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药典》规定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桂枝为该植物的干燥嫩枝。
秦汉时代及之前药用之桂的品种
秦汉时代及之前,文献中“桂”之所指比较混杂,但是药学所用之桂还是明确为南方樟科之桂无疑,与今基本相同。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秦汉时代及之前,古代文献中的“桂”之所指是比较混杂的,既包括樟科Cinnamomum属的肉桂和浙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is Nakai. (证以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小片桂实物),也包括木犀科Osmanthus属的桂花。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认为古籍中是桂花和肉桂共用“桂”(“梫”)名。他根据两者香在不同部位、以及桂花主要在秋天开花的特点,按照古人诗文内容的具体描述分析,《楚辞》既写到桂花也写到肉桂(两者皆南方植物),他和贾祖璋都认为,屈原写到的“桂酒”(《楚辞·九歌》:“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 ),并非后世的桂花酒,乃是以肉桂树皮浸的酒。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破南越后,从南方引进了许多亚热带植物,种植于上林苑中。其中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桔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已珍惜之。” 其中所说的“桂”具体是樟科之“桂”还是木犀科之“桂”呢?(两种“桂”南方都产),因为前面几种多为药物,所以此“桂”为樟科之“桂”的可能性大。汉武帝喜欢桂树是出了名的。他在太初四年建了一座宫殿,起名为桂宫;此外建有迎神的桂馆、桂台;在甘泉宫南的昆明池内,更是直接用桂木为柱筑了一座水上宫室灵波殿(宫殿所用桂木,未必是今天药用桂之木,很可能多是樟科樟属、楠属类香木,古人对植物的区分比较笼统)。陕西汉中的圣水寺中的“中华第一神桂”,据说是西汉相国萧何亲手种植的,为木犀科之“桂”(花)。南朝齐武帝(蕭賾,公元483-493年在位)时,湘州(今湖南長沙)送(桂)树以植芳林苑中(在今南京市東北)。植之芳林,估计是木犀科之“桂”。南陈后主叔宝((553—604)为宠妃张丽华造桂宫中所种的那株桂树,以陈风流文人的性情,以及其花园花开“香闻数十里”的描述,估计也为木犀科之桂花(丽华国色,桂花古称“天香”,此为“国色天香”之意)。
言归正传,根据尚志钧辑复的《神农本草经》(公元前32—公元5年之间),“菌桂,味辛、温……,生交趾、桂林山谷”;“牡桂,味辛、温……,生南海山谷。”(注意:尚先生考证认为古本《本经》的药物是有产地说明的,与过去某些本草学家观点不同)。东晋著名学者郭璞(pú)(276年—324年)注《尔雅》曰: “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尚志钧辑复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公元490年左右)“桂”条有“二月、七八月、十月采皮,阴干”“ 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语句。再参考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浙樟、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可以认为秦汉时代及之前,药学所用之桂还是明确为南方樟科之桂(皮)无疑,与今基本相同。樟科Cinnamomum属植物具有特殊的气味、群落生长具有特殊的排他现象(“桂枝之下无杂木”
),桂叶叶脉特殊,背有直脉三道,形如圭;古代野生资源又极其丰富,唐代以前,岭南又称桂海。桂海后来又专指广西。这种即特殊又资源极其丰富的日常很常用的药用、食用两用植物,自古以来大体上应该不会有太大品种变异。
“桂枝”一名作为方名的始见
