首不擒,余党安息?
故不治四肢手足,而专治其心胸也。
以上三法,亦偏治之一法也。
7痿症中有不是阳明之痿,不可不辨。
其症亦不能起床,亦能善饭,亦骨无力不能起立。人以为此痿症也。而不知非痿症也。此【肾寒极而火沸腾】,似痿而非痿也。
初起之时,未尝不是阳明火炽而来,用寒凉折服之,则胃火息矣。而肾水熬干,夜必咳嗽吐痰,而日间转觉少轻。呻吟床席,饮食少迟,更觉难堪。
方用元参一两,麦冬三两,熟地二两,水煎。服。
若有肝火者,加白芍五钱,水煎服。四剂可以起床。后用六味汤,大剂煎饮。加麦冬一两,五味一钱,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山药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茯苓二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元参、麦冬,滋肺金而去心间之游火,又妙在用熟地以补肾水,则水足而胃火自坚矣。肺金自然下生肾水,则肾水藏于肾宫,不上冲咽门,不必止嗽,而嗽自除矣。
8厥症虽多是火,然亦有非火而亦厥者,乃直中阴经也。【阴寒直入于肾宫】,则必挟肾水上犯心君之火。
君弱臣强,犯上自所不免。若不用大热之药,急救心君,则危亡顷刻。
方用人参三钱,白术一两,附子一钱,肉桂一钱,吴茱萸一钱,水煎服。一剂即愈。
然寒厥与热厥大相悬绝,不可不辨。
寒厥手足必青,饮水必吐,腹必痛,喜火熨之。
若热厥,手足虽寒,而不青紫,饮水不吐,熨火则腹必加痛是也。
能辨症清而用药者,下喉即定,便是神医,何必用追魂之符录哉。
9人有病吐血者,
似乎胃经之病,而不知非胃,乃肾火之冲上也。
若止治胃,则胃气益伤,胃伤则无以输精于肾,而肾水益虚,肾火愈炽,吐血无已时也。法当峻补肾水,水足而火不上沸矣。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大剂吞饮,血症可痊。否则,用寒凉之品,临时止血,而血之冲决,安能止抑哉。
⑩如人病头痛者,
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
若止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
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山药三钱,北五味二钱,麦冬二钱,元参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葳蕤一两,二剂即愈。
此方妙在治肾而不治风,尤妙在治肾而兼治肝也。肝木不平,则肺金失化源之令,而肾水愈衰。今补肝又补肾,子母相资,自然上清头目。况又入麦冬、五味,以滋肺金之清肃乎,所以下喉即安然也。
(11)如人患腰痛者,
人以为肾之病也,不知非肾,乃【脾湿之故】,重如系三千文。
法当去腰脐之湿,则腰痛自除。
方用白术四两,薏仁三两,水六碗,煎汤一碗,一气饮之,一剂即痛如失。
此方不治肾,而正所以治肾,世人未知也。
(12)如人患背痛者,
人以为心病,而非心也,乃膀胱之气化不行,故上阻滞而作痛。
法当清其膀胱之火。背痛自止。
盖膀胱乃肾之府,肾虚膀胱亦虚。夹脊乃河车之路,膀胱借肾道而行,所以肾脊作楚耳。
方用熟地一两,茯苓五钱,肉桂三分,车前子三钱,泽泻三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水煎服。二剂,膀胱之水道大通,而背脊之疼亦愈矣。
盖熟地乃补肾之圣剂,肾足而膀胱之气亦足;况又有茯苓、车前、薏仁等类,以泻其水;而肉桂又引入诸药,直达膀胱,以通其气,自然化行而水泄,水泄而火散,上行之郁结有何不除,此痛之所以立效也。
(13)如人手足痛者,
人以为脾经之热,不知非脾也,乃肝木之郁结也。
散其郁气,则手足之痛自去。
方用逍遥散加栀子三钱,半夏二钱,白芥子二钱,水煎服。二剂即痛如失。
盖肝木作祟,则脾不敢当其锋,气散于四肢,结而不伸,所以作楚。今一旦平其肝气,而脾气自舒,脾舒而痛在手足有不尽除者乎。
(14)如人病在两足之弱,不能步履,
人以为肾水之亏,不知非肾也,盖气虚不能运用耳。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牛膝三钱,金钗石斛五钱,黄 一两,人参三钱治之。二剂即足生力。四剂可以步履矣。盖人参、 黄、术,皆补气之圣药,而牛膝、石斛,亦健足之神剂,所以两用之而成功。
(15)如人病梦遗者,
人以为心气之虚,不知非心也。盖肾水耗竭,上不能通于心,中不能润于肝,下不能生于脾土,以致玉关不关,无梦且遗。
法当大剂补肾,而少佐以益心、益肝、益脾之品,自然渐渐成功,不止而止也。
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北五味一钱,茯苓三钱,生枣仁五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薏仁五钱,白术五钱,白芥子一钱,茯神二钱;肉桂三分,黄连三分。水煎服。一剂即止梦遗,十剂即全愈。
此方妙在心肝肾脾肺五脏兼补,不止止其遗,安其梦;尤妙在黄连、肉桂同用,使心肾两交,自然魂魄宁而精窍闭。若不补其五脏,而惟是止涩之,则精愈旺而梦益动,久则不须梦而自遗矣。此方之所以奇妙而入神也。
(16)如人病喘嗽者,
人以为肺虚而有风痰,不知非然也。乃【气虚不能归元于肾】,而肝木挟之作祟耳。
法当峻补其肾,少助引火之品,则气自归元,而痰喘可息,
方用人参一两,熟地二两,山茱萸四钱,麦冬五钱,五味子一钱,牛膝一钱,枸杞子一钱,菟丝子一钱,茯苓三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多用人参于补肾之中,使其直走丹田气海,而生元阳之神,而火自归元,不致上沸。一连数剂,必获奇功。倘以四磨、四七等汤,治其风痰,一线元阳,必致断绝不救矣。
以上诸治,皆偏治之最奇最效者,不可不补入也。
(17)如人病口眼歪斜,
人以为胃中之痰,不知非也,乃【心中虚极】,不能运于口目之间,轻则歪斜,重则不语。
方用人参一钱,白术五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一钱,肉桂一钱,菖蒲五钱;半夏一钱,当归五钱,白芍五钱治之。一剂少愈,二剂全愈。
此方之妙,全不去祛风法邪一味补正,而歪斜自愈,此方之所以为妙也。
(18)如人病目痛而涩,无泪红赤,
人以为热,不知非热也,乃【肾水亏而虚火冲上】耳。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柴胡一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甘菊花三钱治之。一剂轻,二剂全愈。
十七 痨瘵之症——1痨病
2虚痨
3痨虫
全治者,乃人病痨瘵之症也。
1痨病用不得霸药,宜用通身清火之味治之。(痨症与虚损症,外症大相似而治实不同。
虚损者阴阳两虚。痨症者阴虚阳亢。
故虚损可用温补,痨症用清补,
一骨蒸而热,一营卫虚而热也)
方用熟地五钱,地骨皮五钱,药虽多而功用平和也,丹皮二钱,元参一钱,人参三钱,白术三分,桑叶五片,麦冬二钱,北五味五粒,茯苓二钱,芡实五钱,山茱萸一钱,白芥子三分,枣仁五分,沙参二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地骨皮为君,以入阴中平其虚火,而又不损其脾胃之气;又加芡实、茯苓,以利其湿气,则熟地专能生阴中之水;少加人参,以补微阳而不助火,则肺金有养矣;又益之麦冬、五味,补其肺金,则金能生水。水生自能制虚火,而相火下伏,不夺心主之权。则一身安宁。此全治之法也。
治法二:
痨病最难治,非偏于热,则偏于寒;非多于清,即多于补。前方可服五剂,即当服吾地黄丸汤一剂,再服前汤五剂,又服余地黄汤一剂。如此间服,则水胜于火,阳胜于阴,不至有偏旺之虞。
虽方中补阴之品多于补阳,然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似乎多服补肾水之剂,尤为无弊也。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泽泻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山药三钱,茯苓三钱,麦冬三钱,北五味五分,水煎服。此方即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者也。特另酌分两,以示世之善用六味地黄汤者。
2治人虚劳而未成痨瘵之症。
方用熟地一两,山药一两,山茱萸三钱,麦冬三钱,枣仁一钱,人参一钱,茯苓二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沙参三钱,白芥子一钱。芡实五钱,白芍三钱,远志八分,丹皮一钱,水煎服。
此方亦通身补其气血之方也,不寒不热,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乃至中之方,当以此为主,治初起之痨役也。盖痨役之方,当世推尊补中益气。其方原无不利,但补中益气汤治饮食内伤,兼带风邪者最妙,不能治无有风邪而兼痨役内伤之症也。今立方名为和平散,以治内伤而无外感者神效。亦全治之一法也。
