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视频,某研究生入学面试,要求说出8个寒热并用的方剂,面试者只说出了一个。。我也查了书,简单归纳了几个方剂。。
==============
《伤寒论》中寒热与八纲辨证中寒热的区别
中医杂志 2015 年4 月第56 卷第7 期
杜倩,李成卫* ,王庆国,王维广,李丹,王莉媛
(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 号,100029)
[摘要]
现代普遍认为,《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总纲,故而认为,《伤寒论》通篇体现八纲辨证,也因此将《伤寒论》中的寒热等同于“八纲”中的寒热,这种观点无疑掩盖了中医学概念演变的客观规律。受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影响,概念也会逐渐演变。分别阐释八纲辨证及《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区别二者寒热的含义,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寒热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对于中医学其他概念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中医学术史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伤寒论; 寒; 热; 八纲辨证
中医学中相关概念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而有学者将《伤寒论》中的寒热概念与“八纲”中的寒热概念混淆,认为《伤寒论》“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思想。
如六经病的病性,三阳病多属于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 三阴病多属于寒证、虚证,概括为阴证。
表里是分析病位的纲领,邪在经络则出现表证; 邪入脏腑,则出现里证”。这种观点并没有在《伤寒论》的自身体系中考察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应用规律,而是仅用八纲辨证分析其内容,采用“相当于”的方法进行推论。
也有学者提出, “八纲”中寒热的判断不能仅根据“恶寒与发热”,八纲之寒热在《伤寒论》中的应用表现为“三阴为寒,三阳为热”,依据“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但接下来却说三阳为热是由于都有发热的症状,显然对寒热的概念模糊不清。同时又说“三阳病正气旺盛,邪正相争,病势亢奋,三阴病阴邪偏盛,病势较弱”。其实是将阴阳与虚实的概念混淆。
八纲辨证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指疾病的本质,都是人体一系列完整的包括症状、舌脉的症候群,与《伤寒论》中各概念的含义并不相同。
例如《伤寒论》中表里指的是人的躯体内外实体部位,而不是所谓的经络与脏腑,
同样《伤寒论》中寒热也不是“八纲”的寒证和热证,而主要是指恶寒和发热,并且作为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1 八纲辨证中寒热的含义
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提出“八纲”一词,曰“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夫病变万端,大致不出八纲范围。明八纲,则施治有所遵循,此亦执简驭繁之道也”。
八纲辨证自新中国成立后引入全国统编教材并沿用至今,其在教材中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其中表里指疾病的深浅,寒热代指疾病的性质,虚实表示邪正关系,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6]。
现代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八纲”之寒热就是指寒证与热证,表示证候,
其中寒证指感受寒邪或者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低下所表现的一系列证候,表现为“恶寒喜暖,肢冷蜷卧,冷痛喜温,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质浅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者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一系列证候,表现为“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安,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的内容并不是彼此单独的“但见一个便是”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悉具”关系;
再者,寒热的判断变得复杂,比如“肢冷、脉迟”的“寒象”亦有可能是邪热内盛阳气闭郁的“热”的实质, “发热、面赤、烦躁不宁”的也可能是“寒”[7]。
总之,“八纲”中寒热或表示证候,是作为疾病本质的一系列症状与舌脉结合的症候群,内容相互补充,便于寒热的判断,并不以单纯的冷、热来鉴别。
2 《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当时未出现“八纲”一词,也未形成“八纲”中的寒证和热证的一系列完整的症状、舌脉模型。
其寒热指的是人体冷热,对自身的冷热感知表现为恶寒和发热,对外界的冷热感知表现为寒气和热气,感觉冷即是寒气,感觉热即是热气。