从目前所知的可靠文献来看“桂枝”一名作为方名最早应是出自公元310年前后的葛洪《肘后救卒方》(见金杨用道本《肘后百一方》,其中“凡治伤寒方甚多,其有诸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青龙、白虎、四顺、四逆二十余方,并是至要者”一句考据应为葛洪原话)。可是,包括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日本未经宋改本)中有“桂支加乌头汤”在内,作为药名的“桂枝”在六朝之前根本没有记载。桂枝这一特殊的词汇在六朝之前被使用于方名,不作药名使用。“桂枝”一词虽然见于《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前后
“桂枝之下无杂木”,)、《楚辞》(“攀桂枝兮聊淹留”)、《后汉书》(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等书,但都不是作为药物或药方的名称。
六朝(公元386年)之前,桂类药称桂和菌桂,以“桂”名为普遍,具体是是桂的树皮,而且多是除去外粗皮的树皮,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有小片的桂,已除去外粗皮(木栓层),经鉴定为Cinnamomum属植物浙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is
Nakai.出土的实物药材为板片状(皮)。陶弘景在桂条注曰:“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
又说牡桂“状似桂而扁广”。形状若是半卷、或扁广,显然说的是桂的树皮或粗枝的皮不是嫩枝皮,嫩枝皮薄,自然晒干会卷成几卷而不会是半卷。
六朝~隋唐五代北宋初(386年——1077年)“桂心”一词使用最多。
“桂肉”一词在唐以前的本草书中没有,只是在《肘后百一方》中出现过一次。《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有“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为佳”,从中也可推断其“桂”应为树皮或粗枝的皮,因嫩枝皮太薄太卷难“削”。这种削去粗皮取里黑润有味的做法可能就是“桂肉”和“桂心”的来历。“桂心”原本其实是“桂皮心”的简称。(《金匮玉函经》虽经过北宋林亿等校正,但这些内容应该还是“原味”。)以后“桂心”这一药名也被通用,日本奈良时代的756年,孝谦天皇把从唐进口的桂心等药物进献给东大寺,在现存的当时进献目录上载有桂心的名称,其实物至今仍保存在正仓院。调查实物的结果,是属于C.cassia及C.obtusifolium类,大小不一的板状-半管状-管状的树皮,而且都去掉了木栓层(外粗皮)。
真柳诚先生的《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桂类药名改为桂枝》
论说桂类药的本草源流,不能不提真柳诚先生的《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一文,其考证详实,令人信服。这里整理罗列其主要观点(非原始表述),详细的论证中医药人士请研究原文(网上有):
1、 唐和唐以前的医方书,几乎没有配伍“桂枝”药名的方剂。如果有的话,那是后世误写的结果,或极有可能是宋时修改的。在唐代以前的本草书中也没有出现“桂枝”的药物名。
2、 唐以前的医方书和唐代的仲景医方中记载的桂类药,都是桂的树皮制品,且有考古实物证据表明多是去掉外粗皮的桂之皮(桂心),在唐代之前嫩枝全体的桂枝入药目前没有任何文献支持。(真柳诚先生认为“即便宋初时,嫩枝全体的桂枝几乎是不存在的。”
我做了修正,详细见后面有关“桂心苗”部分论述)。
3、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中出现“桂枝汤”方名,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日本未经宋改本)中有“桂支加乌头汤”(注意两方中并没有使用名为“桂枝”的药物,而是桂之皮之类)。在葛洪和陶弘景的时代,桂枝这一特殊的词汇被使用于方名,通常不作药名使用。仲景时代有桂枝(支)汤这一方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仲景时代是“桂某某某汤”,后被人改成“桂枝某某汤”的可能性也存在。
4、 林亿等(1068—1077年间)将《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等医书中的桂类药统一改定为“桂枝”名,并注明“去皮”,其实质是唐代以来“桂心”的别名。淳化本《伤寒论》(指北宋初淳化3年—即992年,王怀隐等奉敕编《太平圣惠方》的卷8部分)书中有“桂心芍药汤”名。推论北宋以前医书中应该有不少“桂心某某汤”之类,后被改为“桂枝某某汤”了(注:不知真柳诚先生用的具体是哪个版本,我未见)。
5、 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之皮(相当于中药今天的肉桂)。
