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中医药学讲座 郝万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年

zhtian215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20/05/31
帖子
411
获得点赞
1774
声望
93
所在地
广东
抽空整理了郝万山老师发表在《中国自然医学杂志》的文章。。

===============================

中医药学讲座(一)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1999年11月第1卷第1期



第一讲 中医药学怎样看待人与自然

编者按 
在世界自然医学的研究领域,人们越来越青睐发源于中国的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既有丰富多采的健身强体、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和经验,又有完整系统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她用物理的手段和天然的动、植物、矿物,来纠正人体的健康失调,基本没有污染,也较少毒副作用。她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也逐渐成为全人类健康的益友。

因此本刊开辟“中医药学讲座”专栏,特邀有关专家撰稿,以系统介绍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进展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是最有智慧、最具有好奇心的高等动物,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的驱使,才使人类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一切未知事物和人类与大自然的奥秘,都进行着不懈的研究与探索,其中关于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的问题,关于人和大自然的关系问题,关于人类怎样防病治病和怎样才能健康长寿的问题,大概从人类出现之时起,就已经成了人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

当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格斯,综合研究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这样一个科学结论时,已经是19世纪中晚期的事了。

而在此以前两千多年,中医药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竟有不谋而合的类似论断,这就是《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至真要大论》所说的“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人类和万物都是由天地之气化育而生成的,人类和万物都是大自然的子女,大自然则是人类和万物的父母。其精神和恩格斯所说的“生命是整个自然的结果”,显然是一致的。


生命经验告诉我们,子女象父母,从外观貌象到内在气质,从行路步态到语言发音,无处不相似,这是生物遗传的结果。那么人类作为大自然的子女,大自然给了人类一些什么样的“遗传”信息呢?

现代自然科学家认为,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我们不妨也从这三个要素来看看人和大自然的关系。

从物质构成来看,人体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和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比例是一致的,当某些地区的土壤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时,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身体中也相应的缺乏某些微量元素,于是就可能造成某些地方病的发生。反之,当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时,也会造成当地人体中这些元素过多,从而也可能导致另外的地方病。

这些物质构成方面的一致性,是地球人与大地母亲有“亲缘关系”的明证。从能量来源来看,人体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于地球的大气层,

人体所需的饮食物,皆由大地所化生,这又是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体现。从信息活动规律来看,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乃至年节律等,则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月球的绕地运动周期等相关。可见人体生命信息的调控,也同样受着大自然的支配。

当我们从物质构成、能量来源、信息调控三个方面,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后,再去看待中医药学所说的“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就十分容易理解了。

《黄帝内经·灵枢·岁露篇》所说的“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说的“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讲的都是“天人相应”的观点, 因此中医在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乃至养生和治疗方法时,总是采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思路和方法。

也就是说,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时,并不是孤立地去研究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而是将人和化育人类的摇篮———天地大自然进行整体统一的研究,

自然界是大宇宙,人体便是小宇宙。于是便有了天有日月,人有阴阳;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一类的比拟。即使是研究人体的具体器官的功能和病变,也仍然把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注重研究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注重治疗局部病变时从整体调节入手。这便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而“整体观”则是中医药学的主要特色之一。

不过中医药学在研究自然、研究人体、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并没有使用“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一类词汇,而是将三者高度概括为一个字———气。

气是物质的,是含有能量的,又是信息的载体。气是构成宇宙、构成大自然、构成人类与万物的唯一要素,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唯此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外篇·知北游》)也就是说,气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无论是无机物的木火土石,还是生物的草木禽兽,乃至人类,其物质构成的统一基础都是气。

只是由于气的性质、气的量、气的运动状态不同,才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因此气也就成了沟通人与自然的纽带,研究人与大自然关系的中介。

中医认为,对人体来说,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把气的运动变化及其所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气化活动的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而气在人体内又是不断运动的,气的基本运动形式不外是升降出入,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因此中医正是从促进人体气的生成、调节人体气的运动和变化等方面入手,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提高机体的防病抗病和康复能力,进而达到使人体健康长寿的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医药学是“气”的医学。

中医把人体的根本之气叫元气,把存在于脏腑经络的气叫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把运行与血脉的气叫营气,

把防御外邪的气叫卫气,把人体生理活动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叫正气,

把致病因素叫邪气,把饮食营养物叫谷气,

把中药的寒热温凉特性叫四气……

气在中医药学里,几乎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

谈到气,必然要涉及到气的性质,气的运动,

而阐述气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则是阴阳、五行学说。于是阴阳、五行学说,也就成了中医药学通天、彻地、识人的大道。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人与天地之气运动变化的规律、把握中国自然医学的特色,也就必须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这就是我们下一讲要谈的内容。

(待续)
 
中医药学讲座(二)

第二讲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我在第一讲已经谈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是中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养生的基本手段和思路。运用这一手段和思路,仰观天象,天空有太阳光和热的辐射;俯察地理,地面既有昼夜明暗的交替,亦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

这是人人都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向阳的时候,光明温暖,古人叫做“阳”;背阳的时候,黑暗寒冷,古人叫做“阴”。昼间向阳,昼为阳;夜间背阳,夜为阴。山南水北向阳,为阳;山北水南背阳,为阴。春夏日照渐多,气温渐升,春夏为阳;秋冬日照渐少,气温渐降,秋冬为阴。于是地球上便有了阴阳之分。

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列为四时……”

我们可否理解为:太阳光和热的辐射(天之气)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之气),两种因素相结合(合二为一),由此便分出了阴阳二气。至于董仲舒是否已经知道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证,因为他毕竟已经认识到了地之气的变化。