治法二:
未成痨病而将成痨病者,用熟地一两,地骨皮五钱,人参五分,麦冬五钱,北五味三分,白术一钱,山药三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此方妙在平补而无偏胜之弊,虽熟地多用,然有参、术以行气,自易制其腻滞,故转能奏功,倘谓参、木助阳,熟地过湿,举世皆不知其妙也。
3痨病前方妙矣。如前方服之不见起色者,
必有痨虫尸气,
当用一方。用鬼箭三钱,鳖甲一两,地栗粉半斤,生何首乌半斤,熟地半斤,神曲二两,白薇三两,人参五钱,柴胡五钱,鹿角霜六两,地骨皮五两,沙参五两,各为细末,蜜为丸。每日服前汤后,送下五钱,一日二次。
此方善能杀虫,又不伤耗真阴之气,大约此药可服半料即止,不必尽也。此丸服半料后,当改用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三两,五味一两足矣,不必另立方矣。骨蒸有汗者,宜用丹皮;无汗者,宜用沙参;若地骨皮,则有汗无汗俱宜服之。
方二:
痨病已成,人最难治。盖有虫生之,以食人之气血也。若徒补其气血,而不知入杀虫之品。则饮食入胃,止荫虫而不生气血矣。但止杀虫而不补气血,则五脏尽伤,又何有生理哉。予方于大补气血之中,加入杀虫之药,则元气既全,真阴未散,虫死而身安矣。
方用人参三两,熟地八两,何首乌生用八两;地栗粉八两,鳖甲醋炙一斤,神曲五两、麦冬五两,桑叶八两,白薇三两,山药一斤,为末,打成糊;前药各为末,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半年而虫俱从大便中出。
方三:
更有一方,治痨虫神效。榧子半斤,鳖甲一斤,地栗粉八两,獭肝一付,白薇四两,生何首乌一斤,各为细末,蜜为丸。每日临睡,空腹白滚水送下五钱。服半料,腹中似虫非虫,尽行便出。
前方乃治痨虫已成之圣方,而此方乃治痨虫将成之妙药也。
十八 精神之症——1狂症寒热二治
2 呆病
3妇人花癫
4羊癫
5牛马癫
生治者,乃【人未死而若死者】,用药以生之也。譬如发狂呆病是也。
1发狂多是热病,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水而入,骂詈之声,叫喊杀人之语,不绝于口,舌如芒刺饮食不休,痰色光亮,面如火肿是也。
方用石膏半斤,元参一斤,白芥子三两,半夏三两,知母一两,甘草一两,麦冬五两,竹叶数百片,人参一两。
先用糯米半斤,煎汤一锅,去其米粒,用汤半锅,将前药煎之,取半碗。彼索水时与之饮,随索随与,饮尽必睡。
急再用元参一斤,麦冬半斤,煎汤候之。一醒呼水,即以此汤与之,彼必欣然自饮,服完必又睡。又将渣煎汤候之,醒后再与。彼即不若从前之肯服,亦不必强,听其自然可也。
后用熟地三两,麦冬三两,元参六两、山茱萸一两,煎二碗与之。一剂必愈,不必再与。此生治之一法也。
狂病之方,妙在用石膏之多,以平其阳明之火。然徒籍石膏,未免过于峻烈,又济之以元参。元参亦能平胃火之浮游,不特去心肾之二火。又妙用麦冬以济之,则肺金不畏火之炎上,而自能下生肾水,肾水生,则胃中之火不必治而自愈。然而狂病至不知人,则痰势籍火奔腾可知。方中又用白芥子、半夏以祛逐其痰,痰祛则心自清,况又有竹叶以清心乎,则火易息而人易复也。一剂之后,又佐以元参、麦冬,大剂煎饮,则火益息而水益深。后又用熟地之类滋其肾肺之药,相制而相成,字不重夺其造化哉。
热症发狂,用上方治之可也。
狂病多是热症,然亦有不全是热者,不可不辨也。狂之症同,而寒热各异。
倘寒症发狂,
又将何以治之。凡人发狂而止骂詈人,不口渴索饮,与之水不饮者,乃寒症之狂也。
此得之气郁不舒,怒气不能发泄,其人平日必懦弱不振,今一旦而狂病发作耳。治之法,宜祛痰为主,而佐以补气之药。
方用人参一两,茯神一两,白术五钱,半夏一钱,南星一钱,附子一钱,菖蒲三分,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补气,而不十分祛痰。盖寒症发狂,与痫症同治。加入附子以消其寒气,菖蒲引入心经,自然下喉熟睡,病如失也。方内再加柴胡一钱,以舒其肝木之郁气。尤易奏功。医道通神,何知柴胡之妙耶。
2呆病
郁抑不舒,愤怒而成者有之。羞恚而成者有之。
方用人参一两,柴胡一两,当归一两,白芍四两,半夏一两,甘草五钱,生枣仁一两,天南星五钱,附子一钱,菖蒲一两,神曲五钱,茯苓三两,郁金五钱,水十碗,煎一碗灌之。
彼必不肯饮,以双手执其头发,两人拿其左右手,以一人托住下颏,一人将羊角去尖。插入其口,一人以手拿住其头,一人倾药入羊角内灌之。倘或吐出不妨,益妙,尽灌完为止。彼必骂詈,少顷人困欲睡。听其自醒,切勿惊动。使彼自醒来则全愈,惊醒来则半愈矣。此生治之又一法也。
呆病之方,妙在用柴胡以舒泄其不得意之气,又有白芍佐之,肝气一舒,心脉自散;又妙用祛痰之剂,集之于参苓之内,则正气足而邪气自散;尤妙用菖蒲开窍之神品,同群共入,见匙即开。重关领禁之人,一旦再享春风之乐,是谁之功哉。生治法如何可尽,举一而悟其余耳。
呆病无热症,不必重说。
3如人病花癫,
妇人忽然癫痫,见男子则抱住不肯放。
此乃思慕男子不可得,忽然病如暴风疾雨,罔识羞耻,见男子则以为情人也。
此肝木枯槁,内火燔盛,脉必弦出寸口。法当用平肝散郁祛邪之味。
用柴胡五钱,白芍一两,当归五钱,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茯神三钱,菖蒲一钱,麦冬五钱,元参三钱,白芥子五钱,水煎服。
如不肯服,用人灌之,彼必骂詈不休,久之人倦欲卧。卧后醒来,自家羞耻,紧闭房门者三日,少少与之饮食自愈。一剂后不必更与之药也。此生治之一法。
4更有羊癫之症,
忽然卧倒,作羊马之声,口中吐痰如涌者,痰迷心窍,因寒而成,感寒则发也。
方用人参三钱,白术一两,茯神五钱,山药三钱,薏仁五钱,肉桂一钱,附子一钱,半夏三钱,水煎服。
此方助其正气,以生心血,又加桂、附以祛寒邪,加半夏以消痰,逐去其水,自然气回而癫止也。一剂全愈,永不再发,幸珍视之毋忽。
羊癫症得之小儿之时居多,内伤脾胃,外感风寒。结成在胸膈之中。所以一遇风寒,便发旧痰。今纯用补正之药,不尽祛痰,转能去其病根也。若作风痰治之,虽亦奏功,终不能一止而不再发。
5治牛马之癫,
虽与羊癫同治,而症实各异。
方用人参三两,白术五两,甘草一两,陈皮三钱,生南星一两,半夏一两,附子一钱,为末,蜜为丸。须病未发前服之,永不再发。
盖健其胃气,自不生痰,况又佐之祛痰斩关之将乎。
若羊癫之人,亦先以此方治之,亦自愈。人病来如作牛马声,即牛马癫也。大约羊癫小儿居多,牛马癫大人居半也。
十九 中恶中毒之症——
1中邪
2见鬼卒倒
3尸厥
4蛇虫毒
5中百毒
1死治法者,如人死厥不醒人事,中风不语,或感鬼神之祟,或遇山魈之侵,一时卒倒,不醒人事是也。
此等病,是邪气中之,痰迷心窍也。
怪病多起于痰,不必惊惶,治其痰而病自愈。
然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用祛痰之药,加入于补正之中,则病去如扫,死者重生。
方用人参三钱,白术五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天南星三钱,白芥子一钱,生附子五分、生姜一大块、捣汁,水半酒半,共二碗,煎八分服。外用皂角刺为末。人研皂角刺时,先用纸一张湿透,封住同在之人鼻孔,然后研为细末。取一匙于鹅翎管,吹入病患鼻孔内,必取喷嚏,以前药灌之,立醒。必吐出痰水半盆,或一盆,如胶如汤之类,或黄黑青红之色。人自然困倦欲睡,不可惊他,任他自睡。醒来用人参一钱,白薇一钱,茯苓三钱,白术五钱,半夏一钱,白芥子三钱,陈皮五分,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剂全愈。此死治之一法也。
盖人之中邪,必由元气之虚,邪遂乘虚而入。故用人参以助其正气,而以半夏、白芥子以祛邪与痰,天南星尤能入心而祛邪,用附子猛烈之将,单刀直入,邪自惊退。故一下口,而邪即外越上涌出矣。然邪出之后,当纯补胃气,故又不用祛痰之剂,而竟用健脾补胃之品也。
2如人卒然见鬼卒倒,或在神庙之内,或在棺椁之旁,偶遇尸气,感中阴邪鬼魅,不省人事者,以瓜蒂散吐之,必然吐痰如涌泉,倾盆而出,鬼若远走则已。吐后仍见鬼者,痰未净也。又用前瓜蒂吐之,以不见鬼为度。后用白术一两,茯苓五钱,白薇一钱,陈皮五分,半夏一钱,神曲一钱,炮姜一钱,水煎服。此法可治贫穷之人,紫金锭亦祛痰圣药也。
3更有死症治法,如尸厥之症,亦是气虚。
当用人参一两,白术五钱,半夏五钱,茯苓五钱,菖蒲五钱,陈皮五分治之。
治尸厥更易,只消一味苍术,切片三两,水六碗,煎三碗,灌之尽必吐,吐后即愈。盖苍术阳药,善能祛鬼,故用之者有奇效矣。此方凡见鬼者,治之俱妙。
虽同是中邪,然前症是阳邪,此乃遇阴邪也。
阳邪者,日间遇之;阴邪者,夜间遇之也。
后方虽亦用人参以补正,而终不用南星之类直入其心中也。如不能语言亦用皂角末吹之。
倘其前二症,俱遗尿手撒,则多不能救。否则,皆一剂回生也。
以上二症,皆死治之法也。触类旁通,头头是道。大约治邪之法,二方足以包括。再看病之轻重用药之多寡、则得之矣。
