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

唐融儿

声名远扬
贵宾
注册
2014/09/29
帖子
2747
获得点赞
970
声望
113
年龄
45
所在地
湖南浏阳
一、《金匮玉函要略方》、淳化本、宋本、康治本、康平本

北宋林亿等校正《伤寒论》,以淳化本为底本。淳化本与《金匮玉函要略方》、《千金翼方》不同,避杨坚讳,改“坚”为“硬”、“鞕”。《金匮玉函要略方》是秘阁中发现的蠹简,随代早就不用竹简了,此简至少是南北朝之物,所以自然就不避讳。《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应该是孙思邈后来从南方得到的秘本,隋朝统一南方的时间短,可能这段时间没有翻钞,也就没避讳。

林亿等校出了宋版《伤寒论》,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剩下的内容编为一书,也就是宋版《金匮要略》。《金匮玉函要略方》除去《金匮要略》剩下的内容,就是《金匮玉函经》。宋本《伤寒论》中的前四篇和最后八篇,《金匮玉函经》没有篇目,必然是来自淳化本。

由于当初《金匮玉函要略方》还是竹简钞本,为了节省篇幅会尽可能舍弃非原创的内容,到了纸本时代才逐渐加入后学增溢者。《金匮玉函要略方》前论后方,也是为了节省篇幅,方随论附也是纸本时代的产物。总之,源自《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今传《金匮玉函经》和宋本《金匮要略》才是最古老的版本。
至于康治本,只是一种简短的节抄本,其中也是用“硬”、“鞕”。

康平本《伤寒论》虽然也用“硬”、“鞕”,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唐钞本。宋本《伤寒论》的太阳病上中下三篇,《金匮玉函经》太阳病只有上下两篇,中篇分入上下篇,于是就只有辨太阳病上下两篇。康平本是将《辨痉湿暍病脉症》作为太阳病第一篇,将宋本太阳病上中篇合为太阳病第二篇,太阳病下篇则名之为太阳病结胸篇。这种编排在所有版本中是独一无二的。

康平本无张仲景序,无无脉法两篇,无宋本《伤寒论》最后八篇。可见它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版本。只是在传抄的过程中经过随代避讳改字,然后日本遣唐使钞录回去。


二、浏阳本(湘古本)和白云阁本(桂林古本)

浏阳本是在宋本《伤寒论》基础上增溢而成,没有金匮杂病部分,应该叫《伤寒论》更确切。浏阳本最“伟大”的成就是,增加了“暑热温湿燥”五篇。应该是作者有感于温病学的成就,志在为圣人拾遗补阙,故仿经方用药风格作此五篇。因此,伪托张世家传的浏阳本实际上是清代才诞生的。尽管如此,此五篇自创之方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桂林古本(白云阁本)的作者应该参考了《脉经》,《脉经》中张仲景脉法只有一小段,因此脉法二卷不可能是仲景原著。故删去。

观宋本《伤寒论》,自《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以后,就再无新的方剂出现,显然是后学增溢的临床经验,故桂林古本又将这八篇删去。然后加上宋本《金匮要略》,删去宋本《金匮要略》最后三篇,使其看上去更像仲景原著,因为宋本《金匮要略》最后三篇显然是南北朝的医学风格。

为什么说桂林古本不是真古本,而是是伪托的呢:

作者肯定没有看过《金匮玉函经》,因为《金匮玉函经》中用“坚”字之处,桂林古本全部用“鞕”,显然是从浏阳本承袭宋本而来。他也不知道古本是前论后方格局。

作者是高明的医生,但毕竟不是古典文献学家,其加入的《六气主客》一篇暴露了他伪托的事实,因为五运六气学说是唐代王冰掺入《素问》中的私货。

浏阳本与桂古本中的“当归四逆汤”组方与它书均不相同,增加了人参、附子二味。只是浏阳本人参为4两,桂古本人参为3两。这种用法完全符合近现代的临床经验,因为体质偏弱的人寒邪传变到厥阴,仍有余寒在少阴,故用附子驱少阴之寒;久病太阴虚,人参补太阴提供生化之源。