除了太阳光和热对地球的辐射外,太阳风对地球外空磁场的影响、太阳对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也影响着昼夜、四季的节律变化,也可以看成是一种阴阳的变化,这里不多赘述。

怎样用简捷直观的方法来表述地球上阴阳变化的规律呢,这就是那些带有传奇神秘色彩的中国古代的各种太极图。

通常所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确实是至理名言。正是由于太阳光和热对地球永恒的辐射,而且这种辐射不亢不烈,温煦和暖;也由于地球永恒的自转与公转,而且这种运转不遥不摆、匀速平稳,才使得地球上阴阳分明而又相贯相得,平衡协调而又永不分离。当

然这里所说的永恒,也应当是相对而言。

阴阳二气如此周而复始的变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终于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因此地球上的生命乃至万物无不被打上了阴阳的烙印。

任何生物体的生理活动,无不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

比如肺的呼与吸、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消化器官的吸收与排泄,乃至兴奋与抑制、觉醒与睡眠、同化与异化、合成与分解、氧化与还原……都可以看成是阴阳二气作用的体现。

因此可以认为,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即是生命的本源。阴阳无处不在,无器不有。

这正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气通天论》所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宝命全形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也如明代医家张景岳的《类经附翼·医易》所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以造化万物;人之生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至此,阴阳二字已由向阳和背阳的本义,升华到具有对立统一内涵,揭示与反映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势力,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高度概括,

因此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一》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于是具有矛盾对立统一观点的阴阳学说,便成了中医药学研究事物的核心思辩方法,也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应当注意的是,使用阴阳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事物或现象必须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毫不相关的;而且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阴阳配属是有规定性的,而不是可以随意颠倒的。

如就空间而论,天与地对,上与下对;就人或动物而论,男与女对,雄与雌对。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雄为阳,雌为阴。天和男、下与雌,不相关联,就不能分阴阳。若将地、下、女、雌作为阳;天、上、男、雄作为阴,就颠倒了阴阳属性的规定性,也属错误。

阴阳学说规定,凡具有光明、温暖、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皆属阳;凡具有黑暗、寒冷、消极、退守、柔弱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皆属阴。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衰败乃至消亡,尽管错综复杂,但究其根源,无不是阴阳二气运动的结果。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了解阴阳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说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相互转化四大原理。

其一, 阴阳的对立制约原理。

阴阳是在一个统一体中,或说是在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中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阴与阳有质的差别,这就叫阴阳的相互对立。昼与夜对立、春夏与秋冬对立、光明与黑暗对立、温暖与寒冷对立,这都是阴阳的相互对立。虽在统一体中共生共存,但由于阴和阳的属性相反,由此二者之间就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作用。

《类经附翼·医易》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便说明动和静、阴和阳的相互对立和制约。

春夏气候逐渐温热,是阳气渐渐抑制了阴气;秋冬气候逐渐寒凉,是阴气渐渐抑制了阳气。阴阳二者之间就是这样在相互对立和制约之中,保持了相对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事物的存在。

其二,阴阳的互根互用原理。

阴阳的互根互用,也就是阴阳的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存在条件或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无阳就无所谓阴,无阴也就无所谓阳;无昼就无所谓夜,无夜也就无所谓昼;无春夏就无所谓秋冬,无秋冬也就无所谓春夏,这就叫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存,或叫阴阳的相互为用、相互统一。

其实阴阳的互根互用和阴阳的对立制约是相辅相成的。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任何事物或现象之所以可以出现和存在,其内部必然有既相对立、又相依存的阴与阳两个方面。有上和下、内和外、前和后的对立与依存,才有了空间;有过去和未来的对立与依存,才有了时间;有升和降、出和入、兴奋和抑制、亢进和衰退的对立与依存,才有了事物的运动状态。

因此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着既相对立又相依存的阴与阳两个方面,无阴阳的对立和依存,也就意味着事物或现象的不存在。

其三,阴阳消长平衡原理。

在自然界,一年之中,从冬至到夏至,阳气渐长、渐进,阴气渐消、渐退;阳热之气抑制了阴寒之气,所以气候逐渐变热;

从夏至到冬至,阴气渐长、渐进,阳气渐消、渐退,阴寒之气抑制了阳热之气,所以气候逐渐转寒;

一天之中,从子时至午时,阳长阴消、阳进阴退,阳气制约了阴气,气温渐升;

从午时至子时,阴长阳消、阴进阳退,阴气制约了阳气,气温渐降。

阴阳二气势力的对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停地处于消长进退的变化之中。但于由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就使这种变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相对的稳定状态,只有这样,才保证了事物或现象的稳定存在。

其四,阴阳相互转化原理。

阴阳的相互转化原理,是说阴阳是相互包涵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阴可化为阳;阳可化为阴。阳从阴中化,阴从阳中生。

张景岳引朱子语说:“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聚集则为阴”,就是这个意思。

如在冬至或子时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始生;在夏至或午时阳气最盛的时候阴气始生。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寒极可转热,热极可转寒。

又如水(阴)蒸发化为气(阳),气(阳)凝结化为水(阴),皆属阴阳的相互转化。

但阴阳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发生。《素问·阴阳应相大论》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六元正纪大论》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
《录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其中的“极”、“重”、“甚”,即属阴阳转化的条件之一。

