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6/19
- 帖子
- 838
- 获得点赞
- 14
- 声望
- 0
(一) 温病大纲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提要:本节概括了温热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以及温病和伤寒治法的区别,具有全篇总纲的意义。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8)
提要:本节概括了“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其不同治法。
理解: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是外感病的一大类别,病因是感受温邪。温邪从口鼻侵入人体,称为上受。鼻气通于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居上焦,故“首先犯肺”。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一身之表,故温邪外袭,首先见肺卫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不仅说明一般新感温病的致病原因、感邪途径,且明确了初起的病变部位。“逆传心包”是指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心肺同居上焦,若病人心阴心气不足,或感邪太重,或失、误治,病邪不经气分,直接内陷心包,病情变化急剧,病势重险。
2.叶天士为什么说“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其意在于说明伤寒与温病治法的区别。
(2)温病与伤寒同属外感热病,其发展传变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机变化均有浅深界限的发展规律,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3)但因温病为温邪上受所致,初起属表热证;而伤寒为风寒外袭引起,初起属表寒证。因此论其治法则截然不同。温病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伤寒表寒证治宜辛温解表,所以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3.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吴鞠通说:”温病忌汗”,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1)两者不矛盾。
(2)叶氏说在卫汗之,是用辛凉解表;吴氏认为,后世治温病者多以《伤寒论》为蓝本,用辛温发汗剂治温邪伤于手太阴肺的温病,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吴氏又提出温病最喜辛凉解肌,还根据叶氏:“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而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辛凉解表方药,可见两者不矛盾。
4.“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的含义?
(1)“到气”是指表邪已解,里热已炽,其治疗应以清气透邪为主,如胃经热盛,熏蒸于气分,当予辛寒清气之品透热外达。若未到气分,是表邪未解,当用辛凉解表,大忌辛温发散。若早投寒滞之品,则使表邪冰伏,邪不透达;若早投苦寒沉降之剂,不仅遏邪内闭而致病情加重,且有“引邪内陷”之弊。故叶天士说:“到气才可清气”。
(2)透热转气,是叶氏为邪热陷营所立的一种治法,即在清泄营分邪热和滋养营阴的同时,伍用辛凉轻透之品,使营分之邪转出气分而解的治疗方法。其立法依据是营分的病机发展有外转气分的可能。
(3)“耗血动血”是邪热深入营血分的病变趋势。耗血包括耗伤气血津液,动血指血热炽盛迫血妄行,溢出脉外导致一系列的出血见症。治当“凉血散血”即凉血养阴、活血散瘀。适应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离经为瘀,阴血耗损证的治疗。该治法具有清、养、散三个方面的作用。清,指清热凉血,药如犀角、丹皮等。因血热不除,血不归经,故凉血之品具有宁血之效。养,指滋养阴血,药如生地黄。因阴津不复,则新血不生,养阴之品有充养阴津、化生新血之效。散,指消散瘀血,药如赤芍等药。因瘀血不去,血易妄行,故用散血化瘀之品,收止血之效,并可防止凉血之品寒遏血行。
5.“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含义:是继“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进一步标明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轻重程度。实指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病情轻浅;继之表邪入里传入气分,病情较重;进而深入营分,病情更重;最后邪陷血分,病情最为深重。此为一般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演变过程。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提要:本节概括了温热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以及温病和伤寒治法的区别,具有全篇总纲的意义。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8)
提要:本节概括了“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其不同治法。
理解: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是外感病的一大类别,病因是感受温邪。温邪从口鼻侵入人体,称为上受。鼻气通于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居上焦,故“首先犯肺”。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一身之表,故温邪外袭,首先见肺卫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说,不仅说明一般新感温病的致病原因、感邪途径,且明确了初起的病变部位。“逆传心包”是指温病初起邪犯肺卫,心肺同居上焦,若病人心阴心气不足,或感邪太重,或失、误治,病邪不经气分,直接内陷心包,病情变化急剧,病势重险。
2.叶天士为什么说“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其意在于说明伤寒与温病治法的区别。
(2)温病与伤寒同属外感热病,其发展传变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机变化均有浅深界限的发展规律,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3)但因温病为温邪上受所致,初起属表热证;而伤寒为风寒外袭引起,初起属表寒证。因此论其治法则截然不同。温病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伤寒表寒证治宜辛温解表,所以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3.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吴鞠通说:”温病忌汗”,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1)两者不矛盾。
(2)叶氏说在卫汗之,是用辛凉解表;吴氏认为,后世治温病者多以《伤寒论》为蓝本,用辛温发汗剂治温邪伤于手太阴肺的温病,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吴氏又提出温病最喜辛凉解肌,还根据叶氏:“在表初用辛凉轻剂”而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辛凉解表方药,可见两者不矛盾。
4.“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的含义?
(1)“到气”是指表邪已解,里热已炽,其治疗应以清气透邪为主,如胃经热盛,熏蒸于气分,当予辛寒清气之品透热外达。若未到气分,是表邪未解,当用辛凉解表,大忌辛温发散。若早投寒滞之品,则使表邪冰伏,邪不透达;若早投苦寒沉降之剂,不仅遏邪内闭而致病情加重,且有“引邪内陷”之弊。故叶天士说:“到气才可清气”。
(2)透热转气,是叶氏为邪热陷营所立的一种治法,即在清泄营分邪热和滋养营阴的同时,伍用辛凉轻透之品,使营分之邪转出气分而解的治疗方法。其立法依据是营分的病机发展有外转气分的可能。
(3)“耗血动血”是邪热深入营血分的病变趋势。耗血包括耗伤气血津液,动血指血热炽盛迫血妄行,溢出脉外导致一系列的出血见症。治当“凉血散血”即凉血养阴、活血散瘀。适应于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离经为瘀,阴血耗损证的治疗。该治法具有清、养、散三个方面的作用。清,指清热凉血,药如犀角、丹皮等。因血热不除,血不归经,故凉血之品具有宁血之效。养,指滋养阴血,药如生地黄。因阴津不复,则新血不生,养阴之品有充养阴津、化生新血之效。散,指消散瘀血,药如赤芍等药。因瘀血不去,血易妄行,故用散血化瘀之品,收止血之效,并可防止凉血之品寒遏血行。
5.“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含义:是继“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进一步标明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轻重程度。实指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病情轻浅;继之表邪入里传入气分,病情较重;进而深入营分,病情更重;最后邪陷血分,病情最为深重。此为一般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