仲景生于汉末,劳苦之人体质好,疾病传变快,故其方专治厥阴;其后又有治厥阴、太阴两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另仲景治病崇尚力专,其将厥阴之寒推向少阴,再推向太阳而解。二法谁古谁今,一目了然。

浏阳本与桂林古本拥有共同的“暑热温湿燥”五篇、当归四逆汤,如果二者不是一脉相承,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当然,肯定是浏阳本在前,桂林古本在后。若是浏阳本在后,不可能会删去金匮要略、六气主客篇,又加上脉法二篇、可否吐下发等八篇。


三、《千金翼方》本和涪陵本

《千金翼方》最大的变动是将太阳病三篇调整为七篇,具有类方的性质。将宋本的最后八卷整合成《伤寒宜忌第四》和《发汗吐下后病治第五》两篇。可见,宋本最后论治误的八卷在唐代就有了,只有随代以前的蠹简《金匮玉函要略方》和康平本才无这些后学增溢的篇章。

涪陵本是以《千金翼方》为底本,加上《金匮要略》,再编排增溢而成。其中的“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即出自《千金翼方》,其它版本皆不见此方。

涪陵本可能是参考了《金匮玉函经》,或者是从《脉经》得到启发,没有添加宋本的脉法二篇、伤寒例篇。将《金匮要略》中《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症》《辨痉湿暍病脉症》二篇置于卷首,作者认为前者是总纲性的基础理论,后者也是论太阳病的。阳旦汤之名则见于《外台秘要》,可见作者阅览之广,并受诸唐本伤寒论的影响。宋本将《辨痉湿暍病脉症》安排为《伤寒论》第4篇,而不在《金匮要略》,必然是淳化本《伤寒论》里有《辨痉湿暍病脉症》这一篇。

但是涪陵本引入的不是宋本《金匮要略》。目前发现的《金匮要略》四大古本:邓珍本、俞桥本、徐镕本、吴迁本,均属于同一系统,涪陵本加入的《金匮要略》是最完备的邓珍本。邓珍本前二篇是《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症》《辨痉湿暍病脉症》,涪陵本也将这二篇置于辨太阳病之前。邓珍本《金匮》增设妇科三篇,增设儿科一篇。涪陵本的篇目完全一样,只是个别条文有出入。

涪陵本《辨杂疗方篇第四十》救溺死方条文: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气孔即活。尝试蝇子落水而死者,用灶中灰埋之自活。“尝试蝇子落水而死者,用灶中灰埋之自活。”一句不见于邓珍本和其它版本,可见这是涪陵本作者自己的经验,作者的实践精神值得学习。

全书大部分地方用“坚”,只有两处用了“鞕”:

1.《辨痉湿暍病脉症篇》,“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但邓珍本却是作“坚”,作者可能是从宋本《伤寒论》中抄过来的,以至失误。。

2.《辨太阴病脉症篇》第一条,“必胸下结鞕”,《千金翼方》《金匮玉函经》均作“坚”。这里怎么会用“鞕”,可能纯粹是疏忽,或者作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坚”“鞕”之别。

四、这些版本都是经过王叔和整理的版本!论述见《四部医纬.原理.辨证篇》







Sh��Bw�
 
我跟你观点是一样的,除了康平康治,近代的几个伤寒论版本:桂林古本,长沙古本,涪陵古本,全是伪书。
可以叫托古本吧!毕竟增溢的部分也有它的临床价值。
千金翼方和康治本说明,唐代伤寒论出现了多种分篇方式。
 
《金匮玉函要略方》除去《金匮要略》剩下的内容,就是《金匮玉函经》。宋本《伤寒论》中的前四篇和最后八篇,《金匮玉函经》没有篇目,必然是来自淳化本。

由于当初《金匮玉函要略方》还是竹简钞本,为了节省篇幅会尽可能舍弃非原创的内容,到了纸本时代才逐渐加入后学增溢者。《金匮玉函要略方》前论后方,也是为了节省篇幅,方随论附也是纸本时代的产物。