如果说阴阳的消长进退,是阴阳之气量变的过程。那末阴阳的相互转化,则是阴阳之气的质变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在阴阳消长进退的过程中,阴阳二气始终维持着动态平衡。在阴阳二气发生转化后,则旧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又出现了在新条件下的新的动态平衡。从而使事物或现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述阴阳学说的四大原理,或说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生长壮大、发展变化、衰退消亡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因此,中国古代医家便将这一规律广泛渗透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保健养生、饮食调配等等。
 
中医药学讲座(三)

第三讲 五行学说略论

我们这里对五行的讨论,和当代流行的一些看法有所不同。主要从气的运动形式这一角度,来阐述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属性和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胜复、乘侮规律。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所谓五行,尽人皆知乃是木、火、土、金、水。

但若将这五字按其字义理解为五种具体的物质或材料,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称五行。

“五材”的概念,古已有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说法,《尚书大传》也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的记载,指的都是五材,五种具体的物质和材料。

五行的“行” 字,《说文解字》说:“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运动。

所谓“五行”,应是指自然界气的五种运行方式、运动形式。汉代的《白虎通·五行篇》说:“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思是说,五行用“行”字,是用来表述大自然的气的运动、运行这样的含义的。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得更清楚:“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其行不同,故为五行”。显然是说,五行是指天地之气的运行。

因此在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里,又把五行叫作“五运”,如《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也应之”。不仅明确指出了五行即五运,而且把五行和阴阳并列起来,皆是大自然中气的运动基本规律和普遍规律。

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既是揭示人与自然相联系的学说,也是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即气的运动)特性和相互联系规律的学说。

因此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已由具体的五种物质或材料的原意,升华到五类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二、五行的属性和归类

五行所代表的气的运动形式和特性各是什么?将自然界万物用五行进行归类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仍需要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来研究。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生活在北半球的华夏先人,在傍晚仰望星空时,很容易观察到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

就周年视运动而论,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时分指向东方时,地面上则是春季;
指向南方时,则为夏季;
指向西方时,则为秋季;
指向北方时,则为冬季,
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对应的来历。

在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伤寒例》中,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记述斗柄指向和四季、八个大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个节气以及七十二候的关系更为详尽(见图1)。
22222.png

可见以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四季和节气的方法,是由来已久而且也是很精确的,这在《伤寒论》中称之为“斗历”。

仰观天文,斗柄指东;
俯察地理,地面为春。

春季微风和煦,冰雪消融,种子生根发芽,草木根须下伸,枝叶上展。
蜷曲成团而冬眠的熊,在春风的呼唤下,爬出树洞,伸伸腰肢,打个呵欠,一派舒展之相,
盘成圆盘而冬眠的蛇,被春风唤醒,伸展身体,慢慢爬出了山洞,开始了一年的新生活……
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关于春季阳气布陈、发散、发陈的论述,皆提示在春季应当是气的展放,疏泄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因树木的根须和枝条皆喜展放条达,故古人便将气的这种展放、疏泄运动形式,以“木”来命名。
因此“木”在五行中,已不是指具体的树木或木材,而是代表抽象的气的展放疏泄运动形式。

斗柄指南,地面为夏,
气候炎热,草木繁茂,万物兴旺
,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阳气至夏洪盛、夏气扬蕃秀之令、万物蒸蒸向上,养长之道的论述,皆提示在夏季应是气的上升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由于火性炎上,故以“火”字来代表气的这种上升运动的形式。

斗柄指西,地面为秋,
气候凉爽干燥,草木枝叶枯萎
,根须末端干枯,养分向主干内收;
种子成熟,营养向种子内贮备;
冬眠的动物此时在体内贮备了大量脂肪,以至显得肥胖壅肿,等待严冬到来进入冬眠状态后慢慢利用这些贮备。
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收敛神气;养收之道;秋气正收敛之令的论述,皆说明在秋季,是气的内收、收敛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由于金属密度大,象征着收敛密集,故以“金”来代表这种收敛的、内收的气的运动形式。

斗柄指北,地面为冬,
冬季气候严寒
,万物闭藏。种子深藏土中,生机潜闭,处于滞育状态;
冬眠的动物深居洞中,基础代谢降至最低状态。
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冬季地户闭塞,阳气伏藏;阳气下沉;地气下降;冬气正养藏之令的论述等,皆提示在冬季,是气的下降、潜藏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由于水性就下,象征着下降、潜藏,故以“水”字来命名气的下降、潜藏运动形式。

由上述可知,
从春至夏,乃是由木气的展放到火气的上升,为气的阳性运动;
由秋到冬,乃是由金气的内收到水气的潜降,为气的阴性运动。
其间由阳转阴,需经由夏秋之交的转折过度,此时中医称之为“长夏”。
在长夏,暑热未去,阴雨连绵,致使气候闷热潮湿,湿度较大。此时草木开花结果,化育种子,长势明显减缓;动物孕育胎儿,繁育后代,已不如春夏求偶交尾之活跃。
由此推知,当是平稳运动的气主导和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
土性最为敦厚平稳,于是便用“土”字来命名气的平稳运动形式。

于是伴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与地面上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依次更替。
大自然的气机进行着展放、上升、平稳、内收、潜降这样一个有序的运动和变化,并分别用木、火、土、金、水五字来代表它们的运动特性,这就叫五行。

当然季节更替的决定因素,乃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和太阳距离的周期性变化相关,而不取决于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向只不过是观察天象的参照物罢了,但却是五行归类的内容之一。

