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中医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十五)——降维打击与十二经络(2)

医路奇缘——老程

惊鸿一瞥
发帖需要审核会员
注册
2025/08/13
帖子
16
获得点赞
5
声望
3
年龄
54
所在地
天津市蓟州区

中医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十五)——降维打击与十二经络(2)​






img


降维打击与十二经脉2
4,毛以林教授医案:
毛以林教授曾治一患儿,左下腹有一块大约10cmX20cm大的硬块,局部是红肿热痛,舌质红,苔黄腻。
此病无疑是热毒炽盛,给与仙方活命饮和五味消毒饮加减,同时用两种西药抗生素联合抗炎,但如此治疗一周,却未见有明显好转。
毛教授此时开始反思辨证用药的正确与否,其后从经脉的巡行入手,发现足厥阴肝经“循少腹”,正是病所,因此进行遣方用药,以龙胆泻肝丸改为汤剂而加减,在西药未改动的情况下,仅一周肿块即消除十之七八。
中医中药有很强的针对性喝方向性!清代名医徐灵胎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乏,必无婕效!”
5,焦树德医案:
李某,女,53岁,汉族,山东临沂人,2004年11月就诊。左乳内下方疼痛时作3个月余,胸闷气短,偶尔心悸,伴胃脘胀满,嗳气,口干苦,双手有晨僵感20年,二便如常,舌质暗淡,边有齿痕,苔薄黄腻,脉沉滑。
心电图示:心肌劳损,心律不齐。血压150/100毫米汞柱;血糖偏高。
辨证:胸阳不振,胃失和降。治宜宽胸助阳,和胃调中。处方:全栝楼30焦槟榔12炒枳实12紫苏梗12干姜6炙甘草5檀香9高良姜10制香附10旋覆花(包)青风藤30威灵仙15薏苡仁30。
(单位:克。)
毛以林教授评析: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胃贯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经别篇》说: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这就是心病治胃的理论依据!
本案胸胃同治,兼顾痼疾。方中甘草干姜汤治胸中冷饮;栝楼宽胸降气;紫苏梗、香附、槟榔、旋覆花、高良姜、檀香等,运脾气、和胃气、降痰气,以绝痰浊生成之源;青风藤、威灵仙、薏苡仁,祛风利湿、散寒化痰、利节兼治沉僵痼疾。
6,朱丹溪医案:
丹溪治一妇人,患心中如火,一烧便入小肠,急去小便,大便随时亦出,如此三年,求治。脉滑数,此相火送入小肠经,以四物汤加炒连、柏,小茴香、木通,四贴而安。
毛以林教授评析:经云“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本案患者“心中如火”属“阴虚生内热”;“急去小便”乃心经之火沿经下移小肠,故以四物汤养肝肾;连、柏泻相火;黄连是针对脉滑数而湿热交结的,佐以小茴香、木通,是治火入小肠的向导药,小茴香反佐,合川芎之辛升以行开郁。丹溪的大法,用滋阴药少佐辛香,则滋而不腻,用寒凉药少佐温散,则寒而不凝。用药丝丝入扣,故三年之疾,四贴而安。