死症有中阴邪、阳邪是矣,另有中恶、中毒之分。中恶者,如所言之类是也;中毒者,尚未及之。
4如中蛇虫之毒,亦一时猝倒。中蛇毒则身必直撺,舌必外出,眼必细开一缝是也。
急用雄黄一两,研为细末,入水中飞过,取水用之,而不用雄黄。一碗加食盐少许,入滚水一碗,同调匀灌之。以鹅翎探吐之,必吐出恶痰如蜗牛涎者,碗许自愈。后用人参五钱,茯苓五钱,生甘草三钱,白滚水煎服;再加白芷二钱,另煎水,倾入汤中同服,二剂永无后患矣。
5中毒亦有神方,无论各毒,治之俱神效,方用白芷二钱,生甘草三钱,金银花二两,白矾五钱,水三碗,煎一碗,服之即解毒。
二十 头面之疾——
1头疼
2目痛
3耳聋
4鼻肿
5口舌生疮
6眉落
7乌须
8喉间瘰串
9目生星
上治者,治上焦之症也。
如头疼,目痛,耳聋口舌生疮,鼻肿之类。
1头疼乃风入太阳经也,
用川芎一钱,细辛一钱,白芷一钱,柴胡一钱,芍药三钱,半夏一钱,甘草一钱治之。
盖风虽犯太阳,治法不可全治太阳,当上清其邪,故用白芷、川芎、细辛三味以散之。又用赤芍、甘草。柴胡,以清肝胆之火,胆经与肝经入于头络,故用此数味以散邪去火。又加半夏去痰,甘草和中,相济而有成也。
方二:
头痛方∶用川芎一两,蔓荆子二钱。水煎服,立愈。(〔批〕芎荆散)。盖川芎补血,蔓荆子去风也。
2目痛者,肝经之病,
宜治肝矣,而余偏不治肝。
方用黄连一钱,花椒七粒,明矾三分,荆芥五分,生姜一片,水煎半碗。乘热洗之,一日洗七次,明日即愈。此治火眼之如此。
方二:
若虚火之眼,
又不如是。
用人乳半钟,生地二钱,葳蕤仁五分,去壳,取一分研碎,明矾半分,水半钟,同人乳煎药。取汁少许,洗七次,明日即愈。
虚火之眼,红而不痛不涩,无泪无眵是也。有火者,红肿如含桃,泪出不止,酸痛羞明,多眵是也。
方三:
治眼痛方。
用柴胡、防风各二分,黄连三分,花椒二粒,明矾一分,水半钟,饭锅蒸,洗眼如神。一日洗三次,二日即止痛。
方四:
目痛亦有一方最妙。
以人乳一合,黄连三分,大枣一个,明矾三分,人参三分,水半钟,同煎二沸,即取起洗眼。无论虚眼实眼,奇妙。每日洗七次,三日即全愈。
3耳聋者,肾经病也。
论理该用六味地黄丸,内加柴胡五钱,甘菊二两,当归三两,枸杞三两,麦冬三两,北五味三钱,白芍二两,今不用此。鼠胆一枚,龙齿一分,冰片一分,麝香一分,朱砂一分,乳香半分,潮脑半分,各研为绝细末。以人乳为丸,如桐子大,外用丝绵裹之,不可太大,塞入耳之深处,至不可受而止。塞三日取出,即耳聪,永不再聋,不必三丸。但鼠胆最难得。觅一大鼠,先以竹笼养之,后以纸为匣子,引其藏身,内用果品,令其自食,久之,忽然用棒槌击死,立时取胆,则胆在肝中也,否则再不可得。干者可用,只消用水调化,俱入药末中,则一样也。实耳聋者,亦用此方,神妙。
方二:
耳聋用珍珠一粒,外用龙骨末一分,以蜜调之,丸在珠上,外又用丹砂为衣。绵裹塞耳中即愈,神方也。一月后取出,再用六味地黄丸一料,不再聋。
4鼻肿者,乃肺经火盛也,
宜用甘桔汤则效。今不用,方用皂角末吹入,打清嚏数十即愈。盖鼻因气壅,今打嚏则壅塞之气尽开散,故不必清肺,而鼻肿自消也。
5口舌生疮者,乃心经热也,
宜用黄连、黄芩之类,凉散之自愈。今不用,用黄柏一钱,姜蚕一钱,枳壳烧灰五分,炙甘草末五分、薄荷末五分,冰片三厘,山豆根五分,各为末绝细。渗上,一日渗三次。第一日即少快,明日全愈,神方也。以上皆上治之法也。
6眉落方∶
用桑叶七片,每日洗之,一月重生如旧;须落亦然。
7须白当留一方,以救天下白须老子。须白乃肾水枯,任督血干也,二者得一,皆能白须。地黄汤最妙,余不用。用桑椹半斤,取汁一碗,以骨碎补一两,为末浸之。晒干,无日则用火焙干,再浸,以汁干为度;再用何首乌,生者为末二两,用赤不用白,熟地焙干为末二两,青盐一两,没石子雌雄各四对,长者雄,园者雌,当归一两,各为细末。每日擦牙者七七,擦左右各如数,一月之间,即黑如漆。(骨碎补即破故纸)。盖桑椹专能补阴黑须,而又佐之熟地、首乌,岂有不黑之理,但苦不能引入须根耳。今妙在用骨碎骨、没石,直透齿肉之内,既入齿肉,有不引须根者乎,此方之所以巧而奇也。倘更用乌须补肾,以通任督,则上下相资,吾见长生不老,未必非此老人,况仅仅髭髯有不重臻于年少之时乎,今并传之。桑椹一斤,蒸熟晒干,不蒸则此物最不肯干,但不可经铁器,饭锅蒸则无害。大约熟地一经饭锅。虽铁器无碍。生赤何首乌一斤,切片,饭锅蒸熟晒干九次为妙,南烛叶一斤,亦饭锅蒸熟晒干,若不蒸,自干则无用,熟地一斤,麦冬半斤,花椒去壳皮二两,以四两取米二两,白果一两,白术一斤。
方二∶
名黑鬓仙丹,熟地一斤,万年青三片,小用五片,桑椹一斤,黑芝麻八两,山药二斤,南烛皮四两,花椒一两,白果一两,巨胜子三两,连壳,用蜜为丸,早晚酒送下各五钱。忌萝卜而已。绝妙神方也。
方三:
熟地一斤,薏仁,山茱、桑叶各八两,白术、生赤何首乌各三两,巨胜子、白果各三两。黑芝麻四两,北五味二两,山药一斤,花椒一两,乌头皮四两,胡桃肉三两,加参片三两,无亦可,蜜为丸,服五钱。无桑椹时,可以桑叶代之须用一斤。虽椹胜于叶,而叶之功亦不亚椹也。
乌须方四。
一丸方∶用熟地二斤,白术一斤,麦冬一斤,山茱萸半斤,黑芝麻半斤,山药二斤,桑叶一斤,巴戟四两,白果四两,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五钱。万年青六片,加入尤妙。一煎方∶熟地一两,生何首乌赤者一两,桑叶一两,白果二钱,黑芝麻五钱炒研碎,山药一两,万年青半片,人参三钱,花椒一钱,水煎,加酒一茶钟,再加桔梗五分。早服头煎,晚服二煎,夜服三煎,四剂即黑如漆。二方同用,永不再白。倘气血虚者,用服十剂必效。
乌须方五:
莫妙用干桑椹一斤,饭锅蒸熟晒干,生何首乌一斤,为丸。二味朝夕吞服,自然乌黑矣。盖二味原是乌须之圣药,能日日服之,延年返老,岂特须发之黑哉。或少加白果尤妙,不必加熟地,药愈多,其功转不大效。用生何首乌者,以滋味不外泄也,连皮用之,正取其皮引入人之皮毛耳。每日服五钱,或一两俱可。无椹用桑叶二斤,首乌一斤可也。
8喉间瘰串外用方:白芍一两,柴胡五钱,香附一两,白术五钱,金银花三两,瓦草一钱,瓦葱亦可,青苔一钱;干者止可用三分,人参五钱,白芥子二钱,各为末。
人有病瘰串者,用米醋调,掺痰核之上。如已破者,不可用醋调,用麻油调之,内服方用柴胡五分,白芍五钱,当归五钱,半夏一钱,白芥子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三钱,水煎服。用前药外治,以此汤内治,尤易见功。前方尚须加白矾三钱,麝香三分。
不服此方,亦未尝不愈,但迟日月耳。
治法二:
瘰串乃鼠食之物,人不知食之,多生此病。然亦有郁气者,乃易成而不愈也。方用白芍三两,白芥子三两,紫背天葵三两,香附三两,茯苓三两,当归三两,人参五钱,蒲公英一两,柴胡五钱,白术五两,砂仁二钱,各为末,米饭为丸,如细米一半大。每日白滚水送下三钱,日三服,一月即消,二月全愈。
跌损唇皮之类,以桑白皮作线缝之,以生肌散渗之自合。
9眼目星久不能去,止可去临时者,方用白蒺藜三钱,水煎洗之,三日即无星,尤妙。
二一 统治诸疮之剂——
1统治中焦部位之疮
2统治一身上下之疮
3统治诸疮下治诸痈
中治者,或胸前生疮,乳上生疮,两胁、两背、两手生疮是也。
然而疮疡别有专门,此不必再赘。既已立门,存一治法,
1【统治中焦部位之疮】,无不神效:
方用金银花一两,元参一两,生甘草五钱,白矾二钱,有病则病受之也,当归一两,白芍一两,炒栀子三钱,荆芥三钱,连翘二钱,白芥子二钱,水煎服。一服知,二剂全消,破溃者四剂愈。如阴疮,方中去栀子,加肉桂一钱。此方统治中焦诸疮俱效。妙在用散邪败毒之品于补药之内,转足以消毒而去火也。此中治之法。
2统治疮疡奇方,
【一身上下,俱可治之】,乃统治之法:
用生甘草一两,当归一两,蒲公英一两,黄芩一钱,金银花二两,乳香一钱,为末。先将前药用水五碗,煎一碗,将乳香末调饮之,神效,亦足附前方之功也。
3【统治诸疮,下治诸痈,可统治之】:
方用天花粉三钱,生甘草一两,金银花一两,蒲公英五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全愈。
二二 下肢痈疽疮症——
1囊痈 骑马痈
2鹤膝风
3腿痈 多骨痈
4足疽
5脚胫烂疮
下治者,乃囊痈骑马痈,鹤膝风,腿痈多骨痈,足疽,脚胫烂疮等项是也。
1囊痈、骑马痈最难治。
此皆少年人不保重,或串花街柳巷,或贪倚翠偎红,忍精而战,耐饥而守,或将泄而提其气,或已走而再返其阳,或人方泄精,而我又入其户,皆足以生此恶毒也。
方用金银花四两,蒲公英二两,人参一两,当归一两,生甘草一两,大黄五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一剂即消,二剂全愈,溃者三剂愈。
盖此毒乃乘虚而入,必大补其血,而佐以逐邪之品,则病去如失。否则婉转流连,祸不旋踵。与其毒势弥漫,到后来发散,何不乘其初起,正气未哀,一剂而大加祛逐之为快哉。方中妙在金银花,而以当归补血为君,人参为佐,大黄为使,重轻多寡之得宜也。
2鹤膝风治法,则又不然。
此又因湿而战,立而行房,水气袭之,故成此疾。
方用黄 八两,肉桂三钱,薏仁四两,茯苓二两,白术二两,防风五钱,水十余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临睡一服,服后以浓被盖之,必出大汗,不可轻去其被,令其汗自干则愈。一服可也,不必再服。