根据以上所述及古代文献,我们将五行属性归类于表1,以供大家参考。

1111.png

 三、五行的生克、制化和胜复、乘侮

1∙五行的生克与制化。


五行之间,以季节为序,相资生、相养助、相促进,这叫五行的相生。

春季木气的展放,为夏季火气的上升创造了条件,叫木生火

秋季金气的内收为冬季水气的潜降提供了前提,叫金生水

火气升至极点,必将停止上升而转为稳定,叫火生土

长夏土气的平稳,随着秋季的到来,则将转为金气的内收,叫土生金

而水气潜降,生机闭藏,则为来年春季木气的疏泄展放蓄积保存了能量,这就是水生木

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间的次序相制约、相抑制、相克制,叫五行的相克。

木气的展放,抑制土气的过度平稳,以防其壅实内收倾向过早出现,叫木克土

土气的平稳,可制约水气的过度潜降,叫土克水

水气的潜降抑制着火气的过度上炎,叫水克火

火气的上升,抑制着金气的过度内收,以防其过早沉降,叫火克金

金气的内收,制约着木气的过度展放,叫金克木

诚然在中医学里,对五行生克的解释,也有从五材之间的关系来论述的。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水得火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又如《五行大义》说:“木生火者,本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
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等等。

表面看来,很是机械,甚至十分牵强,但从《素问》所言“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来看,应是以五材之间的关系来代言五行的生克规律。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说得十分明白:“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黄氏所说的“气”,就是指气的运动特性,“质”则指具体的材料。
故黄氏进一步说:“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气收敛,湿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掺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虽然在有些细节上和前面的解释有所不同,但精神完全一致,皆是从气的运动形式之间的养助、制约关系来认识五行生克的本质的。

五行之间,有相生则不至导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则不致造成某行的太过。
而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内稳态(图2)。

33333.png

图2是按照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为土的方位来画的。

单纯的五行相生图和五行相克图,都是不对称图,提示只有相生或只有相克,气的运动便达不到稳定状态。

而将相生图与相克图叠加,则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从而提示生克制化才是保证气机变化达到稳定状的根本原因。

制是制约,化是化生。五行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而且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制中有化,化中有制,从而才产生了制化调控机制,

如木能制土,火才能生化;
火能制金,土才能生化;
土能制水,金才能生化;
金能制木,水才能生化;
水能制火,木才能生化。
也就是说,母气能胜已所胜,则子气方能得母气之滋养而起生化作用。

举例而言,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气不亢不衰,故能滋养火气,而使火能正常生化。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调节控制,才保证了气机变化的相对协调与平衡,才能够化育生命。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五行周而复始地有序运行,而且又相对协调平衡,年复一年,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才化育了万物与人类,因此万物与人类也就无不被打上五行的烙印。从而便使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等五个阶段的生命节律,使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五个阶段的生命过程,使人类有了肝心脾肺肾等五大脏器系统的完整结构与功能。

2∙五行的胜复与乘侮

五行之间,除制化调控作用外,还有胜复调控效应。
所谓胜复调控,是指在五行局部出现较大失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控效应,可使局部一时性较大的失衡,通过调控效应再次恢复平衡。

所谓“胜”,是指“胜气”,即某行之气太过所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而胜气一但出现,在五行这一自稳态的调控系统中,必然招致相反的力量将其消减下去,这就叫“复气”。胜气强,复气也强;胜气弱,复气也弱。通过胜气与复气的作用和反作用的调控,使五行局部出现的较大失衡,最终恢复整体的平衡。

比如,
木气太过,作为胜气则会过度克土,而使土气偏衰,土衰不能制水,则水气偏旺而加剧制火,火气受制则减弱了制约金气的能力,于是金气便旺盛起来,从而便把太过的木气抑制下去,使其趋于正常。

反之若木气不足,必将受到金气的过度克制,同样也出现了胜气。
但木不足则制土乏力,而致土气偏旺,土气旺便加强了对水气的克制,而使水气偏弱,水气弱则克火无力,而致火气偏旺,火旺则加强了对金气的克制,而致金气偏弱,金气弱则减轻了对木气的制约,从而便使木气相应地得到恢复,又回到了平衡协调的状态。

可见五行的制化调控和五行的胜复调控,都是保证五行之气实现内稳态的自动优化调控机制。

关于五行的乘侮,则属病理状态下的异常克制。
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
,凡以上欺下,过度克制者,叫相乘;
凡以下犯上,出现反克者,叫相侮。造成相乘与相侮的原因,或是某一方太强,或是某一方太弱,或是一强一弱同见。

比如土气太虚导致木气对其克伐太过,则叫土虚木乘;
木气太旺导致对土气克伐太过,则叫木旺乘土。
木气太旺,反克金气,叫木亢侮金;
金气太虚,使木气对其反克,则叫金虚木侮。
五行的乘侮,主要用来解释病理变化。
 
中医药学讲座( 四)

第四讲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上)

阴阳五行学说既然是研究和阐释大自然气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而人又是应天地之气而生,由大自然所化育。
因此,也就必然可以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保健养生等,也就是说,阴阳五行学说融入、渗透到了中药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乃至保健养生的各个方面。

以下谨就应用的主要方面作一些概要说明。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1∙用于说明形体、脏腑的部位和功能特点

人体的内外上下无不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两方面。
以部位言,人体上半部属阳,下半部属阴;肌表属阳,体内属阴;皮肤属阳,筋骨属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伸侧为阳,屈侧为阴。

而且阴阳中还可以再分阴阳,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

以脏腑的功能特点而言,肝、心、脾、肺、肾五脏,其功能特点是贮藏精气,而不传送饮食物,故主静而属阴。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其功能特点是传送和消化饮食物,故主动,属阳。