而寒热在《伤寒论》中主要表示恶寒和发热,并且是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2. 1 寒热在《伤寒论》中指的是人体冷热
人对冷热的感知包括了对自身阴阳偏盛偏衰导致的冷热感知( 表现为恶寒与发热的症状) 和人对外界冷热的感知( 表现为自然界四时之气以及病邪中的寒气和热气) 。
《伤寒论》中寒热主要指恶寒与发热,
“恶寒”与“发热”在各篇均有提及,也是六经之为病所主症状的主要外在表现,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而恶寒与发热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引起的症状。
《伤寒论·平脉法》曰:
“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伤寒论·伤寒例》曰:
“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 “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
表示自然界中正常的四时之气以及能够使人致病的寒热邪气。表示四时中冬夏之气,
如《伤寒论·平脉法》曰: “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伤寒论·伤寒例》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 “夏时应热”;“冬时应寒”。
表示致病的寒热病源,
如《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曰: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伤寒论·伤寒例》曰: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除了“冬时严寒”之“寒”意为正常的四时之气以外,其他的“寒”字均代表外来致病之寒气,
如“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不消矣”;
“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2. 2 寒热是《伤寒论》中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伤寒论》的六经病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不同病理阶段的特征性概括,伤寒在六经的正常传变过程是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篇均有各自的“病脉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六经病“脉证并治”中的“证”与现代辨证论治之“证”有所不同,后者表示人体对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映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是一种有机整合的功能状态,又是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反映状态,包括脉、声、色; 而前者不包括脉、声、色,单指症状[8]。
因此,不能将《伤寒论》中六经病脉证中的“证”与现代辨证论治中的“证”等同,这样也就不能用八纲辨证中的内容去分析《伤寒论》。
在《伤寒论》中,寒热可作为《伤寒论》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三阳经与三阴经可以通过冷热来鉴别,同时三阳病又可以根据发热的特征进行区别,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发热恶热( 即发热不恶寒) ,少阳病是往来寒热。
三阴病可以根据手足的寒温来区别,即太阴病是手足自温,少阴病是手足寒,厥阴病是手足厥( 厥即手足逆冷) 。
3 《伤寒论》中寒热与“八纲”寒热的区别
《伤寒论》中的寒热与“八纲”中的寒热可以从各自寒热的概念和作用方面进行区别,而八纲中的寒热概念其实是由《伤寒论》中寒热概念演变而来,有3 个方面的不同。
概念不同。
“八纲”是辨证纲领,是疾病的本质,寒热表示寒证与热证,是一组完整的证候群,其中舌脉及症状要同时具备、相互支持以利于寒热的鉴别;
而《伤寒论》中寒热即人体冷热,表示现象,主要指单一症状或者病邪,症状即恶寒与发热,病邪即寒气与热气,其中寒热之邪是人体感知外界冷热而来,感觉冷即是寒,感觉热即是热,而不同于现代审病的病因概念中的寒热邪气。
作用不同。
“八纲”中寒热是引起人体躯体一系列反应的根源,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依据,
例如寒可以使人喜暖,肢冷蜷卧,冷痛喜温,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质浅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可以使人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等,而如上文提及的,《伤寒论》中寒热可以作为六经病脉证区别的主要依据。
第三,
“八纲”中寒热的概念是由《伤寒论》中寒热概念演变而来,“八纲”中寒热表示证候,对寒热的描述是包括了恶寒与发热的人体一系列完整的舌脉、症状模型,而这个完整的模型是在经历了汉唐以后大量方证的积累、宋金元时期病因病机体系建立以及明清时期各辨证体系的成熟几个阶段后最终形成并提出的[10]。
4 结语
综合以上内容总结以下3 点:
第一,将八纲辨证中寒热概念与《伤寒论》中寒热概念等同是没有客观依据的,是概念的混淆。
第二,八纲辨证中寒热表示证候,是疾病的本质,寒证与热证的内容是一系列完善的症状与舌脉的结合,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关于寒热的判断是不以单纯的冷热为依据的;《伤寒论》中寒热即指人的冷热,主要指恶寒与发热,寒热在《伤寒论》中可以作为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第三,《伤寒论》中寒热与“八纲”中寒热无论在概念方面还是作用方面均有所区别,且“八纲”中寒热概念实为《伤寒论》中寒热概念演变而来。