此方妙在用黄 以补气,盖两足之所以能动而举步者,气以行之也,今鹤膝之病,则人之气虚不能周到,行步自然艰难,今用黄半斤,则气旺极矣。又佐之肉桂以通其气,又佐之防风以散其邪,始相恶而相济。又佐之白术、薏仁,以去其寒湿之气。邪气去则正气自固,此功之所以速成也。若以为人不能受,畏而不用,则反害之矣。
3多骨疽
乃生于大腿之中,多生一骨者是,乃湿热而生者也。治之得法,则易易耳,否则变生可畏。
方用当归一两,金银花一两,白芍一两,柴胡一钱,茵陈三钱,龙胆草二钱,白术三钱,生甘草三钱,水煎服即愈。
苟或失治,即长一骨,横插于皮间作痛,必须取出此骨始愈。以铁铗钳出之,外用前生肌方药膏贴之,两个即愈。此方妙在用白芍。盖白芍能平肝木,又能活筋。多骨疽者,非骨也,筋变为骨,似骨而非骨也。白芍不特平肝木之火,兼能散肝木之邪,邪去则筋舒,筋舒则似骨非骨者尽化、又加金银花原能去毒,此二味之所以相济也。
多骨疽初生治法:
多骨之生也,虽生于湿热,而成之不由湿热也,必有人喜饮凉水,好食果品而成之。初生多骨疽之时,即用大黄一两,芙蓉叶晒干为末一两,麝香三分,冰片三分,五倍子一两,藤黄三钱,生矾三钱,各为末,米醋调成如浓糊一样。涂于多骨疽之左右四周,以药围其皮肉,中留一头如豆大,以醋用鹅翎不时扫之,若不扫,任其干围,则无益也,一日夜即内消。疽生于环跳之间,不用此围药,多成多骨疽。故疽一生,无论其有骨无骨,即以此药敷之,神效。其余痈疽疖毒,亦以此药敷之,无不神效。
多骨疽方三:
治多骨之方,用内消之法最奇效。大凡毒至于环跳之穴者,即多骨疽也。用人参三钱,大黄五钱。蒲公英一两,金银花二两,天花粉三钱,薏仁三两,先用水六碗,煎薏仁取汤三碗。煎前药三碗。分作二次服,二日服两剂即消,神方也。
4足疽亦湿热也。
方用金银花一两,蒲公英一两,生甘草三钱,当归一两,薏仁二两,水煎服。一剂即愈。
盖此方妙在用薏仁为君,盖湿气必下受,而水流必下行,薏仁去湿而利关节之气,金银花去火毒之邪,助之以生甘草,则邪易散而湿易退矣。然而血虚则水气易侵,湿邪易入。今用当归以补其血,血足水无所侵,而湿难以入,故用之合宜,而病可速效也。
5脚胫之生烂疮,
亦湿热也。往往两腿腐烂,臭气难闻。若止以汤药治之,未易奏效。先以葱汤温洗,后以白蜡一两,黄丹二两,韭菜地上蚯蚓粪二两,炒干一两五钱,冰片五分,潮脑三钱,麝香五分,血竭五钱,铅粉一两,炒松香三钱,乳香去油三钱,没药三钱,铜绿三分,轻粉一钱,儿茶三钱,各为绝细末。乘葱汤洗湿之时,渗在疮口之上,必然痒不可当,但不可用手抓其痒。少顷必流黄水,如金汁者数碗,再用葱汤洗之,又渗又流又渗,如是者三次,则水渐少而痛渐止矣。明日用前膏药,以浓皮摊膏,仍入此末药,加入二钱贴之,任其水出。倘痒之极,外以鹤翎扫之即不痒,贴二膏即止水而愈。
脚胫烂疮,内服汤药:
金银花一两,薏仁二两,茯苓一两,生甘草五钱,牛膝五钱,萆 五钱,半夏五钱,肉桂五分,水煎服。自贴膏药,连用此方,二剂即愈。
此方妙在薏仁为君,金银花、萆 为臣,茯苓为佐使。盖薏仁去两足之湿,茯苓能分消脾胃中之湿气,生甘草、金银花能解郁热之毒,而萆 又善走足,且能祛湿健胫,又加之牛膝以助其筋力,则烂湿之疮,有不去之如失者乎,此下治之最妙者也。
目录
十四 阴虚火盛之症——
1气血全亏胃火盛
2肾虚火沸
3肾水泛上吐痰倾盆
4汗出如雨
5阴寒
6阳明火盛论
十五 上焦之症——
1胸隔不利气不顺
2上焦痰盛闭塞
3中风不语
4手撒眼闭无息
十六 内科诸症——
1心痛 二治
2上热下寒 二冶
3两胁胀满
4胃气痛脾不化食
5痿症卧床足弱
6厥症肢寒胸腹皮热
7痿症肾寒火沸
8厥症阴寒入肾
9吐血
⑩头痛
(11)腰痛
(12)背痛
(13)手足痛
(14)足弱不履
(15)梦遗
(16)喘嗽
(17)口眼歪斜
(18)目痛红赤
十七 痨瘵之症——1痨病
2虚痨
3痨虫
十八 精神之症——1狂症寒热二治
2 呆病
3妇人花癫
4羊癫
5牛马癫
十九 中恶中毒之症——
1中邪
2见鬼卒倒
3尸厥
4蛇虫毒
5中百毒
二十 上焦头面之疾——
1头疼
2目痛
3耳聋
4鼻肿
5口舌生疮
6眉落
7乌须
8喉间瘰串
9目生星
二一 统治诸疮之剂——
1统治中焦部位之疮
2统治一身上下之疮
3统治诸疮下治诸痈
二二 下肢痈疽疮症——
1囊痈 骑马痈
2鹤膝风
3腿痈 多骨痈
4足疽
5脚胫烂疮
【未完待续】
十四 阴虚火盛之症——
1气血全亏胃火盛,
2肾虚火沸,
3肾水泛上吐痰倾盆,
4汗出如雨,
5阴寒,
6阳明火盛论
1气血全亏,一身多病;或头痛未已,而身骨痛;或腹痛未已,而四肢尽痛。
虽此等病,乃痿症居多,自宜专治阳明胃火。然而胃火既盛,一身上下四肢尽行消瘦,又不可专治胃经一门也。
方用
人参三钱,茯苓三钱,薏苡仁五钱,当归三钱,黄 三钱,甘菊花一钱,元参五钱,麦冬一两,陈皮五分,神曲五分,白芥子三钱,白芍三钱,熟地一两,水三大碗,煎一碗服之。
盖阳明火盛,理宜用竹叶石膏汤矣,而此偏不用,反用参、苓、熟为君,补其气血者,何也?
胃火过盛,已铄气血,再用白虎汤,虽一时解其火势之燎原,然而焦头烂额,必致重亡其津液。不若用补气血之药,大剂煎饮,使水足而火自息。
方中宜用元参、麦冬、甘菊之品,纯是退阳明之味;而阳明即有火势之燎原,亦能扑灭。
况又重加之当归生血之类,以滋化源乎。
但诸药若小其剂,则不特无益,而反助火势之飞扬,此大治之所以妙也。
大约大治之法,施之于虚症最宜,乘其初起,胃火有余,即以大剂与之,可以转败为胜。若因循时日,畏首畏尾,初时不敢用大剂,乃至胃气已衰,而后悔悟,始用大剂迟矣。其病宜用大剂者,则发背痈疽,切忌小治,尤当以大剂与之。
2大治实阳明胃火之患,不止痈疽发背,更有症如肾虚而火沸腾,如白虎汤症者,亦宜用大剂六味地黄汤治之。
3更有肾水泛上,吐痰倾盆者,亦宜用六味汤,加附子、肉桂,煎汤数碗,大碗饮之而愈,皆不可小治之也。凡肾水肾火之虚,上焦虽现热症,而其舌终滑而不燥,非若阳症之干极而起刺也。
4更有大汗之症,汗如雨出,不可止抑,气息又复奄奄,不是发狂热症,若不急用大补之药,则顷刻亡阳而死矣。
方用人参三两,白术四两,当归三两,桑叶十片,麦冬三两,北五味三钱,黄 三两,水煎服。
此方纯是补气之药,气足则汗止,而阳返于命门之宫矣。倘以小小之剂治之,又何以补生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吾见其立亡而已矣。
5更有直中阴经之症,阴寒之气,斩关直入于肾宫,命门之火逃亡,而将越出于躯壳之外,非用大剂补火之药,何以追散失之元阳而返其宅哉。
方用人参一两,白术三两,附子二钱,肉桂一钱,干姜二钱,水三碗煎服。一剂而愈。
此方用人参、白术,实有妙用,驱寒之品,而不用此二味,寒去而气随之去矣,故必用二味,且必须多加,而元阳始足可留于将绝之顷也。此皆大治之法,不可不知。
6阳明胃火盛必大用人参论:
阳明之火势,最盛最急,若不以大剂退火之药与之,立刻将肾水烧干矣。然过用寒凉,必致转伤胃气,胃气既伤,则胃火益胜。虽石膏汤中有人参以救胃气,然终不胜攻之大烈也。愚意石膏用一两者,人参必须亦用一两;或石膏用至二三两;则人参断不可止用一两,必须多加为妙。即不敢加至三两,亦必须加至一两五钱。与其火退之后,再用人参,何若乘其火盛之时,而倍用之。攻补兼施,火势衰,而胃气又不复损之为得也。予治阳明火盛,往往奏功如响者,人参同石膏兼用,而无偏重之势故耳。
十五 上焦之症——1胸隔不利气不顺,
2上焦痰盛闭塞,
3中风不语,
4手撒眼闭无息
病既在上焦,若大其剂,则势下行,反为不美。
如胸膈不利,或痰盛闭塞,或一时中风不语,皆当以小剂治之。
小剂方甚多,举三,四之病,可悟其余。
1譬如胸膈不利,
此气不顺也,
可用苏叶一钱,半夏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百部五分治之。一剂快然无碍矣。
2如痰盛闭塞作痛者,
乃痰在上焦也,
用天花粉一钱,甘草一钱,柴胡一钱,陈皮五分,半夏一钱,苏子一钱治之。
或用瓜蒂七个,或用皂角一个,以水煎汤吐之,皆小治之法也。
3或中风不语者,
亦用瓜蒂散、皂角汤探吐之。然必看其真正中风,始用二方吐之,否则,万万不可轻用。
真正中风,
平日自然壮盛,能御风寒,不畏寒热之人;既中之后,双目突出,手足乱舞,痰色黄,结成块,大小便闭塞不通者是。
4若安静,平日人衰弱,临症之时,气息如无,大小便自遗,手撒眼闭,浮肿,作水鸡声,不十分响者,
乃气虚也,
切不可与瓜蒂、皂角二汤。
当与前三生饮,加人参一两治之。
(三生饮:人参一两,天南星三钱,生半夏三钱,生附子一个,水煎急灌之。)
十六 内科诸症——
1心痛 二治 2上热下寒 二冶
3两胁胀满 4 胃气痛脾不化食
5痿症卧床足弱 6厥症肢寒胸腹皮热
7痿症肾寒火沸 8厥症阴寒入肾
9吐血 ⑩头痛
(11)腰痛 (12)背痛,
(13)手足痛 (14)足弱不履
(15)梦遗 (16)喘嗽
(17)口眼歪斜 (18)目痛红赤
1心痛,
人以为病在心也,不知心乃神明之宰,一毫邪气不可干犯,犯则立死。人病心痛,终年累月而不愈者,非心痛也,乃包络为心之膜,以障心宫,
邪犯包络,则心必痛。(此寒邪也!吕注)
包络名为膻中,乃心之臣也。相为贼所攻,君有不振恐者乎?臣辱则君忧,此心之所以痛而不宁也。然则宜治包络,何以必责之肝也?
