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6/19
- 帖子
- 838
- 获得点赞
- 14
- 声望
- 0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然向称难读。近读冯世纶主任医师《中国汤液经方》,久蓄胸中积疑,顿有涣然冰释之感。
一、《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关系考
1 .确证《伤寒杂病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
仲景《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所谓“古训”“众方”何指,久求其书,终未得获。魏晋时期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考《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经方类”若干家,其书均不传。曾疑《汤液经法》或为仲景所求采者,然无确据。梁阮孝绪《七录》乃通记梁以前目录书,久佚,今存序,而无具体书目,不能确指著录何书。继考《隋书经籍志》医方类,亦无《汤液经法》,是该书亡佚久矣。后读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云:“《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事物记原》云:《汤液经》出于商伊尹。《汉书·郊祀志》:莽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作乐其上,顺风作《汤液》。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北宋林亿《伤寒论序》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清目录学家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条云:“按后汉张仲景取是书论次为十数卷。”姚振宗《后汉艺文志·张仲景方十五卷》条指出:“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从皇甫谧至清姚振宗凡1600余年均称仲景所勤求博采者为《伊尹汤液》,则绝无疑义。寻求《伊尹汤液》之遗痕,乃至关重要之大事。
也许天不丧斯文,《伊尹汤液》遗痕出现了。这是中医界的一件重大事件。
198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教授《敦煌古医籍考释》在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内有《辅行诀脏府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一卷,梁·陶弘景撰。《辅行诀》原为法国传教士伯希和于1907年从敦煌莫高窟所盗掠,请莫高窟道士王园箓装箱,王氏暗藏之,1915年为河北威县张渥南所购,传于嫡孙张大昌,“文革”被毁,今有弟子传抄件存世,马继兴据传抄件整理成书,公诸于世。陶弘景曾亲见《汤液经法》,从中摘取若干方剂,写于《辅行诀》,作为隐居修道之用。陶弘景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味,以应周天之数,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皆当代名医,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晰,后学咸尊奉之。”冯世纶先生对《辅行诀》研究多年,从1992年至2003年10余年间发表多篇论文,今将论文结集成本书第一章,以确凿的证据与严密的逻辑,证明《伤寒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这一论断是完全可信的。
2.确证《伤寒杂病论》许多方剂来源于《汤液经法》
《中国汤液经方》第一章《伤寒杂病论溯源》一文指出:“汉晋许多名医都看到过《汤液经法》,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辅行诀》中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应的方剂和适应证。如《辅行诀》小补心汤方证即栝楼薤白半夏汤方证;《辅行诀》小泻心汤方证即泻心汤方证;《辅行诀》建中补脾汤即小建中汤方证;《辅行诀》小阳旦汤方证即桂枝汤方证;《辅行诀》大阳旦汤方证即黄芪建中汤加人参汤方证;《辅行诀》小阴旦汤方证即黄芩汤加生姜方证;《辅行诀》小青龙汤方证即麻黄汤方证;小朱鸟汤方证即黄连阿胶汤方证……尤其是二旦、六神、大小等方证,从方剂配伍、药量、炮制、服法等来看,均与《伤寒杂病论》相符。因此马继兴等人认为:本书此节各方与仲景著作相似,足以证明两者确实同源于《汤液经法》。”
3.证明《伤寒杂病论》属于“经方”类著作
《伤寒杂病论》与属于“医经”类的《内经》不是同一学术体系。《中国汤液经方》指出:“随着考古学、考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明了《伤寒论》是属《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经方学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源自于《汤液经法》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剂和适应证。如桂枝汤方证源自于小阳旦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源自于小青龙汤方证;小青龙汤方证源自于大青龙汤方证;黄芩汤方证源自于小阴旦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源自于大阴旦汤方证;白虎汤方证源自于小白虎汤方证;竹叶石膏汤方证源自于大白虎汤方证;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方证源于小朱鸟(雀)汤方证;真武汤方证源自于小玄武汤方证。由《辅行诀》可以清楚看到,《汤液经法》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某个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张仲景主要依据这些方证撰成《伤寒论》。”进而指出:“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而并不是依据《内经》。《伤寒杂病论》应隶属于《汉书》所载的经方家派系。”引申出来的另一个必然观点是:“由于《汤液经法》久已失传,遂多以为张仲景独出心裁,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过誉无稽之推崇。其实张仲景不过是《汤液经法》的杰出传人。”
4.发现陶弘景《辅行诀》的意义
陶弘景《辅行诀》的发现,对于考证《伤寒杂病论》所勤求博采之作、中国方剂学形成与成熟之时代、探讨《汉书》所载医经派、经方派之区分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汤液经方》对《辅行诀》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重大学术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本人对《辅行诀》探研有年,最近又收集到马继兴先生整理《辅行诀》时所未见到的重要资料,正在重整之中。由于对《辅行诀》有所研考,所以对冯世纶先生所论述的几个重要观点,不仅表示赞同,而且亦有相同见解。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然向称难读。近读冯世纶主任医师《中国汤液经方》,久蓄胸中积疑,顿有涣然冰释之感。
