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素问》“六腑咳”临证心悟(4) 膀胱咳案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20
声望
68
□ 张明利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经文: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病例:闪某,女,46岁,感冒后咳嗽3个月。胸片示:肺纹理略粗,余无异常。来诊时出示前医病历,知其遍服止嗽散、三拗汤、定喘汤、二陈汤之类,罔效。刻下症见:咳嗽频作,咳痰少,咽喉微痒,乏力懒言,咳嗽白天较重,夜间反轻。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微腻,脉弦细。诊毕,患者嗫嚅告诉笔者,白天一咳嗽就要小便,稍不及时则会失禁。遂辨病为膀胱咳,证属膀胱失于温煦,气化不利。处方: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桂枝12克,泽泻30克,车前子30克,款冬花15克。3剂,水煎服。
二诊:咳嗽减轻,小便失禁减少,咽痒如前。继以上方桂枝增至15克,加荆芥12克,防风10克。7剂,水煎服。
三诊:遗尿不作,咽痒愈,偶有咳嗽。以止嗽散原方5剂,药后病愈。
按:本案特点:一、中年妇女,二、咳嗽无痰,三、咳嗽伴遗尿。笔者临证所见,一般中老年妇女长期咳嗽多伴见遗尿,不过由于患者羞于启齿,医家若不追问,则易疏忽。对于此种咳嗽,可按《内经》膀胱咳治疗,方用五苓散加减。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伤寒论》中有关五苓散的条文共8条,主要是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其主要症状为:口渴,小便不利,有或无表证。其病机在于“气不化水”。气化失司,水津不布,故见口渴;水液潴滞,则见小便不利;气化失司,水不化气,也可表现为尿多或遗尿等小便异常之证。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老中医擅用五苓散治疗遗尿、多尿、少尿、尿崩症等。吾师李发枝教授治疗小儿外感腹泻,以五苓散加减,每获奇效。笔者临证治疗膀胱咳,喜用五苓散,若患者确系肾虚不固,则用肾气丸加五味子等,疗效亦十分满意。
 
刚看到秦伯未也有类似的医案。。

==========================================
2.重视《伤寒杂病论》学术传承与应用

20世纪30年代,秦伯未的伯父主持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聘请曹颖甫、秦伯未等中医师应诊于堂内诊所。
二人分别执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兼职于堂内应诊。

一日曹氏在应诊时,遇一女病人,诉咳嗽,咳甚则小便随出,不能自持,迁延日久。

曹氏因未尝见过此证,一时不知如何施治。
即至秦处询问。秦伯未先生略加思考解释到:这叫膀胱咳。《内经》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但是《内经》没有提出治法,当求教于仲景《伤寒论》,五苓散加人参可治。
曹氏闻毕予党参、泽泻、获苓、猪苓、白术各9克,桂枝3克。

两天后病人来复诊,病已大愈。

嗣后曹氏问及秦氏如何知晓五苓散能治此病。
秦氏答道:“大家通常只知道按仲景方治《伤寒论》中有记载的病,而《伤寒论》中未记载的病,往往感到没有办法。
此病由于肺气不宣,则膀胱不利,因而有升提之法。
膀胱不利,则肺气不达,因而有渗利之法。

该病妇咳而小便出,是肺气不利,咳则气松而尿自流出,此非用人参补气不可。
然水道不畅,则肺气难于清肃,非五苓散荡除不可。两者兼施,病乃痊愈。”


关于膀胱咳秦氏说:“咳嗽以肺为主要器官。《内经》说的五脏六腑之咳,乃因咳嗽而引起的并发症。”
秦氏以五苓散加人参治疗此例膀胱咳,可谓圆机活法,桂枝性温,能通阳化气,与苓、术配伍,能化痰饮、止咳嗽。猪苓、泽泻治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畅。

该病妇咳则尿自出,属气虚之象。故配以人参益气补虚、健脾升提。

由此不难看出,有些人认为《内经》是单纯的中医理论书,尤其是《内经》之中只载方13首,对临床实用价值不大,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

也有许多人虽然重视经典,但是不知道如何将《内经》与《伤寒》乃至后世百家之论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

仲景在《伤寒论》序文中已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和“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的明示。说明《伤寒论》与《内》《难》经典系一脉相承。在博览古籍、钻研经典的同时,一定要善于思考,结合临床实际,才能合理运用、有所创新。

《伤寒论》中叙述五苓散的应用,归纳起来天致是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治内停水湿,外有表证,头痛发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水入即吐等症,并未说能治膀胱咳,这是秦氏在深研《内经》经义的基础上,对五苓散运用的发挥。

秦伯未先生这种融合《内经》《伤寒》之学,应用经典指导临床,乃至融合后世百家经验的思维,可以说完全是来自于对中医理论透彻、深刻的领悟,对病证精准的辨识。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只有掌握了大法,必要之时加以权变,才能于临证之中左右逢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