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11/05
- 帖子
- 5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中醫藥的方劑,有許多古方(尤其是中國宋朝以前的方子),他們有明確記載各種藥材的分量,問題就出在這些分量各朝代的度量衡標準並不一樣,以致於我們想重現古方,必需經過換算,才是現代的相當劑量。而這些分量中,變動最大的便是衡(重量的部份)。
目前不管是台灣、中國或日本,所採用的標準是李時珍的「古之一兩,今用一錢」的說法。而現代(明清到現在)的一市斤是 500 公克,十六兩換算下來,一現代兩是 500/16 = 31.25g。所以,一錢(一市兩等於十錢)是 3.125g。也就是說古一兩是現代的一錢,也就是 3.125g。
經 caleb 的指正,我去翻了一下歷史度量衡制度,沒錯,宋以後採用庫平制(李時珍是明代人,用的也是庫平制),當時的斤(以下稱為老斤),0.8525 斤等於一市斤(現在的一市斤),所以換算一下,一老斤應該是 586.5g。所以,較正確的換算是: 586.5/16 = 36.66g,因此一錢應該是 3.666g。至於台斤,應該就是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所規定的 596.8g(約 600g)而來的。500g 的市斤則是 1929 年才開始用的。
問題就出在李時珍的這個換算是怎麼算出來的?因為,據現在許多的中醫學的實際臨床研究,這個劑量是偏少。而日本的漢藥,使用的劑量換算更少,他們把古兩換算成 1-2g 而已。
度量衡的起源是起於以物易物,《漢書》是認為「千二百黍重十二銖」,漢《說苑》、漢《說文》、《漢書.律曆志》、《醫經正本書》……等等,通通都是認為「百黍為一銖」。但是,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卻認為「十黍為一銖」,這可就相差了十倍之多。有人認為,李時珍和日本就是依據陶弘景的說法來換算的,所以會偏低。
依朱晟.何端生合著的《中藥簡史》,作者親自取百黍來稱重,取各次稱重平均值約 0.593g,這樣換算出來,一兩為廿四銖,約為 14.232g。這個分量就較接近實際開方所用的量了。當然,古今的黍的品種不一定會一樣,所以,這個誤差還是不可忽視,但比較李時珍的換算,差距實在是太大。
在 1981 年出土的東漢大司農銅權,這是屬政府的度量衡標準,他重約 2996g,這在古代是代表十二斤,所以,換算下來,一古兩是 15.6g。這和《中藥簡史》的推算較接近,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陶弘景及李時珍的推算,應該是偏低的。
現在的問題是,這兩位古代醫家的名氣相當大,所以不管台灣還是中國,都是依李時珍的換算方法,《中國藥典》依據的,主要也是李時珍的換算方式。這會有什麼影響呢?第一個就是醫生不敢開超過這個劑量的藥,因為一旦發生問題,打起官司,人家拿《中國藥典》出來,你就啞口無言,飲恨敗訴。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藥的效力會差,甚至無效,中醫的醫療效果會受到大家的質疑,從而影響了中醫的醫療地位。
如果要和目前台灣健保有給付的濃縮中藥(科學中藥)來互相換算的話,那就更多細節要考慮,例如宋以前是用「粗末」,宋用「煮散」,宋以後才是用「飲片」,和濃縮中藥相比其效果各自不同,這得另文再來探討。
參考資料:
1. 朱晟.何端生合著,中藥簡史,台灣繁體初版,世潮出版,北縣新店,2007。
2. 陳常青。從李時珍一直錯到中國藥典。
目前不管是台灣、中國或日本,所採用的標準是李時珍的「古之一兩,今用一錢」的說法。而現代(明清到現在)的一市斤是 500 公克,十六兩換算下來,一現代兩是 500/16 = 31.25g。所以,一錢(一市兩等於十錢)是 3.125g。也就是說古一兩是現代的一錢,也就是 3.125g。
經 caleb 的指正,我去翻了一下歷史度量衡制度,沒錯,宋以後採用庫平制(李時珍是明代人,用的也是庫平制),當時的斤(以下稱為老斤),0.8525 斤等於一市斤(現在的一市斤),所以換算一下,一老斤應該是 586.5g。所以,較正確的換算是: 586.5/16 = 36.66g,因此一錢應該是 3.666g。至於台斤,應該就是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所規定的 596.8g(約 600g)而來的。500g 的市斤則是 1929 年才開始用的。
問題就出在李時珍的這個換算是怎麼算出來的?因為,據現在許多的中醫學的實際臨床研究,這個劑量是偏少。而日本的漢藥,使用的劑量換算更少,他們把古兩換算成 1-2g 而已。
度量衡的起源是起於以物易物,《漢書》是認為「千二百黍重十二銖」,漢《說苑》、漢《說文》、《漢書.律曆志》、《醫經正本書》……等等,通通都是認為「百黍為一銖」。但是,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卻認為「十黍為一銖」,這可就相差了十倍之多。有人認為,李時珍和日本就是依據陶弘景的說法來換算的,所以會偏低。
依朱晟.何端生合著的《中藥簡史》,作者親自取百黍來稱重,取各次稱重平均值約 0.593g,這樣換算出來,一兩為廿四銖,約為 14.232g。這個分量就較接近實際開方所用的量了。當然,古今的黍的品種不一定會一樣,所以,這個誤差還是不可忽視,但比較李時珍的換算,差距實在是太大。
在 1981 年出土的東漢大司農銅權,這是屬政府的度量衡標準,他重約 2996g,這在古代是代表十二斤,所以,換算下來,一古兩是 15.6g。這和《中藥簡史》的推算較接近,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陶弘景及李時珍的推算,應該是偏低的。
現在的問題是,這兩位古代醫家的名氣相當大,所以不管台灣還是中國,都是依李時珍的換算方法,《中國藥典》依據的,主要也是李時珍的換算方式。這會有什麼影響呢?第一個就是醫生不敢開超過這個劑量的藥,因為一旦發生問題,打起官司,人家拿《中國藥典》出來,你就啞口無言,飲恨敗訴。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中藥的效力會差,甚至無效,中醫的醫療效果會受到大家的質疑,從而影響了中醫的醫療地位。
如果要和目前台灣健保有給付的濃縮中藥(科學中藥)來互相換算的話,那就更多細節要考慮,例如宋以前是用「粗末」,宋用「煮散」,宋以後才是用「飲片」,和濃縮中藥相比其效果各自不同,這得另文再來探討。
參考資料:
1. 朱晟.何端生合著,中藥簡史,台灣繁體初版,世潮出版,北縣新店,2007。
2. 陳常青。從李時珍一直錯到中國藥典。