一、《伤寒杂病论》与《汤液经法》关系考
1 .确证《伤寒杂病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
仲景《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所谓“古训”“众方”何指,久求其书,终未得获。魏晋时期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考《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经方类”若干家,其书均不传。曾疑《汤液经法》或为仲景所求采者,然无确据。梁阮孝绪《七录》乃通记梁以前目录书,久佚,今存序,而无具体书目,不能确指著录何书。继考《隋书经籍志》医方类,亦无《汤液经法》,是该书亡佚久矣。后读南宋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云:“《内经·素问》有《汤液醪醴论》。《事物记原》云:《汤液经》出于商伊尹。《汉书·郊祀志》:莽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作乐其上,顺风作《汤液》。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北宋林亿《伤寒论序》云:“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清目录学家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条云:“按后汉张仲景取是书论次为十数卷。”姚振宗《后汉艺文志·张仲景方十五卷》条指出:“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从皇甫谧至清姚振宗凡1600余年均称仲景所勤求博采者为《伊尹汤液》,则绝无疑义。寻求《伊尹汤液》之遗痕,乃至关重要之大事。
也许天不丧斯文,《伊尹汤液》遗痕出现了。这是中医界的一件重大事件。
198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教授《敦煌古医籍考释》在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内有《辅行诀脏府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一卷,梁·陶弘景撰。《辅行诀》原为法国传教士伯希和于1907年从敦煌莫高窟所盗掠,请莫高窟道士王园箓装箱,王氏暗藏之,1915年为河北威县张渥南所购,传于嫡孙张大昌,“文革”被毁,今有弟子传抄件存世,马继兴据传抄件整理成书,公诸于世。陶弘景曾亲见《汤液经法》,从中摘取若干方剂,写于《辅行诀》,作为隐居修道之用。陶弘景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味,以应周天之数,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皆当代名医,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晰,后学咸尊奉之。”冯世纶先生对《辅行诀》研究多年,从1992年至2003年10余年间发表多篇论文,今将论文结集成本书第一章,以确凿的证据与严密的逻辑,证明《伤寒论》据《汤液经法》而成书。这一论断是完全可信的。
2.确证《伤寒杂病论》许多方剂来源于《汤液经法》
《中国汤液经方》第一章《伤寒杂病论溯源》一文指出:“汉晋许多名医都看到过《汤液经法》,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辅行诀》中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应的方剂和适应证。如《辅行诀》小补心汤方证即栝楼薤白半夏汤方证;《辅行诀》小泻心汤方证即泻心汤方证;《辅行诀》建中补脾汤即小建中汤方证;《辅行诀》小阳旦汤方证即桂枝汤方证;《辅行诀》大阳旦汤方证即黄芪建中汤加人参汤方证;《辅行诀》小阴旦汤方证即黄芩汤加生姜方证;《辅行诀》小青龙汤方证即麻黄汤方证;小朱鸟汤方证即黄连阿胶汤方证……尤其是二旦、六神、大小等方证,从方剂配伍、药量、炮制、服法等来看,均与《伤寒杂病论》相符。因此马继兴等人认为:本书此节各方与仲景著作相似,足以证明两者确实同源于《汤液经法》。”
3.证明《伤寒杂病论》属于“经方”类著作
《伤寒杂病论》与属于“医经”类的《内经》不是同一学术体系。《中国汤液经方》指出:“随着考古学、考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明了《伤寒论》是属《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经方学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源自于《汤液经法》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剂和适应证。如桂枝汤方证源自于小阳旦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源自于小青龙汤方证;小青龙汤方证源自于大青龙汤方证;黄芩汤方证源自于小阴旦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源自于大阴旦汤方证;白虎汤方证源自于小白虎汤方证;竹叶石膏汤方证源自于大白虎汤方证;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方证源于小朱鸟(雀)汤方证;真武汤方证源自于小玄武汤方证。由《辅行诀》可以清楚看到,《汤液经法》的主要内容是记述某个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张仲景主要依据这些方证撰成《伤寒论》。”进而指出:“张仲景主要依据《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而并不是依据《内经》。《伤寒杂病论》应隶属于《汉书》所载的经方家派系。”引申出来的另一个必然观点是:“由于《汤液经法》久已失传,遂多以为张仲景独出心裁,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过誉无稽之推崇。其实张仲景不过是《汤液经法》的杰出传人。”
4.发现陶弘景《辅行诀》的意义
陶弘景《辅行诀》的发现,对于考证《伤寒杂病论》所勤求博采之作、中国方剂学形成与成熟之时代、探讨《汉书》所载医经派、经方派之区分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汤液经方》对《辅行诀》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重大学术问题,非常值得重视。本人对《辅行诀》探研有年,最近又收集到马继兴先生整理《辅行诀》时所未见到的重要资料,正在重整之中。由于对《辅行诀》有所研考,所以对冯世纶先生所论述的几个重要观点,不仅表示赞同,而且亦有相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