6、真柳诚先生认为菌桂可能是今天西方饮用红茶等时,使用的英文名为“cinnamon stick”的桂类调料,类似中国称为阴香皮或广东桂皮的东西(大枝和干的皮香味欠佳,小枝的皮有香味),是增进健康的食品,与药用桂(牡桂)在使用范围上有明显的区别。(注:古典描述的“菌桂”形态可能类似今广西防城出口的“烟仔桂”之类的东西,小竹筒状或香烟状,已去掉粗皮)。
秦汉时代及之前药用之桂的品种
秦汉时代及之前,文献中“桂”之所指比较混杂,但是药学所用之桂还是明确为南方樟科之桂无疑,与今基本相同。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秦汉时代及之前,古代文献中的“桂”之所指是比较混杂的,既包括樟科Cinnamomum属的肉桂和浙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is Nakai. (证以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小片桂实物),也包括木犀科Osmanthus属的桂花。潘富俊《楚辞植物图鉴》认为古籍中是桂花和肉桂共用“桂”(“梫”)名。他根据两者香在不同部位、以及桂花主要在秋天开花的特点,按照古人诗文内容的具体描述分析,《楚辞》既写到桂花也写到肉桂(两者皆南方植物),他和贾祖璋都认为,屈原写到的“桂酒”(《楚辞·九歌》:“蕙肴蒸兮兰籍,奠桂酒兮椒浆” ),并非后世的桂花酒,乃是以肉桂树皮浸的酒。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破南越后,从南方引进了许多亚热带植物,种植于上林苑中。其中菖蒲百本,山姜十本,甘蕉十二本,留求子十本,桂百本,蜜香、指甲花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桔皆百余本。“上木·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终无华实,帝已珍惜之。” 其中所说的“桂”具体是樟科之“桂”还是木犀科之“桂”呢?(两种“桂”南方都产),因为前面几种多为药物,所以此“桂”为樟科之“桂”的可能性大。汉武帝喜欢桂树是出了名的。他在太初四年建了一座宫殿,起名为桂宫;此外建有迎神的桂馆、桂台;在甘泉宫南的昆明池内,更是直接用桂木为柱筑了一座水上宫室灵波殿(宫殿所用桂木,未必是今天药用桂之木,很可能多是樟科樟属、楠属类香木,古人对植物的区分比较笼统)。陕西汉中的圣水寺中的“中华第一神桂”,据说是西汉相国萧何亲手种植的,为木犀科之“桂”(花)。南朝齐武帝(蕭賾,公元483-493年在位)时,湘州(今湖南長沙)送(桂)树以植芳林苑中(在今南京市東北)。植之芳林,估计是木犀科之“桂”。南陈后主叔宝((553—604)为宠妃张丽华造桂宫中所种的那株桂树,以陈风流文人的性情,以及其花园花开“香闻数十里”的描述,估计也为木犀科之桂花(丽华国色,桂花古称“天香”,此为“国色天香”之意)。
言归正传,根据尚志钧辑复的《神农本草经》(公元前32—公元5年之间),“菌桂,味辛、温……,生交趾、桂林山谷”;“牡桂,味辛、温……,生南海山谷。”(注意:尚先生考证认为古本《本经》的药物是有产地说明的,与过去某些本草学家观点不同)。东晋著名学者郭璞(pú)(276年—324年)注《尔雅》曰: “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尚志钧辑复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公元490年左右)“桂”条有“二月、七八月、十月采皮,阴干”“ 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语句。再参考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的小片桂实物(浙樟、已除去外粗皮的板片状桂皮),可以认为秦汉时代及之前,药学所用之桂还是明确为南方樟科之桂(皮)无疑,与今基本相同。樟科Cinnamomum属植物具有特殊的气味、群落生长具有特殊的排他现象(“桂枝之下无杂木”
),桂叶叶脉特殊,背有直脉三道,形如圭;古代野生资源又极其丰富,唐代以前,岭南又称桂海。桂海后来又专指广西。这种即特殊又资源极其丰富的日常很常用的药用、食用两用植物,自古以来大体上应该不会有太大品种变异。
“桂枝”一名作为方名的始见