肝属木,包络属火,肝木生心火,治其肝木之寒,则心火有养,而包络之寒邪自散。况肝木之气既温,生心之余,必能来生包络,故不必救包络,而必先救肝。肝木得寒,则涩而不舒,散肝中之邪,即所以散包络之邪也。
方用苍术二钱,白芍五钱,当归一两,肉桂一钱,良姜一钱,水煎服。
此寒邪犯包络之方如此。
更有热邪来犯包络奈何?
寒邪之犯,必恶寒,
见水则如仇雠,手火燠之则快。
热邪之犯,见水喜悦,手按之转痛是也。
故热痛之病,
必然呼号,不能安于床席,治法亦责之肝。盖包络之热,由于【肝经之热】也。泻其肝木之旺,而去其郁热之火,不必救包络之焚,而包络之火自衰矣。
方用白芍一两,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生地五钱,陈皮八分,水煎服。二剂即安然如故。此偏治之一端也。
2病在上者,乃上焦火热之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体冰凉,此【上假热而下真寒】也。
方用附子一个,熟地半斤,山茱萸四两,北五味一两,麦冬一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山药四两,肉桂一两,水十余碗,煎四碗。探凉与病患服之,二刻内四碗服尽,立刻安静,此病在上而下治之法也。
上热下寒,
予更有方: (此上真热下真寒也!吕注)
用熟地三两,山萸一两,车前子三钱。肉桂三钱,牛膝五钱,麦冬五钱,北五味三钱,水煎冷服,一剂即安。可佐六味汤也。
盖此病乃下焦肾中水火俱耗尽真阴,而元阳无可居之地,于是上腾而作乱。
倘以寒药救之则愈炽,以补气药救之则反危。必须用八味地黄汤,大剂与服,加麦冬、五味,少救其肺金之气,下治而上自安。子不见天地之道乎。冬至之时,地下大热,则天道自寒;夏至之时,地下大寒,天上自热。人身亦如是也。肾经热,则头目咽喉心肺皆寒,安享其清肃之气;肾经寒、则头目咽喉心肺反生其拂逆之躁矣。此亦上病下治之一法也。
3病在左者,如两胁胀满,不可左卧者,
此病在肝也,法亦专治肝矣。今偏不治肝,而兼治肺。
盖肝木之旺,由于肺经之虚。金不能制木,则木愈盛,木盛则脾土更无所养,肺金益虚,则肝木益旺,而病无已时也。
方用人参一钱,黄芩三钱,麦冬三钱,甘草一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柴胡一钱,茯苓一钱,陈皮五分,水煎服。一剂知,二剂愈,四剂全瘥。
盖参、乃补气之味,与肝木不相干也;虽用柴胡舒肝,然而柴胡亦是肺经主药,一味而两用之;白芍、当归,虽专入肝经,然亦能入肺。所以同群入肺以助气,而非逐队以平肝,
此左病治右之一法也。
4右病治左,可以悟矣。予再传一方。
人病胃气痛,或脾气不好,不能饮食,或能饮食而不能化,作痛作满,上吐下泻者,此乃肝经来克土也。
平其肝木,则脾胃之土得养、而前症俱愈矣。
方用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二钱,柴胡二钱,茯苓三钱,白芥子一钱。
有火者,加炒栀子二钱;无火者,加肉桂一钱,水煎服。此方再加白术三钱;有食者,加山楂二钱;伤米食者,加枳壳一钱,麦芽一钱;有痰者,加半夏一钱。
此方虽白术、茯苓乃脾胃之品,然其性亦能入肝。白芍、当归、柴胡,则纯是肝经之正药;有此三味,直入肝经,则各药无不尽入肝以平木,木平则脾胃之土安然。况有食则化食,有痰则祛痰,有火则散火,有寒则去寒,有不功效立奏者乎。
此右病而左治之一法也。
【治在腹心者,】
【乃人生疡生痈,或痿厥之类是也。痈疡不治痈疡,而内治其中气,少加以祛邪散火之品是也。备有专门,兹不再赘。】
【如痿症、厥症甚多,不能枚举,止举一二之病,可触类而通。】
5人有【痿症】,终年不能起床,面色光鲜,足弱无力,
不能举步者,人以为两足之无力也,不知乃阳明火盛。不必去治两足,止平其胃火,则火息而足自坚凝。若不平胃火,而徒用补阴之剂,则饮食愈多,而两足益弱。
法当用元参三两,麦冬一两,甘菊花三钱,人参一钱,熟地一两,菟丝子一钱。水数碗,煎汤四碗,恣其吞饮,则胃火渐平,而两足自然生力。此不治足而正所以治足也。
6【厥病】,一时手足厥逆,痛不可忍。
人以为手足四肢之风症也,不知乃心中热蒸,外不能泄,故四肢手足则寒,而胸腹皮热如火。
方用柴胡三钱,当归二钱,荆芥一钱,黄连二钱,炒栀子二钱,半夏一钱,枳壳一钱,水煎服。一剂即平,二剂即全愈。
雷公治厥,方用白芍一两,炒栀子三钱,陈皮一钱,柴胡一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治热厥最妙,以其入肝而平木也。
盖厥症多是火病,厥之甚。则热之甚也。故舒其内热,而四肢手足自温矣。
方中妙在用柴胡为君,用诸寒凉之药,直入心肝之内,又不凝滞于胸膈之间,盖柴胡能散半表半里之邪,又善疏泄郁闷之气。若止治其四肢手足之风,而不直捣其中坚,则贼首不擒,余党安息?
故不治四肢手足,而专治其心胸也。
以上三法,亦偏治之一法也。
7痿症中有不是阳明之痿,不可不辨。
其症亦不能起床,亦能善饭,亦骨无力不能起立。人以为此痿症也。而不知非痿症也。此【肾寒极而火沸腾】,似痿而非痿也。
初起之时,未尝不是阳明火炽而来,用寒凉折服之,则胃火息矣。而肾水熬干,夜必咳嗽吐痰,而日间转觉少轻。呻吟床席,饮食少迟,更觉难堪。
方用元参一两,麦冬三两,熟地二两,水煎。服。
若有肝火者,加白芍五钱,水煎服。四剂可以起床。后用六味汤,大剂煎饮。加麦冬一两,五味一钱,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山药三钱,丹皮三钱,泽泻二钱,茯苓二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元参、麦冬,滋肺金而去心间之游火,又妙在用熟地以补肾水,则水足而胃火自坚矣。肺金自然下生肾水,则肾水藏于肾宫,不上冲咽门,不必止嗽,而嗽自除矣。
8厥症虽多是火,然亦有非火而亦厥者,乃直中阴经也。【阴寒直入于肾宫】,则必挟肾水上犯心君之火。
君弱臣强,犯上自所不免。若不用大热之药,急救心君,则危亡顷刻。
方用人参三钱,白术一两,附子一钱,肉桂一钱,吴茱萸一钱,水煎服。一剂即愈。
然寒厥与热厥大相悬绝,不可不辨。
寒厥手足必青,饮水必吐,腹必痛,喜火熨之。
若热厥,手足虽寒,而不青紫,饮水不吐,熨火则腹必加痛是也。
能辨症清而用药者,下喉即定,便是神医,何必用追魂之符录哉。
9人有病吐血者,
似乎胃经之病,而不知非胃,乃肾火之冲上也。
若止治胃,则胃气益伤,胃伤则无以输精于肾,而肾水益虚,肾火愈炽,吐血无已时也。法当峻补肾水,水足而火不上沸矣。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大剂吞饮,血症可痊。否则,用寒凉之品,临时止血,而血之冲决,安能止抑哉。
⑩如人病头痛者,
人以为风在头,不知非风也,亦【肾水不足】,而邪火冲入于脑,终朝头晕,似头痛而非头痛也。
若止治风,则痛更甚。法当大补肾水,而头痛头晕自除。
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山药三钱,北五味二钱,麦冬二钱,元参三钱,川芎三钱,当归三钱,葳蕤一两,二剂即愈。
此方妙在治肾而不治风,尤妙在治肾而兼治肝也。肝木不平,则肺金失化源之令,而肾水愈衰。今补肝又补肾,子母相资,自然上清头目。况又入麦冬、五味,以滋肺金之清肃乎,所以下喉即安然也。
(11)如人患腰痛者,
人以为肾之病也,不知非肾,乃【脾湿之故】,重如系三千文。
法当去腰脐之湿,则腰痛自除。
方用白术四两,薏仁三两,水六碗,煎汤一碗,一气饮之,一剂即痛如失。
此方不治肾,而正所以治肾,世人未知也。
(12)如人患背痛者,
人以为心病,而非心也,乃膀胱之气化不行,故上阻滞而作痛。
法当清其膀胱之火。背痛自止。
盖膀胱乃肾之府,肾虚膀胱亦虚。夹脊乃河车之路,膀胱借肾道而行,所以肾脊作楚耳。
方用熟地一两,茯苓五钱,肉桂三分,车前子三钱,泽泻三钱,薏仁五钱,芡实五钱,水煎服。二剂,膀胱之水道大通,而背脊之疼亦愈矣。
盖熟地乃补肾之圣剂,肾足而膀胱之气亦足;况又有茯苓、车前、薏仁等类,以泻其水;而肉桂又引入诸药,直达膀胱,以通其气,自然化行而水泄,水泄而火散,上行之郁结有何不除,此痛之所以立效也。
(13)如人手足痛者,
人以为脾经之热,不知非脾也,乃肝木之郁结也。
散其郁气,则手足之痛自去。
方用逍遥散加栀子三钱,半夏二钱,白芥子二钱,水煎服。二剂即痛如失。
盖肝木作祟,则脾不敢当其锋,气散于四肢,结而不伸,所以作楚。今一旦平其肝气,而脾气自舒,脾舒而痛在手足有不尽除者乎。
(14)如人病在两足之弱,不能步履,
