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八)——百病之始生

医路奇缘老程
中医版达人 · 最后编辑于 06-05 · IP 天津
681 浏览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虽然俗话说:“病来如山倒”!但疾病不是孙猴子,突然就从石头之中蹦了出来!时下,电扇、空调、冷气普遍;其次,人们对于日常常常遇到的“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大都普遍缺乏深刻的认识。一旦感冒,往往认为去西医那里打一针就没有事了,然而谁知这样的作法却只是暂时缓解了一些症状,疾病造成的影响还在体内“存留”,而且不断地“之化之变”,最终就可能成为“大患”。所谓的“表邪缩于内”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种疾病,甚至是“同一个方证”,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干扰,其表现也很可能完全不同。
比如《伤寒杂病论》的第38条、第39条所说的都是大青龙汤证,其表现就迥然不同。
如《伤寒杂病论》第38条说: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ti)肉瞤(run),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杂病论》第39条说: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步入<伤寒论>之门》一书之中有这样一则医案:
有一位海军陆战队员,因全身酸软乏力,久治不愈来诊,最初拟多方调治不效。一日与其闲谈,知其发病的过程,是因一次在海中游泳训练,当时部队要求训练的世间长,加之天气很冷,后因体力不支被人拉上岸。此后即感全身不适,肌肉酸软疼痛。
因此,毅然与大青龙汤数剂而愈。
此后,依照此法治疗类似患者数例皆获良效。柯琴认为此系水邪沉伏于肌肤之表而不发,胡希恕老先生也认为这是水气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