==============
《伤寒论》中寒热与八纲辨证中寒热的区别
中医杂志 2015 年4 月第56 卷第7 期
杜倩,李成卫* ,王庆国,王维广,李丹,王莉媛
(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 号,100029)
[摘要]
现代普遍认为,《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的总纲,故而认为,《伤寒论》通篇体现八纲辨证,也因此将《伤寒论》中的寒热等同于“八纲”中的寒热,这种观点无疑掩盖了中医学概念演变的客观规律。受不同时期历史背景的影响,概念也会逐渐演变。分别阐释八纲辨证及《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区别二者寒热的含义,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寒热概念在历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对于中医学其他概念的研究也有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中医学术史研究亦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伤寒论; 寒; 热; 八纲辨证
中医学中相关概念是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而有学者将《伤寒论》中的寒热概念与“八纲”中的寒热概念混淆,认为《伤寒论》“无不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思想。
如六经病的病性,三阳病多属于热证、实证,概括为阳证; 三阴病多属于寒证、虚证,概括为阴证。
表里是分析病位的纲领,邪在经络则出现表证; 邪入脏腑,则出现里证”。这种观点并没有在《伤寒论》的自身体系中考察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应用规律,而是仅用八纲辨证分析其内容,采用“相当于”的方法进行推论。
也有学者提出, “八纲”中寒热的判断不能仅根据“恶寒与发热”,八纲之寒热在《伤寒论》中的应用表现为“三阴为寒,三阳为热”,依据“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但接下来却说三阳为热是由于都有发热的症状,显然对寒热的概念模糊不清。同时又说“三阳病正气旺盛,邪正相争,病势亢奋,三阴病阴邪偏盛,病势较弱”。其实是将阴阳与虚实的概念混淆。
八纲辨证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指疾病的本质,都是人体一系列完整的包括症状、舌脉的症候群,与《伤寒论》中各概念的含义并不相同。
例如《伤寒论》中表里指的是人的躯体内外实体部位,而不是所谓的经络与脏腑,
同样《伤寒论》中寒热也不是“八纲”的寒证和热证,而主要是指恶寒和发热,并且作为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1 八纲辨证中寒热的含义
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提出“八纲”一词,曰“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 “夫病变万端,大致不出八纲范围。明八纲,则施治有所遵循,此亦执简驭繁之道也”。
八纲辨证自新中国成立后引入全国统编教材并沿用至今,其在教材中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纲领,其中表里指疾病的深浅,寒热代指疾病的性质,虚实表示邪正关系,阴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6]。
现代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八纲”之寒热就是指寒证与热证,表示证候,
其中寒证指感受寒邪或者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低下所表现的一系列证候,表现为“恶寒喜暖,肢冷蜷卧,冷痛喜温,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质浅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者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一系列证候,表现为“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安,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的内容并不是彼此单独的“但见一个便是”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悉具”关系;
再者,寒热的判断变得复杂,比如“肢冷、脉迟”的“寒象”亦有可能是邪热内盛阳气闭郁的“热”的实质, “发热、面赤、烦躁不宁”的也可能是“寒”[7]。
总之,“八纲”中寒热或表示证候,是作为疾病本质的一系列症状与舌脉结合的症候群,内容相互补充,便于寒热的判断,并不以单纯的冷、热来鉴别。
2 《伤寒论》中寒热的含义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当时未出现“八纲”一词,也未形成“八纲”中的寒证和热证的一系列完整的症状、舌脉模型。
其寒热指的是人体冷热,对自身的冷热感知表现为恶寒和发热,对外界的冷热感知表现为寒气和热气,感觉冷即是寒气,感觉热即是热气。
而寒热在《伤寒论》中主要表示恶寒和发热,并且是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2. 1 寒热在《伤寒论》中指的是人体冷热