因此,在中医学中,有时候就直接以阴阳代称脏腑。如《灵枢·阴阳清浊》说:“ 清者注阴,浊者注阳” 。此处之阴阳即指五脏和六腑而言。

2∙用于阐释人体的生命过程和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生之本,本于阴阳” 。
《宝命全形论》说:“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说明有生命的人体的产生,本源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和变化。
《生气通天论》又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是用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来阐释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
至于《生气通天论》所说的“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则是用阴阳二气的分离来说明生命的结束。

阴阳不仅是人体整个生命的根本和基础,而且还存在于每一脏腑器官和任何一项生理活动过程中,
诸如肝、心、脾、肺、肾等五脏各有阴阳,
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等六腑,也各有阴阳。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阴精藏于内,阳气卫于外。
诸凡营、血、精、津、液有形物质属阴;卫、气、神生命活动的功能表现或外在表现属阳等等。
人由阴阳二气而化生,所以人身的生理活动,处处不离阴阳。

3∙用于解释人体的病理、病机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
可见阴阳的协调是健康的保证,而阴阳的失调,则是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外感六淫邪气,还是内伤七情致病,皆是因其造成了阴阳平衡的失调,才引起了疾病的发生。所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和病机,自然离不开阴阳的失衡。

阴阳的失衡主要包括了阴阳的偏盛、阴阳的偏衰和阴阳的转化等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

《调经论》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皆是用阴阳来阐病理和病机的例证。

这里所说的阴阳的偏盛,主要是指阴阳邪气的偏盛,其邪气或由外来,或由内生。
阴寒邪气盛者,必然出现寒证,并且最易伤损阳气。
这就是“ 阴盛则寒” ,“ 阴盛则内寒” 、“ 阴盛则阳病” 的意思。
阳热邪气盛者,必然出现热证,并且最易伤人阴液。这就是“ 阳盛则热” 、“ 阳盛则外热” 、“ 阳盛则阴病” 的意思。

而阴阳的偏衰,则是指阴精、阳气等正气的不足。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消耗,使人体阴精或阳气虚衰。
阴精、阴液不足,濡润失司,阴不制阳,则易导致阳气相对亢盛而生内热,这就是“ 阴虚则内热” 的意思。
阳气不足,温煦失司,阳不胜阴,则易导致形寒肢冷等寒象,这就是“ 阳虚则外寒” 的意思。
但这里的热,是虚热;这里的寒,是虚寒。和阴阳偏盛的实热、实寒不同。

此外阴阳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些体质因素或人为因素的作用,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

4∙用于命名脏腑经络

在阴阳学说中,根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又将阴和阳各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在《黄帝内经》里,分别称其为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这里的三二一,即是阴阳气量的变化。

根据经络循行部位和所属脏腑的不同,中医学中不仅将脏腑经络分为阴阳两类,还用三阴三阳来命名经络。

把循行于四肢内侧并联属于五脏的经络称阴经,如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把循行于四肢外侧并联属于六腑的经络叫阳经,如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由此五脏六腑也就有了相应的三阴三阳名称,如后世医家习惯把肺脏叫手太阴肺、胃腑叫足阳明胃等等。

此外在奇经八脉中,任脉行于前正中线,为阴经之总管,属阴经;
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为阳经之总督,属阳经。
又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命名。
还将行于表浅和上部的络脉叫阳络,行于深部和下部的络脉叫阴络等等。

5∙用于说明体质禀赋

《灵枢·通天》按照体质禀赋的不同,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五类。
并指出这五类人在生理、病理和治疗方面的不同之处。

这一学说影响到韩国医学的发展,韩国的《东医寿世保元》,舍阴阳平和之人,而取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之人,并由此发展成为专门阐述体质和发病及治疗关系的四象学说。

此外医家早已注意到了不同阴阳体质的人,对病证的转化会有不同的影响,而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也要考虑到病人的体质因素。

明代张景岳曾说:“ 阳脏之人多热,阴脏之人多寒。
阳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阳之有余也;
阴脏者一犯寒凉,脾肾必伤,此其阳气不足也。” 这里所说的阳脏、阴脏,即是指平素阳盛或是阴盛的体质。

中医学素有邪气从阳化热和从阴化寒的说法,是说平素患者的体质属阴虚阳亢者,感受外邪则邪气易从阳化热,而出现阳热证;
平素体质属阳虚阴盛者,感受外邪则邪气易从阴化寒,而出现阴寒证。

在治疗上,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用药也要有所分别。
阴性体质的人,即使患有热证,亦当慎用寒凉药,尤其不可过用寒凉。
阳性体质的人,即使感受寒邪,也当慎用温热药,尤其不可过用温热。

6∙用于概括归纳病因

中医将外来的致病因素称为风、寒、暑、湿、燥、火( 热) 等六淫,将因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类似六淫致病特征的内生邪气,称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邪。
并根据其邪气性质和致病特点的不同,将其概括归纳为阴阳两类。

就一般情况是言,
风暑、燥、火( 热) 为阳邪,
寒、湿之邪为阴邪。
阳邪致病多阳证、热证,易于伤阴液;
阴邪致病多阴证、寒证,易于伤阳气。

但也有例外,
如暑邪既可伤阴,又可伤阳
;燥邪又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为阳邪,凉燥则为阴邪。

此外在《素问·调经论》中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其所说的阴阳,是指天地而言。是说致病因素或是来源于天之风雨寒暑,或是来源于地之饮食居处、阴阳( 此指性生活) 喜怒( 指情志) 。
从另一个角度对致病因素进行了阴阳分类。