人以为肾水之亏,不知非肾也,盖气虚不能运用耳。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牛膝三钱,金钗石斛五钱,黄 一两,人参三钱治之。二剂即足生力。四剂可以步履矣。盖人参、 黄、术,皆补气之圣药,而牛膝、石斛,亦健足之神剂,所以两用之而成功。
(15)如人病梦遗者,
人以为心气之虚,不知非心也。盖肾水耗竭,上不能通于心,中不能润于肝,下不能生于脾土,以致玉关不关,无梦且遗。
法当大剂补肾,而少佐以益心、益肝、益脾之品,自然渐渐成功,不止而止也。
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北五味一钱,茯苓三钱,生枣仁五钱,当归三钱,白芍三钱,薏仁五钱,白术五钱,白芥子一钱,茯神二钱;肉桂三分,黄连三分。水煎服。一剂即止梦遗,十剂即全愈。
此方妙在心肝肾脾肺五脏兼补,不止止其遗,安其梦;尤妙在黄连、肉桂同用,使心肾两交,自然魂魄宁而精窍闭。若不补其五脏,而惟是止涩之,则精愈旺而梦益动,久则不须梦而自遗矣。此方之所以奇妙而入神也。
(16)如人病喘嗽者,
人以为肺虚而有风痰,不知非然也。乃【气虚不能归元于肾】,而肝木挟之作祟耳。
法当峻补其肾,少助引火之品,则气自归元,而痰喘可息,
方用人参一两,熟地二两,山茱萸四钱,麦冬五钱,五味子一钱,牛膝一钱,枸杞子一钱,菟丝子一钱,茯苓三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多用人参于补肾之中,使其直走丹田气海,而生元阳之神,而火自归元,不致上沸。一连数剂,必获奇功。倘以四磨、四七等汤,治其风痰,一线元阳,必致断绝不救矣。
以上诸治,皆偏治之最奇最效者,不可不补入也。
(17)如人病口眼歪斜,
人以为胃中之痰,不知非也,乃【心中虚极】,不能运于口目之间,轻则歪斜,重则不语。
方用人参一钱,白术五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一钱,肉桂一钱,菖蒲五钱;半夏一钱,当归五钱,白芍五钱治之。一剂少愈,二剂全愈。
此方之妙,全不去祛风法邪一味补正,而歪斜自愈,此方之所以为妙也。
(18)如人病目痛而涩,无泪红赤,
人以为热,不知非热也,乃【肾水亏而虚火冲上】耳。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柴胡一钱,白芍三钱,当归三钱,甘菊花三钱治之。一剂轻,二剂全愈。
十七 痨瘵之症——1痨病
2虚痨
3痨虫
全治者,乃人病痨瘵之症也。
1痨病用不得霸药,宜用通身清火之味治之。(痨症与虚损症,外症大相似而治实不同。
虚损者阴阳两虚。痨症者阴虚阳亢。
故虚损可用温补,痨症用清补,
一骨蒸而热,一营卫虚而热也)
方用熟地五钱,地骨皮五钱,药虽多而功用平和也,丹皮二钱,元参一钱,人参三钱,白术三分,桑叶五片,麦冬二钱,北五味五粒,茯苓二钱,芡实五钱,山茱萸一钱,白芥子三分,枣仁五分,沙参二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地骨皮为君,以入阴中平其虚火,而又不损其脾胃之气;又加芡实、茯苓,以利其湿气,则熟地专能生阴中之水;少加人参,以补微阳而不助火,则肺金有养矣;又益之麦冬、五味,补其肺金,则金能生水。水生自能制虚火,而相火下伏,不夺心主之权。则一身安宁。此全治之法也。
治法二:
痨病最难治,非偏于热,则偏于寒;非多于清,即多于补。前方可服五剂,即当服吾地黄丸汤一剂,再服前汤五剂,又服余地黄汤一剂。如此间服,则水胜于火,阳胜于阴,不至有偏旺之虞。
虽方中补阴之品多于补阳,然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似乎多服补肾水之剂,尤为无弊也。方用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泽泻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山药三钱,茯苓三钱,麦冬三钱,北五味五分,水煎服。此方即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者也。特另酌分两,以示世之善用六味地黄汤者。
2治人虚劳而未成痨瘵之症。
方用熟地一两,山药一两,山茱萸三钱,麦冬三钱,枣仁一钱,人参一钱,茯苓二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沙参三钱,白芥子一钱。芡实五钱,白芍三钱,远志八分,丹皮一钱,水煎服。
此方亦通身补其气血之方也,不寒不热,不多不少,不偏不倚,乃至中之方,当以此为主,治初起之痨役也。盖痨役之方,当世推尊补中益气。其方原无不利,但补中益气汤治饮食内伤,兼带风邪者最妙,不能治无有风邪而兼痨役内伤之症也。今立方名为和平散,以治内伤而无外感者神效。亦全治之一法也。
治法二:
未成痨病而将成痨病者,用熟地一两,地骨皮五钱,人参五分,麦冬五钱,北五味三分,白术一钱,山药三钱,白芥子一钱,水煎服。此方妙在平补而无偏胜之弊,虽熟地多用,然有参、术以行气,自易制其腻滞,故转能奏功,倘谓参、木助阳,熟地过湿,举世皆不知其妙也。
3痨病前方妙矣。如前方服之不见起色者,
必有痨虫尸气,
当用一方。用鬼箭三钱,鳖甲一两,地栗粉半斤,生何首乌半斤,熟地半斤,神曲二两,白薇三两,人参五钱,柴胡五钱,鹿角霜六两,地骨皮五两,沙参五两,各为细末,蜜为丸。每日服前汤后,送下五钱,一日二次。
此方善能杀虫,又不伤耗真阴之气,大约此药可服半料即止,不必尽也。此丸服半料后,当改用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三两,五味一两足矣,不必另立方矣。骨蒸有汗者,宜用丹皮;无汗者,宜用沙参;若地骨皮,则有汗无汗俱宜服之。
方二:
痨病已成,人最难治。盖有虫生之,以食人之气血也。若徒补其气血,而不知入杀虫之品。则饮食入胃,止荫虫而不生气血矣。但止杀虫而不补气血,则五脏尽伤,又何有生理哉。予方于大补气血之中,加入杀虫之药,则元气既全,真阴未散,虫死而身安矣。
方用人参三两,熟地八两,何首乌生用八两;地栗粉八两,鳖甲醋炙一斤,神曲五两、麦冬五两,桑叶八两,白薇三两,山药一斤,为末,打成糊;前药各为末,为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半年而虫俱从大便中出。
方三:
更有一方,治痨虫神效。榧子半斤,鳖甲一斤,地栗粉八两,獭肝一付,白薇四两,生何首乌一斤,各为细末,蜜为丸。每日临睡,空腹白滚水送下五钱。服半料,腹中似虫非虫,尽行便出。
前方乃治痨虫已成之圣方,而此方乃治痨虫将成之妙药也。
十八 精神之症——1狂症寒热二治
2 呆病
3妇人花癫
4羊癫
5牛马癫
生治者,乃【人未死而若死者】,用药以生之也。譬如发狂呆病是也。
1发狂多是热病,
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水而入,骂詈之声,叫喊杀人之语,不绝于口,舌如芒刺饮食不休,痰色光亮,面如火肿是也。
方用石膏半斤,元参一斤,白芥子三两,半夏三两,知母一两,甘草一两,麦冬五两,竹叶数百片,人参一两。
先用糯米半斤,煎汤一锅,去其米粒,用汤半锅,将前药煎之,取半碗。彼索水时与之饮,随索随与,饮尽必睡。
急再用元参一斤,麦冬半斤,煎汤候之。一醒呼水,即以此汤与之,彼必欣然自饮,服完必又睡。又将渣煎汤候之,醒后再与。彼即不若从前之肯服,亦不必强,听其自然可也。
后用熟地三两,麦冬三两,元参六两、山茱萸一两,煎二碗与之。一剂必愈,不必再与。此生治之一法也。
狂病之方,妙在用石膏之多,以平其阳明之火。然徒籍石膏,未免过于峻烈,又济之以元参。元参亦能平胃火之浮游,不特去心肾之二火。又妙用麦冬以济之,则肺金不畏火之炎上,而自能下生肾水,肾水生,则胃中之火不必治而自愈。然而狂病至不知人,则痰势籍火奔腾可知。方中又用白芥子、半夏以祛逐其痰,痰祛则心自清,况又有竹叶以清心乎,则火易息而人易复也。一剂之后,又佐以元参、麦冬,大剂煎饮,则火益息而水益深。后又用熟地之类滋其肾肺之药,相制而相成,字不重夺其造化哉。
热症发狂,用上方治之可也。
狂病多是热症,然亦有不全是热者,不可不辨也。狂之症同,而寒热各异。
倘寒症发狂,
又将何以治之。凡人发狂而止骂詈人,不口渴索饮,与之水不饮者,乃寒症之狂也。
此得之气郁不舒,怒气不能发泄,其人平日必懦弱不振,今一旦而狂病发作耳。治之法,宜祛痰为主,而佐以补气之药。