7,郭子光先生医案(中医奇证新编):
1963年冬季,一八旬老妇,两腋下汗出,日渐加重,昼夜不分,迁延月余,甚至需频频更换衣服,苦不堪言,神疲消瘦,卧床不起,家人曰:后事齐备,请脉之以决是否临终矣。视之,则双目尚有神,六脉冲和有根,生机未绝。“汗乃心之液”也,汗在两腋,为心液外泄于心经所循之处,实属心阳不足,汗液漏泄失固,急以保元汤加附子、五味子,效若桴鼓。3剂得安,6剂康复。故曰:不畏津伤,只怕亡阳!今以保元汤加附子、五味子,促其阳生阴守,亦理所当然之事。
与此案相仿佛,毛以林教授也有一则医案,亦是因为患者腋下汗出,而用导赤散加减得愈。但这两则医案,却有虚实之别,此案为虚,彼案为实,二者霄壤之别,不可混淆。
可见,同为心经所循行路径,且同为腋下汗出,但也有虚实之别!
“手少阴心主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后廉……”。
8,孟景春医案:
孔某某,男,50岁,教师,1987年6月30日初诊:
患大便秘结已经年余,每5-6日一行,排便非常困难,每次大约需要1小时左右,肛门常常因之出血,经多方调治,如用果导(酚酞)、比沙可啶(便塞停);中药生大黄、番泻叶;中成药麻仁丸等。有时虽能一时见效,但停药后则便秘依旧,而且还可能更甚,严重时用开塞露也不能下,常用手指挖出,十分痛苦。除大便秘结外,更有咽干、鼻燥、口渴,在一年之中以秋季为甚。饮食尚佳,睡眠欠安,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证属肺阴不足,不能下润大肠,治宜滋养肺阴,利气润下,处方:南沙参12北沙参12麦冬10杏仁10郁李仁10柏子仁10炙紫菀20熟地12云茯苓12桔梗10厚朴花6芦根20。(单位:克。)7剂。

另外用“梨膏”一瓶,每日服2次,早晚用开水冲服,空腹服下。
并嘱忌食辛辣、熏烤食物、戒烟酒。
二诊:7月6日,大便3日一行,质地亦变软,能顺利解下,口渴、咽干等症亦轻,效不更方,再以原方继续服用半个月,再观动静;半月后,病人喜形于色,告知便秘已除!大便每日一行,可顺利排出。
嘱其可停服煎剂,再服梨膏一个月,以资巩固。(《孟景春临床经验集》,湖南科技出版社)