7∙用于概括辨证论治的方法和原则

辨证论治的过程,是运用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把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病位、病性、病势之结论,然后确立治则治法,并进而选用治疗手段的过程。

而阴阳学说则渗透到了辨证论治的各个阶段。

(1) 用于归纳四诊资料

从望诊角度看,
将精神烦躁不安者归属阳证,闭目静卧者归属阴证;
将皮肤色泽润泽鲜亮者归属阳证,枯槁晦暗者归属阴证;
将水肿上半身先肿者归属阳证,下半身先肿者归属阴证;
将疮疡红肿热痛者归属阳证,青暗下陷不热者归属阴证,
将小便短赤归属阳证,小便清长归属阴证等等。

从闻诊角度看,
将语声洪亮、呼吸气粗者归属阳证,
将语声低微、呼吸无力、气息微弱者归属阴证等等。

从问诊角度看,
将发热、烦渴、饮冷归属阳证,
将恶寒、身凉,喜热饮归属阴证。

从切诊角度看,
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相分,大、浮、数、动、滑为阳,
沉、涩、弱、弦、微为阴。

以阴阳归纳四诊资料,是认识疾病和辨别证候的基础。

所以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说:“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以敝之者,曰阴阳而已。”

(2) 用以作为辨证和总纲领

中医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等,但诸多辨证方法中,
又以八纲辨证为辨证的总纲。

所谓八纲辨证,是将外感内伤等诸多错综复杂的病证,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其中表、热、实证属阳,
里、寒、虚证属阴。
可见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因此阴阳就毫无疑义地成为中医辨证的总纲领了。

(3) 用于确立论治的原则

既然“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

因此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和手段,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调整阴阳的失调,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 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

至于阴阳的失调,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和偏衰。

阴阳的偏盛是有余的证候,是邪气盛的证候
对阳热盛者,则以阴制阳,以寒凉药物制约阳热邪气。
对阴寒盛者,则以阳制阴,以温热药物制约阴寒邪气。
统称为“ 损其有余” 的治法。

但如阳热太盛,已伤阴液,则当在制约阳热邪气的同时,兼以养阴。
若阴寒太盛已伤阳气,则当在制约阴寒邪气为主的同时,兼以补阳。
这又称攻补兼施的治法。

阴阳的偏衰是不足的证候,是正气虚的证候。
对阴偏衰者,则以滋润阴柔的药物补阴。
对阳偏虚者,则以温热阳性药物补阳。

而如阴阳两虚,则又需要阴阳气血两补。
统称为“ 补不足” 的治法。

但如阴阳偏衰而进一步导致了另一方的相对偏亢,
如阴虚而生内热,阳虚而生内寒,则称为“ 虚热” 和“ 虚寒” 之证,又应当养阴以制阳和补阳以胜阴。

至于阴阳两虚者,又应当阴阳两补。

8∙用于概括药物功能

中医学常从中药的性、味和不同的作用趋向来说明其功效。

中药的药性有四,即寒、热、温、凉;
药味有五,即酸、苦、甘、辛、咸;
作用趋向即升、降、浮、沉。

而四气、五味和不同的作用趋向,又用阴阳来分为两大类。

如以四性而言,
具有温性、热性的药物属阳,
具有寒性、凉性的药物属阴。

如以五味而言,
具有辛味、甘味的药物属阳,
具有酸味、苦味、咸味的药物属阴。

以升、降、浮、沉而言,
具有升浮作用,即具有上行、发散、升提作用的药物属阳,
具有沉、降作用,即具有降逆、收敛、潜镇、渗泄作用的药物属阴。

因此了解了药物的阴阳分类,就基本上可以掌握该药的功效特点了。

9∙用于确立养生保健原则

如前所述,因大自然有阴阳二气的运动和变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
因此所有的生命体,包括人类在内,无不被深深地打上了阴阳的烙印。

而大自然阴阳二气的正常运动和异常变化,必将影响人体阴阳二气的运动和变化,从而对人体的健康与否产生影响。

中医学在养生保健方面,十分重视顺应大自然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又进一步说,养生保健应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
也就是说,春夏自然界阳气盛,人们容易贪凉饮冷而伤害阳气,故要强调养护阳气;
秋冬自然界阴气盛,人们容易过食辛热而伤阴液,故要注意护阴气。

《素问·上古天真论》则指出“ 和于阴阳” ,“ 法于阴阳” ,“ 把握阴阳” ,是保健养生,健康长寿的主要原则。
 
返朴求真回归经典
---我对《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解读

郝万山 浙江中医杂志2006年11 月第51卷第11 期


摘要:
《黄帝内经》认为, 构成宇宙万物的是“ 气”,量子物理学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能量,物质是能量的凝聚。因此气就可以直译为能量。
《黄帝内经》用五行区分气的运动趋向,五行学说描述的是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是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

有一本《中医学基础》中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的相杂和相和而化生的,因此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用五行的特性进行推演络绎和归类。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是宇宙间各种事物普遍联系的基本法则。”
还说五行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是属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以上认识在中医学术界流行了近百年,其实《黄帝内经》中的五行并不是这个意思。
本着返朴求真,回归经典的精神,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1 五行不是五材

看得见摸得着的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材料,在古代叫五材,不叫五行。
《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尚书大传》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这些材料,都是人类直接利用的,所以叫“五材”。
古代的典籍中,从来没有说过这五种材料杂合可以化生万物。