方用人参一两,茯神一两,白术五钱,半夏一钱,南星一钱,附子一钱,菖蒲三分,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补气,而不十分祛痰。盖寒症发狂,与痫症同治。加入附子以消其寒气,菖蒲引入心经,自然下喉熟睡,病如失也。方内再加柴胡一钱,以舒其肝木之郁气。尤易奏功。医道通神,何知柴胡之妙耶。
2呆病
郁抑不舒,愤怒而成者有之。羞恚而成者有之。
方用人参一两,柴胡一两,当归一两,白芍四两,半夏一两,甘草五钱,生枣仁一两,天南星五钱,附子一钱,菖蒲一两,神曲五钱,茯苓三两,郁金五钱,水十碗,煎一碗灌之。
彼必不肯饮,以双手执其头发,两人拿其左右手,以一人托住下颏,一人将羊角去尖。插入其口,一人以手拿住其头,一人倾药入羊角内灌之。倘或吐出不妨,益妙,尽灌完为止。彼必骂詈,少顷人困欲睡。听其自醒,切勿惊动。使彼自醒来则全愈,惊醒来则半愈矣。此生治之又一法也。
呆病之方,妙在用柴胡以舒泄其不得意之气,又有白芍佐之,肝气一舒,心脉自散;又妙用祛痰之剂,集之于参苓之内,则正气足而邪气自散;尤妙用菖蒲开窍之神品,同群共入,见匙即开。重关领禁之人,一旦再享春风之乐,是谁之功哉。生治法如何可尽,举一而悟其余耳。
呆病无热症,不必重说。
3如人病花癫,
妇人忽然癫痫,见男子则抱住不肯放。
此乃思慕男子不可得,忽然病如暴风疾雨,罔识羞耻,见男子则以为情人也。
此肝木枯槁,内火燔盛,脉必弦出寸口。法当用平肝散郁祛邪之味。
用柴胡五钱,白芍一两,当归五钱,炒栀子三钱,甘草一钱,茯神三钱,菖蒲一钱,麦冬五钱,元参三钱,白芥子五钱,水煎服。
如不肯服,用人灌之,彼必骂詈不休,久之人倦欲卧。卧后醒来,自家羞耻,紧闭房门者三日,少少与之饮食自愈。一剂后不必更与之药也。此生治之一法。
4更有羊癫之症,
忽然卧倒,作羊马之声,口中吐痰如涌者,痰迷心窍,因寒而成,感寒则发也。
方用人参三钱,白术一两,茯神五钱,山药三钱,薏仁五钱,肉桂一钱,附子一钱,半夏三钱,水煎服。
此方助其正气,以生心血,又加桂、附以祛寒邪,加半夏以消痰,逐去其水,自然气回而癫止也。一剂全愈,永不再发,幸珍视之毋忽。
羊癫症得之小儿之时居多,内伤脾胃,外感风寒。结成在胸膈之中。所以一遇风寒,便发旧痰。今纯用补正之药,不尽祛痰,转能去其病根也。若作风痰治之,虽亦奏功,终不能一止而不再发。
5治牛马之癫,
虽与羊癫同治,而症实各异。
方用人参三两,白术五两,甘草一两,陈皮三钱,生南星一两,半夏一两,附子一钱,为末,蜜为丸。须病未发前服之,永不再发。
盖健其胃气,自不生痰,况又佐之祛痰斩关之将乎。
若羊癫之人,亦先以此方治之,亦自愈。人病来如作牛马声,即牛马癫也。大约羊癫小儿居多,牛马癫大人居半也。
十九 中恶中毒之症——
1中邪
2见鬼卒倒
3尸厥
4蛇虫毒
5中百毒
1死治法者,如人死厥不醒人事,中风不语,或感鬼神之祟,或遇山魈之侵,一时卒倒,不醒人事是也。
此等病,是邪气中之,痰迷心窍也。
怪病多起于痰,不必惊惶,治其痰而病自愈。
然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用祛痰之药,加入于补正之中,则病去如扫,死者重生。
方用人参三钱,白术五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天南星三钱,白芥子一钱,生附子五分、生姜一大块、捣汁,水半酒半,共二碗,煎八分服。外用皂角刺为末。人研皂角刺时,先用纸一张湿透,封住同在之人鼻孔,然后研为细末。取一匙于鹅翎管,吹入病患鼻孔内,必取喷嚏,以前药灌之,立醒。必吐出痰水半盆,或一盆,如胶如汤之类,或黄黑青红之色。人自然困倦欲睡,不可惊他,任他自睡。醒来用人参一钱,白薇一钱,茯苓三钱,白术五钱,半夏一钱,白芥子三钱,陈皮五分,甘草五分,水煎服,一剂全愈。此死治之一法也。
盖人之中邪,必由元气之虚,邪遂乘虚而入。故用人参以助其正气,而以半夏、白芥子以祛邪与痰,天南星尤能入心而祛邪,用附子猛烈之将,单刀直入,邪自惊退。故一下口,而邪即外越上涌出矣。然邪出之后,当纯补胃气,故又不用祛痰之剂,而竟用健脾补胃之品也。
2如人卒然见鬼卒倒,或在神庙之内,或在棺椁之旁,偶遇尸气,感中阴邪鬼魅,不省人事者,以瓜蒂散吐之,必然吐痰如涌泉,倾盆而出,鬼若远走则已。吐后仍见鬼者,痰未净也。又用前瓜蒂吐之,以不见鬼为度。后用白术一两,茯苓五钱,白薇一钱,陈皮五分,半夏一钱,神曲一钱,炮姜一钱,水煎服。此法可治贫穷之人,紫金锭亦祛痰圣药也。
3更有死症治法,如尸厥之症,亦是气虚。
当用人参一两,白术五钱,半夏五钱,茯苓五钱,菖蒲五钱,陈皮五分治之。
治尸厥更易,只消一味苍术,切片三两,水六碗,煎三碗,灌之尽必吐,吐后即愈。盖苍术阳药,善能祛鬼,故用之者有奇效矣。此方凡见鬼者,治之俱妙。
虽同是中邪,然前症是阳邪,此乃遇阴邪也。
阳邪者,日间遇之;阴邪者,夜间遇之也。
后方虽亦用人参以补正,而终不用南星之类直入其心中也。如不能语言亦用皂角末吹之。
倘其前二症,俱遗尿手撒,则多不能救。否则,皆一剂回生也。
以上二症,皆死治之法也。触类旁通,头头是道。大约治邪之法,二方足以包括。再看病之轻重用药之多寡、则得之矣。
死症有中阴邪、阳邪是矣,另有中恶、中毒之分。中恶者,如所言之类是也;中毒者,尚未及之。
4如中蛇虫之毒,亦一时猝倒。中蛇毒则身必直撺,舌必外出,眼必细开一缝是也。
急用雄黄一两,研为细末,入水中飞过,取水用之,而不用雄黄。一碗加食盐少许,入滚水一碗,同调匀灌之。以鹅翎探吐之,必吐出恶痰如蜗牛涎者,碗许自愈。后用人参五钱,茯苓五钱,生甘草三钱,白滚水煎服;再加白芷二钱,另煎水,倾入汤中同服,二剂永无后患矣。
5中毒亦有神方,无论各毒,治之俱神效,方用白芷二钱,生甘草三钱,金银花二两,白矾五钱,水三碗,煎一碗,服之即解毒。
二十 头面之疾——
1头疼
2目痛
3耳聋
4鼻肿
5口舌生疮
6眉落
7乌须
8喉间瘰串
9目生星
上治者,治上焦之症也。
如头疼,目痛,耳聋口舌生疮,鼻肿之类。
1头疼乃风入太阳经也,
用川芎一钱,细辛一钱,白芷一钱,柴胡一钱,芍药三钱,半夏一钱,甘草一钱治之。
盖风虽犯太阳,治法不可全治太阳,当上清其邪,故用白芷、川芎、细辛三味以散之。又用赤芍、甘草。柴胡,以清肝胆之火,胆经与肝经入于头络,故用此数味以散邪去火。又加半夏去痰,甘草和中,相济而有成也。
方二:
头痛方∶用川芎一两,蔓荆子二钱。水煎服,立愈。(〔批〕芎荆散)。盖川芎补血,蔓荆子去风也。
2目痛者,肝经之病,
宜治肝矣,而余偏不治肝。
方用黄连一钱,花椒七粒,明矾三分,荆芥五分,生姜一片,水煎半碗。乘热洗之,一日洗七次,明日即愈。此治火眼之如此。
方二:
若虚火之眼,
又不如是。
用人乳半钟,生地二钱,葳蕤仁五分,去壳,取一分研碎,明矾半分,水半钟,同人乳煎药。取汁少许,洗七次,明日即愈。
虚火之眼,红而不痛不涩,无泪无眵是也。有火者,红肿如含桃,泪出不止,酸痛羞明,多眵是也。
方三:
治眼痛方。
用柴胡、防风各二分,黄连三分,花椒二粒,明矾一分,水半钟,饭锅蒸,洗眼如神。一日洗三次,二日即止痛。
方四:
目痛亦有一方最妙。
以人乳一合,黄连三分,大枣一个,明矾三分,人参三分,水半钟,同煎二沸,即取起洗眼。无论虚眼实眼,奇妙。每日洗七次,三日即全愈。
3耳聋者,肾经病也。
论理该用六味地黄丸,内加柴胡五钱,甘菊二两,当归三两,枸杞三两,麦冬三两,北五味三钱,白芍二两,今不用此。鼠胆一枚,龙齿一分,冰片一分,麝香一分,朱砂一分,乳香半分,潮脑半分,各研为绝细末。以人乳为丸,如桐子大,外用丝绵裹之,不可太大,塞入耳之深处,至不可受而止。塞三日取出,即耳聪,永不再聋,不必三丸。但鼠胆最难得。觅一大鼠,先以竹笼养之,后以纸为匣子,引其藏身,内用果品,令其自食,久之,忽然用棒槌击死,立时取胆,则胆在肝中也,否则再不可得。干者可用,只消用水调化,俱入药末中,则一样也。实耳聋者,亦用此方,神妙。
方二:
耳聋用珍珠一粒,外用龙骨末一分,以蜜调之,丸在珠上,外又用丹砂为衣。绵裹塞耳中即愈,神方也。一月后取出,再用六味地黄丸一料,不再聋。
4鼻肿者,乃肺经火盛也,
宜用甘桔汤则效。今不用,方用皂角末吹入,打清嚏数十即愈。盖鼻因气壅,今打嚏则壅塞之气尽开散,故不必清肺,而鼻肿自消也。
5口舌生疮者,乃心经热也,
宜用黄连、黄芩之类,凉散之自愈。今不用,用黄柏一钱,姜蚕一钱,枳壳烧灰五分,炙甘草末五分、薄荷末五分,冰片三厘,山豆根五分,各为末绝细。渗上,一日渗三次。第一日即少快,明日全愈,神方也。以上皆上治之法也。
6眉落方∶
用桑叶七片,每日洗之,一月重生如旧;须落亦然。