人对冷热的感知包括了对自身阴阳偏盛偏衰导致的冷热感知( 表现为恶寒与发热的症状) 和人对外界冷热的感知( 表现为自然界四时之气以及病邪中的寒气和热气) 。
《伤寒论》中寒热主要指恶寒与发热,
“恶寒”与“发热”在各篇均有提及,也是六经之为病所主症状的主要外在表现,
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而恶寒与发热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引起的症状。
《伤寒论·平脉法》曰:
“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阳气在里,胃中烦热”。
《伤寒论·伤寒例》曰:
“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 “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
表示自然界中正常的四时之气以及能够使人致病的寒热邪气。表示四时中冬夏之气,
如《伤寒论·平脉法》曰: “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
《伤寒论·伤寒例》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 “夏时应热”;“冬时应寒”。
表示致病的寒热病源,
如《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曰: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伤寒论·伤寒例》曰: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除了“冬时严寒”之“寒”意为正常的四时之气以外,其他的“寒”字均代表外来致病之寒气,
如“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不消矣”;
“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2. 2 寒热是《伤寒论》中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伤寒论》的六经病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不同病理阶段的特征性概括,伤寒在六经的正常传变过程是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篇均有各自的“病脉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六经病“脉证并治”中的“证”与现代辨证论治之“证”有所不同,后者表示人体对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映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是一种有机整合的功能状态,又是人体生理病理的整体反映状态,包括脉、声、色; 而前者不包括脉、声、色,单指症状[8]。
因此,不能将《伤寒论》中六经病脉证中的“证”与现代辨证论治中的“证”等同,这样也就不能用八纲辨证中的内容去分析《伤寒论》。
在《伤寒论》中,寒热可作为《伤寒论》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三阳经与三阴经可以通过冷热来鉴别,同时三阳病又可以根据发热的特征进行区别,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发热恶热( 即发热不恶寒) ,少阳病是往来寒热。
三阴病可以根据手足的寒温来区别,即太阴病是手足自温,少阴病是手足寒,厥阴病是手足厥( 厥即手足逆冷) 。
3 《伤寒论》中寒热与“八纲”寒热的区别
《伤寒论》中的寒热与“八纲”中的寒热可以从各自寒热的概念和作用方面进行区别,而八纲中的寒热概念其实是由《伤寒论》中寒热概念演变而来,有3 个方面的不同。
概念不同。
“八纲”是辨证纲领,是疾病的本质,寒热表示寒证与热证,是一组完整的证候群,其中舌脉及症状要同时具备、相互支持以利于寒热的鉴别;
而《伤寒论》中寒热即人体冷热,表示现象,主要指单一症状或者病邪,症状即恶寒与发热,病邪即寒气与热气,其中寒热之邪是人体感知外界冷热而来,感觉冷即是寒,感觉热即是热,而不同于现代审病的病因概念中的寒热邪气。
作用不同。
“八纲”中寒热是引起人体躯体一系列反应的根源,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依据,
例如寒可以使人喜暖,肢冷蜷卧,冷痛喜温,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质浅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可以使人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等,而如上文提及的,《伤寒论》中寒热可以作为六经病脉证区别的主要依据。
第三,
“八纲”中寒热的概念是由《伤寒论》中寒热概念演变而来,“八纲”中寒热表示证候,对寒热的描述是包括了恶寒与发热的人体一系列完整的舌脉、症状模型,而这个完整的模型是在经历了汉唐以后大量方证的积累、宋金元时期病因病机体系建立以及明清时期各辨证体系的成熟几个阶段后最终形成并提出的[10]。
4 结语
综合以上内容总结以下3 点:
第一,将八纲辨证中寒热概念与《伤寒论》中寒热概念等同是没有客观依据的,是概念的混淆。
第二,八纲辨证中寒热表示证候,是疾病的本质,寒证与热证的内容是一系列完善的症状与舌脉的结合,是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关于寒热的判断是不以单纯的冷热为依据的;《伤寒论》中寒热即指人的冷热,主要指恶寒与发热,寒热在《伤寒论》中可以作为区别六经病的主要依据。
第三,《伤寒论》中寒热与“八纲”中寒热无论在概念方面还是作用方面均有所区别,且“八纲”中寒热概念实为《伤寒论》中寒热概念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