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医疗界当中,经络与其它治疗方法相比,是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经络是人体自带的“维护工具”,无论机体患何种疾病,只要调整患病经络,就能使病情极速好转,足以说明经络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有完备的医学理论,以及符合人体规律的方法,经络只是治病运用的一种工具,仅懂得几条经络是不够的,要使经络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要学习医理、细化医理,掌握方法,细化方法,推陈出新,对症施治。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的一部奇书,它涉及到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等诸方面的内容,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灵枢·经脉篇》是论述十二经脉的重要篇章,详述经络在全身的分布,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全篇内容着重讲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是解读经络的基本理论。
下面我仅摘录《经脉篇》中心脏的四条经络,看心脏的医理、病理、病症的性质、以及使用的方法。完全颠覆了你的认知,看清心脏患病有十多种表象,为治疗心脏病提供了确切的佐证。古人能在远古缺医少药年代,把心脏发病的主要病症,治疗方法,研究到极致,说明古人的大智慧。但当前我们后人,在治疗心脏病方面,仍处在一种朦胧状态而误人子弟。
1,心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此后在向上行与眼球联络于脑,`````,进入小指侧高骨的尖端与小肠经相衔接。
心经之气发生异常,就会出现咽喉干燥、头痛、口渴,胁肋疼痛,上臂及下臂,掌心发热、灼痛。
2,小肠经脉,起始于手小指外侧的末端,``````,出于肩后的肩胛处,绕行肩胛部,``````,在沿食管下行到达胃部。
小肠之经气发生异常,就会出现咽喉肿痛,颌部发肿,颈项不能转动,肩部紧张疼痛,眼睛发黄面颊肿胀。
3,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抵达腋窝,``````,进入肘中,在沿前臂内的中间下行,入于掌中。
心包经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掌心发热、臂肘关节拘挛、腋下肿胀,严重的还会出现胸部、胁肋支撑满闷,心中惊恐不安以致心脏跳动激烈,面色发赤。
三焦手三阳经,起始于无名指的末端,绕颊部,到眼眶下方,```````由此再上行至外眼角`````。
三焦经经气发生异常,出现耳聋、咽喉肿痛、喉咙闭塞,以及自汗出、外眼角痛,无名指不能活动。
《经脉篇》指出的十二条经脉,是古人临床经验的高度概括,是经络理论中之精华,对患病的病因、病症,病的性质,讲述的非常透彻,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心脏患病的病症有十多种之多,我们自治时对病情不需要再做探讨、研究、检查,只要按照《经络篇》列举心脏患病的病症,原原本本去做,就可以做到自治了。
当我读懂《经脉篇》明白医理之后,在医理的指导下,自治心脏病如鱼得水,判断病情更加明晰、通透、具体。我接触到心脏病的患者,他们由于对《经脉篇》列举的内容有所了解,加上自身的感受,运用经络也能做到简单的自治,从中看到祖国医学的神奇之处。
我们常讲“是药三分毒”,经络本身不是药,所以,经络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治未病”做到养生。通过自治的实践中看,只有熟知医理,运用经络治病,才能真正免除药毒害之苦,带给我们的是身心上的健康。
经络只是调整脏腑功能的工具,运用经络治病只凭掌握经络理论是不够的,学习经络理论是打好坚实基础的第一步,要想对机体有深一步的了解,能医治更多的病症,必须要学习中医的脏象学,扩大对脏腑的认识范围。
《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藏,只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
张仲景在《类经·脏象类》中解释说,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起来叫做藏象,藏通“藏”。藏象今作“脏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体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简单说藏象学是坚持人体的“整体观”,研究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明确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我接触到脏腑学之后,在祖国医学的基础上,视野更加开阔了,看到了经络的无限空间。
经络疗法在祖国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细化和充实祖国的传统理论,从而扩大经络的治疗范围,它不仅治疗内脏疾病,而且延伸到筋肉疾病的治疗。如,颈、肩、腰、等脊柱,四肢、扭、撞伤、骨伤等。祖国医学理论,为运用经络治病提供了依据,经络运用祖国医理可诸病同治,是一种全能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