7须白当留一方,以救天下白须老子。须白乃肾水枯,任督血干也,二者得一,皆能白须。地黄汤最妙,余不用。用桑椹半斤,取汁一碗,以骨碎补一两,为末浸之。晒干,无日则用火焙干,再浸,以汁干为度;再用何首乌,生者为末二两,用赤不用白,熟地焙干为末二两,青盐一两,没石子雌雄各四对,长者雄,园者雌,当归一两,各为细末。每日擦牙者七七,擦左右各如数,一月之间,即黑如漆。(骨碎补即破故纸)。盖桑椹专能补阴黑须,而又佐之熟地、首乌,岂有不黑之理,但苦不能引入须根耳。今妙在用骨碎骨、没石,直透齿肉之内,既入齿肉,有不引须根者乎,此方之所以巧而奇也。倘更用乌须补肾,以通任督,则上下相资,吾见长生不老,未必非此老人,况仅仅髭髯有不重臻于年少之时乎,今并传之。桑椹一斤,蒸熟晒干,不蒸则此物最不肯干,但不可经铁器,饭锅蒸则无害。大约熟地一经饭锅。虽铁器无碍。生赤何首乌一斤,切片,饭锅蒸熟晒干九次为妙,南烛叶一斤,亦饭锅蒸熟晒干,若不蒸,自干则无用,熟地一斤,麦冬半斤,花椒去壳皮二两,以四两取米二两,白果一两,白术一斤。
方二∶
名黑鬓仙丹,熟地一斤,万年青三片,小用五片,桑椹一斤,黑芝麻八两,山药二斤,南烛皮四两,花椒一两,白果一两,巨胜子三两,连壳,用蜜为丸,早晚酒送下各五钱。忌萝卜而已。绝妙神方也。
方三:
熟地一斤,薏仁,山茱、桑叶各八两,白术、生赤何首乌各三两,巨胜子、白果各三两。黑芝麻四两,北五味二两,山药一斤,花椒一两,乌头皮四两,胡桃肉三两,加参片三两,无亦可,蜜为丸,服五钱。无桑椹时,可以桑叶代之须用一斤。虽椹胜于叶,而叶之功亦不亚椹也。
乌须方四。
一丸方∶用熟地二斤,白术一斤,麦冬一斤,山茱萸半斤,黑芝麻半斤,山药二斤,桑叶一斤,巴戟四两,白果四两,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各服五钱。万年青六片,加入尤妙。一煎方∶熟地一两,生何首乌赤者一两,桑叶一两,白果二钱,黑芝麻五钱炒研碎,山药一两,万年青半片,人参三钱,花椒一钱,水煎,加酒一茶钟,再加桔梗五分。早服头煎,晚服二煎,夜服三煎,四剂即黑如漆。二方同用,永不再白。倘气血虚者,用服十剂必效。
乌须方五:
莫妙用干桑椹一斤,饭锅蒸熟晒干,生何首乌一斤,为丸。二味朝夕吞服,自然乌黑矣。盖二味原是乌须之圣药,能日日服之,延年返老,岂特须发之黑哉。或少加白果尤妙,不必加熟地,药愈多,其功转不大效。用生何首乌者,以滋味不外泄也,连皮用之,正取其皮引入人之皮毛耳。每日服五钱,或一两俱可。无椹用桑叶二斤,首乌一斤可也。
8喉间瘰串外用方:白芍一两,柴胡五钱,香附一两,白术五钱,金银花三两,瓦草一钱,瓦葱亦可,青苔一钱;干者止可用三分,人参五钱,白芥子二钱,各为末。
人有病瘰串者,用米醋调,掺痰核之上。如已破者,不可用醋调,用麻油调之,内服方用柴胡五分,白芍五钱,当归五钱,半夏一钱,白芥子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三钱,水煎服。用前药外治,以此汤内治,尤易见功。前方尚须加白矾三钱,麝香三分。
不服此方,亦未尝不愈,但迟日月耳。
治法二:
瘰串乃鼠食之物,人不知食之,多生此病。然亦有郁气者,乃易成而不愈也。方用白芍三两,白芥子三两,紫背天葵三两,香附三两,茯苓三两,当归三两,人参五钱,蒲公英一两,柴胡五钱,白术五两,砂仁二钱,各为末,米饭为丸,如细米一半大。每日白滚水送下三钱,日三服,一月即消,二月全愈。
跌损唇皮之类,以桑白皮作线缝之,以生肌散渗之自合。
9眼目星久不能去,止可去临时者,方用白蒺藜三钱,水煎洗之,三日即无星,尤妙。
二一 统治诸疮之剂——
1统治中焦部位之疮
2统治一身上下之疮
3统治诸疮下治诸痈
中治者,或胸前生疮,乳上生疮,两胁、两背、两手生疮是也。
然而疮疡别有专门,此不必再赘。既已立门,存一治法,
1【统治中焦部位之疮】,无不神效:
方用金银花一两,元参一两,生甘草五钱,白矾二钱,有病则病受之也,当归一两,白芍一两,炒栀子三钱,荆芥三钱,连翘二钱,白芥子二钱,水煎服。一服知,二剂全消,破溃者四剂愈。如阴疮,方中去栀子,加肉桂一钱。此方统治中焦诸疮俱效。妙在用散邪败毒之品于补药之内,转足以消毒而去火也。此中治之法。
2统治疮疡奇方,
【一身上下,俱可治之】,乃统治之法:
用生甘草一两,当归一两,蒲公英一两,黄芩一钱,金银花二两,乳香一钱,为末。先将前药用水五碗,煎一碗,将乳香末调饮之,神效,亦足附前方之功也。
3【统治诸疮,下治诸痈,可统治之】:
方用天花粉三钱,生甘草一两,金银花一两,蒲公英五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全愈。
二二 下肢痈疽疮症——
1囊痈 骑马痈
2鹤膝风
3腿痈 多骨痈
4足疽
5脚胫烂疮
下治者,乃囊痈骑马痈,鹤膝风,腿痈多骨痈,足疽,脚胫烂疮等项是也。
1囊痈、骑马痈最难治。
此皆少年人不保重,或串花街柳巷,或贪倚翠偎红,忍精而战,耐饥而守,或将泄而提其气,或已走而再返其阳,或人方泄精,而我又入其户,皆足以生此恶毒也。
方用金银花四两,蒲公英二两,人参一两,当归一两,生甘草一两,大黄五钱,天花粉二钱,水煎服,一剂即消,二剂全愈,溃者三剂愈。
盖此毒乃乘虚而入,必大补其血,而佐以逐邪之品,则病去如失。否则婉转流连,祸不旋踵。与其毒势弥漫,到后来发散,何不乘其初起,正气未哀,一剂而大加祛逐之为快哉。方中妙在金银花,而以当归补血为君,人参为佐,大黄为使,重轻多寡之得宜也。
2鹤膝风治法,则又不然。
此又因湿而战,立而行房,水气袭之,故成此疾。
方用黄 八两,肉桂三钱,薏仁四两,茯苓二两,白术二两,防风五钱,水十余碗,煎二碗,分作二服。上午一服,临睡一服,服后以浓被盖之,必出大汗,不可轻去其被,令其汗自干则愈。一服可也,不必再服。
此方妙在用黄 以补气,盖两足之所以能动而举步者,气以行之也,今鹤膝之病,则人之气虚不能周到,行步自然艰难,今用黄半斤,则气旺极矣。又佐之肉桂以通其气,又佐之防风以散其邪,始相恶而相济。又佐之白术、薏仁,以去其寒湿之气。邪气去则正气自固,此功之所以速成也。若以为人不能受,畏而不用,则反害之矣。
3多骨疽
乃生于大腿之中,多生一骨者是,乃湿热而生者也。治之得法,则易易耳,否则变生可畏。
方用当归一两,金银花一两,白芍一两,柴胡一钱,茵陈三钱,龙胆草二钱,白术三钱,生甘草三钱,水煎服即愈。
苟或失治,即长一骨,横插于皮间作痛,必须取出此骨始愈。以铁铗钳出之,外用前生肌方药膏贴之,两个即愈。此方妙在用白芍。盖白芍能平肝木,又能活筋。多骨疽者,非骨也,筋变为骨,似骨而非骨也。白芍不特平肝木之火,兼能散肝木之邪,邪去则筋舒,筋舒则似骨非骨者尽化、又加金银花原能去毒,此二味之所以相济也。
多骨疽初生治法:
多骨之生也,虽生于湿热,而成之不由湿热也,必有人喜饮凉水,好食果品而成之。初生多骨疽之时,即用大黄一两,芙蓉叶晒干为末一两,麝香三分,冰片三分,五倍子一两,藤黄三钱,生矾三钱,各为末,米醋调成如浓糊一样。涂于多骨疽之左右四周,以药围其皮肉,中留一头如豆大,以醋用鹅翎不时扫之,若不扫,任其干围,则无益也,一日夜即内消。疽生于环跳之间,不用此围药,多成多骨疽。故疽一生,无论其有骨无骨,即以此药敷之,神效。其余痈疽疖毒,亦以此药敷之,无不神效。
多骨疽方三:
治多骨之方,用内消之法最奇效。大凡毒至于环跳之穴者,即多骨疽也。用人参三钱,大黄五钱。蒲公英一两,金银花二两,天花粉三钱,薏仁三两,先用水六碗,煎薏仁取汤三碗。煎前药三碗。分作二次服,二日服两剂即消,神方也。
4足疽亦湿热也。
方用金银花一两,蒲公英一两,生甘草三钱,当归一两,薏仁二两,水煎服。一剂即愈。
盖此方妙在用薏仁为君,盖湿气必下受,而水流必下行,薏仁去湿而利关节之气,金银花去火毒之邪,助之以生甘草,则邪易散而湿易退矣。然而血虚则水气易侵,湿邪易入。今用当归以补其血,血足水无所侵,而湿难以入,故用之合宜,而病可速效也。
5脚胫之生烂疮,
亦湿热也。往往两腿腐烂,臭气难闻。若止以汤药治之,未易奏效。先以葱汤温洗,后以白蜡一两,黄丹二两,韭菜地上蚯蚓粪二两,炒干一两五钱,冰片五分,潮脑三钱,麝香五分,血竭五钱,铅粉一两,炒松香三钱,乳香去油三钱,没药三钱,铜绿三分,轻粉一钱,儿茶三钱,各为绝细末。乘葱汤洗湿之时,渗在疮口之上,必然痒不可当,但不可用手抓其痒。少顷必流黄水,如金汁者数碗,再用葱汤洗之,又渗又流又渗,如是者三次,则水渐少而痛渐止矣。明日用前膏药,以浓皮摊膏,仍入此末药,加入二钱贴之,任其水出。倘痒之极,外以鹤翎扫之即不痒,贴二膏即止水而愈。
脚胫烂疮,内服汤药:
金银花一两,薏仁二两,茯苓一两,生甘草五钱,牛膝五钱,萆 五钱,半夏五钱,肉桂五分,水煎服。自贴膏药,连用此方,二剂即愈。
此方妙在薏仁为君,金银花、萆 为臣,茯苓为佐使。盖薏仁去两足之湿,茯苓能分消脾胃中之湿气,生甘草、金银花能解郁热之毒,而萆 又善走足,且能祛湿健胫,又加之牛膝以助其筋力,则烂湿之疮,有不去之如失者乎,此下治之最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