“五行”用“行”字,《说文解字》说:“行,人之步趋也。”就是迈步往前行走的意思,进而引申为运行、运动。

所谓“五行”,是指气的五种运行趋向,或说是气的五种运动状态。
在《黄帝内经》里,还把五行叫五气、五运、五常。
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五气运行,各终期日。”
《气交变大论》说:“五运更治,上应天期。”
《六元正纪大论》说:“五常之气,太过不及。”
皆说明五行就是五运、五气、五常,而不是五种材料或物质。

这里所说的“气”,是什么意思?“
二十世纪到来之际,新一代物理学家发展起来,他们的任务是探测能量和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物理学家遗弃了牛顿力学物质宇宙的信念,因为他们认识到,组成宇宙的是能量,而不是悬浮在虚空空间的物质。”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看不见的能量组成,而不是可感知的物质。
因此在我们的世界中,物质实体是从子虚乌有中出现的。”
这就是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能量构成了宇宙万物,物质只是能量的凝聚,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中医学中的“气”字,就可以直译为量子物理学中的“能量”。能量是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的。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阐述的正是气(能量)的五种不同的运动趋向,或说是运动状态。


2 五行是指气的升降出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把这两段话对照起来看,一是说四时五行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源,一是说升降出入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源,可见五行就是气的升降出入,是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把升降出入和五行直接对偶起来,五行等同升降出入,

3 建立五行的依据

五行是根据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观察方法建立起来的。

《史记·历书》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说明五行和星历有关。

《灵枢·九宫八风》记载了以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季节和节气。

《伤寒论·伤寒例》的“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详尽的记述了依据斗柄指向来确定四季、八节、二十四节气以及七十二候的关系。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生活在北半球的华夏先人,仰望星空时很容易观察到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
地球自转一圈,会看到斗柄也转一圈,这叫北斗的周日视运动。

如果晚上固定时间测量斗柄指向,第二天同一时间再去测量,会发现斗柄的指向逆时针向前移动了一点,360天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叫北斗的周年视运动。

依照斗柄360天运行一周来确定24节气的历法,就是《史记》所说的“星历”,也叫斗历。

依据斗柄的周年视运动,斗柄指东地面为春,指南地面为夏,指西地面为秋;指北地面为冬,这就是四方和四季对应的由来。
这种对应,只适用于北半球,到南半球则相反。

斗柄指东,地面为春
气温由低逐渐上升,由于热涨效应,大自然的气就处于展发的状态(出),使植物的营养向根和枝条的末梢输送,种子迅速生根发芽,草木根须下扎,枝叶上展。
从而就得出结论,春季是气的展发运动主导并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于是就用“木”字来代表,因为树木的根须最喜欢向下伸展,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营养,枝叶最喜欢向上展发,以吸收更多的阳光和雨露。
在《黄帝内经》里则称木行、木气、木运。

斗柄指南,地面为夏
气温持续偏高。植物根须生长减缓,枝叶却更加繁茂,提示大量营养向顶端输送。
由此推知,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主导并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升)。于是就用“火”字来代表,因为火性炎上。
在《黄帝内经》里则称火行、火气、火运。

斗柄指西,地面为秋
气温由高渐渐降低,由于冷缩效应,使植物的营养向果实、种子和枝干贮藏内收,果实成熟、种子饱满,枝干木质化程度提高,根须和稍叶干枯。由此可以认为,秋季是气的内收运动主导并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入)。于是用“金”字来代表,因为金属密度大,质量重,象征着收敛、密集。
在《黄帝内经》里则称金行、金气、金运。

斗柄指北,地面为冬
气候寒冷,万物深藏,树木幼芽包藏鳞内,都处于滞育状态。
由此推知,冬季是气的潜藏下降运动主导并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降)。于是用“水”字来代表。因为水性就下,水往低处流。
在《黄帝内经》里则称水行、水气、水运。

这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的春气“发陈”,夏气“蕃秀”,秋气“容平”,冬气“闭藏”。

可是当四行和阴阳结合以后,人们意识到,展发和上升是阳性运动,内收和潜降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转阴的时候,必然会有平稳的过渡。这个过渡时段,是在夏季的最后18天,《黄帝内经》称为“长夏”。

在长夏,暑热未退,秋风未至,阴雨连绵,气候闷热潮湿。植物已经开花结果,果实正在逐渐成熟。此时气的升降相均衡,出入相均衡,气的运动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因为土象征着厚重、稳定。
在《黄帝内经》里则称土行、土气、土运。于是就有了五行。

人们又意识到,当气的运动由展发转为上升时,由内收转为潜降时,由潜降转为展发时,都应当有一段相对平稳的过渡,分别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最后18天。
于是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说法。这里的“季”字,不是季节的“季”,而是“孟仲季”的“季”。
所谓“土旺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
,都是土气占主导地位的时候。
4个18天合为72天,其他4气各主72天,合为360天,正是星历的一年。

气的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应验在自然界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现象上,这就是《素问》为什么有篇文章叫“阴阳应象大论”的缘由。

4 五行的生克

五行为什么能够年复一年的保持基本稳定的状态,这当然和太阳光热辐射的恒定与地球自转公转的稳定相关。

但古人则考虑到五行之间应当有相互养助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于是就有了五行生克的思考。

相生,就是相养、相助;

相克,就是相抑制、相制约。

董仲舒《春秋繁露》说,五行之间“比相生而间相胜也”,就是相邻的季节相生,相隔的季节相克。

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说:“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气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掺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是从气的运动趋向之间的制约关系,来认识五行相克的。

五行生克制化,就使五行之气,保持了年复一年的有序、协调的交替运动。
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就使气候有了风、热、湿、燥、寒的有序变化,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
于是所有的生命也就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
树木的年轮、大鱼的鳞片、乌龟的贝壳、石首鱼的耳石,南极洲的冰层,皆有年轮③。这就是“道”,这就是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
也就是《伤寒卒病论集》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超越!”