别的不好说,但是我摘录的这两段文字,如果没什么确切证据,楼主的结论轻率了。
 
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伪本。其中,有的是高水平的伪本,极具参考价值。比如,桂林本就是典型的伪本。郝万山认定它是伪本的理由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由于此本的水平太高,以至于当代伤寒大家郝万山每遇疑难都要参考这个本子,有时还要根据这个本子的说法进行修改。郝万山在讲伤寒论白虎汤适应证时说:“‘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个‘表无寒,里有热’是我们根据张绍祖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改的。”
 
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是当今最权威的本子,而郝万山是主要参编人员之一。
 
最后编辑:
有一本,但是我很少看,还是习惯裸本。有时候看看重庆出的涪陵本。
 
IMG_20211231_112620.jpg
 

附件

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伪本。其中,有的是高水平的伪本,极具参考价值。比如,桂林本就是典型的伪本。郝万山认定它是伪本的理由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由于此本的水平太高,以至于当代伤寒大家郝万山每遇疑难都要参考这个本子,有时还要根据这个本子的说法进行修改。郝万山在讲伤寒论白虎汤适应证时说:“‘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个‘表无寒,里有热’是我们根据张绍祖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改的。”
桂林本和浏阳本一脉相承。
 
《金匮玉函要略方》除去《金匮要略》剩下的内容,就是《金匮玉函经》。宋本《伤寒论》中的前四篇和最后八篇,《金匮玉函经》没有篇目,必然是来自淳化本。

由于当初《金匮玉函要略方》还是竹简钞本,为了节省篇幅会尽可能舍弃非原创的内容,到了纸本时代才逐渐加入后学增溢者。《金匮玉函要略方》前论后方,也是为了节省篇幅,方随论附也是纸本时代的产物。

别的不好说,但是我摘录的这两段文字,如果没什么确切证据,楼主的结论轻率了。
宋本《伤寒论》中的前四篇和最后八篇,
前四篇只有《脉经》中记载的“张仲景脉法”一段是张仲景原文,如果前四篇都是张仲景原文,为何《脉经》不收录呢?
后八篇不但没有出现新的方剂,也没出现新的病症,全部是讲“不可……”,显然只是总结后学出现的失误。
 
桂林古本(白云阁本)的作者应该参考了《脉经》,《脉经》中张仲景脉法只有一小段,因此脉法二卷不可能是仲景原著。故删去。

观宋本《伤寒论》,自《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以后,就再无新的方剂出现,显然是后学增溢的临床经验,故桂林古本又将这八篇删去。然后加上宋本《金匮要略》,删去宋本《金匮要略》最后三篇,使其看上去更像仲景原著,因为宋本《金匮要略》最后三篇显然是南北朝的医学风格。
我以为桂林古本最全了呢,原来还删除了一些
 
比如,桂林本就是典型的伪本。郝万山认定它是伪本的理由是“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由于此本的水平太高,以至于当代伤寒大家郝万山每遇疑难都要参考这个本子,有时还要根据这个本子的说法进行修改。郝万山在讲伤寒论白虎汤适应证时说:“‘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个‘表无寒,里有热’是我们根据张绍祖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改的。”
没想到 网上那么多 反对桂林古本的,郝万山先生竟然要参考使用这本
 
没想到 网上那么多 反对桂林古本的,郝万山先生竟然要参考使用这本
不管什么版本,都有参考价值。像邓珍本《金匮要略》就增添了很多临床经验。
 
这么说白云阁也不是最后版本了,只能是康平本了
 

《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

A Brief Examination of the Various Edition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在这个贴子里有上传,需要的朋友可以移步下载​


内难探讨 - 原创:黄可清《四部医纬·溯源浚流第一》 | 页 2 | 华夏中医论坛
 
重新编辑了一下:

《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

来自:
黄可清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交叉学科 >> 交叉学科
稿件状态: 未投稿
引用: PSSXiv:202505.02409 (或此版本 PSSXiv:202505.02409V1)
DOI:10.12451/202505.02409
CSTR:32012.36.PSSXiv.202505.02409
推荐引用方式: 黄可清.《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
https://zsyyb.cn/abs/202505.02409 [PSSXiv:202505.02409V1]


提要:
本文比较了《伤寒杂病论》各版本的异同,解释各版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各版本和临床应用的关系!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版本;古典文献


一、《金匮玉函要略方》、淳化本、宋本、康治本、康平本

北宋林亿等校正《伤寒论》,以淳化本为底本。淳化本与《金匮玉函要略方》、《千金翼方》不同,避杨坚讳,改“坚”为“硬”、“鞕”。《金匮玉函要略方》是秘阁中发现的蠹简,随代早就不用竹简了,此简至少是南北朝之物,所以自然就不避讳。《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应该是孙思邈后来从南方得到的秘本,隋朝统一南方的时间短,可能这段时间没有翻钞,也就没避讳。

林亿等校出了宋版《伤寒论》,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剩下的内容编为一书,也就是宋版《金匮要略》。《金匮玉函要略方》除去《金匮要略》剩下的内容,就是《金匮玉函经》。宋本《伤寒论》中的前四篇和最后八篇,《金匮玉函经》没有篇目,必然是来自淳化本。

由于当初《金匮玉函要略方》还是竹简钞本,为了节省篇幅会尽可能舍弃非原创的内容,到了纸本时代才逐渐加入后学增溢者。《金匮玉函要略方》前论后方,也是为了节省篇幅,方随论附也是纸本时代的产物。总之,源自《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今传《金匮玉函经》和宋本《金匮要略》才是最古老的版本。

至于康治本,只是一种简短的节抄本,其中也是用“硬”、“鞕”。

康平本《伤寒论》虽然也用“硬”、“鞕”,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唐钞本。宋本《伤寒论》的太阳病上中下三篇,《金匮玉函经》太阳病只有上下两篇,中篇分入上下篇,于是就只有辨太阳病上下两篇。康平本是将《辨痉湿暍病脉症》作为太阳病第一篇,将宋本太阳病上中篇合为太阳病第二篇,太阳病下篇则名之为太阳病结胸篇。这种编排在所有版本中是独一无二的。

康平本无张仲景序,无无脉法两篇,无宋本《伤寒论》最后八篇。可见它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版本。只是在传抄的过程中经过随代避讳改字,然后日本遣唐使钞录回去。


二、浏阳本(湘古本)和白云阁本(桂林古本)

浏阳本是在宋本《伤寒论》基础上增溢而成,没有金匮杂病部分,应该叫《伤寒论》更确切。浏阳本最“伟大”的成就是,增加了“暑热温湿燥”五篇。应该是作者有感于温病学的成就,志在为圣人拾遗补阙,故仿经方用药风格作此五篇。因此,伪托张世家传的浏阳本实际上是清代才诞生的。尽管如此,此五篇自创之方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桂林古本(白云阁本)的作者应该参考了《脉经》,《脉经》中张仲景脉法只有一小段,因此脉法二卷不可能是仲景原著。故删去。

观宋本《伤寒论》,自《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以后,就再无新的方剂出现,显然是后学增溢的临床经验,故桂林古本又将这八篇删去。然后加上宋本《金匮要略》,删去宋本《金匮要略》最后三篇,使其看上去更像仲景原著,因为宋本《金匮要略》最后三篇显然是南北朝的医学风格。

为什么说桂林古本不是真古本,而是是伪托的呢:

作者肯定没有看过《金匮玉函经》,因为《金匮玉函经》中用“坚”字之处,桂林古本全部用“鞕”,显然是从浏阳本承袭宋本而来。他也不知道古本是前论后方格局。

作者是高明的医生,但毕竟不是古典文献学家,其加入的《六气主客》一篇暴露了他伪托的事实,因为五运六气学说是唐代王冰掺入《素问》中的私货。

浏阳本与桂古本中的“当归四逆汤”组方与它书均不相同,增加了人参、附子二味。只是浏阳本人参为4两,桂古本人参为3两。这种用法完全符合近现代的临床经验,因为体质偏弱的人寒邪传变到厥阴,仍有余寒在少阴,故用附子驱少阴之寒;久病太阴虚,人参补太阴提供生化之源。

仲景生于汉末,劳苦之人体质好,疾病传变快,故其方专治厥阴;其后又有治厥阴、太阴两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另仲景治病崇尚力专,其将厥阴之寒推向少阴,再推向太阳而解。二法谁古谁今,一目了然。

浏阳本与桂林古本拥有共同的“暑热温湿燥”五篇、当归四逆汤,如果二者不是一脉相承,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当然,肯定是浏阳本在前,桂林古本在后。若是浏阳本在后,不可能会删去金匮要略、六气主客篇,又加上脉法二篇、可否吐下发等八篇。


三、《千金翼方》本和涪陵本

《千金翼方》最大的变动是将太阳病三篇调整为七篇,具有类方的性质。将宋本的最后八卷整合成《伤寒宜忌第四》和《发汗吐下后病治第五》两篇。可见,宋本最后论治误的八卷在唐代就有了,只有随代以前的蠹简《金匮玉函要略方》和康平本才无这些后学增溢的篇章。

涪陵本是以《千金翼方》为底本,加上《金匮要略》,再编排增溢而成。其中的“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即出自《千金翼方》,其它版本皆不见此方。

涪陵本可能是参考了《金匮玉函经》,或者是从《脉经》得到启发,没有添加宋本的脉法二篇、伤寒例篇。将《金匮要略》中《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症》《辨痉湿暍病脉症》二篇置于卷首,作者认为前者是总纲性的基础理论,后者也是论太阳病的。阳旦汤之名则见于《外台秘要》,可见作者阅览之广,并受诸唐本伤寒论的影响。宋本将《辨痉湿暍病脉症》安排为《伤寒论》第4篇,而不在《金匮要略》,必然是淳化本《伤寒论》里有《辨痉湿暍病脉症》这一篇。

但是涪陵本引入的不是宋本《金匮要略》。目前发现的《金匮要略》四大古本:邓珍本、俞桥本、徐镕本、吴迁本,均属于同一系统,涪陵本加入的《金匮要略》是最完备的邓珍本。邓珍本前二篇是《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症》《辨痉湿暍病脉症》,涪陵本也将这二篇置于辨太阳病之前。邓珍本《金匮》增设妇科三篇,增设儿科一篇。涪陵本的篇目完全一样,只是个别条文有出入。

涪陵本《辨杂疗方篇第四十》救溺死方条文: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气孔即活。尝试蝇子落水而死者,用灶中灰埋之自活。“尝试蝇子落水而死者,用灶中灰埋之自活。”一句不见于邓珍本和其它版本,可见这是涪陵本作者自己的经验,作者的实践精神值得学习。

全书大部分地方用“坚”,只有两处用了“鞕”:

1.《辨痉湿暍病脉症篇》,“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但邓珍本却是作“坚”,作者可能是从宋本《伤寒论》中抄过来的,以至失误。。

2.《辨太阴病脉症篇》第一条,“必胸下结鞕”,《千金翼方》《金匮玉函经》均作“坚”。这里怎么会用“鞕”,可能纯粹是疏忽,或者作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坚”“鞕”之别。


四、这些版本都是经过王叔和整理的版本!

论述见《四部医纬.原理.辨证篇》


------------------------------------------------------------------------------------------------------------------------------------------------
A Brief Examination of the Various Edition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various edition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elucidates th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editions, and explor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each edi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editions; classical literature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