从目前所知的可靠文献来看“桂枝”一名作为方名最早应是出自公元310年前后的葛洪《肘后救卒方》(见金杨用道本《肘后百一方》,其中“凡治伤寒方甚多,其有诸麻黄、葛根、桂枝、柴胡、青龙、白虎、四顺、四逆二十余方,并是至要者”一句考据应为葛洪原话)。可是,包括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日本未经宋改本)中有“桂支加乌头汤”在内,作为药名的“桂枝”在六朝之前根本没有记载。桂枝这一特殊的词汇在六朝之前被使用于方名,不作药名使用。“桂枝”一词虽然见于《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前后
“桂枝之下无杂木”,)、《楚辞》(“攀桂枝兮聊淹留”)、《后汉书》( “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等书,但都不是作为药物或药方的名称。
六朝(公元386年)之前,桂类药称桂和菌桂,以“桂”名为普遍,具体是是桂的树皮,而且多是除去外粗皮的树皮,马王堆1号墓(公元前168年葬)出土有小片的桂,已除去外粗皮(木栓层),经鉴定为Cinnamomum属植物浙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is
Nakai.出土的实物药材为板片状(皮)。陶弘景在桂条注曰:“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
又说牡桂“状似桂而扁广”。形状若是半卷、或扁广,显然说的是桂的树皮或粗枝的皮不是嫩枝皮,嫩枝皮薄,自然晒干会卷成几卷而不会是半卷。
六朝~隋唐五代北宋初(386年——1077年)“桂心”一词使用最多。
“桂肉”一词在唐以前的本草书中没有,只是在《肘后百一方》中出现过一次。《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有“桂削去皮,用里黑润有味为佳”,从中也可推断其“桂”应为树皮或粗枝的皮,因嫩枝皮太薄太卷难“削”。这种削去粗皮取里黑润有味的做法可能就是“桂肉”和“桂心”的来历。“桂心”原本其实是“桂皮心”的简称。(《金匮玉函经》虽经过北宋林亿等校正,但这些内容应该还是“原味”。)以后“桂心”这一药名也被通用,日本奈良时代的756年,孝谦天皇把从唐进口的桂心等药物进献给东大寺,在现存的当时进献目录上载有桂心的名称,其实物至今仍保存在正仓院。调查实物的结果,是属于C.cassia及C.obtusifolium类,大小不一的板状-半管状-管状的树皮,而且都去掉了木栓层(外粗皮)。
真柳诚先生的《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桂类药名改为桂枝》
论说桂类药的本草源流,不能不提真柳诚先生的《林亿等将张仲景医书的桂类药名改为桂枝》一文,其考证详实,令人信服。这里整理罗列其主要观点(非原始表述),详细的论证中医药人士请研究原文(网上有):
1、 唐和唐以前的医方书,几乎没有配伍“桂枝”药名的方剂。如果有的话,那是后世误写的结果,或极有可能是宋时修改的。在唐代以前的本草书中也没有出现“桂枝”的药物名。
2、 唐以前的医方书和唐代的仲景医方中记载的桂类药,都是桂的树皮制品,且有考古实物证据表明多是去掉外粗皮的桂之皮(桂心),在唐代之前嫩枝全体的桂枝入药目前没有任何文献支持。(真柳诚先生认为“即便宋初时,嫩枝全体的桂枝几乎是不存在的。”
我做了修正,详细见后面有关“桂心苗”部分论述)。
3、 葛洪的《肘后卒急方》(编撰于310年左右)中出现“桂枝汤”方名,454-473年陈延之《小品方》(日本未经宋改本)中有“桂支加乌头汤”(注意两方中并没有使用名为“桂枝”的药物,而是桂之皮之类)。在葛洪和陶弘景的时代,桂枝这一特殊的词汇被使用于方名,通常不作药名使用。仲景时代有桂枝(支)汤这一方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仲景时代是“桂某某某汤”,后被人改成“桂枝某某汤”的可能性也存在。
4、 林亿等(1068—1077年间)将《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等医书中的桂类药统一改定为“桂枝”名,并注明“去皮”,其实质是唐代以来“桂心”的别名。淳化本《伤寒论》(指北宋初淳化3年—即992年,王怀隐等奉敕编《太平圣惠方》的卷8部分)书中有“桂心芍药汤”名。推论北宋以前医书中应该有不少“桂心某某汤”之类,后被改为“桂枝某某汤”了(注:不知真柳诚先生用的具体是哪个版本,我未见)。
5、 仲景医方的桂枝当是桂之皮(相当于中药今天的肉桂)。
6、真柳诚先生认为菌桂可能是今天西方饮用红茶等时,使用的英文名为“cinnamon stick”的桂类调料,类似中国称为阴香皮或广东桂皮的东西(大枝和干的皮香味欠佳,小枝的皮有香味),是增进健康的食品,与药用桂(牡桂)在使用范围上有明显的区别。(注:古典描述的“菌桂”形态可能类似今广西防城出口的“烟仔桂”之类的东西,小竹筒状或香烟状,已去掉粗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