毛以林教授评析:为什么有时候患者便秘,我们采用润肠通便之法却不能取效?很有可能就是没有考虑到肺与大肠的关系!《内经》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主输布津液,若肺燥不能正常的宣发,则津液不能正常敷布,输转无力,不能下润大肠,肠燥而便秘。本例患者即是,其咽干、口渴、鼻燥,大便秘结且以秋季为甚,肺阴虚当无疑!其治之法,在于养肺阴,佐以润肠通便之品的同时,要加上宣肺之品,如桔梗、紫菀等。
有人形象地把宣肺通便的方法比喻为“提壶揭盖”,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说这种治法好像我们倒水一样,要想水从水壶中流出顺畅,最好把壶盖打开,借助里外气压的平衡,水流自然顺畅,这也是“下病上取”的代表!
古书说“紫菀”能通便,其道理即在此,但需注意,其用量要大、且宜蜜炙!这是用药的法门,当谨记。
脏腑之间的病理、生理可以通过经脉相互影响,我们也可以借助经络之间的络属关系,充分地思考、利用脏腑之间、脏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更为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谨注:提到“六经辨证”,自然想到蔡长福老师!此则孟景春先生的医案,以及毛以林教授的评析,都极为精彩!不必多言。
两位先生都把问题的重点,放到了“肺与大肠”的关系上,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窃以为这个医案之中问题的解决,似乎还有另外的思路,即:肺、大肠与阳明的问题。
“葛根浮长表阳明、目痛鼻干卧不宁”、“白虎烦渴热阳明”、和便秘日久成实的“阳明俯实证”,另外一个阳明证就是:其人唯独饮食尚佳,《伤寒杂病论》说:……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此案之中,恰恰是便秘为主证,因此胃热应与考虑!
本案两位先生菌认为是“肺阴虚”,但病例之中,却不见任何肺部症状,反而见到了“饮食尚佳”!不由使人想到“趺阳脉数”的问题。
有无可能这主要是个阳明问题,可以从阳明“单刀直入”,用葛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和承气汤适当加减,通过解表、通腑、清热滋阴并举,而获效呢?
此案之中:患者有鼻干、睡眠欠佳的情况;有口渴的症状;有消谷引食的情况,即饮食尚佳;又以便秘的症状最为为突出。因此,此案阳明表证、经证、俯证齐备,因此从阳明论治,也是一种可能吧!
9,孔凡涵先生医案(1995-《光明中医》):
吴某,54岁,干部,1991-8-7日初诊。患者近日因外出生活规律紊乱,饮食失调,突发右足大脚趾丛毛处皮肤鲜红色赤如丹,似云片,边缘清楚,中间有数个小水泡伴灼热其痛如绞,恶寒发热。
当地医院曾给青霉素、庆大霉素、阿尼利定等抗菌消炎止痛药,热退肿痛未消。行走艰难,由家人搀扶而来就诊。
刻诊:患者精神疲敝,面色红赤,形体丰腴,口苦欲呕,饮食欠佳,5天未解大便,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腻,舌两边尤甚,脉弦滑数。
《灵枢·经脉篇》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
其人病之患处,与肝经的巡行区域吻合,结合四诊所见,乃断其为湿热之邪瘀滞于肝经足大脚趾起始处,毒火炽盛,宜治以清肝解毒利湿、凉血散血、消肿止痛。处方:
玳瑁8克(先煎),紫花地丁、金银花、土茯苓各20克,龙胆草10克,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冲服),牡丹皮12克。水煎服。
嘱患者连服3剂,另外用牛黄解毒片20片研末与新鲜蒲公英汁调糊外涂。
8月10日复诊,患者服药后,解下数个似枣大小的粪团,红肿消退,疼痛减半,胸胁渐舒,舌苔如往,上方减去大黄、芒硝,继服8剂,诸证悉除,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毛以林教授认为:按照经络辨证,进行归经选药用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不仅是下肢的感染性疾病之治疗需要“辨经”论治,对于痛风病,我(即指毛教授本人)也常常予龙胆泻肝汤加减而取效,为什么呢?因为痛风属于嘌呤代谢紊乱,血中尿酸增高,沉积于关节滑膜处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而大部分这类的患者,其发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首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发则局部红肿热痛,若按“经络辨证”来看,此处恰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起始之处,从肝经入手论治则正和其病机,余(指毛教授)每以龙胆泻肝汤加大剂量土茯苓、山慈菇组方,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排尿酸,山慈菇含有天然秋水仙碱,消肿散结,恰恰符合中医辨证选药的要求,所以取效甚捷!
10,罗杰敏医案:
吴某,男,57岁。1986年12月21日就诊。右足踝关节肿胀热痛反复发作近3年,屡服西药“炎痛喜康”等抗风湿药及作局部封闭治疗,均罔效。3日来,右足不能行,内踝肿痛,以解溪、内庭两穴部位为甚,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证属足阳明胃经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方用清胃散加减:升麻10生石膏(先煎)45当归身6牡丹皮10金银花15生地黄15蒲公英20川牛膝15木瓜15薏苡仁12(单位:克)。
患者服3剂后,步履如常。
原按:“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口……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间”,解溪、内庭为胃经之穴位,足踝为胃经所过。患者多年嗜食醇酒肥甘,近数日更是一日两餐醇酒。肥甘厚味,酿湿生热,湿热内聚,随经下注关节、穴道,而致使足跗热痛,并以解溪、内庭为著,投以清胃散清解胃热,佐以川牛膝、木瓜、薏苡仁清热利湿,正本清源,则邪去正安。
安徽马鞍山的蔡长福老先生指出:“病跟经走,方随证行”!从以上的医案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来,这些医案向我们展示了经络走向的导向作用的一面!在这里经络的走向似乎是一个“导航仪”一样!帮助我们找到疾病的所在;当然,这个疾病的归属,其结果是十二经络所代表的系统归属。
经络是无形无象的!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所谓“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这分明又是在展示中医是“降维打击”的一个典型例证之一!
那么,在中医学里面,“病与证”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