中医的五行学说讲述的正是随着万物变化而变化的自然规律,讲的是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
 
最后编辑:
我个人感觉,整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中医的手段,虽然很多人觉得蠢,觉得傻,但医术的提升,医理的积累,就在这些潜移默化间。
我也有这种感觉,曾经想自己找一本古医书,把繁体竖排,自己敲打键盘,每个字输入电脑,查找相关医书,自己注释,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可惜自己上班太忙,没有精力搞。。
 
我也有这种感觉,曾经想自己找一本古医书,把繁体竖排,自己敲打键盘,每个字输入电脑,查找相关医书,自己注释,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可惜自己上班太忙,没有精力搞。。
也有同感,静下来,心无旁骛,只专心一件整理的事,会感到很满足,而且对知识的掌握更细致。
 
有空找找孙德润《医学汇海》的数字版本,至今没有人整理。。

为什么提到《医学汇海》,因为我看到宋孝志都佩服的医家-方鸣谦

fang.png


然后方鸣谦的儿子在杂志发表文章,回忆自己父亲提到的学医经历
方鸣谦  。.png


======================================================
《医学汇海》是由清代医家孙德润(字慎之,河北浭阳人)编纂的医学典籍,成书于道光六年(1826年)。
全书共三十六卷,编纂体例以摘录历代医学典籍为基础,系统分科整理临床各病症的诊治方法。
前两卷为医学总论,阐述辨治理论及用药原则;
第三至三十五卷按伤寒、内科杂病、五官科、妇科等科目分类详述疾病诊断与治疗方剂;
末卷专论脉法体系。

该书收录大量民间疗法与医案,现存清刻本及影印本,其中2023年简阳市永注宫藏本影印版已捐赠用于川派中医药智库建设 [1]。
 
有空找找孙德润《医学汇海》的数字版本,至今没有人整理。。

为什么提到《医学汇海》,因为我看到宋孝志都佩服的医家-方鸣谦

然后方鸣谦的儿子在杂志发表文章,回忆自己父亲提到的学医经历

======================================================
《医学汇海》是由清代医家孙德润(字慎之,河北浭阳人)编纂的医学典籍,成书于道光六年(1826年)。
全书共三十六卷,编纂体例以摘录历代医学典籍为基础,系统分科整理临床各病症的诊治方法。
前两卷为医学总论,阐述辨治理论及用药原则;
第三至三十五卷按伤寒、内科杂病、五官科、妇科等科目分类详述疾病诊断与治疗方剂;
末卷专论脉法体系。

该书收录大量民间疗法与医案,现存清刻本及影印本,其中2023年简阳市永注宫藏本影印版已捐赠用于川派中医药智库建设 [1]。
估计是类似于《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这样的书,这种书个体整理者要整理很困难的,一没影印件,二没数字件,三是体例庞大,整理成本太高,既费时,也费力,有问题也不知请教谁,如果是国家立项的话,这本书的拨款估计几十上百万,你想想那个难度吧。
 
估计是类似于《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这样的书,这种书个体整理者要整理很困难的,一没影印件,二没数字件,三是体例庞大,整理成本太高,既费时,也费力,有问题也不知请教谁,如果是国家立项的话,这本书的拨款估计几十上百万,你想想那个难度吧。

想想罢了,😄😄。。

单从这张图片来看,孙德润的《医学汇海》,这套书的价值可能不如想像的大。
来源于淘宝一套拍卖价格98000元的图片。
《医学汇海》简介
《医学汇海》是一部综合性医书,三十六卷,清·孙德润辑撰。刊于1826年。
作者以多科疾病诊治为主线,摘录历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内容,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成此书。卷一-二医学总论,胪列辨治大法及药味繁简等有关论述。卷三-三十五列述伤寒、内科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外科瘟疫等多种疾病的证治。每一病证介绍其脉法、总纲、病状诊断及治疗方剂;所列方剂颇多,除采摭名家方剂外,还包括民间简易治法、外治法、食疗法。并附治案。又有邪祟、奇病二类,颇多怪诞内容;卷三十六脉法综述,简要地介绍了多种脉法。现存二种清刻本。 ——资料来源:简阳永兴宫



3333.png

----
看介绍,这部书应该有不少不适合现代出版的内容,估计要大师甄别内容,而且建国后不可以成精。。😄😄
 
想想罢了,😄😄。。


《医学汇海》简介
《医学汇海》是一部综合性医书,三十六卷,清·孙德润辑撰。刊于1826年。
作者以多科疾病诊治为主线,摘录历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内容,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成此书。卷一-二医学总论,胪列辨治大法及药味繁简等有关论述。卷三-三十五列述伤寒、内科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外科瘟疫等多种疾病的证治。每一病证介绍其脉法、总纲、病状诊断及治疗方剂;所列方剂颇多,除采摭名家方剂外,还包括民间简易治法、外治法、食疗法。并附治案。又有邪祟、奇病二类,颇多怪诞内容;卷三十六脉法综述,简要地介绍了多种脉法。现存二种清刻本。 ——资料来源:简阳永兴宫



浏览附件193192

----
看介绍,这部书应该有不少不适合现代出版的内容,估计要大师甄别内容,而且建国后不可以成精。。😄😄
不是只有简阳那个道观才有这书,有些医科大学,现在都有这本书,这本书现在才20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图书馆就有收藏,下面就是链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